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深圳市福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凯杰  蒋立新  杨梅  李玥 《职业与健康》2010,26(10):1151-1153
目的为了解深圳市福田区近年来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暴发情况、流行趋势及其影响因素,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方法收集辖区为2006—2009年食物中毒的档案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6—2009年,共确诊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24起,中毒人数共115人。中毒全部发生在5—12月,发病高峰季节为7—10月。人口密度与中毒起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食物中毒集中发生在集体食堂,中毒食物以凉拌菜和熟肉为主,发生原因主要是生熟交叉污染,引起食中毒的血清型别主要以O3:K6为主。结论该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加强集体食堂的卫生管理是预防食物中毒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2.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0年 8月 2 8日晚 ,在我区某公司食堂就餐的 2 6 0名职工中 ,有 16人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少数病人有发热、头痛。经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分析和病原学检测 ,证实这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流行病学调查1 中毒发生经过  2 0 0 0年 8月 2 8日晚 17时 30分 ,2 6 0名职工在公司食堂就餐。菜谱为五香牛肉、油炸咸鱼、茭白肉片、白菜粉丝、花生、雪菜、土豆和菜干汤等。其中除了五香牛肉系从市场上购买外 ,其余均为公司食堂自制。2 9日凌晨 2时至 11时 30分有 16人出现消化道中毒症状。其中…  相似文献   

3.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28起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林海 《职业与健康》2008,24(14):1403-1404
目的对某市近7年报告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该类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法对该市近7年报告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进行分析,相关资料录入计算机,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近7年共发生28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占细菌性食物中毒总数的32.94%。②发生高峰季节是7~10月份。③发生地点以集体食堂为主。④中毒人群年龄、性别和职业无特异性。⑤潜伏期平均12h;临床症状以腹痛、腹泻为主。⑥中毒食物以凉拌菜和未彻底加热的熟肉食品为主。⑦半数发生中毒经营单位没有卫生许可证;全部的经营单位均有员工没有有效的健康证明;大部分的设施、环境不符合卫生要求。结论该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存在高峰季节、高危场所、高危食品等,且预防控制工作中存在监管未到位等薄弱环节;提示今后应加强监督管理,同时要在高峰季节前做好预防该类食物中毒的关键控制点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深圳市福田区某公司发生的1起可疑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查明中毒原因。方法收集中毒患者及公司其他人员资料,采集患者肛拭子样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首例病例发病时间为2011年10月10日凌晨2时,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10日11时,共发生病例15例;病例症状主要为腹痛(15例)、腹泻(15例)、恶心伴呕吐或不伴呕吐(10例)、发热(6例)。病例均为该公司员工,其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21—33岁。从6份患者肛拭子样本中分离出6株副溶血性弧菌,均携带tdh基因,未携带trh基因。结论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该事件为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物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7.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1999年10月9日,宜昌市发生一起因食用海产品致52人集体食物中毒的重大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分析和实验室检验证实系海产品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所致。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周必满 《浙江预防医学》2001,13(2):38-38,43
20 0 0年 5月 19日 ,浦江县发生一起疑似食物中毒。我站派员迅速赶到现场 ,开展调查处理。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发病情况  18日中餐集体聚餐 ,就餐人数 143人 ,发病人数 5 1人 ,病人数占就餐人数的 35 7% ,5 1例病人中男 44例 ,女 7例。 5 1例病人中症状较重的 16例。首例发病时间5月 18日下午 4:0 0 ,19日凌晨 1:30病人增多。最迟病例发病时间为 19日上午 11:0 0。2 主要症状 调查病人 37人中腹痛 37例 ,占 10 0 % ;腹泻37例 ,占 10 0 % ;恶心 2 7例 ,占 73 0 % ;畏寒 2 3例 ,占6 2 2 % ;头晕 14例 ,占 37 8% ;发热 11例 ,占 2 9 7…  相似文献   

9.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导致的食物中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6月12日中午 ,我站接到南安市120急救中心电话报告 :南安市人民医院急救室收治十几位可疑食物中毒的病人 ,该批病人为住宿在南安市某大酒店的旅客。我站立即组织人员赶往现场进行调查及采样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流行病学调查闽西某单位考察团一行30人 ,于1999年6月10日晚到达石狮 ,住宿在石狮某大酒店。6月11日 ,考察团成员在该大酒店用过早餐和午餐 ,下午3时从石狮乘专车来南安参观 ,途中已有4人发生呕吐 ,在考察团到达后住宿在南安某大酒店 ,并于下午6时30分在该酒店进晚餐。共进晚餐者尚有市信用…  相似文献   

10.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1年 8月 2 9日 ,庆元县安南乡某村孙××在家中为儿子举办喜宴 ,发生了 6 3人食物中毒事件 ,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分析 ,确定为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冷盘海蛰皮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发病情况  2 9日晚餐集体聚餐 ,就餐人数 110人 ,报告发病人数为 6 3人 ,罹患率 5 7 3%。 6 3例病人中男 38例、女 2 5例 ;年龄最大 75岁 ,最小 9岁。首例发病时间8月 30日凌晨 5时 ,至 18时病人达到高峰 ,最迟病例发病时间为 2 3时 5 0分。2 主要症状 调查病人 6 3例 ,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呕吐 ,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为食物中毒的处理提供依据。方法按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进行操作。结果通过对3份食品、半成品留样、2份患者肛拭子、5份工具、容器棉拭子共计10份样品的肠道致病菌的检验,在2份肛拭子和1份案板的棉拭子中检出了副溶血性弧菌,经生化分型鉴定为同一生化型,神奈川实验阳性。所有样品均未检测出其它致病菌。结论病原学结果证实本起食物中毒是由摄入了受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而引起。加强对餐饮行业及从业人员的卫生监督和培训,是减少类似食物中毒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2001年8月15日,汕头市区某职工食堂发生了一起15人食物中毒的事件。现将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鉴定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菌,为事件处理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按照国标法对事件中可疑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做血清分型;应用多重PCR技术进行不耐热溶血素基因(tlh)、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的检测。结果:经检测,3份剩余食品及环境样品检出不同血清型VP,血清型有O3:K6、O1:K56等;11份病例样品检出不同血清型VP,血清型有O3:K6、O1:K56等;14份样品的tdh基因携带率为92.86%。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带tdh毒力因子的,血清型为O3:K6、O1:K56等多型别的VP感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该类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查阅2007年以来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档案资料,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样品的分离根据国标GB/T 4789.7-2003进行,用GNID革兰阴性菌鉴定板进行生化鉴定,用血清玻片凝集实验进行血清学分型,用法国梅里埃ATB Fungs酵母菌药敏反应板进行药敏实验。结果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8、9月,中毒食物以凉拌菜和未彻底加热的熟肉食品为主。血清型主要以O3∶K6型为主,占50.0%。副溶血性弧菌对氨苄西林(AMP)、替卡西林(TIC)、头孢唑啉(KZ)的耐药率分别为61.5%、50.0%和42.3%。结论要重点防制O3∶K6型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在治疗时应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黄锐敏  陈辉  袁月明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6):1038-1038,1076
目的:对某西部通道工地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病原菌检测。方法:参照GB/T4789-2003有关章节,对食品、肛拭子标本、涂抹样进行病原菌检测。结果:33份样本中有12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其中有10份病人肛拭样本检出同一血清型别的副溶血性弧菌K8型;耐药性试验,对复方新诺明、头孢孟多、氯霉素、庆大霉素4种抗生药物100%敏感,对氨卞西林、头孢噻吩不敏感。结论:本次食物中毒为副溶血性弧菌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某酒楼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调查,对患者及厨师肛拭、剩余可疑食物和酒楼外环境样品进行实验室病原检测分析。结果 本次事件共发病11人,罹患率18.3%,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多为水样便)、恶心、呕吐;3名病例的肛拭及黑鸡脚(半成品)、凉菜间菜板涂抹样品中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他们的生物学特性一致。结论 此次事件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故,酒楼在该餐厅的食材加工、供餐及顾客的进食过程中均存在生熟交叉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查明某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来源,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和建议,预防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和试验室检测分析事件原因和致病因子,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共搜集到疑似病例61 例,其中可能病例20例,确诊病例5例。病例主要以腹泻、腹痛、恶心、呕吐为主,部分患者伴有乏力、发热、头痛、头晕等症状。5份病例样本、3份厨师、1份生扇贝以及2份养殖水检测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10份样本脉冲场凝胶电泳检测结果同源性为100.0%,另外1株病例样本与其他10株的同源性为60.0%。结论 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水产品是导致本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建议提高餐饮机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责任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查明一起升学宴食物中毒的原因,确定致病菌,为食物中毒处置提供依据。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搜索病例,查找可疑中毒餐次及食物,采集病例及食物样本开展实验室检测,确定致病病原和毒力基因,并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株进行同源性鉴定。结果共搜索中毒病例92例,罹患率为46.94%,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93.48%)、腹痛(86.96%)、恶心(39.13%)、呕吐(34.78%)和发热(17.39%),发病潜伏期中位数为17h。从3例患者样本(2份粪便、1份肛拭子)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trh阳性且PFGE图谱带型相似性系数为97.4%。10份食品样本中未能检测出致病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6种食物为可疑食物(OR值分别为15.75、10.14、8.44、5.93、5.56、4.71,P均<0.05且OR值95%CI>1),其中夫妻肺片、加州鲈鱼暴露的危险度极高(OR值>10)。结论升学宴就餐引起的食物中毒由trh阳性副溶血性弧菌引起,未能确定可疑食品(夫妻肺片和加州鲈鱼污染的可能性较大),建议加强对餐饮单位的监督管理及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从源头上减少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红桥区某酒店食物中毒的调查,了解在餐饮方面存在的突出卫生问题,为今后市场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和结果处理。结果根据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潜伏期、共同就餐史、现场卫生学调查并结合《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5例病例的肛拭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血清型均为O3:K6,可初步确定这是一起在酒店发生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结论相关部门应引起对酒店卫生重视的同时,相关监管部门更应加强对酒店的卫生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技术对三餐次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和溯源,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分析此次事件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来源,确定事件的病原学病因。方法对此次事件的分离株进行血清学分离鉴定、耐药分析、PCR检测和PFGE同源性分析。结果三餐次腹泻患者总共分离出18株副溶血性弧菌,全部对头孢唑啉耐药,其中1株为O2抗原群、携带trh毒力基因,其余全为O4抗原群、携带tdh毒力基因,部分分离株PFGE相似度高达100%。结论三餐次同时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餐次内和餐次间分离株通过PFGE分型结果一致,确认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为食物中毒溯源和科学防控食物中毒发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