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调查病人烧伤后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 1993年 1月~ 1996年 12月所有住院时间≥ 48h的烧伤病人 782例进行前瞻性加回顾性调查其烧伤医院感染的部位、感染率、病原体及药敏等。结果 :烧伤医院感染部位最常见的是血液和创面 ,其次是呼吸系统 ;烧伤医院感染率与烧伤严重程度、诊疗及医疗环境等密切相关。感染菌种 :G+ 菌占 43 82 %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厌氧消化球菌 ,G-菌占 5 2 81% ,主要为绿脓杆菌及硝酸盐阴性杆菌。结论 :针对烧伤医院感染的特点及相关因素 ,采取相应措施 ,可防治烧伤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2.
对1187例烧伤病人的临床调查,分析我院烧伤病区医院感染发生原因,探讨防治措施。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2.3%,与烧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创面感染在医院感染的机率最大,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占主导,阴沟肠杆菌、粪肠球菌、微球菌、嗜麦芽黄单胞菌、白色念珠菌占有一定比例。严重烧伤病人应做为医院感染监测重点,应做好病区细菌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烧伤病人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对24例严重烧伤病人感染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卫生等进行调查,登记感染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病区环境,特别是与病人接触密切的物体表现及医务人员、卫生员、倍伴人员手的严重污染可视为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烧伤后感染,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4.
烧伤病区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域,烧伤病程中有明确的感染期,且贯穿于始终。感染是烧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加强烧伤病区的管理是控制烧伤感染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院烧伤病区在控制医院感染方面,采取了有效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感染是烧伤医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大面积烧伤,烧伤后感染是导致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1],因此,控制感染是烧伤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院烧伤科是医院的重点专科,2001~2006年共收治烧伤病人756人,感染37例,总感染率为4.89%,其中重度烧伤40人,特重烧伤23人,死亡1人。几年来,在预防控制烧伤感染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1建立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制定烧伤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感染管理科和护理部共同监管,每周2次对烧伤科的环境、消毒隔离及医务人员的无菌操作,进行检查,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并对检查中发现的…  相似文献   

6.
烧伤病人早期肠源性感染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临床烧伤早期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对150例烧伤面积在35% ̄95%的病人,按烧伤至入院时间分伤后4h内、4 ̄8h、8h以上3个时相组,在入院即刻抽血培养检查。结果 伤后3个时相组血培养检查无1例阳性结果发现。结论 临床烧伤病人早期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率远没有实验研究那么高,就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前瞻性干预措施对降低脑卒中病人医院感染发病率的临床效果.方法 首先确定脑卒中病人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将2005年7月~2006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一科住院治疗的具有医院感染高危因素的60例脑卒中病人设为干预组,同期在神经内二科住院治疗的具有医院感染高危因素的59例脑卒中病人设为对照组,分别采取前瞻性干预措施及传统方式控制医院感染.结果 干预组及对照组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分别为26.6%和55.9%,两者之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χ2=10.52,P<0.01);干预组及对照组病人住院天数分别为(22.2±6.1)天和(26.4±9.8)天,两者之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t=2.812,P<0.01);干预组及对照组病人侵入性操作比率分别为46.7%和86.4%,两者之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χ2=21.1,Ρ<0.01);干预组及对照组病人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33.3%和76.3%,两者之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χ2=22.13,P<0.01).结论 前瞻性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病率,降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为脑卒中病人控制医院感染的一项积极主动、确实可行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烧伤病人医院感染210例次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烧伤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病情况、致病菌分布、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我院烧伤病房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共 2 10例医院感染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结果 此期间医院感染率为 2 4 .9% ,创面感染占 6 7.6 %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 4 2株 ,检出率 2 5 .8% ,居第一位 ;铜绿假单胞菌 31株 ,检出率 19.0 % ,居第二位。静脉导管感染率与皮肤条件优劣有关。静脉导管感染及全身性感染等致病菌主要来源于创面。烧伤创面及其深部真菌感染率所占比例较大。丙肝的发生率较低。结论 烧伤创面是烧伤病人医院感染的主要来源 ,高效广谱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是发生真菌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严格注意血液、血制品的筛选及管理 ,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ll例烧伤病人静脉感染的原因分析,认为:多做静脉穿刺,少做静脉切开或留置静脉导管;认真选择静脉置管部位,尽量用上肢静脉置管并避免创面下置管;掌握留置导管时限,及时更换导管;严格无菌操作,做好留置静脉导管的清洁消毒,定时更换输液装置,减少药物对静脉的刺激。可较好地预防静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我院烧伤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菌群分布、耐药菌谱、易感部位和预防手段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我院 2 0 0 0至 2 0 0 1两年间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原学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烧伤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 7.2 1%。烧伤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 ,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占 3 3 .3 3 % ,肺炎克雷伯氏菌占 17.74% ,大肠埃希氏菌占 10 .78%、阴沟肠杆菌占 8.82 %。其次是革兰氏阳性球菌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占 16.67%。易感部位依次是烧伤创面占 81.73 % ,下呼吸道占12 .5 0 % ,血液系统占 2 .88%和消化系统占 0 .96%。医院感染病原菌普遍存在多重耐药。结论 烧伤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 7.2 1% ,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烧伤创面是主要的易感部位。应针对烧伤医院感染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防治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本院目前烧伤患者泌尿系医院感染病原体的构成,以及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本院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769例烧伤住院患者中发生泌尿系医院感染的67例患者尿标本的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以及临床治疗结果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烧伤患者泌尿系医院感染的病原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65.2%),大肠埃希菌最多(44.9%),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7.4%)等.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分别对亚胺培南及万古霉素最为敏感,临床治疗效果与培养药敏结果相同.结论 尿培养及药敏结果对临床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对感染的治疗、防止抗生素的滥用、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均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感部位、病原体的构成及药敏,指导临床预防治疗。方法回顾性调查研究我院近5年来脑出血住院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对确诊为医院感染的128例患者的主要病原体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感部位主要是下呼吸道及泌尿道,两者总共占78.21%,细菌培养共检出医院感染病原菌196株,居前四位依次是肺炎克雷伯氏菌(47株,占23.98%),大肠埃希氏菌(41株,占20.92%),金黄色葡萄球菌(35株,占17.86%),铜绿假单胞菌(26株,占13.27%)。结论脑出血患者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耐药菌株是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体,采用相应的预防措施,定期药敏试验,并依据药敏试验调整用药,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江群  陈皋 《西部医学》2018,30(9):1353-1355
【摘要】 目的 分析肝病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将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127例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特征。结果 1127例肝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107例,院内感染率为949%。肝病患者院内感染的部位包括:呼吸道、腹腔、胃肠道、泌尿系、血液和胆道等,其中感染的主要部位为呼吸道(3274%),腹腔(3009%)和胃肠道(1593%)。年龄>60岁的肝病患者的院内感染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年龄<60岁的患者(P<005)。涉及侵袭性操作患者的院内感染率(1139%)高于未涉及患者(665%)。病原菌主要包括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珠。结论 肝病住院病人的院内感染率较高;年龄和侵入性操作为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感染部位以呼吸道,腹腔和胃肠道为主;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常见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肝病院内感染164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医院内感染的原因。方法 对慢性肝病合并院内感染的16 4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慢性肝病院内感染率为 2 3.36 % (同期本院院内感染率为 7% ) ;慢性重型肝炎居首位 ,其次是肝癌 ,失代偿期肝硬化居第 3位 ,慢性肝炎居第 4位 ,经统计学检验差别有意义。提示肝功能损害越重 ,感染率越高。感染部位 :呼吸系统和腹腔最常见 ,其次是胃肠道。病原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阳性球菌为主 ,真菌也占相当比例。结论 有效防治院内感染对提高慢性肝病疗效、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护理负担有极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 78例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危险因素、感染部位及治疗方法。结果  78例中 42例 (5 3.8% )发生医院感染 ,高于同期非老年患者 (31 5 % )。危险因素为白细胞减少和化疗。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和口腔多见。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及真菌。结论 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 ,疾病本身和化疗导致免疫抑制及骨髓抑制为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 ,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及辅助治疗有利于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并发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53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学治疗后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感染的易感因素。结果 142例患者处于化学治疗后粒细胞缺乏及减少状态;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56.21%),其次为血液感染;病原菌中细菌感染占93.22%,真菌感染占6.78%;对革兰阴性杆菌较为敏感的药物为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及阿米卡星;对革兰阳性球菌较为敏感的药物为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对真菌较为敏感的药物为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细菌和真菌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粒细胞数目、年龄及住院时间为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化学治疗后粒细胞缺乏及减少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通过感染特点分析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全面了解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的特点、分析感染的部位、引起感染的病原体种类以及发生感染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探讨引起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256例肝硬化患者分为感染组(88例)和非感染组(168例),对感染部位、病原体种类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率为40.23%,共103例次;感染部位以腹腔感染为主(64例次,占62.14%);培养出真菌26株;G-杆菌12株;G+球菌7株和G+杆菌1株;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与肝功能Child-Pugh积分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介入性操作、肝功能C级以上、并发症、血清白蛋白降低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的确定因素。结论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的几率较高,感染部位以腹腔为常见;感染的菌种主要是真菌、G-杆菌和G+球菌,真菌感染有上升的趋势;院内感染的发生与肝功能的Child-Pugh积分密切相关,确定因素是年龄、住院时间、介入性操作、Child-Pugh积分C级以上、出现各种并发症、血清白蛋白降低和抗生素的滥用7种暴露因素。  相似文献   

18.
According to the multiple pharmacological functions of Chinese herbs for treating burns, the authors selected some traditional herbs to cure the burning wound, which had not only the function of improving the local microcirculation of the burned surface and their bactericidal action, but also the function of changing the bacterial growth milieu action. Coptis chinensis 40%, Herba Taraxaci 40%, Fructus Mume 10% and Salvia miltiorrhizae 10% were boiled, infiltrated and disinfected. The mixture thus made was called as Burn II, which were applied on the burned surface daily, 97.1% of 103 patients were cured. Through the experiment of 60 rabbits burned by irons,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6 groups (n = 10 in each group) and each 2 groups infected respectively with Bacillus pyocyaneus, Bacillus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took one of each infected group as control group. After 14 days, the infected burned surfaces which were applied with Burn II dai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 of Burn II was not only significant, but also its usage was not highly restricted by the medical cond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