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氯沙坦对胰岛β细胞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常规培养大鼠胰岛素瘤RIN-m细胞,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RPMI 1640培养基常规培养)、AngⅡ组(终浓度100nmol/L AngⅡ处理)、氯沙坦预处理组(终浓度1μmol/L氯沙坦作用15min后再添加终浓度100nmol/L的AngⅡ).按照前述分组处理完毕后继续孵育48h.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Bcl-2、Bax的mRNA和蛋白表达,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 3和Caspase9活性.结果 AngⅡ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01)和氯沙坦预处理组(P<0.001),后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及氯沙坦预处理组比较,AngⅡ组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01),Bax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01).氯沙坦预处理组Bcl-2、Bax的mRNA和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ngⅡ组Caspase 3和Caspase 9的活性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及氯沙坦预处理组(P<0.05),后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AngⅡ可能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胰岛β细胞凋亡,氯沙坦预处理可部分逆转AngⅡ的这种效应,从而对β细胞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川芎嗪对Ang Ⅱ诱导的大鼠VSMCs增殖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川芎嗪不同作用时间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影响。方法建立AngⅡ诱导VSMCs增殖模型,用酶促反应定磷法观察不同浓度川芎嗪在不同作用时段对血管平滑肌细胞CaN活性的影响;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原癌基因c-fos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成功建立了AngⅡ诱导的VSMCs增殖模型,与对照组比较,AngⅡ组刺激后VSMCs增殖活度明显升高(P〈0.05);川芎嗪各组CaN活性和c-fos及FCNA表达水平随川芎嗪的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P〈0.05)。结论AngⅡ能显著刺激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川芎嗪能使血管平滑肌细胞中PCNA和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减弱,其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干预CaN依赖的信号转导途径有关,且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的影响及艾司洛尔与金钠多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AngⅡ组、AngⅡ+艾司洛尔组、AngⅡ+金钠多组,用放免法测定不同时间各组内皮素含量。结果:AngⅡ能明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艾司洛尔和金钠多能明显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这种作用(P<0.01)。金钠多作用强于艾司洛尔(P<0.01)。结论:AngⅡ可明显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艾司洛尔和金钠多可抑制AngⅡ的作用,从而起到保护作用。金钠多的保护作用强于艾司洛尔。  相似文献   

4.
AngⅡ诱导内皮细胞凋亡及其受体拮抗剂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AngⅡ及其受体拮抗剂在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用不同浓度的AngⅡ干预内皮细胞24 h,并用同一浓度的AngⅡ作用内皮细胞不同时间后,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分别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拮抗剂氯沙坦(Losartan)、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拮抗剂PD123319预处理细胞,再加入AngⅡ,24 h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AngⅡ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诱导内皮细胞的凋亡;PD123319组诱导内皮细胞的凋亡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Losartan组诱导内皮细胞的凋亡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ngⅡ能诱导内皮细胞的凋亡,并通过AT2起作用;PD123319能抑制AngⅡ诱导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模拟失重大鼠动脉血管紧张素受体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模拟失重下大鼠不同部位动脉血管紧张素受体mRNA表达是否发生变化。方法:大鼠被随机分为模拟失重组(SUS)与同步对照组(CON),采用尾部悬吊大鼠模型模拟失重影响。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庆(RT-PCR)技术观察比较模拟失重下大鼠不同部位动脉血管紧张素两型受体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大鼠颈总动脉,腹主动脉及股动脉组织均有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AT1a,AT1b及AT2受体mRNA的表达;而基底动脉组织则只有AT1a和AT1bmRNA的表达。模拟失重4周大鼠颈总动脉、腹主动脉、股动脉及基底动脉组织AngⅡ的AT1a、AT1b和AT2受体mRNA的表达,较对照大鼠均无显著变化。结论:模拟失重引起大鼠动脉血管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可能不是通过血管紧张素受体的变化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血管紧张素Ⅱ与系膜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基因表达的关系,从健康成人肾(肾移植配型不合)培养肾小球系膜细胞,经过10^-9、10^-8、10^-7、10^-6mol/L浓度的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后,分别检测系膜细胞血管紧张素ⅡAT1和AT2受体基因表达以及PAI-1基因表达,并测定培养上清中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活性。结果发现,在血管紧张素Ⅱ刺激下,系膜细胞AT1受体mRNA表达明显增强,而AT2受体的基因表达不论是在正常状态下,还是在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后均未检测到;血管紧张素Ⅱ诱导48h后,系膜细胞PAI-1的基因表达显著增强,并呈现浓度依赖性,而培养上清中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活性则下降。说明血管紧张素Ⅱ能显著促进系膜细胞PAI-1基因的表达,其作用可能是通过AT1受体介导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金钠多对急性缺氧、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及两者联合作用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VEC)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分为7个组:1)对照组;2)单纯缺氧组;3)缺氧+金钠多组;4)单纯血管紧张素Ⅱ组;5)血管紧张素Ⅱ+金钠多组;6)缺氧+血管紧张素Ⅱ组;7)缺氧+血管紧张素Ⅱ+金钠多组.有缺氧因素的各组均置于低压舱内上升至5 000 m高度、停留30 min,对培养的各组血管内皮细胞进行缺氧.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缺氧及血管紧张素Ⅱ和金钠多作用前、作用后0.5h、6.0 h、24.0 h各组细胞培养液中的内皮素含量. 结果1)单纯缺氧和单纯血管紧张素Ⅱ均可明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P<0.01);2)在缺氧和血管紧张素.Ⅱ联合作用下促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的作用高于单纯缺氧组和单纯血管紧张素Ⅱ组(P<0.01);3)金钠多能显著降低单纯缺氧、单纯血管紧张素Ⅱ及缺氧加血管紧张素Ⅱ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内皮素含量.结论 1)在单纯缺氧、单纯血管紧张素Ⅱ及两者联合作用条件下均可显著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的功能;2)金钠多对单纯缺氧、单纯血管紧张素Ⅱ及两者联合作用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对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的影响及金纳多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组和高、中、低浓度的金纳多组,用放免法测定AgⅡ在不同作用时间下的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含量的变化以及不同浓度的金纳多对这种变化的影响.结果:①血管紧张素Ⅱ有明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的作用;②金纳多能明显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促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的作用.结论:金纳多对血管紧张素Ⅱ致内皮细胞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型受体β亚型( PPARβ)激动剂对体外肥大心肌细胞蛋白合成及相关炎性因子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新生大鼠的心室肌细胞,以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诱导建立心肌细胞肥大模型,将适宜浓度PPARβ激动剂GW0742作用于心肌细胞,用3 H-亮氨酸掺入法检测心肌细胞蛋白合成速率,RT-PCR及Western印迹方法分别检测IL-1β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 GW0742在抑制肥大心肌细胞蛋白合成速率的同时,下调其IL-1βmRNA和蛋白的表达,而作为溶剂的DMSO则无此影响,说明GW0742抑制AngⅡ介导的体外心肌细胞肥大,其机制可能与调控炎性因子IL-1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观察精氨酸加压素(AVP)对血管内皮细胞 (VEC)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的影响 ,以培养的人大网膜VEC为模型 ,检测不同浓度AVP作用下VEGF浓度及蛋白激酶C(PKC)活性。结果显示 ,1× 10 -91× 10 -7mol/LAVP作用 6h后 ,VEGF浓度及PKC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0 0 1)。提示AVP呈浓度依赖性地刺激VEC分泌VEGF ,PKC可能介导了AVP刺激VEC分泌VEGF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项目通过建立球囊损伤大鼠髂动脉制作内膜增生模型 ,对体外培养的VSMC生物学特性进行检测 ,采用ATR基因转染VSMC等技术 ,在器官、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探讨RAS主要成分AngⅡ及其受体亚型在PCI后新生血管内膜形成和增生中的作用 ,重点研究AngⅡ及其受体亚型在VSMC迁移、增生和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为临床应用抑制RAS的方法防治RS提供确切的理论依据。方法 ①在体动物实验 :用球囊损伤方法制作大鼠髂动脉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动物模型 ,利用受体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方法、电镜、原位杂交及流式细胞术等技术 ,并以此实验平台研究比较增生内膜中RAS有关成份活性变化、AngⅡ受体表达变化、VSMC增殖和凋亡特性变化 ,以了解这些变化与内膜增生的关系。②细胞学实验 :通过体外培养VSMC研究不同AngⅡ浓度以及干预剂作用等条件下AngⅡ受体表达变化 ,了解其变化对VSMC增殖、迁移和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特别是对近年来受到重视的VSMC迁移的影响作用。③基因转染研究 :通过构建AT2 R基因的腺病毒载体转染体外培养的大鼠主动脉VSMC ,建立表达AT2 R的细胞模型 ,研究VSMC表达AT2 R后其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恒磁场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作用下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分泌与表达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第4~6代的人脐动脉VSMC,实验分为6组,即对照组、AngⅡ(1×10-6mol/L)组及AngⅡ+不同磁感应强度(1、5、10、50Gs)的恒磁场组。各组细胞于培养及恒磁场作用12h后收集标本,ELISA法检测VCAM1的分泌量,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VCAM1的蛋白表达。结果AngⅡ刺激VSMC12h,VCAM1的分泌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P<0.05);而5、10、50Gs恒磁场组细胞VCAM1的分泌量显著低于AngⅡ组(P<0.05)。结论5~50Gs的恒磁场可拮抗AngⅡ的作用,抑制VSMC分泌与表达VCAM1。  相似文献   

13.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刺激细胞外基质(ECM)生成,作者观察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γ干扰素(IFN-γ)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TGF-βⅠ型受体(TβR-Ⅰ)表达的影响.培养大鼠VSMC,以Westem印迹法观察AngⅡ(10-7mol/L)及IFN-γ(500U/ml)作用24h时对VSMC TβR-I表达的影响.发现AngⅡ组TβR-Ⅰ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OD值103.06±9.34 vs 62.24±4.39,P<0.01),IFN-γ单独孵育对TβR-Ⅰ表达无影响,但可以明显抑制AngⅡ引起的TβR-Ⅰ表达(OD值81.37±5.87).表明AngⅡ刺激大鼠VSMC TβRⅠ表达,IFN-γ明显抑制AngⅡ的这种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缺氧联合AngⅡ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的影响及金钠多与茶多酚保护作用的比较。方法:将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分为4组,每组8个样本,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作用前、作用后0.5、6、24h各组内皮素含量。结果:缺氧+AngⅡ组与对照组比较,血管内皮素明显升高(P〈O.01);金钠多组与缺氧+AngⅡ组比较,血管内皮素显著降低(P〈O.01);茶多酚组与缺氧+AngⅡ组比较,血管内皮素显著降低(P〈0.01);金钠多组与茶多酚组比较,血管内皮素浓度降低在0.5h无差异(P〉O.05),但在6h和24h有显著差异(P〈O.01)。结论:缺氧联合AngⅡ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功能增强;金钠多和茶多酚对缺氧联合AngⅡ对内皮细胞的损害有保护作用,但金钠多的保护作用更强于茶多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缺氧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血管内皮细胞(VEC)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方法建立VEC缺氧损伤模型;实验设为空白对照组、缺氧组、Ang-Ⅱ作用组、缺氧加Ang-Ⅱ作用组等四组。细胞经过Rhodamine 123负载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VEC内Rhodamine 123的荧光强度代表线粒体膜电位。结果VEC分别经过缺氧及Ang-Ⅱ损伤后,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P<0.01);缺氧与Ang-Ⅱ联合作用可引起VEC线粒体膜电位较单纯缺氧或单纯Ang-Ⅱ作用进一步降低(P<0.05)。结论缺氧及Ang-Ⅱ可引起VEC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造成VEC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对血管内皮细胞内[Ca2+]i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及辛伐他汀的保护作用。方法将血管内皮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仅给予细胞培养液)、单纯AngⅡ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AngⅡ,使其终浓度为10-7mol/L)、AngⅡ+小剂量辛伐他汀组(在单纯AngⅡ组的基础上加入辛伐他汀,使辛伐他汀的终浓度为0.2μmol/L)、AngⅡ+大剂量辛伐他汀组(在单纯AngⅡ组的基础上加入辛伐他汀,使辛伐他汀的终浓度为2μmol/L),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量各组细胞的[Ca2+]i和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结果①AngⅡ组的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AngⅡ+辛伐他汀组的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高于AngⅡ组(P<0.01);AngⅡ+大剂量辛伐他汀组的线粒体膜电位水平高于AngⅡ+小剂量辛伐他汀组(P<0.05)。②AngⅡ组的[Ca2+]i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AngⅡ+辛伐他汀组的[Ca2+]i显著低于AngⅡ组(P<0.01);AngⅡ+大剂量辛伐他汀组的[Ca2+]i低于AngⅡ+小剂量辛伐他汀组(P<0.05)。结论AngⅡ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内[Ca2+]i的显著增高及线粒体膜电位的显著降低,而辛伐他汀可逆转AngⅡ的这一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14周龄自发性高血压(SHR)及14周龄、48周龄WKY大鼠心脏β肾上腺素受体(β-AR)两种亚型(β1-AR、β2-AR)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两种亚型(AT1R、R、AT2R)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提取大鼠心脏总RNA后,采用半定量逆转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心脏4种受体亚型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显示,48周龄的WKY大鼠心脏β1-ARmRNA表达水平下高,14周龄SHR心脏β2-ARmRNA下调,48周龄WKY大鼠及14周龄SHR心脏AT1RmRNA表达水平明显减少,14周龄SHR心脏AT2R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提示随年龄增长心脏β-AR、AT1RmRNA表达水平下降,可能是心脏衰老的表现;高血压、心脏肥厚条件下首先表现为β2-AR下调,可能是β2-AR对心肌肥厚的反应比为β1-AR更敏感;SHR心脏AT1mRAN表达水平下调,可能与长期高AngⅡ刺激有关;SHR心脏AT2R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可能是心脏肥厚的代 偿性表现。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老年肾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随增龄的改变及长期应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AT1RA)后的影响,将雄性Wistar大鼠分为青年组、老年组及缬沙坦治疗组,测定肾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AngⅡ受体AT1αRmRNA、AT1bRmRNA及AT2RmRNA的表达。结果发现,与青年组比较,老年大鼠血浆肾素、AngⅡ水平明显下降,肾组织AngⅡ则明显升高,应用缬沙坦后肾组织AngⅡ水平进一步升高;老年大鼠肾脏AT1αRmRNA、AT1bRmRNA表达下调,AT2RmRNA表达则上调,应用缬沙坦可上调AT1αRmRNA,但对AT1bRmRNA及AT2RmRNA表达无影响。研究表明,老年大鼠肾脏局部AngⅡ水平升高,两型ATR的基因表达与青年鼠相比则发生了不同改变;缬纱坦使老年大鼠肾组织AngⅡ水平升高,同时阻断了AT1R的作用,而AT2RmRNA水平未发生改变,有利于加强AT2R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在检测白藜芦醇影响AngⅡ诱导VSMCs增殖和活力的实验中,将细胞分为对照组、AngⅡ组(1μmol/L)、白藜芦醇浓度梯度(10、30、100μmol/L)组及AngⅡ+白藜芦醇浓度梯度组,各组细胞均反应0、6、12、24h,采用细胞计数法检测VSMCs增殖情况,MTT法检测VSMCs活力.在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抑制剂复合物C对VSMCs生物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将细胞分为对照组、AngⅡ组、白藜芦醇+AngⅡ组及复合物C组+白藜芦醇+AngⅡ组,各组细胞反应24h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6、12、24h后AngⅡ组细胞活力和细胞数目均显著增高(P<0.05);与AngⅡ组比较,不同浓度白藜芦醇+AngⅡ组细胞活力和细胞数目均显著降低(P<0.05).另一方面,与对照组比较,AngⅡ组PCNA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5);与AngⅡ组比较,白藜芦醇+AngⅡ组PCNA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而与白藜芦醇+AngⅡ组比较,复合物C+白藜芦醇+AngⅡ组细胞数目、细胞活力及PCNA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5).结论 白藜芦醇可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s增殖,其机制可能与AMPK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以不同抑制剂阻断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后叙利亚金黄地鼠胰岛细胞生成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变化.方法 分离纯化叙利亚金黄地鼠胰岛细胞,分为对照组、卡托普利组、糜蛋白酶抑索组、抑肽酶组、α-抗胰蛋白酶组、卡托普利+糜蛋白酶抑索组共6个组,加入血管紧张素Ⅰ后按组别依次加入PBS、卡托普利(终浓度1mmol/L)、糜蛋白酶抑素(终浓度1mmol/L)、抑肽酶(终浓度1mmol/L)、α-抗胰蛋白酶(终浓度50μg/ml)、卡托普利联合糜蛋白酶抑素(终浓度均为1mmol/L)干胰岛细胞,然后以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各组上清中AngⅡ的含量.结果 卡托普利组、糜蛋白酶抑素组上清AngⅡ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但分别较不加抑制剂的对照组减少了42.50%和50.94%(P<0.01),而α-抗胰蛋白酶和抑肽酶组分别较对照组减少了20.04%和18.67%(P<0.05),卡托普利+糜蛋白酶抑素组则较对照组减少了81.82%(P<0.01).结论 胰岛局部AngⅡ的生成除经典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途径之外还存在糜蛋白酶途径;非疾病状态下由ACE途径和糜蛋白酶途径所生成的AngⅡ的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