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谈学灵  沈小林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1):1311-1314,1317
目的 了解成都市在校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及教育需求情况,为提高大学生的生殖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应用自行设计的“在校大学生生殖健康调查问卷”对随机整群抽取的成都市5所高校1 11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仅1.0%的学生了解我国重点防治的性病,学生对于HIV的传播途径认知较好(83.1%).69.9%的学生赞同婚前性行为或视情况而定,74.7%的学生能接受大学生发生性行为或视情况而定.21.1%的学生发生过婚前性行为,70.0%的学生每次性行为都采取避孕措施,自己或性伴侣发生过意外妊娠的占9.4%.97.1%的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开展生殖健康教育.结论 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性态度宽容、性行为发生率较高,对生殖健康教育有较强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西城区中学男生生殖健康知识行为需求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北京市西城区中学男生对男性生殖健康知识认知程度及需求,为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西城区所属中学在校初一和高一年级男生6 037人的生殖健康知识相关内容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9.1%的男生经常清洗外生殖器,59.1%的男生清洗外生殖器时把包皮上翻;高中男生的情况明显好于初中男生(X2=116.286,P<0.01).学生对包皮过长、包皮炎、包茎的认知率较高,对隐睾、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静脉曲张认知率较低.男生生殖健康知识来源主要为学校(41.9%)、父母(32.6%)、同伴(23.9%)、广播电视(22.7%)、网络(21.2%)、书刊杂志(20.4%).初中男生与高中男生对"卫生保健知识"的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高中男生对获取"生长发育知识"及"常见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知识"的需求明显高于初中男生(P值均<0.01).希望获得生殖健康知识指导和服务的途径初中男生排在前3位的是医生、家长和教师,而高中男生更愿意求助医生、同学和朋友或网络.结论 中学男生对男性生殖健康知识掌握不足,对生殖健康知识的需求较强.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家长、同伴、网络等途径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惠州市惠城区未婚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现状及需求。探讨提高未婚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水平的干预措施。方法对惠州市惠城区1333例未婚流动人口进行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其中241例接受了生殖健康专科检查。结果分析完成生殖健康知识调查的未婚流动人口228人,在满分为51分的生殖健康知识得分中,男性及女性的平均得分分别为(7.44±6.75)、(5.92±5.80)分。首次性行为未采取避孕措施的原因中,15.35%(35/228)不知道会怀孕,10.09%(23/228)不知如何获得避孕药具,25.88%(59/228)不好意思去购买避孕药具。调查1333名未婚流动人口中,对周围的人有婚前性行为有10.20%持赞同态度,50.64%持无所谓态度;8.25%对婚前性行为采用避孕措施认为没必要,18.83%认为无所谓;在91名自愿接受生殖专科检查的未婚流动男性中,解脲脲原体感染率为16.48%(15/91),衣原体感染率为1.10%(1/91);在150名自愿接受生殖专科检查的未婚流动女性中,15.33%(23/150)为念珠菌性阴道病,14.67%(22/150)为细菌性阴道病,0.67%(1/150)为外阴炎,0.67%(1/150)为早孕。73.59%(981/1333)的未婚流动人口希望获得性及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结论惠州市惠城区未婚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未婚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并针对未婚人群提供咨询、健康教育、生殖健康保健和医疗等综合的服务。  相似文献   

4.
了解泰安市在校大学生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服务需求,为探讨生殖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泰安市3所大学的1 53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生殖健康问卷调查.结果 “人工流产对女性妊娠的影响”和“人类受孕的基本条件”2项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最高(84.40%和83.62%).男女生之间比较,除“月经的特点”和“避孕药的副作用”外,其余各项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在校大学生对生殖健康相关的态度总体呈现一般水平,基本道德价值观正确,但婚前性行为、贞操重要与否等问题的态度模糊.有92.52%的在校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避孕节育与生殖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在生殖健康和避孕节育知识教育的6种形式中,必修课(31.14%)、选修课(24.38%)及专题讲座(21.26%)3种形式比较受青睐;避孕药具最希望获得途径,依次为药店(30.10%)、百货超市(28.15%)及自动售卖机(25.81%).对生殖健康知识获得及服务需求方面,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处于一般水平,但服务需求相对较高,对性病与生殖健康相关知识和危害了解不深入.学校应根据学生需求及时开设相关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生殖健康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青少年时期是指10岁~19岁的人生阶段(WHO定义)。目前,全世界10岁~19青少年已超过10亿,占世界人口的40%以上。青少年是未来世界的主宰,其健康关系到未来世界的兴旺与发达。然而,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青少年生殖健康问题却日益严重,目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本文将就有关青少年生殖健康问题的调查及研究情况做一综述,旨在提请全社会对此予以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生性与生殖健康KAP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青年学生是正处于性活跃暑期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在性与生殖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已为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为了解当前高校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状况,加强健康教育与卫生保健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于2002年12月对广州暨南大学2001级部分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旨在为学校健康教育/干预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女性生殖健康标准和女性外来劳务工人员生殖健康状况谈起,分析了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水平低下的现状,总结了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水平低下的原因,从而得出加强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水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如何增强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凤云  饶艳  盛蕾  孙丽  柴程良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0):1261-1262
了解女大学生性行为和生殖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制定健康教育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杭州市4种专业类型在校女大学生1 738名,调查性行为与生殖健康状况,同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医学类女生SCL-90量表各因子分均低于非医学类女生(P值均<0.01).存在性交行为、自慰行为以及曾因生殖健康问题就诊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均高于没有上述情况的女大学生(P值均<0.05).结论 生殖健康问题与性行为影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应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活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调查海口市未婚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现状及服务情况,分析制约该群体生殖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了解该群体生殖保健的需求。方法:随机抽取海口市未婚流动男女青年各1 500例,利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对应分析。结果:海口市未婚流动青年对生殖健康知识以及生殖保健服务的了解较差,对避孕方法的认知存在较大误区。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是生殖健康认知水平的保护因素。未婚流动男女青年希望了解关于女性生理知识、如何预防生殖道感染疾病、个人卫生常识方面的生殖健康知识。结论:调查对象对生殖保健服务的需求度比较高,对现有的生殖健康服务获取方式单一,利用不足。应加强生殖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加大对生殖保健服务的投入。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大学生生殖健康行为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曾琳娜 《中国校医》2007,21(1):39-41
目的探讨大学生生殖健康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对广州124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已具备一些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但不全面,50.1%的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曾有性行为的比例为14.9%,大学生性行为发生与多种健康危险行为有密切关系。结论在高校开展生殖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性病的重要举措,要关注有健康危险行为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1.
姚恩菊 《中国健康教育》2014,(12):1105-1107
目的了解三本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三本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河南省5所三本院校大学生,对4481名有效被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3.15%的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与大学生常模相比,三本院校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性别比较在敌对(t=2.68,P=0.007)、偏执(t=2.05,P=0.041)、躯体化(t=-4.25,P=0.000)、抑郁(t=-3.83,P=0.000)、焦虑(t=-3.15,P=0.002)、恐怖(t=-8.83,P=0.000)6个因子上差异显著;专业比较在躯体化(F=13.64,P=0.000)、抑郁(F=5.50,P=0.004)、恐怖(F=22.38,P=0.000)3个因子上差异显著;文化程度比较在躯体化(t=-2.22,P=0.027)、人际关系敏感(t=2.54,P=0.011)、敌对(t=-2.69,P=0.007)3个因子上差异显著;年龄比较在强迫症状(F=2.64,P=0.015)、人际关系敏感(F=3.60,P=0.001)2个因子上差异显著。结论三本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明显好于全国大学生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2.
张凤云  饶艳  盛蕾  孙丽  张玲芝 《中国公共卫生》2013,29(10):1492-1494
目的了解不同专业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杭州某高教园区4所大学在校女大学生1 738人,调查其生殖健康状况、行为及相关影响因素等。结果调查的女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0.87±1.38)岁,平均初潮年龄为(14.11±1.27)岁,月经周期平均为(29.75±4.30)d;31.24%的女大学生自述有月经不规律现象,87.17%的女大学生在1年内有过生殖健康问题,26.58%的女大学生在1年内因生殖健康问题就诊,非医学类女生出现生殖健康问题和因生殖健康问题就诊的比率相对较高;主要生殖健康问题为月经不规则(54.95%)、痛经(49.19%)、腰部酸痛(25.26%)、乳房胀痛(15.82%)和白带异常(15.13%);68.53%的女大学生每天清洁外阴,7.25%有性交行为,5.24%有自慰行为;使用清水清洁外阴、性交行为和专业为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的影响因素。结论女大学生生殖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并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深圳市区中学生青春期发育情况、生殖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对性相关问题的态度,为建立科学的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深圳市城区13~18岁的中学生938名,进行性发育现况及生殖健康态度调查。采用SPSS 16.0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生首次遗精平均年龄为(13.49±1.45)岁,女生初潮平均年龄为(12.82±1.27)岁。8.7%的中学生有性经历,其中48.8%没有采取避孕措施。中学生简单生殖健康知识答对率超过70.0%,避孕知识答对率为10.7%。中学生性行为、未婚先孕的看法较开放,男、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中学生性发育普遍提前,生殖健康知识掌握不全面,性态度开放。应加强科学的生殖健康教育及相关服务。  相似文献   

14.
探讨与评价高校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干预内容和效果,为保护大学生生殖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对随机整群抽取的商丘2所高校958名2011级大学生,进行2个学期的生殖健康教育干预,通过干预前后2次问卷调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大学生避孕知识、避孕措施、性病传播和预防知识等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显著提高,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在性态度、观念和性行为方面,除“大学生谈恋爱”态度无显著变化外,对婚检、避孕的重要性和未婚先孕、人工流产的危害性认识均显著增强(P值均<0.01),对大学生同居、大学生性行为、婚前性行为和性行为时使用避孕套等正向行为态度持有率显著增加(P值均<0.01).结论 生殖健康教育干预后,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增加,性健康意识、性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在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干预有效且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城市务工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知信行水平及其生殖健康实际状况。方法:采用自编结构式匿名问卷对北京、广州、济南市4477名务工青少年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并对其10%(446人)进行体格和生殖道医学检查。结果:男女对象总知识得分较低,平均分别为42.8分、40.0分;性行为发生率分别为43.9%,28.8%;男性务工青少年性态度相对女性开放,务工青少年生殖健康的自我感知情况与实际状况差距悬殊。体检结果显示,女性检出问题主要为宫颈糜烂12.0%,阴道炎11.6%,早孕4.5%等;男性主要为包茎26.0%,生殖道感染11.0%等,发育畸形占3.8%。结论:务工青少年的生殖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且自我感知情况差,相关教育及服务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商丘市中学生伤害现状,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调查方法,运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商丘市2 038名中学生的伤害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伤害总报告率为28.26%,其中初中组伤害率为30.61%,高中组伤害率为26.85%,伤害发生原因有12种,跌伤居首位,其次为物体砸伤或碰伤。结论:中学生中存在许多容易导致伤害的危险因素,应针对中学生伤害发生的特点,积极采取多部门合作的综合措施进行预防以减少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昆明、深圳两地女性校外青少年生殖健康现状,探讨影响生殖健康相关问题发生的因素.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的方法,于2012年5月至6月对昆明和深圳共计410名15~24岁的女性校外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采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女性校外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问题的影响因素.结果 女性校外青少年对于生殖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总体较差;性交行为的发生率为42.9% (176/410);在发生性交行为的调查对象中,最近一次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44.9% (76/176);有2个及以上性伴的为48.9% (86/176);外阴不适的发生率为48.8%(200/410);性传播疾病的患病率为2.9%(12/410);单因素分析发现,调查对象的婚姻状况、居住状况和生殖健康行为(包括牵手、拥抱、接吻、抚摸身体、性交行为)以及曾有过多个性伴的发生对于外阴不适症状的出现存在影响(x2=4.667,10.862,10.032,15.619,17.423,28.239,17.817,21.369;P<0.05);Logistic回归发现,居住在集体宿舍、与别人合租、抚摸身体、性交行为和曾有多个性伴是出现外阴不适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OR值分别为0.449 (95% CI:0.216 ~0.933),0.377 (95% CI:0.147 ~0.967),4.364(95% CI:1.594~11.949),0.312(95% CI:0.111 ~0.877),2.646(95% CI:1.417 ~4.941).结论 昆明、深圳两地女性校外青少年生殖健康状况较差,影响因素涉及自身行为和社会因素等各个方面,应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加强对女性校外青少年的生殖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18.
张萍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3):399-401
分析初中住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问题类型,为探讨住宿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昭通市1 128名住宿与非住宿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问题类型报告率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住宿生在自责倾向上和恐怖倾向上得分均低于非住宿生(P值均<0.05),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余各维度得分两组学生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住宿学生较非住宿学生学习能力低、学习焦虑等心理问题的报告率较高(P值均<0.05).结论 住宿环境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不大.应加强住宿学生自责、恐怖倾向以及学习方面的辅导.  相似文献   

19.
汶川大地震重灾区中学生震后心理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汶川大地震后3个月重灾区中学生的心理状况.方法 选取汶川大地震重灾区3所中学共38个班级的1966名学生,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症状清单平民版筛查PTSD阳性,同时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PSSS)判断领悟社会支持程度.结果 共收回有效问卷1958份.PTSD筛查总阳性率为78.29%(1533/1958).女生PTSD阳性率为82.30%(851/1034),高于男生[73.92%(683/924),χ~2=20.22,P<0.01];少数民族学生PTSD阳性率为80.27%(1375/1713),高于汉族学生[64.98%(154/237),χ~2=28.75,P<0.01];农村学生FISD阳性率为83.52%(872/1044),高于城镇学生[72.43%(662/914),χ~2=35.37,P<0.01];地震中受伤者PTSD阳性率为90.38%(94/104),高于未受伤者[77.66%(1439/1853),χ~2=9.40,P<0.01].研究对象领悟家庭内支持和领悟社会支持总体程度较高,得分中位数分别为21分和60分,领悟家庭外支持处于中等水平,得分中位数为39分.研究对象PTSD严重程度与总体领悟社会支持、领悟家庭内支持、领悟家庭外支持的得分之间存在线性负相关(r值分别为-0.191、-0.130、-0.190,P值均<0.01).结论 重灾区中学生灾后PTSD阳性率高,且不同特征学生症状与严重程度不同,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减少PTSD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泰州医学技术学院08级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院相关部门做好医学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泰州医学技术学院08级新生580人进行调查,将SCL-90各因子与国内青年常模和大学生常模进行比较,并对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的学生进行比较。结果(1)08级医学高职新生与国内青年常模比较,强迫和恐怖两个因子显著高于常模(P<0.01),精神病性因子高于常模(P<0.05);(2)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五个因子低于常模(P<0.01)。(3)与大学生常模比较,除了恐怖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均低于大学生常模(P<0.01)。(4)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大致相同(P>0.05),女生焦虑、抑郁和恐怖高于男生(P<0.05)。(5)城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农村学生(P<0.05),农村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精神病性两因子高于城镇学生(P<0.05)。结论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及生源性别、城乡差异为产生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应采用相应对策加强心理干预,以提高本院医学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