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用于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凝血功能的效果。方法:将7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包括卧床、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护肝、降酶、退黄、抗病毒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20 ml参麦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2组均治疗30天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和疗程结束时测定患者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和纤维蛋白原( FIB)等凝血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前对照组PT、APTT和FIB分别为17.6±3.1秒、51.8±4.7秒、1.8±1.2g/L;治疗后对照组PT、APTT和FIB分别为16.1±3.3秒、47.2±5.1秒、1.9±1.4g/L;治疗前观察组PT、APTT和FIB分别为17.8±3.2秒5、2.1±4.9秒、1.7±1.1g/L;治疗后观察组PT、APTT和FIB分别为14.6±3.0秒、42.5±4.8秒、2.2±1.5g/L。治疗前2组患者PT、APTT和FIB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比对照组更为显著(均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对于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凝血功能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凝血指标对急性颅脑外伤预后的判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外伤病人凝血功能异常对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系统测定119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入住ICU6h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FFr)、D-二聚体(D—Dimer)、INR(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正常化比值)、FBG(纤维蛋白酶原)、TT(凝血酶时间)、PLT(血小板)。结果PT、APTT、INR、FBG及D—Dimer异常在各型急性颅脑损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重度损伤组INR、D—D明显高于其他组;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相比,PT、AFFT、INR、DD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T、FBG、PLT则未显示出差异(P〉0.05);PT、APTT及D—Dimer异常与急性颅脑损伤病人预后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凝血功能异常较为常见,其中PT、APTT、INR、D—Dimer异常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止血汤治疗血友病患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PT/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简易凝血活酶生成时间(STGT)、凝血酶时间(TT)、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等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中药止血汤治疗13例血友病甲患,治疗前、后分别用凝血一期法测定PT、APTT、FⅧ:C、STGT等指标。结果;治疗后病人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PT、APTT、STGT较治疗前缩短,FⅧ:C增高,但治疗后与正常组相比较,APTT、STGT显延长,FⅧ:C处低水平。结论:止血汤治疗血友病有效的机理可能为:通过低调TFPI水平增强外源性凝血途径,补偿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凝血功能指数与生存率观察胃癌旷置胃空肠吻合术后凝血功能异常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术后凝血功能异常组与正常组各20例,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的含量,利用小样本生存率与Kallan-M eierchart阶梯图,了解术后凝血功能对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术后凝血功能异常组与正常组截止1 800 d生存率与Kaplan-M eier阶梯图显示其分别为35%与60%.正常组术后24 h PT、APTT,术后24 h、7 d FIB、D-D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凝血功能异常组手术后24 h、7 d、3个月PT、APTT、INR、FIB、D-D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胃癌旷置胃空肠吻合术后凝血功能异常者,生存率明显低于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重度烧伤患者PT、APTT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度烧伤患者的凝血系统变化。方法 用法国产全自动血凝固分析仪,检测107例烧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PT、INR、PTR、凝血酶原活动度和APTT。结果 烧伤面积小于30%Ⅱ-Ⅲ度的中轻度烧伤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而30%-49%Ⅱ-Ⅲ度重度烧伤组和50%-79%Ⅱ-Ⅲ度的特度烧伤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大于80%Ⅱ-Ⅲ度特重烧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重度、特重度烧伤患者,PT、APTT有明显延长,提示患者凝血系统障碍,有低凝血倾向,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清瘟败毒饮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符合脓毒症新诊断标准的患者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西医常规治疗加清瘟败毒饮煎剂口服)和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8,20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入组时)及治疗后(治疗第7天)外周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和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T、TT、APTT和PLT计数均在正常范围,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T、TT、APTT均显著延长,PLT计数显著下降,但治疗后治疗组PT、TT、APTT延长幅度和PLT计数下降幅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瘟败毒饮对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溶栓组53例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150万U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后2h、14天时《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增加程度、治疗前与治疗后24小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并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40例)进行比较。结果:溶栓后1天《欧洲卒中量表》评分(79.50±8.87)分,较溶栓前(51.18±10.69)分明显增加,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溶栓后治疗组FIB下降,PT、APTT时间明显延长(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凝血检验指标的重要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诊治的100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同时期入院体检自愿接收凝血指标检验的1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受检者PT(外源性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TT(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时间)、FIB(纤维蛋白原含量)和INR(国际标准化比值)差异,以此为依据分析凝血指标检验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意义所在。结果观察组PT、APTT、TT及INR水平同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FIB明显低于对照组健康人(P0.05)。结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PT、APTT、TT及INR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FIB明显降低,可知凝血指标检验在其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唐秀英  苏荣  李莉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1):1122-1123
目的分析婴儿肝炎综合征(婴肝)患儿凝血功能变化,浅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0例已确诊为婴肝的患儿及60例体检的健康婴儿作对照,对该两组研究对象的凝血全套即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凝血酶原比值(PTR)、国际正常化比值(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值(APTT-R)、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婴肝组与患儿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凝血全套中PT%、PTR、APTT、TT均显著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PT和Fbg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肝患儿由于肝功能受损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有出血倾向,该类患儿应及时给予维生素K治疗,预防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凝血功能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肝硬化组按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标准分级,对照组经体检后身体各项指标正常者。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肝硬化和对照组凝血功能测定比较,胛、APTT、TT值均明显延长,FIB值明显降低(P〉0.01)。肝硬化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组间,PT、APTT、TT测定时间逐渐延长,FIB值则逐渐降低,A、B、C级间PT、APTT、TIB测定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T、APTT、TT时间延长和nB结果降低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具有一致性,肝功能分级愈差,凝血障碍愈明显。故测定凝血功能的变化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剂量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治疗重度脓毒症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护理配合。方法以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我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入住的60例重度脓毒症伴DI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LMWH小剂量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治疗、护理干预后两组相关指标[出血停止时间、肝素使用时间、DIC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血小板计数(PLT)]、治疗护理干预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II评分)及治疗护理干预后病死率比较情况。结果治疗、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出血停止时间(1.43±0.31)d、肝素使用时间(4.13±1.31)d、术中引流量DIC指标恢复正常时间(3.98±0.50)d分别均显著短(P0.05);治疗、护理干预后两组PT、a PTT分别均显著降低,PLT显著升高,APACHE II评分分别均显著减小;且观察组较对照组PT(16.12±2.48)s、a PTT(27.26±0.61)s分别均降低显著,治疗护理后1 d、7 d、14 d,APACHEII评分(20.81±4.49)分、(15.62±3.89)分、(9.13±2.38)分分别均减小显著,PLT(98.82±28.98)×109/L升高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配合低分子肝素小剂量治疗对重度脓毒症伴DIC患者病情控制作用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马莉  符业阳  刘月玲 《海南医学》2016,(13):2093-2095
目的:研究注射用灯盏花素对华法林治疗永久性心房颤动时抗凝效果是否存在影响,为临床合理使用华法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永久性心房颤动且适合华法林抗凝治疗的61例患者,服用华法林抗凝且稳定达标后,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单用华法林,观察组在华法林的基础上联合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每周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出血发生率、停药率、停药次数、停药天数和INR超出目标范围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T和INR分别为(26.6±4.1) s和(2.5±0.4),对照组分别为(21.6±4.3) s和(2.1±0.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使用华法林剂量为(2.0±2.0) mg,对照组为(2.6±2.2) mg,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灯盏花素能延长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的PT,升高INR,临床联合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华法林的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重度子间疒前期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方法119例重度子疒间前期患者为重度子间疒前期(S-PE)组,同期正常的单胎晚期妊娠孕妇116例为对照组。采集孕妇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及凝血酶时间(TT)。结果S-PE组孕妇的PT值、INR值、APTT值、Fbg值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TT值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度子疒间前期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应及早采取措施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患者免疫功能及近期妊娠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实施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对照组在腹腔镜下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经阴道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两组免疫功能。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80.23±2.96)min、(4.53±1.12)d]均短于对照组[(97.45±11.35)min、(7.23±1.75)d],术中出血量[(131.26±24.16)ml]少于对照组[(185.69±30.1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85、8.915、8.219,P均<0.001);术后1 d,两组CD3+、CD4+、CD4+/CD8+均低于术前,但观察组[(57.89±3.15)%、(33.61±3.06)%、(1.40±0.21)]均高于对照组[(53.28±2.51)%、(29.71±2.06)%、(1.21±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39、6.687、3.681,P均<0.001);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00%)与对照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有助于缩短子宫肌瘤患者手术与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袁冬兰  钱华 《海南医学》2012,23(4):11-13
目的 检测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 Treg细胞的表达,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荧光抗体CD127-FITC、CD4-PECY5、CD25-PE标记T细胞,流式细胞术测定50例宫颈癌患者和4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中CD4+CD25+CD127-/low Treg细胞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n=33,(8.07±2.18)%]比较,宫颈癌组[n=50,(11.15±1.97)%]、宫颈上皮内瘤变组[n=49,(10.61±2.62)%]CD4+CD25+CD127-low均显著升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18,P<0.001;t=4.943,P<0.001);与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组[n=16,(8.96±0.65)%]比较,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组[n=33,(11.54±2.72)%]显著升高,两者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义(t=4.114,P<0.001);与宫颈癌Ⅰ期组[n=20,(10.34±1.79)%]比较,官颈癌Ⅱ期组[n=30,(11.68±1.97)%]显著升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4,P<0.05).结论 外周血CD4+CD25+CD127-/low Treg细胞的表达升高可能在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等比例成分输血在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ACT)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3月31日至2013年3月31日重症医学科收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ACT)患者38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不按比例输注悬浮红细胞(PRBC)和新鲜冰冻血浆(FFP),试验组按1∶1比例输注。检测患者入院后1、2、3d血红蛋白(HB)、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化标准比率(INR)、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统计入院3dPRBC的总量、休克纠正率、ICU住院时间、28d病死率。结果试验组入院后第2天、第3天PT、INR、FIB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3dPRBC用量少于对照组[(18.5±6.3)Uvs.(25.9±7.8)U];ICU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5.9±4.3)dvs.(10.5±7.6)d];休克纠正率高于对照组(85.0%vs.44.4%);28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10.0%vs.27.8%)(P<0.05)。结论等比例成分输血改善严重多发伤合并ACT患者的凝血指标,可减少ICU期间输注红细胞的总量,提高休克纠正率、减少ICU住院时间及28d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两种枸橼酸钠置换液配方的抗凝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两种不同剂量的枸橼酸钠置换液在血液滤过治疗过程中的抗凝效果。方法将建立急性肾功能衰竭模型的18只实验犬随机分为枸橼酸钠1组、枸橼酸钠2组与肝素组,每组6只。12h行血液滤过治疗,血流量为50ml/min、置换液速度为500ml/h。枸橼酸钠1组使用含1.5mmol/L枸橼酸钠的置换液,枸橼酸钠2组使用含0.5mmol/L枸橼酸钠的置换液,两组均在血滤管路静脉端持续补钙;肝素组使用低分子肝素20U/(kg·h)持续泵入;记录血液滤过前、血液滤过后每2h的血肌酐、尿素、血气分析、电解质、凝血指标的变化、管路及血滤器的凝血情况和使用时间。结果三组血滤治疗过程中均未有管路和血滤器堵塞现象,实验犬的电解质、血气分析、血肌酐、尿素结果三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枸橼酸钠组的实验犬体内的PT、PT%、PTINR、APTT、AT3%均不延长,纤维蛋白原浓度(Fbg)无明显下降。与两组枸橼酸钠组比较,肝素组在血流量为50ml/min、置换液速度为500ml/h时,体内的PT、PTINR、APTT均有延长(P<0.01)。结论枸橼酸盐置换液应用血液滤过治疗时,浓度在0.5~1.5mmol/L范围内枸橼酸钠置换液有良好的抗凝效果,对体内内环境影响较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异常时,标本放置时间对PT和APTT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利用STA-R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测定不同放置时间下70例血凝标本PT和APTT的检测结果 。根据PT 和APTT的正常参考值,将空腹(0 h)检测结果分为正常组(PT:11.0~14.3 s,APTT:32.0~43.0 s)和异常组(PT>14.3 s,APTT>43.0 s)。将标本于室温下分别放置 1、2、4、6、8、12、24 h,检测其PT和APTT,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组PT与APTT标本分别室温存放8 h和4 h检测结果基本稳定。异常组PT与APTT标本分别室温存放4 h和2 h检测结果基本稳定。异常组较正常组检测结果更易受标本放置时间的影响,PT标本放置6 h、APTT标本放置4 h,检测结果即发生明显的改变。结论 对于凝血异常者,标本放置时间对检测结果影响甚大,PT和APTT测定均应于标本采集后2 h内尽快进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剂量肝素对脓毒症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内毒素2 h组、内毒素6 h组、内毒素+肝素2 h组,内毒素+肝素6 h组5组,每组8只,静脉注射LPS建立脓毒症模型.不同时间点测定各组大鼠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内毒素2 h组和内毒素6 h组PT及APTT的延长差异显著(P<0.01),内毒素+肝素2 h组与内毒素+肝素6 h组间PT,AP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毒素+肝素2 h组与内毒素2 h组相比,以及内毒素+肝素6 h组与内毒素6 h组相比,PT和APTT延长明显改善(P<0.05);内毒素+肝素6 h组与内毒素+肝素2 h组相比,PT和APTT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肝素的早期应用可减缓PT、APTT的延长,改善脓毒症时发生的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0.
张智  毕军花  蔡小利  李刚  朱明海 《海南医学》2016,(11):1805-1808
目的:观察“S”形截骨术在肢体延长中的应用疗效及常见并发症。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行肢体延长术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39)。观察组采取“S”形截骨术,对照组采取横行截骨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情况(延长长度、延长幅度、牵伸时间)、术后恢复情况(外固定时间、骨愈合时间、骨愈合指数)、并发症发生情况(轴线偏移、疤痕挛缩、延迟愈合、筋膜室综合征、关节僵硬、针道感染)。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延长长度与延长幅度分别为(7.8±1.3) cm、(21.8±3.3)%,对照组患者分别为(8.2±1.6) cm、(22.1±4.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牵拉时间为(111.4±20.1)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40.2±23.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外固定时间、骨愈合时间及骨愈合指数分别为(158.3±30.4) d、(347.5±46.1) d、(46.6±5.1) d/cm,均低于对照组(179.1±38.8) d、(379.4±43.9) d、(59.8±20.1) d/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5%(7/40),低于对照组的38.5%(1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S”形截骨术进行肢体延长在取得满意肢体延长幅度基础上还可缩短牵拉时间、加快骨愈合速度,骨愈合指数低、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