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及网络成瘾对抑郁的影响,为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导致抑郁情况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整群分层选取兰州市8所高校一~四年级大学生1807名,应用上网行为调查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进行判断分析.结果 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1.07%,网络成瘾倾向率为10.46%;男生网络成瘾率为13.50%,女生网络成瘾率为8.51%;二年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最高为14.86%,一年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检出率最高(13.46%);农科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最高为16.98%;上网目的多为游戏的学生中抑郁检出率最高为53.48%;网络成瘾、网络成瘾倾向及网络未成瘾的大学生的中重度抑郁检出率分别为34.00%、38.10%和11.99%.结论 网络成瘾状况对兰州市大学生抑郁情况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网络成瘾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中学生网络成瘾与抑郁的相关性,为加强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网络成瘾量表和抑郁量表,对3 79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网络成瘾与抑郁的相关性.结果 中学生网络成瘾、抑郁检出率分别为5.2%和38.4%;不同网络使用情况、不同性别网络成瘾和抑郁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网络成瘾与抑郁存在正相关,成瘾组与未成瘾组抑郁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学生网络成瘾和抑郁发生情况不容乐观,网络成瘾与抑郁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  相似文献   

3.
研究上海地区中学生抑郁症状发生率与网络成瘾行为的相关性,为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7年11-12月间抽取上海市3个城区和3个郊区共计5 876名初、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学生抑郁症状和网络成瘾行为的相关性.结果 上海地区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发生率为2.3%,其中男生(2.9%)高于女生(1.8%),职业高中学生(6.7%)高于初中生(1.2%)和高中生(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6.1%,可能存在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9.5%,肯定存在抑郁症状的为16.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中学生、住校学生以及存在网络成瘾行为的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更高(P值均<0.01).进一步矫正性别、年龄等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行为是影响中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OR=4.60).结论 上海地区高中学生、城区学生、存在网络成瘾学生出现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住校生网络成瘾行为和抑郁症状的检出率都较高.控制中学生尤其是住校生网络使用、避免出现网络成瘾行为是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青少年抑郁情绪、网络成瘾及校园欺凌及其影响因素间的网络关系,为青少年心理状况及相关危险行为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0年9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江苏省13个市抽取1个城区、1个郊县,共抽5 000名在校中学生进行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抑郁、网络成瘾、校园欺凌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青少年抑郁与网络成瘾呈正向相关(β=0.35,P<0.01);青少年遭受校园欺凌与抑郁状态和网络成瘾呈正向相关(β值分别为0.23,0.05,P值均<0.01)。青少年抑郁在睡眠时长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为-0.01,占总效应的63.6%。青少年抑郁在中高强度运动频次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为-0.01,占总效应的21.8%。结论 青少年抑郁、网络成瘾、遭受校园欺凌间相互影响,在制定预防和干预策略时需全面考虑其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综合预防和干预策略,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科学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初中生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整群抽取安徽省霍邱县3所乡镇普通初级中学的1 417名初中生,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自编童年期虐待经历问卷和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 417名初中生中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61.3%,女生(66.7%)高于男生(56.6%),初二年级(64.4%)高于初一(62.4%)和初三年级(56.7%),非独生子女(63.5%)高于独生子女(5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与父母的关系从差、一般到亲密,学习成绩从差、中等到好,初中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均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童年期遭受各种类型反复虐待的初中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均高于未遭受反复虐待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遭受反复重度躯体虐待、反复中度躯体虐待、反复情感虐待、反复接触性性虐待和反复非接触性性虐待的初中生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性分别是未遭受上述虐待的1.989(OR=1.989)、1.436(OR=1.436)、1.698(OR=1.698)、2.834(OR=2.834)和2.235倍(OR=2.235)。结论童年期遭受反复虐待是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1 497名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及其焦虑抑郁水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贵州省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为大学生网络成瘾预防、干预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整群分层抽取贵州省在校一~四年级大学生1497名,使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进行测试。结果调查学生1497人,成瘾者占0.3%,成瘾倾向者占8.1%。网络成瘾及成瘾倾向者一般情况较正常使用者差,二年级学生发生率最高,男生高于女生;网络使用等级越高,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结论网络过度使用者表现为身体不适、学业下降、心理障碍,应对大学生进行早期的心理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手机成瘾与焦虑症状在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抑郁症状之间的作用,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3年2—5月,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省芜湖市1所高校大一至大三的学生1 799名,采用2项患者健康问卷(PHQ-2)、儿童心理虐待量表(CPMS)、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和2项一般焦虑症(GAD-2)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各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手机成瘾与焦虑症状的链式中介效应。结果 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9.7%,儿童期心理虐待检出率为28.6%。抑郁症状与儿童期心理虐待、手机成瘾、焦虑症状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8,0.32,0.27),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手机成瘾、焦虑症状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0.71),手机成瘾与焦虑症状呈正相关(r=0.30)(P值均<0.01)。儿童期心理虐待能有效预测抑郁症状、手机成瘾和焦虑症状(β值分别为0.08,0.06,0.66,P值均<0.01);手机成瘾、焦虑症状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和抑郁症状之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效应量占25.27%,P<0.05),总间接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社会支持在网络成瘾与抑郁关系中的作用,为寻找抑郁诱因以及对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矫正等实践工作提供理论资料。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安徽省3所高职院校3 53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抑郁状况、网络成瘾、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情况,采用Process程序进行中介与调节作用分析。结果大学生中有抑郁症状的有1 552名(43.90%),其中男生561名(45.65%),女生991名(42.96%)。网络成瘾总分与抑郁得分呈正相关(r=0.30,P<0.01);社交焦虑各维度(社交恐惧、社会回避)与抑郁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4,0.27,P值均<0.01),社会支持各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与抑郁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5,-0.23,-0.17,P值均<0.01)。调节作用分析显示社交焦虑在网络成瘾与抑郁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c’=0.06,P<0.01),网络成瘾和社交焦虑之间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β=-0.00,P=0.02)。结论通过增加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可以改善由网络成瘾引起的社交焦虑,从而能进一步...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网络成瘾倾向及网络行为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蒙衡  余愿  吴汉荣  孙琳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3):257-258,260
目的了解武汉市初中生网络成瘾倾向及上网目的、地点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为开展网络成瘾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武汉市1 254名初中生进行网络成瘾倾向筛查,调查上网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等。结果初中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19.4%,高于女生的10.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综合了上网地点与上网目的等因素的作用后,性别对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上网地点和以浏览网页、与同学聊天、下载程序为上网目的不是初中生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以玩游戏、打发时间和结识新朋友为上网目的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以帮助学习为上网目的是上网成瘾倾向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应引导初中生把使用网络作为现实生活的有益补充,防止学生用网络逃避现实,以预防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预防学生抑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吉林省2 149名初中生,利用网络成瘾量表与抑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分位数回归分析探讨网络成瘾和抑郁症状的内在关系。结果 2 149名被试中,网络成瘾者386名,检出率为18.0%。不同性别、年级、是否吸烟和是否饮酒、家长是否经常打骂、睡眠时间和体质量指数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是否吸烟、家长打骂及不同睡眠时间学生抑郁症状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百分位数回归模型发现,随着抑郁症状得分百分位水平的升高,网络成瘾影响抑郁症状的风险更高(P<0.05)。在网络成瘾对抑郁症状的影响效应中发现,如果当前非网络成瘾学生出现网络成瘾,抑郁症状总分会提高5.08分。结论网络成瘾可以显著影响抑郁症状,并且随着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增加,网络成瘾的作用也不断增强,可为今后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孙亚蜀  任俊  吴超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2):1514-1516
青少年的自身心理特点、家庭教养和监督、社会文化和网络环境影响其对网络的使用[1-2].初中生自控能力欠缺,认知能力有限,很难抵抗网上新奇刺激信息的诱惑,从而容易造成过度使用网络[3].心理韧性(心理弹性)是个体应对压力、挫折、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和特质[4],具体表现为个体认知、情绪、行为及所处环境对帮助其抵御逆境,获得良好适应的特质[5].心理韧性水平高,预示更为积极的能力,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及恢复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抑郁在儿童期虐待与实施网络欺凌间的关系, 为探讨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防范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网络欺凌量表、儿童期虐待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山西省6所高校的4 040名大二和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在实施网络欺凌及网络言语欺凌、隐匿身份和网络伪造欺诈三个维度上, 男生和独生子女学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和非独生子女学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01)。儿童期虐待经历、成年期抑郁症状与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行为各维度两两间均成正相关(均有P < 0.001)。中介效应结果显示, 成年期抑郁症状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实施网络欺凌行为之间为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090, P < 0.001), 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率为12.16%, 中介模型拟合指数为χ2/df=39.96, RMSEA=0.101, CFI=0.948, TLI=0.924, SRMR=0.043。 结论  儿童期遭受虐待经历、成年期抑郁症状与大学期间实施网络欺凌行为关系密切, 且抑郁症状在儿童期遭受虐待经历预测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行为的路径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初中生网络成瘾现状及网络成瘾与父母养育方式、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网络成瘾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IADDS)、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整群抽取的济南市某中学2 383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初中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7.9%,男生高于女生(P<0.01),自制力差组高于自制力强组(P<0.01)。成瘾组与非成瘾组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及母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成瘾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维度均显著高于非成瘾组(P值均<0.01)。成瘾总分与父母养育方式多个因子分及SCL-90各维度呈显著相关(P值均<0.01)。网络成瘾影响因素有敌对、父亲拒绝否认、偏执、躯体化、强迫症状、母亲惩罚严厉(P值均<0.01)。结论网络成瘾初中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存在问题。初中生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14.
张贵锋  马浩  黄泳  刘洋洋  苏沛珠 《中国校医》2011,25(10):739-741
目的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抑郁的相关性,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网络成瘾量表和贝克抑郁量表,对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网络成瘾与抑郁的相关性。结果大学生网络成瘾、抑郁检出率分别为4.5%和55.6%;网瘾组显著高于非网瘾组BDI积分,且网络成瘾与抑郁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P<0.01)。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人群中,抑郁发生率较高,2者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所以在防治网络成瘾的同时应警惕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网络成瘾倾向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31  
目的 探讨初中生网络成瘾倾向与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初中生网络成瘾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网络成瘾测验问卷、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自编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对某市2所初级中学455名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家中能上网和单亲家庭的初中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高于其他学生;网络成稳(IAD)组与非IAD组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父母在拒绝否认教养方式上的高差异,对子女网络成瘾倾向具有影响;父亲的拒绝否认与母亲的拒绝否认或惩罚严厉教养方式的交互作用,对子女网络成瘾的得分差异有显著性;经过多元回归分析,男生网络成瘾倾向的家庭预测因素依次为母亲拒绝否认、家中能上网、父亲惩罚严厉、单亲、父亲过度保护;女生网络成瘾倾向的预测因素依次为母亲拒绝否认、家中能上网。结论 家中能上网和单亲家庭以及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易于使初中学生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初中生网络成瘾(IA)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Young网络成瘾诊断问卷(YDQ),网络使用情况问卷,冲动量表,青少年网络成瘾预测问卷,儿童行为量表,IOWA Conners父母、教师评定量表,对方便抽取的长沙市1 18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IA组共108例,患病率为9.13%。IA组上网时间1 a以上、每周上网10 h以上、经常在网吧上网报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IA组父母、教师、学生评分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生、每周上网10 h以上、上网年限1 a以上、在网吧上网、违纪行为、注意缺陷/多动、焦虑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学习绩效是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结论 IA初中生存在着更多的行为、情绪、学习问题,其与网络使用特点交互作用是造成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探讨学生抑郁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网络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为网络成瘾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安徽省3所职业院校3 53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Young网络成瘾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和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结果 在调查的学生中,网络成瘾者427名(12.08%),其中男生183名(14.89%),女生244名(10.58%).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网络成瘾均相关(r值分别为-0.30,0.28,P值均<0.01);抑郁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网络成瘾之间介导的间接效应有统计学意义(a=0.30,b=0.13,P<0.01);抑郁所介导的间接效应在总效应中所占的比例为14.67%.结论 抑郁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网络成瘾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早期心理诊断、心理素质训练等降低抑郁的方法来减少网络成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崔光辉  田原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2):221-223+227
目的探究大学生手机成瘾、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为高校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9年5月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随机抽取山东省5所高校共1 70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手机成瘾、社会支持与抑郁得分分别为(32.84±9.30)(67.20±11.09)(11.61±8.65)分。低社会支持组大学生手机成瘾及抑郁得分[(34.93±9.11)(14.56±9.21)分]均高于高社会支持组[(30.54±8.96)(8.34±6.59)分](t值分别为10.01,15.89,P值均<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社会支持组中手机成瘾对抑郁变异的解释度低于低社会支持组(R2值分别为0.16,0.1...  相似文献   

19.
大庆市初中生网络成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大庆市初中生网络成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网络成瘾的预防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大庆市4所初中64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成瘾量表等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评.结果 大庆市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7.9%,男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网络成瘾与生活事件、交往焦虑、抑郁和积极应对呈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生活事件、消极应对和交往焦虑是网络成瘾的有效预测因素.结论 应根据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王莉  邢玉梅  王祝欣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0):1257-1258
青少年网络成瘾是指青少年对于网络过分与过度的心理和行为依赖,属于行为成瘾的一类[1].近几年来,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越来越突出,给儿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方面带来极大损害,也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2-3].我国约1 000多万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症状,且呈低龄化趋势[4].为了解太原市小学生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行为现状,为今后有针对性地早期开展干预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太原市2376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