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上下颌骨后牙区颊侧在不同高度下的骨皮质厚度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为选择微植体支抗植入的最适位点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植入后的稳定性。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患者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影像资料30例,测量上下颌骨尖牙远中到第二磨牙间根间区距牙槽嵴顶3、5、7 mm位点处骨皮质厚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下颌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大于上颌(P<0.001),上颌在尖牙到第一磨牙间骨皮质厚度在距离牙槽嵴顶5 mm处最小,下颌及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颊侧骨皮质随距牙槽嵴顶增大而增大。结论: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随前后向和垂直向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微植体支抗植入时应考虑这一因素,上颌尖牙到第一磨牙间应尽可能选择离牙槽嵴顶远或者尽可能近的位置,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及下颌后牙区应尽可能选择离牙槽嵴顶远位置。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评估上颌后牙颊侧种植体支抗植入区的解剖特点,为临床种植钉的成功植入提供参考。方法成人和儿童各21名进行CBCT扫描,选取距上颌第一磨牙远中颊侧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Junction,CEJ)4mm和7mm两个截面作为参考平面,对上颌左右侧5~6根间和6~7根间的皮质骨厚度和密度、松质骨密度、根间最短距离和皮质骨距根间最窄处距离进行测定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随着年龄增长,上颌第一磨牙颊侧从近中向远中皮质骨厚度和骨密度均增大(P〈0.05);皮质骨距根问最窄处距离平均值大于5mm。结论选择上颌第一磨牙远中为植入点,采用直径1.3~2.0mm,螺纹长度6mm的种植钉,以与骨面成30°的小角度植入,可使种植钉植入更为安全稳定,但儿童谨慎使用种植钉。  相似文献   

3.
微型双皮质双偶支抗种植体夺牙齿移动中的支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微型双皮质种植体双侧支抗对狗后牙近中移动的影响,评价微型双皮质双侧支抗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的可行性.方法取成年beagle犬5只,在一侧下颌第二前磨牙两牙根近抗力中心处植入微型双皮质双侧支抗种植体(实验侧),另一侧相对部位植入相同直径的微型单皮质支抗种植体(对照侧).对第四前磨牙施加100 g近远中方向力.实验侧用2根相同的钛镍螺旋弹簧双侧加载,对照侧用1根钛镍螺旋弹簧单侧加载.测量加载前、加载间隔2周时第一磨牙中央尖到第四前磨牙牙尖距离(M1-P4),尖牙牙尖到第一磨牙中央尖的距离(CA-M1),尖牙牙尖到种植体颊侧端距离(CA-IB).加载3个月后,测量种植体骨结合率(BIC).结果单皮质支抗种植体有1颗初期稳定性较差,在1周内松动脱落,5颗双皮质支抗种植体在整个加载过程中保持稳定.双皮质侧第四前磨牙近中位移为(3.92±0.22)mm,单皮质侧为(2.03±0.15)mm,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硬组织切片显示种植体骨界面未见炎性细胞,两组种植体骨结合相似.结论微型双皮质双侧支抗种植体能提供稳定的双侧正畸支抗,在前移后牙时能提供双侧加载力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锥形束CT(CBCT)显像分析在测量支抗种植体患者颧牙槽嵴区软硬组织结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口腔科就诊并接受颧牙槽嵴区支抗种植体植入治疗的52例正畸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CBCT影像学资料,患者颧牙槽嵴区支抗种植体植入角度、颊侧及腭侧骨厚度和骨皮质厚度,于不同冠状层面测量上颌窦底的角度。结果所有支抗种植体的平均植入角度为(28.41±8.67)°,不同性别、植入侧的支抗种植体植入角度无明显差异(P>0.05);支抗种植体的颊侧骨厚度为(2.53±0.86)mm,骨皮质厚度为(2.33±0.71)mm;腭侧骨厚度为(5.41±1.48)mm,骨皮质厚度为(1.51±0.43)mm。颊侧与腭侧的骨厚度、骨皮质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不同性别、植入侧的支抗种植体颊侧及腭侧骨厚度、骨皮质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冠状层面上颌窦底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抗种植体周围的骨皮质量是保障术后初期稳定性的关键,不同层面上颌窦底的角度可反映上颌窦底形态,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上颌窦底形态差异决定支抗种植体的植入角度与深度,以降低上颌窦穿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型自攻型钛种植体作为骨性支抗在临床正畸工作中的应用及其优、劣势.[方法]20例患者应用48颗微型种植体,用于拉前牙向后,关闭拔牙间隙时植入第2前磨牙与第1磨牙之间牙槽间隔,单侧磨牙缺失时植入第2磨牙的远中,需直立后牙者置于该牙齿的倾斜方向反向颊侧.微型种植体植入后可即刻加力,承受的牵动力为100~200 g.[结果]安氏Ⅱ类骨性上颌突、双颌突病例12例治疗结束后,切牙切缘平均内收6.3~6.4 mm,支抗磨牙平均前移0.3~0.4mm,单侧恒磨牙缺失的病例磨牙支抗前移1.0~1.5 mm,面型均得到明显的改善.安氏I类、安氏Ⅲ类错(牙合)病例的治疗均达到理想效果.[结论]自攻型微钛钉种植体作为骨性支抗具有接触面积小、稳定性强、力量强的优点;种植后即刻加力,缩短了疗程;正畸医师可以独立完成操作,患者也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用于正畸强支抗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12个前突病例,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或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上颌前突需拔除第一前磨牙且需用强支抗,采用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从矫治排齐始至关闭间隙均使用该支抗。对治疗前后情况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共植入24枚微螺钉种植体,拉尖牙向后过程中松动1枚,内收前牙结束时松动1枚,22枚未发生炎症、松动,成功率91.67%。关闭间隙时间6~8个月,平均6.86个月。矫治后其上颌前突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上颌磨牙远中移动0.37 mm,压低0.9 mm,上颌磨牙位置稳定。结论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是一种临床所需的简便有效的强支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经牙槽嵴顶行上颌窦骨块内嵌技术在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高度不足时种植治疗的应用及临床疗效。 方法 上颌后牙缺失患者34例,经牙槽嵴顶采用环形骨刀定位并制备窝洞,钻至距上颌窦底约1~2 mm时,将内提升工具放入种植窝内轻轻敲击预备窝洞后的柱状骨块,造成窦底皮质骨骨折。将骨块内嵌,连同上颌窦底黏膜向上提升至所需要的高度,术中同期植入种植体,共49枚。术后4~6月后行种植体上部冠修复。术后、修复后定期复诊,检查上颌窦情况、种植体稳定性、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健康状况,拍摄X线片评价骨高度。 结果 34例均未发生术后炎症及种植体松动、脱落等,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均无炎症,术后4~6月影像资料示种植体与周围组织已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缺牙区术前余留牙槽骨高度为5.2 mm(3.7~7.1 mm),术后上颌窦窦底垂直骨增量为3.8 mm(2.0~6.9 mm)。随访观察12月(3~24月),临床效果良好。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高度不足的病例,采用上颌窦骨块内嵌提升技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可以有效提高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高度,方法可靠,具有良好的短期疗效,但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微型种植体支抗推磨牙向远中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病例的治疗效果. 方法 采用颊后牙槽骨区种植体支抗配合镍钛推簧,对12例安氏Ⅱ类1分类轻中度牙列拥挤患儿进行推上颌第一磨牙向远中移动.并通过治疗前后X线头影Ptm-6和SN-6测量结果 变化,评价磨牙向远中移动的疗效. 结果 12例患者治疗4-6个月后,与矫治前相比,Ptm-6值显著下降(P<0.01),SN-6值明显升高(P<0.01),上颌磨牙平均向远中移动(4.38±0.21)mm.结论 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技术推磨牙向远中,获得了强支抗,非拔牙矫治Ⅱ类1分类轻中度牙列拥挤的病例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程学晖  张鑫文  陈兰 《实用全科医学》2010,8(4):457-457,467
目的介绍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用于正畸支抗的临床过程,以及支抗对磨牙的控制作用,评价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的疗效。方法安氏Ⅱ1错合患者16例,年龄在13~25岁。上颌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矫治设计上颌强支抗,在矫治器粘结之后植入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应用上颌后牙区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内收前牙,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测量切牙和磨牙的治疗变化。结果16例患者应用自攻型微螺钉种植支抗顺利完成正畸治疗,均建立了正常的前牙覆合覆盖关系,上颌第一磨牙在前、后向和垂直向未发生显著性移动,切牙在前、后向发生显著性移位,患者的上颌凸度明显改善。结论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是一种稳固、舒适的支抗系统,达到支抗磨牙的稳定,有效治疗拥挤、前突畸形,该方法广泛用于正畸治疗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不同牵引方式对微型种植体增强磨牙支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例安氏Ⅱ类上颌前突患者矫治设计均为拔除上颌两侧第一前磨牙,内收前牙阶段的治疗应用微型自攻钛钉支抗种植体(微型种植体)。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其中实验组微型种植体植入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颊侧根尖部之间的牙槽间隔内,应用定滑轮牵引方式;对照组微型种植体植入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颊侧根尖部之间的牙槽间隔内,牵引钩向远中直接与微型种植体相连。2组均以滑动法(每侧120g力)内收上前牙。比较内收前后头颅X线侧住片,测量前牙内收情况和磨牙支抗的变化。结果20例患者牙弓突度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实验组上颌切牙切缘平均内收量(I-Y)为5.16±0.04mm,支抗磨牙平均前移量(M—Y)为0.12±0.02mm;对照纽上颌切牙切缘平均内收量(I—Y)为4.55±0.25mm,支抗磨牙平均前移量(M—Y)为0.57±0.03mm。统计分析可见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定滑轮牵引方式与微型种植体结合能进一步增强磨牙支抗,对获得最大磨牙支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何科  任嫒姝  戴红卫 《重庆医学》2012,41(14):1361-1363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垂直面型AngleⅡ1错切牙区颌骨形态结构特征。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正畸科收治的恒牙初期AngleⅡ1错患者121例,测量比较不同垂直面型组治疗前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包括线距、角度、面积、比值等。结果 (1)线距:低角者前牙区牙槽骨与基骨厚、颌骨高度低,中切牙根尖点到唇舌(腭)侧骨皮质板的距离较远;高角则相反。(2)角度:上颌相对于前颅底平面及腭平面、下颌相对于下颌平面,低角者前牙区牙槽骨及切牙比高角者更唇倾。(3)面积:不同垂直面型,上下颌切牙区颌骨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比值:某一垂直面型上下颌切牙区颌骨高度的代偿方向一致,但代偿量不同,上颌大于下颌。结论不同垂直面型颌骨形态结构不同,治疗方法、预后及注意事项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正>口腔种植义齿因具有不伤及健康牙齿、美观舒适、咀嚼功能良好等优点,成为牙列缺损与缺失的重要修复方法之一[1]。在进行种植体植入的过程中,某些生理部位由于解剖结构的特殊性,不易把控种植方向、深度,影响种植成功率。上颌骨前壁在前磨牙区根方存在生理性骨凹陷,骨质结构相对薄弱[2],临床上常常忽略其倒凹的存在,造成植体颊侧穿孔,导致潜在的种植失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单侧推磨牙向后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正上颌牙弓不对称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同时与传统头帽口外弓(不对称面弓)进行比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亚类错12例,随机分成A、B二组,A组采用微种植体支抗,植入位置在磨牙远中关系侧第一前磨牙与磨牙之间根方,4周后加力;将Ni-Ti螺旋弹簧压缩后置于上颌第一前磨牙与上颌第一磨牙之间,推磨牙远移,将磨牙远中关系侧推磨牙向后开展间隙的同时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排齐整平牙弓,调整上颌中线,纠正不对称的上颌牙弓。B组用头帽口外弓(不对称面弓),4周后力值恒定为2.94~3.92 N。采用模型测量、头影测量分析观测其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上颌单侧推磨牙3~9个月开展足够间隙后,所有病例磨牙均达到中性关系,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上牙弓均达到对称效果。实验组:上颌第一磨牙单侧平均移动距离4.55 mm,疗程3~5个月,平均移动速度1.27 mm/月,上颌第一磨牙长轴向远中倾斜角度为2.47°,磨牙旋转角度约1.18°,磨牙颊向移位0.93 mm,上颌中切牙唇舌向移动距离及长轴角度基本无改变。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单侧平均移动距离4.13 mm,疗程5~9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60 mm/月,上颌第一磨牙长轴向远中倾斜角度为2.36°,磨牙旋转角度约1.17°,磨牙颊向移位0.97 mm,上颌中切牙唇舌向移动距离及长轴角度基本无改变。结论两种方法在单侧推磨牙远移的过程中都发挥了强支抗的作用,未见前牙支抗丧失,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上牙弓均达到对称效果。但种植体支抗组不依赖于患者配合,疗效迅速,大大地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CBCT)分析汉族均角成年人群下颌体的高度、宽度及皮质骨厚度,确定其形态结构特点。方法 选取在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成年汉族患者108例,均行CBCT扫描,测量其下颌体截面高度、宽度及皮质骨厚度。结果 ①高度从远中至中线逐渐增加,中线处最大值35.20mm;②上1/3宽度从中线至远中渐增,下1/3从磨牙区至切牙段减小,而下颌联合处增加至14.03mm;③颊侧皮质骨上1/3厚度从中线至远中渐增,但波动范围较大;其下1/3从磨牙区至侧切牙段减小,而在下颌联合处皮质骨厚度增加;④皮质骨于基底部最厚,从中线至尖牙段增加,尖牙段至远中减小;⑤舌侧皮质骨下1/3厚度从远中至中线增加,其上1/3从远中至第一前磨牙段渐增,第一前磨牙段至中线递减。结论 汉族均角成年人群下颌体高度、宽度及皮质骨厚度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为口腔正畸治疗和外科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定滑轮原理应用于微型种植体增强磨牙支抗的有效性。方法30例安氏Ⅱ类上颌前突患者,矫治设计均为拔除上颌两侧第一前磨牙,内收前牙阶段的治疗应用微型种植体。实验组应用定滑轮原理,将微型种植体植入于上颌第一恒磨牙与第二恒磨牙颊侧根尖部之间的牙槽间隔内,对照1组微型种植体植入部位同实验组;对照2组微型种植体植入于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颊侧根尖部之间的牙槽间隔内,两对照组牵引钩均直接与微型种植体相连。三组均以每侧120g力滑动法内收上前牙。比较内收前后头颅x线侧位片,测量前牙内收情况和磨牙支抗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拔牙间隙均关闭。实验组上颌切牙切缘内收量大于对照1、2组(P〈0.01),对照1组和对照2组上颌切牙切缘内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第一磨牙前移量小于对照1、2组(P〈0.01),对照1组和对照2组第一磨牙前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内收量/前移量比值大于对照1、2组(P〈0.01),对照1组和对照2组内收量/前移量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定滑轮原理应用于微型种植体可增强磨牙支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CBCT)分析青少年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颧牙槽嵴区域的骨厚度,为微种植支抗在颧牙槽嵴的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60位青少年骨性Ⅱ类患者(高角、均角、低角各20例),收集口腔颌面部CBCT扫描数据,分别测量颧牙槽嵴区域颊侧不同冠状层面在上颌(牙合)平面上方13、15、17 mm的处骨厚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颧牙槽嵴骨厚度由下向上逐渐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前向后逐渐变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均、低角组各测量位点骨厚度(除距上颌(牙合)平面13 mm的3个位点)均呈低角>均角>高角的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少年骨性Ⅱ类颧牙槽嵴骨厚度向颅方、向后方逐渐变薄,高角者最薄,低角者最厚.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Forsus治疗已过生长发育高峰期安氏Ⅱ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恒牙期患者,探讨其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临床选择35例(男16例,女19例)恒牙期安氏Ⅱ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者,年龄14~16.5岁,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治疗前后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前后上、下颌骨生长及位置改变的参数均无统计学意义变化。上切牙舌倾、伸长;上磨牙压低、远中倾斜移动;下切牙唇倾、压低;下磨牙伸长、近中倾斜移动。覆(牙合)覆盖减小,磨牙关系由远中调整为中性。结论:Forsus矫治已过生长发育高峰期安氏Ⅱ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者,对上下颌骨的生长及位置改变无明显作用,磨牙关系的调整及前牙覆(牙合)、覆盖的减小主要由牙齿位置的改变及牙槽区的改建所致。  相似文献   

18.
王鹏  惠英  苏哲君  刘锐 《疑难病杂志》2009,8(7):406-408
目的评价改良Twinblock矫治器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治疗恒牙早期骨性安氏II1类错的临床效果。方法21例11~15岁下颌发育不足为主的恒牙早期骨性安氏II1类错患者,经改良Twinblock矫治器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X线侧位片,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过双期治疗,II类磨牙关系矫治为I类关系,覆覆盖减小,咬合关系较好,头影测量下颌骨的变化显著,SNB角增大,下颌升支高度、下颌体长度增加,ANB角减小,矢状关系改善,侧貌协调。结论改良Twinblock矫治器与多曲方丝弓技术结合矫治骨性安氏II1类错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上颌前牙区各根间的近远中及唇腭侧骨质厚度进行测量分析,为确定正畸治疗植入微种植支抗的安全范围提供参考。方法:对30例成人患者上颌前牙区行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距上颌牙槽嵴顶4、6、8、10、12 mm水平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根间区近远中向、唇腭向的距离。结果:上中切牙牙根间至牙槽嵴顶4、6、8、10 mm近远中间距均最宽,在距牙槽嵴顶8 mm 水平,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根间近远中向距离最窄;中切牙牙根间骨厚度在唇腭向距牙槽嵴顶8 mm及以上水平最薄,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根间骨厚度最厚。30例中有6例前牙区各牙根长度均&gt;12 mm,其根间近远中向距离距牙槽嵴顶12 mm水平均较宽。结论:通过对扫描后颌骨影像的分析,明确了前牙区各牙根间骨量,为确定植入微种植支抗的安全范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