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医科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大学生826名,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8.47%的大学生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较多的是强迫症、人际敏感、抑郁与敌对.年级、专业、性别的不同和主观上对就业前景、人际关系、所学专业满意度及学习压力的态度和感受不同,在得分上有较明显差异.结论针对低年级组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开展心理卫生工作.  相似文献   

2.
董杉  董晓梅  彭淋  陈雄飞  王声湧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2):1446-1448,1451
目的 了解广州市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况、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方式,为高校预防和应对大学生宿舍冲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对随机整群抽取的广州市131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多数大学生(77.1%)对宿舍人际关系有较好的满意度.组间比较发现,女生、港澳台及海外留学生、成绩较好、待在宿舍的时间长、经常参加宿舍活动的大学生对其宿舍关系满意度相对较高(P值均<0.05).女生、曾住过集体宿舍、与室友同班的大学生对室友关系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P值均<0.05).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的满意度与重视程度呈正相关(r=0.30,P=0.000).影响宿舍关系的前3位原因为性格不合(46.7%)、生活习惯差异(17.2%)及兴趣志向不同(11.4%).发生宿舍矛盾时,女生、成绩较好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采取积极应对(P值均<0.05).大学生对室友关系的重视程度、满意度及相处的和谐程度与TCSQ量表积极应对得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高校应大力开展应对宿舍冲突的心理教育辅导,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宿舍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3.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及人际信任对孤独感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师范院校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为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人际信任量表(ITS)、UCLA孤独量表对204名贫困生和196名非贫困生进行测查.结果 (1)师范院校贫困生的客观支持显著高于非贫困生(P<0.05),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总分、人际信任、孤独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师范院校贫困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孤独感不存在性别差异(P>0.05);支持利用度、人际信任、孤独感的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一学生的支持利用度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大一学生的人际信任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大一学生的孤独感显著低于大二、大三学生.(3)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不同社会支持水平、人际信任水平的师范院校贫困生孤独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回归分析表明,人际信任、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均能负向预测孤独感(P<0.05).结果 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对师范院校贫困生的孤独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小学生的儿童抑郁与儿童社会期望状况及两者的关系,为儿童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及有抑郁症儿童的早期于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儿童抑郁量表和儿童社会期望量表对667名四至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小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6.5%,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在人际问题因子上得分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1),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②在儿童社会期望量表上,不同性别小学生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不同年级小学生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1),并且随着年级的增加小学生在儿童社会期望量表上的得分逐渐降低;③儿童抑郁与儿童社会期望两者呈负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儿童社会期望对儿童抑郁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宿舍冲突管理方式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宿舍生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冲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据统计,大学生有80%的课余时间在宿舍度过[1],宿舍室友是大学生人际冲突的主要对象[2].研究发现,30%~60%的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不满意,具有不同程度的宿舍冲突[1,3].与舍友敌对关系较高的大学生报告了更多的躯体化症状,更多焦虑、抑郁、偏执和精神病性表现[4].宿舍冲突不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而且还可能导致伤害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危害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学生健康人格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健康人格问卷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705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男、女生实践活动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5,P<0.01);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我-社会和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70,P<0.05),低年级学生健康人格水平较高;不同生源地学生实践活动能力(F=2.987,P<0.05)及健康人格总分(F=2.88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学生健康人格水平高于城镇、农村学生;自我和谐、自我-社会和谐、实践活动能力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结论 大学生健康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熊猛  叶一舵 《中国公共卫生》2012,28(9):1222-1224
目的分析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及影响因素,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际大学调查》问卷对351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测查。结果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得分(4.82±1.02)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消极情感(2.56±0.91)分、积极情感(3.85±1.17)分、生活满意度(3.53±0.98)分,处于偏低水平;大学男生的消极情感得分明显高于女生(P<0.001),大四学生体验到的消极情感明显高于其他3个年级(P<0.01),大一学生消极情感明显高于大三(P<0.05);志存高远型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明显高于安于现状型和悲观失望型(P<0.01);学风浓厚型和学风一般型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明显高于学风较差型(P<0.001)。结论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存在明显的志向类型和班级学风差异,性别、年级、专业及城乡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东省青年早期流动儿童近半年内困难体验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来自广东省2178名在校青年早期流动儿童用自编一般问卷、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学生版)进行评定。结果广东省青年早期流动儿童近半年内的生活中困难体验较中国常模严重(P〈0.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相处情况、儿童本身对自己的评价和对家人的期望、流动和留守经历,以及儿童本身的性别、年龄均是青年早期流动儿童的困难体验的影响因素。结论较多的广东省青年早期流动儿童在生活中有困难体验,且不同性别、年龄、来源地、早年分离经历及家庭相处环境的流动儿童,困难体验不同。  相似文献   

9.
医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及心理控制源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医学生自尊、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SES)、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236名医学生进行测评.结果 医学生自尊、心理控制源及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经济状况以及预期收入的差异(P>0.05).自尊、心理控制源与生活满意度各纬度间存在一定相关性(r=0.19~0.45;P<0.05),自尊、内控性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结果 自尊、心理控制源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某海防团士官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以指导部队心理服务工作.方法 以250名某海防团士官为调查对象,采用《主观幸福感问卷》、《自尊量表》和《应对方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因素中,总体幸福感随军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自评身体健康对总体主观幸福感(P<0.05)、生活满意度(P<0.05)、积极情感(P<0.01)和消极情感(P<0.05)均影响显著;完整家庭者在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上得分显著高于离异家庭者(P<0.05);父母关系好者、个人收入高者在积极情感上得分显著高于父母关系差者、个人收入低者(P<0.05).(2)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内部因素中,自尊高者在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上的得分显著高于自尊低者(P<0.01);积极应对者在积极情感上得分高于消极应对者(P<0.05).结论 军龄、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父母关系、个人收入、自尊、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与安全感及社会领悟支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状况及影响因素以及与个体安全感和社会领悟支持的关系,为指导大学生有效化解心理危机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河北某高校695名大学生,使用安全感量表、社会领悟支持量表及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男、女大学生在专业求助态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显著高于男生(P0.01);一年级学生专业求助态度显著高于其他年级,二年级与三年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高于四年级。在性别和是否班干部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女生班干部和非班干部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回归分析表明,家外支持和人际安全是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受性别及是否班干部的影响,家外支持和人际安全对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大学生宿舍睡眠环境现状,探索宿舍环境和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睡眠的影响机制,为提高大学生睡眠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和自行设计的问卷,通过整群抽样对北京市某大学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睡眠障碍发生率为22.6%,41.7%的学生认为宿舍睡眠环境对自己睡眠质量的影响大,不同宿舍环境下的学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径分析显示,宿舍文化通过宿舍睡眠环境这一中间变量对大学生睡眠质量产生影响.结论 人际关系、矛盾冲突、宿舍睡眠规则等宿舍文化因素会影响到成员对宿舍睡眠环境的评价,而宿舍环境会对成员的睡眠质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医学生睡眠情况与宿舍人际、宿舍文化、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PSQI、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量表、学习倦怠量表和宿舍文化量表,对安徽医科大学1 298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宿舍人际、宿舍文化和PSQI呈负相关(r=-0.178,P<0.001; r=-0.204,P<0.001),学习倦怠和PSQI呈正相关(r=0.283,P<0.001),宿舍文化和学习倦怠在宿舍人际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效应。结论 医学生宿舍环境和学习倦怠对睡眠质量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宿舍人际通过宿舍文化和学习倦怠的完全中介效应对睡眠质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大学生疲劳性亚健康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用自行编制的疲劳性亚健康量表对长沙市某高校761名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大学生疲劳性亚健康发生率为35.35%,不同年级大学生疲劳性亚健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疲劳得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锻炼时间少、恋爱、经济压力大、睡眠时间少、月消费水平低等因素均是大学生疲劳性亚健康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 结论 长沙市某高校大学生疲劳性亚健康状况发生率较高,各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力度,引导大学生正确预防和消除疲劳性亚健康.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安全感、人际信任及其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大学生安全感、人际信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丛中、安莉娟编制的安全感量表和Rotter·J·B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对35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安全感量表由人际安全、确定控制感两个因子构成.人际信任量表由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两个因子构成.[结果]①在安全感方面,大学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低年级大学生显著高于高年级大学生;来自城市大学生显著高于来自农村大学生的得分.②在人际信任方面,与以往研究相比,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有所降低;人际信任在各人口学变量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⑦大学生安全感与人际信任呈中等水平相关.[结论]①在安全感方面,大学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学生安全感水平受到性别、年级、生源地等因素的影响.②在人际信任方面,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有所降低.③大学生安全感与人际信任呈中等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结构特点,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以词汇学假设作为方法论基础,在预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问卷,然后对随机抽取的广东省554名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词汇内隐观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词汇描述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自我完善、寻找机会、提升能力、不断学习、不甘落后、经验缺乏、迷茫、积极应对、自我安慰、担心等.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内隐观的因素结构由5个方面组成,因素最高负荷为0.885,最低负荷为0.456.就业心理压力在情绪体验和积极应对维度上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幻想体验之外的其他4个维度的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内隐观可以分为认知体验、挫折体验、情绪体验、积极应对和幻想体验5个维度.部分因素存在性别和年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心理素质与主观幸福感关系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 了解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现状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制订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理素质量表、国际大学调查问卷对93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男生的总体心理素质水平明显高于女生(P<0.05).大学三年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明显高于二年级学生(P<0.05);四年级学生学习心理素质明显高于二年级学生(P<0.05);四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高于一、二年级学生(P<0.05).城市学生的总体心理素质水平明显高于城镇学生(P<0.01).自我意识、人际管理素质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 应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程度及其差异,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随机抽取东北地区3所高校700名大学生进行现状调查.结果 35.43 %的大学生行为困扰一般,9.28 %的大学生行为困扰较严重;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在量表总分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54,p<0.05;F=5.32,p<0.01;F=3.44,p<0.05).结论 大学生与人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行为困扰,并在性别、专业、年级等方面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9.
生活质量是指不同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人对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与其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1].大学生生活质量是指大学生现时生活经历的客观状态及其主观感受[2].大学生面临人际关系、学习、择业、恋爱等多种问题,均可使心理压力增大而影响其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到生活质量[3]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生命质量观发展呈现差异性和多样性[4].大学生生活质量研究多集中在影响因素上[5].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不仅是其自身健康状况和高等教育质量的体现,更关系到整个社会未来医疗服务水平的高低[6].  相似文献   

20.
了解大学生身体活动阶段变化及其健康状况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索身体活动阶段变化与健康状况的关系提供实践及理论基础.方法 以身体活动阶段的四步骤模型(FIT模型)为基本理论,对随机整群抽取的江苏省5所高校的831名大一、大二年级学生进行身体活动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除消极主观良好感(F=1.71,P=0.19)外,不同身体活动阶段大学生身体体质、积极主观良好感、健康满意度和不适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5.76,16.09,76.65,20.54,P值均<0.01).另外,只有性别在不同阶段和健康满意度上的调节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720=3.30,P<0.01).除消极主观良好感外,大学生身体活动阶段与其健康状况呈相关关系.结论 可采用FIT模型作为依据来推断青少年在身体活动变化不同阶段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