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新生生活质量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大学一年级是应激事件高发时期,新生面临着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适应问题,其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容易出现各种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本研究选用世界卫生组织研制的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青少年生活事件、自编家庭情况问卷等工具从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等方面评价大学新生的健康状况,并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要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1].大学生从相对封闭的中学生活过渡到相对开放的大学生活,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等都需要他们不断地进行自身调整来适应.有学者认为,个体良好的学校适应表现在能够基本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顺利完成学业,学会和人进行沟通交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得健康的人格等[2].近年来,大学生因适应不良而引起的焦虑、抑郁、自卑等各种心理问题日益突显[3],甚至出现校园暴力及自伤事件.百色是少数民族壮族聚集地,属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许多大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差,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研究该地大学生学校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状况及两者的关系,可为少数民族地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抑郁是人类一种正常的情绪体验,但如果抑郁情绪持续时间较长且得不到有效改善,就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严重时会导致抑郁症.大学阶段是个体心理迅速发展但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欠缺,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时,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情绪适应不良",从而引发抑郁、焦虑等情绪[1-2].医学生作为大学生的特定群体,课业负担繁重,容易在紧张或压力中产生抑郁情绪[3].体育运动是维持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其对抑郁情绪的改善是其他方法和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欧美一些国家常以运动处方的形式对部分疾病进行治疗和康复,由于其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接受[4].为探讨运动处方对医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笔者对牡丹江医学院学生进行了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分析朝鲜族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心理韧性和前瞻适应现状及其关系,为朝鲜族留守初中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多维评定问卷、心理韧性量表、初中生前瞻适应量表,对分层整群抽取的吉林省629名朝鲜族留守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朝鲜族留守青少年的主要生活事件来源于健康成长、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留守初中生的心理韧性与前瞻适应处于较高水平.年龄、居住地、父亲学历、与父母联系频率、监护人学历、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习成绩对朝鲜族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父母外出类型、与父母联系频率、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习成绩对其心理韧性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居住地、母亲学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习成绩对其前瞻适应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留守初中生的生活事件与心理韧性、前瞻适应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94,-0.197,P值均<0.01),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前瞻适应呈正相关((r=0.632,P<0.01).结论 应注重朝鲜族留守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培养,以提高他们应对各种生活事件的能力,从而促进留守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5.
当今时代飞速发展,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各种潜在的生理、心理、社会性因素导致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往往因某些社会或生活事件一触即发.如何敏锐地观察发现社会行业性、群体性团体的心理行为问题,及时矫正其不良偏差,预防或减少各种因素,特别是社会环境变化因素造成的个体悲剧事件或负性心理恶性循环,营造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向上的成熟发展氛围,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举.  相似文献   

6.
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和社会适应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情绪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在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应对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一系列的压力,而生活事件又是构成这些压力的主要应激源,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将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该文就近年来有关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的概念、分类、差异性研究及其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作一综述,旨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学阶段是个体心理迅速发展但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欠缺,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时,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情绪适应不良”,从而引发抑郁、焦虑等情绪.本文从体育运动角度出发,分析体育锻炼对医学生抑郁情绪干预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席波  李军 《中国校医》2006,20(2):215-217
人际关系状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相关,人际关系和暗与否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外有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能够促进学业的进步;不良的人际关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空虚、心情压抑、抑郁、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其中心理社会因素比重较大。本文旨在总结国内外近10年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及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情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教育机构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量表研制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是社会人才的重要来源,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各部门的关注.社会适应是个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适应不良不仅将引发一系列的身心健康问题,影响其在大学阶段学习任务的完成,还将影响其走上工作岗位后与社会的融合程度.本研究旨在研制全面测量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的工具,为我国大学生社会适应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制定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拥有良好的心理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他们保持心理良好状态.在生活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大学生普遍感觉学习与生活压力增大,加之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随之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感和身体不适,导致越来越多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也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管理.应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研究,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结合心理教育特点,从教育内容、目标、方法和环境4个纬度,分析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的方法与途径;探究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义和重要性;研究两者有效融合的措施、对策和建议;探究在互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合力不足和动力不够的情况;运用协同发展理念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与思想素质的全面发展;探讨两者在工作绩效、资源和知识等方面的有效整合,通过协调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同步发展和优化合作,增强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医科院校大学生主要心理应激源、应激反应及应对方式,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学生生活应激问卷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某医科院校34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医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应激问题是自我强化、各种压力以及外界突然的变化,情绪反应是医学生心理应激反应的主要表现;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存在显著相关.[结论]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是由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应对方武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应有针对性地在医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探究心理危机脆弱性在大学生生活事件应激与心理危机之间的中介效应,为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按年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潍坊医学院3 584名大学生进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的问卷调查,AMOS 2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生活事件、心理危机脆弱性和心理危机表现的总分分别为(36.53±8.58)(54.21± 11.80) (26.33±39.72)分;生活事件总分与心理危机表现得分呈正相关(r=0.54,P<0.05),与心理危机脆弱性总分呈正相关(r=0.30,P<0.05);心理危机脆弱性总分与心理危机表现得分呈正相关(r=0.37,P<0.05).心理危机脆弱性在生活事件与心理危机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部分中介效应为0.10,占总效应的15.13%.结论 生活事件既可以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直接作用,又可通过心理危机脆弱性水平间接作用于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13.
某大学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某大学学生的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现况研究的方法,利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适应不良自评量表》和《中国身心健康量表(CPSHS)》作为调查工具,对长江大学在校大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整群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相关影响因素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大学生亚健康发生率为68.30%,其中第一、二类人格类型占56.70%、适应不良发生率为11.81%、身心健康障碍发生率为34.6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子女是非障碍型人格的保护因素;家庭结构不完整(缺陷)、身心不健康(精神病性异常)均是促进障碍型人格发生的危险因素。焦虑、精神病性及障碍型人格是促进适应不良发生的因素。女性、适应不良C因子、障碍型人格是身心健康障碍发生的促进因素;而独生子女身心健康状况要好于非独生子女,是身心健康的保护因素。结论大学生在人格、适应不良和身心健康这三个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亚健康状态,影响大学生发生亚健康状态的因素主要有学校、家庭等客观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的人格特征及主观精神因素。  相似文献   

14.
唐海波  郭锋 《中国健康教育》2012,28(10):859-861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行,研究生在校人数越来越庞大,因心理健康原因引发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日趋增多,轻则影响学习和生活,重则导致研究生出现极端心理危机事件。在校研究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自杀和犯罪的事件屡见报端,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根源就是研究生压力过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中国身心健康量表(CPSHS),对某综合性大学在校的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94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医学专业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较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好;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人际关系不良和非健康型人格是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共同危险因素.另外,女性是促进医学专业大学生身心健康不良发生的危险因素,低年级是促进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身心健康不良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专业环境、个性和身心健康3者紧密相关,要根据不同的专业、个性特点施以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完整的、具有保障机制的家庭,父母的爱抚可以让青少年产生安全感,这样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如果家庭破损,那么青少年在心理发展方面和学习、品行方面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种问题长期的得不到解决,就会导致青少年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近几年来,我国的离婚率不断上升,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对离异家庭青少年不良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青少年,让他们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价值观多元化和生活方式多样化,大学生由于学业受挫、失恋、就业压力、心理疾病等原因诱发的心理危机,导致大学生自杀和伤害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本文通过探讨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根据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征表现,提、出高校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途径,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健康不仅是祖国发展腾飞的动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针对大学生开展健康管理,从宏观上看,是关系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从微观上讲,是关乎个人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有调查发现,青少年诸多不良的个人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熬夜等,都是在步人大学后逐步养成乃致成瘾的,同时在大学时期更易出现肥胖、肺活量下降、焦虑、人际交往障碍等身心健康问题[1].如何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一个具有深远和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针对大学生开展健康管理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方向孜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9):1413-1415
生活事件是影响个人心理健康的常见应激源,主要指生活中遭遇的足以扰乱人们心理和生理稳态的重大变故,生活事件处理不当会导致焦虑、抑郁,甚至产生严重疾病[1].非自杀式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简称自伤行为,是一种不以自杀为目的的直接地、蓄意地伤害自己躯体的行为[2].研究表明,青少年是故意自伤行为的高发人群,且自伤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3].大多数大学生长期在外生活,经常会遇到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如学习、生活、人际、恋爱、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与困惑,这些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易诱发心理病理问题,同时又是自伤行为较强的危险因素[4].另有研究显示,青少年心理病理状态是后期自伤行为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5-6].据此提出理论假设,即心理病理状态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自伤行为的关联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为验证该假设,本研究通过调查高职学生自伤行为、心理病理状态及经历的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情况,探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心理病理状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特征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随着网络日益进入人们的生活,各种心理、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严重.大学生长期沉醉在网络世界不能自拔.其主要常见特征表现为,不上网时心不在焉,精神萎靡;上网时却废寝忘食,神采奕奕.部分可出现身体状况欠佳、学习效率下降,因成绩不良而留级退学,沉溺于网恋而离校出走、上当受骗甚至自杀等现象.心理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心理障碍的现象.大学生网络成瘾或依赖有其一定的心理原因.为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特征进行了本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