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影响,为积极的父母养育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复原力量表,对新疆某大学49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中,除父亲偏爱因子及母亲偏爱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在不同复原力得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与复原力量表各维度以及复原力总分呈负相关(P值均0.01);父亲温暖理解、母亲温暖理解在与复原力总分及复原力量表各维度的相关关系中,除与稳定性无关外,其余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中,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可进入回归方程对大学生复原力进行预测,其联合解释量为25.3%。结论大学生所接受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复原力之间密切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对于子女复原力发展的影响意义甚于积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母亲的教养方式对于子女复原力的影响大于父亲。  相似文献   

2.
不同心理复原力中学生家庭环境因子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家庭环境因子对中学生心理复原力的影响,为提高中学生心理复原力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与心理复原力量表,对湖州市485名初一至高三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心理复原力水平不同的中学生家庭环境各因子之间差异显著;心理复原力总分与家庭环境各因子(除控制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矛盾性与心理复原力总分呈显著负相关,其他因子均与心理复原力总分呈显著正相关.亲密感、道德宗教观、情感表达、娱乐性对心理复原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复原力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改善家庭环境将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复原力.  相似文献   

3.
了解生命教育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影响,为有效开展高校生命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杀态度问卷、生活目的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生命意义问卷对某高校237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并将被试分为实验组(117例)与对照组(120例),进行前后测设计的生命教育实验.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量表得分在实验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后除对自杀者家属态度,寻求意义、生活感受和幸福感外,两组其余各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前后实验组被试自杀态度状况、生命意义感指数、生活目的水平都有提高(P值均<0.05);对照组前后测各量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追踪评估发现干预效果持久,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对自杀者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生命意义以及生活目标等方面,前测和追踪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生命教育有利于学生理性审视自杀现象,提升其生命意义感,树立合理的人生目标  相似文献   

4.
了解贫困医学生心理复原力现状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为提高医学生心理复原力水平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与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分层随机抽取的贵州省3所本科医学院校1 940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纳入贫困医学生444名.结果 贫困医学生心理复原力水平得分为(103.54±11.16)分,总体处于良好水平;不同性别学生自我接纳、自我效能、稳定性和问题解决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7,2.91,-1.98,2.31,P值均<0.05),不同民族学生家庭支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P<0.05),不同年级学生朋友支持和家庭支持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00,3.62,P值均<0.05).除幻想性、世故性和实验性外,其他人格特征与心理复原力及其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稳定性与有恒性是贫困医学生心理复原力强弱的重要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223,1.298,P值均<0.05).结论 贫困医学生心理复原力处于良好水平,但与非贫困医学生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心理复原力与人格特征存在一定关系,心理复原力受人格因子稳定性与有恒性的影响,稳定性和有恒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心理复原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方法使用生活目的量表(PIL)、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南方医科大学115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比较不同生命意义感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性。结果在生命态度上男生较女生更积极(t=3.016,P0.01);来自农村大学生较城市大学生更积极(t=2.362,P0.05);在自主感上男生高于女生(t=2.926,P0.01);来自城市大学生高于农村大学生(t=-2.258,P0.05);高生命意义感水平的大学生总体情感指数(F=709.457,P0.01)、生活满意度(F=313.163,P0.01)和幸福感指数(F=564.557,P0.01)高于低生命意义感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越高,幸福感状况越好;幸福感及其2因子与PIL总分、生活感受因子、生活目标因子间均呈高度相关(r=0.504~0.817,P0.001),与生命态度和自主感因子也呈中至低度相关(r=-0.225~0.348,P0.001)。结论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幸福感有密切联系,高生命意义感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探讨大学生家庭因素对生命意义及自杀意向的影响,为高校生命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成都市某高校284名大学生,使用生活目的测试量表(PIL)及自编家庭背景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生生命意义总分、对生命热诚、生活目标、对未来期待得分均低于女生(P值均<0.05);独生子女逃避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P<0.05);家庭气氛和谐的学生生命意义总分、对生命热诚、自主感得分均高于家庭气氛不和谐的学生(P值均<0.05);寄居家庭学生的自主感低于其他家庭结构类型的学生(P<0.05);自杀意向的发生率受到与父母共同生活、留守经历、家庭气氛、家庭结构等因素的影响(P值均<0.05);与父母共同生活及家庭气氛是自杀意向保护因素,逃避是自杀意向危险因素.结论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不容乐观,家庭是影响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及自杀意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大学生日常烦心事、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整群抽取陕西某高校422名大学生,采用大学生日常烦心事量表、中文生命意义感量表和一般健康问卷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42.4%的大学生有明确的生活意义,45.5%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12.1%的大学生缺乏生命意义感;有明确生活意义的大学生其日常烦心事和负性情绪水平明显低于没有明确生活目标者(P0.01);生命意义体验和总体生命意义与日常烦心事和心理健康各因子均呈显著相关(P0.05);大学生的学业烦恼、生命意义体验和人际烦恼能显著预测其自我肯定水平(P=76.616,P0.01);人际烦恼、未来担忧和生命意义体验能显著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P=70.398,P0.01)。结论大学生日常烦心事、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发生特点,探讨心理复原力在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间的作用。  方法  采用直接抽选法选取安徽、上海两地高校572名大学生, 采用一般特征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the 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心理韧性量表(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Scale,PR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25.0%的大学生有一定程度PTSD症状,11.7%有较明显PTSD症状,PTSD的阳性检出率为36.7%。大学生有较明显PTSD的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大三学生高于其他3个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31,16.81,P值均<0.05)。大学生社会支持得分为(33.79±4.83) 分,心理复原力得分为(92.17±13.39)分,PTSD得分为(35.50±11.39)分,各变量两两之间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r=-0.49~0.76,P值均 < 0.05);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发现,社会支持既可以直接负向预测PTSD(直接效应为-0.35),又可以通过心理复原力间接影响PTSD(间接效应为-0.32)。  结论  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或者严重程度PTSD症状的比例较高,心理复原力在社会支持和大学生的PTSD间起中介作用,即社会支持既能直接负向预测PTSD,又可以通过提升个体的心理复原力间接影响PTSD。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玉树震后中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现状及其与心理复原力等因素的关系,为今后救灾援助、生命价值观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生命价值观问卷和青少年心理复原力量表对震后玉树3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玉树独生与非独生的中学生在生命价值观总分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53,P0.05);2)玉树震后初中生与高中生在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精神价值、超越价值及生命价值观总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5,P0.05);3)不同家庭受灾程度的中学生在生命价值观总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90,P0.05);4)玉树中学生生命价值观总分与心理复原力的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因子显著正相关(P0.05),生存价值与情绪控制显著负相关(P0.05);5)心理复原力的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因子对生命价值观有预测作用(P0.05)。结论震后玉树中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受家庭受灾程度、是否独生的影响;心理复原力越高,他们表现出的生命价值取向越强,心理复原力可以正向预测生命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了解大学生体育运动行为表现特点及其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为从体育运动的角度促进和提高生命意义感,进而全面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和生活目的量表(PIL)对南方医科大学966名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体育运动水平为(19.85±18.35)分,为中等水平的下限.62.7%的大学生体育运动水平属于低等级,其中11.6%几乎不参加体育活动;男生运动水平高于女生(t=13.23,P<0.01).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得分为(96.88±16.59)分,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体育运动水平与生命意义感水平呈正相关(r=0.20);除生命态度因子外,高运动水平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分和因子分均高于低运动水平大学生,体育运动量越高的大学生的总体生命意义感水平越高(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体育运动与生命意义感相关,增强体育锻炼在提升生命意义感水平上可能会起到部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探索人际信任和心理复原力在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挫折心理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提高贫困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提供实证支持.方法 采用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心理复原力量表和挫折心理问卷,对贵州省8所大学948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挫折心理和人际信任均呈负相关,与心理复原力呈正相关;人际信任与心理复原力呈负相关(P值均<0.05).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负向预测挫折心理(β=-0.066,t=-1.335,P=0.182)和人际信任(β=-0.258,t=-1.369,P=0.171),人际信任正向预测挫折心理(β=0.167,t=2.909,P<0.05).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正向预测心理复原力(β=0.611,t=19.024,P<0.01),心理复原力负向预测挫折心理(β=-0.064,t=-1.344,P=0.179).结论 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和心理复原力在积极心理品质和挫折心理两者间起中介作用.培养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提高其心理复原能力有利于增强其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12.
探讨大学生自杀相关心理行为和自伤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关系,为大学生自杀、自伤行为的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安徽省合肥市某高校825名大学生进行一般人口特征、心理复原力、自悯、宽恕等方面调查.结果 大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自杀行动报告率分别为9.9%,3.5%,2.5%和1.8%,自伤行为报告率为11.8%.与宽恕他人维度得分中分组相比,宽恕他人得分偏高是自杀心理行为(OR=0.26)和自伤行为(OR=0.31)的负相关因素(P值均<0.05);心理调适能力各量表总分中,与心理复原力量表(CD-RISC)得分中分组相比,低分组是自伤行为的正相关因素(OR=2.11),高分组是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负相关因素(OR=0.51)(P值均<0.05);与自我怜悯量表及Hearland宽恕量表得分中分组相比,低分组均是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正相关因素(OR值分别为1.66,2.28),高分组均是自杀相关心理行为(OR值分别为0.33,0.44)、自伤行为(OR值分别为0.35,0.39)的负相关因素(P值均<0.05).结论 心理复原力、自我怜悯、宽恕水平与自杀相关心理行为和自伤行为关系密切.高校可通过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来降低自杀、自伤行为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董泽松  祁慧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8):1179-1181
研究民族地区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坚韧人格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为改善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某高校1446名大一学生,采用大学生坚韧人格评定量表和生活目的测试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民族地区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坚韧人格总分及韧性、控制维度和生命意义感总分均高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021,3.855,5.424,3.651,P值均<0.01).民族地区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坚韧人格总分及各维度与生命意义感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71,0.365,0.254,0.321,0.268,P值均<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坚韧人格的韧性、挑战维度和性别因素是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重要影响因素(P值均<0.01).结论 坚韧人格对民族地区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有重要影响,可通过完善坚韧人格达到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曾红  范云  黎光明  黄文庚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1):1669-1671
了解农业院校大学生的相对剥夺感状况,为考察弹性心理训练对相对剥夺感大学生的支持与改善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自编的相对剥夺感量表,对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从某农业院校选取的456名大学生和从江西省2所理工院校选取的308名学生进行比较.筛选出62名相对剥夺感较强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弹性心理训练,比较训练前后的效果.结果 农业院校与理工院校大学生在家庭质量因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P>0.05),在个人能力、个人受欢迎、家庭地位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1,5.29,8.91,5.08,P值均<0.01).在接受训练后,除个人能力因子(3.56±0.88)外,相对剥夺感量表的个人受欢迎、家庭地位、家庭质量3个因子的得分均在3.50以下,得分分别为(2.97±0.81),(3.39±0.77),(3.29±0.69)分,训练前、后各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训练后,心理韧性量表的坚韧、力量和乐观得分均有所提高,且较训练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89,3.66,3.13,P值均<0.01).结论 农业院校大学生的相对剥夺感较强,弹性心理训练具有支持和改善效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理一致感对人生意义与心理复原力的中介效应。 方法 采用网络调查平台及团体施测的方式,选取622名成人,运用人生意义问卷、心理一致感量表和成人心理复原力量表进行施测。 结果 除心理一致感维度中的意义感与心理复原力总分相关不显著外,人生意义和心理一致感各维度得分均与心理复原力总分呈正相关(P<0.01)。人生意义对心理复原力受到心理一致感这一中介变量的调节,人生意义对心理复原力产生的直接效应为0.29,通过心理一致感对心理复原力产生的间接效应为0.17,总效应值为0.46,心理一致感产生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6.29%。 结论 心理一致感在人生意义与心理复原力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探讨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与家庭复原力的关系,为灾后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洱源地震”重灾区3所初中的2 025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创伤后成长问卷、家庭复原力评定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女生在与他人关系因子上得分高于男生,初三学生在个人力量、欣赏生活、创伤后成长总分上均高于初一、初二学生,少数民族中学生在与他人关系、欣赏生活和创伤后成长总分上均高于汉族中学生(P值均<0.05).少数民族中学生在家庭复原力的亲密和谐、情感分享因子上均显著高于汉族学生(P值均<0.01).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家庭复原力各因子与创伤后成长均存在正相关(P值均<0.01);家庭复原力的困境解读、正向前瞻、问题解决、亲密和谐因子能正向预测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创伤后成长(P值均<0.05).结论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家庭复原力的发展是提升创伤后成长水平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探索积极心理训练对贫困生心理复原力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自愿接受的原则,从某专科学校2012级贫困生中选取187名,随机分为实验组(86名)和对照组(101名).采用积极心理团体训练法对实验组大学生进行训练,运用复原力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干预前、后调查.结果 实验组干预后心理复原力得分(3.83±0.51)较干预前(3.46±0.43)提高(t=3.982,P<0.01);干预后实验组(3.83±0.51)与对照组(3.54±0.56)心理复原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3,P<0.05).实验组干预后比干预前复原力弱型人员减少,复原力强型人数增加.干预后实验组复原力中间型和复原力弱型的复原力水平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t值分别为3.451,4.236,P值均<0.01).干预后实验组总体幸福感得分(114.52±10.32)较干预前(106.23±9.62)有显著提高(t=2.287,P<0.01).结论 积极心理训练对复原力强型贫困生的复原力水平作用不明显,对复原力弱型和中间型的贫困生复原力水平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生活目的和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生活目的与意义感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使用生活目的量表(PIL)和SCL-90对117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生活目的与意义感状况及其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比较不同生活目的与意义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大学生PIL总分为(105.74±15.33)分,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及农村、城市大学生的PIL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中、低PIL得分的大学生在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PIL得分越高,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越低,提示大学生的生活目的和意义感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大学生PIL得分与SCL-90总分呈负相关(r=-0.510,P0.01),与SCL-90各因子均呈负相关(r=-0.300~-0.560,P0.01),其中与抑郁因子的相关程度最高(r=-0.560)。结论大学生生活目的与意义感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应重视大学生生活目的与意义感的引导与培养。  相似文献   

19.
潘运  全小山  林伟民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2):1443-1444,1448
目的 考察师范类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为师范类大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和“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对随机整群抽取的贵州省3所普通高等师范院校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在学习适应性方面,除学习动机外,其余男、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生均高于女生;师范类大学生学习能力与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学习态度与管理倾向各维度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结论 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对师范类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都具有明显的预测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研究大学生遭遇的生活事件、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压力后成长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大学生压力后成长问卷,对分层随机抽样的凯里学院、贵州民族大学、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和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91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遭遇的生活事件、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压力后成长得分分别为(39.68± 15.40)(26.10±6.55)(46.47± 10.40)分;男生受惩罚、适应、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得分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2.96,2.28,3.82,P值均<0.05),男生压力后成长总分低于女生(t=-2.10,P<0.05);专科生丧失、学习压力和生活事件总得分高于本科生(£值分别为3.28,4.23,2.65,P值均<0.01);来自农村大学生的丧失、学习压力、适应和生活事件总得分高于城镇大学生(t值分别为4.53,3.41,2.92,3.40,P值均<0.01).除丧失因子外,生活事件及其各因子与压力后成长及其各因子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压力后成长及其因子均呈正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在生活事件与压力后成长之间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