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行为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宁夏部分地区2 89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症状自评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问卷调查.结果 男生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总分及身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性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P值均<0.05),独生子女身体攻击性因子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愤怒、指向自我攻击性因子得分高于独生子女(P值均<0.05),农村大学生在敌意上得分高于城市大学生(P<0.01).高攻击组、中间攻击组及低攻击组中,任意2组之间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总分及各因子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与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SSS总分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客观支持与愤怒、敌意、指向自我攻击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敌对、偏执、支持利用度、主观支持、恐怖、人际关系敏感与攻击行为有关(F=11.762,P<0.01).结论 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可以通过提高社会支持系统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社交焦虑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为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Buss-Warren攻击问卷(Buss-Warren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Revised in China,BWAQ-RC)中国修订版、社交焦虑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IAS)对安徽、云南、广东、黑龙江、湖北5个省市22 142名城市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中小学生BWAQ-RC问卷总评分及IAS量表得分均有显著性别差异(P值均<0.05),且高IAS组在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愤怒、敌意各因子及攻击性行为总体水平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低IA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社交焦虑与攻击性呈正相关,且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后,社交焦虑对攻击性具正向预测力(β=0.487)。结论社交焦虑程度高的学生更具有攻击性,可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3.
了解大学生攻击行为与自我接纳程度、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攻击性问卷、自我接纳问卷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对新乡3所院校随机抽取的98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生身体攻击、言语攻击、间接攻击和攻击总分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7.17,4.21,2.05,3.63,P值均<0.05);独生子女身体攻击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t=2.39,P<0.05);受过处分的大学生间接攻击得分高于未受过处分的大学生(t=2.60,P<0.01);不同留守经历大学生间接攻击、敌意和攻击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39,4.61,3.37,P值均<0.01);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大学生身体攻击、愤怒和攻击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70,3.94,3.37,P值均<0.01).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攻击行为总分与自我接纳呈正相关,与实际家庭亲密度及实际家庭适应性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7,-0.09,-0.07,P值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自我接纳、性别、是否受过处分、留守经历和期望家庭适应性对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总分有一定预测作用(P值均<0.05).结论 自我接纳和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相关.学校应针对性开展关于自我接纳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大学生保持合理的自我接纳水平,同时家庭成员应培养良好的亲密度与适应性,达到减少大学生攻击行为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心理行为的影响,为抑郁症的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金华市第二医院的197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99例)和对照组(98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抗抑郁药物治疗,干预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每周1次共12次的综合心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干预4周末、干预12周末、1年后随访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干预前,2组抑郁症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自杀态度问卷(QSA)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末,2组患者HAMD总分均低于干预前(P<0.01),干预组HAMD总分[(12.51±1.67)分]低于对照组[(13.44±2.03)分](t=3.50,P<0.01);干预12周末,除对照组SCSQ的积极应对及QSA的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因子外,对照组和干预组各量表各因子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与对照组各量表各因子得分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随访,除对照组QSA的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因子外,对照组和干预组各量表各因子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QSA的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因子外,干预组与对照组各量表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抑郁复发率分别为7.53% (7/93)和19.57% (18/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7,P<0.05);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自杀发生率分别为2.15% (2/93)和8.70%(8/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5,P<0.05).结论 抗抑郁药物联合综合心理干预,能更快地控制症状、更有效地改变态度和行为,使复发率、自杀率下降,是理想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5.
徐凯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0):1513-1516
探讨洛阳中学生攻击性现状及其与性别角色冲突的相关性,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攻击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洛阳市85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12条目攻击性问卷、性别角色冲突量表和人口资料问卷.结果 中学生攻击性量表总分及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各因子得分分别为(33.63±8.92) (7.80±3.02) (8.38±2.69)(8.97±3.11) (8.48±3.06)分.不同性别、学校类型、幼时监护人中学生攻击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父亲受教育程度为中学/中专的中学生敌意得分较高(F=3.659,P<0.05).中学生攻击性总分及各因子与性别角色冲突总分及各因子均呈正相关(r值为0.118~0.342,P值均<0.01).学业-家庭冲突、成功、权力与竞争和限制性情感对中学生攻击性有正向的预测力(β值分别为0.216,0.175,0.091,P值均<0.05).结论 改善中学生的性别角色冲突有助于预防和控制中学生的攻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对大学生攻击行为干预的有效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设计,分层随机抽取998名大学生作为样本,经攻击问卷(AQ)量表筛查出中、高攻击倾向大学生551人,抽签选取60人签署知情书并入组,随机分成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对实验组进行REBT干预,对照组保持常态,在8周干预后进行AQ量表后测。结果干预前,两组的AQ量表总分及各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5、1.32、0.99、0.34、0.18,均P>0.05)。干预后实验组调查对象AQ量表总分及躯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4个分量表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12、6.30、6.32、4.35、6.91,均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AQ量表总分及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3个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5、1.34、1.11、1.43,均P>0.05),躯体攻击得分显著升高(t=-2.94,P<0.05);干预后实验组AQ量表总分及躯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分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3.24、2.67、3.33,均P<0.05)。结论REBT对降低大学生攻击倾向、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儿童期躯体虐待与大学生攻击性及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黎岩  陈晨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4):529-531,534
探讨儿童期躯体虐待与大学生攻击性和自尊的关系,为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攻击性问卷修订版,对随机整群抽取的沈阳市3所大学的80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的检出率为29.17% (236/809).受虐组与非受虐组在攻击性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9±0.51)(2.21±0.55),t=-11.640,P<0.01];受虐组自尊得分高于非虐待组[(2.53±0.43)(2.34±0.89),t=-3.170,P<0.01];受虐组在攻击性各个维度上得分均高于非虐待组(P值均<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躯体虐待与躯体忽视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569,P<0.01);攻击性中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各因子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481~0.695,P值均<0.01);躯体虐待和躯体忽视与攻击性中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等呈正相关(r=0.219~0.348,P值均<0.01),与自尊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4,0.073,P值均<0.01);自尊与攻击性4个维度均呈正相关(r=0.111~0.195,P值均<0.01).结构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自尊在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与攻击性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可以直接预测攻击性,也可以通过自尊间接预测攻击性.可以从自尊入手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攻击性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杭州市某中学初中学生316人,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和中学生攻击性量表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攻击性进行评定。按照心理健康水平量表总均分将学生分为高心理健康水平组和低心理健康水平组。结果高心理健康水平组177人(61.89%),MMHI-60总分为(1.51±0.27)分;低心理健康水平组109人(38.11%),MMHI-60总分为(2.52±0.47)分。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中学生在不同的攻击性水平上的人次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心理健康水平组在攻击性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均明显高于高心理健康水平组(P〈0.01)。MMHI-60总分与攻击性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有相关性(P〈0.01)。结论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其攻击性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济宁市农村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现状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分析影响农村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家庭环境因素。方法 2016年4~5月,在济宁市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运用攻击性行为量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1 485人农村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生攻击性行为总分(91.52±20.39)分,高于女生(88.95±19.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0,P=0.013)。独生子女攻击性行为总分(92.26±19.20)分,高于非独生子女(89.39±20.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9,P=0.015)。不同年级、不同学习成绩学生攻击性行为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518、8.839,P=0.000、0.000)。初中生攻击性行为各维度得分均与矛盾性呈正相关关系(r=0.112~0.298),身体攻击、间接攻击、愤怒和敌意与亲密度、道德观和组织性呈负相关关系(r=-0.285~-0.023)。高年级、家庭不完整、矛盾性、控制性对攻击性行为有正向预测,道德观、组织性、知识性对其有负性预测作用。结论农村初中生攻击性行为与家庭环境有关,可通过改善家庭环境避免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罗贻雪  余毅震  杨奕  孙艳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8):914-915,918
目的了解中学生的攻击行为与外显自尊相关联状况,为学校及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安徽、云南、广东、黑龙江、湖北5省15个城市抽取了初、高中学生共15 738名,进行中国修订版攻击性问卷(Buss-W arren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BWAQ)、Rosenberg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SES)等的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学生在攻击总分及各维度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学生在言语攻击、间接攻击、愤怒、敌意、攻击总分及外显自尊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样本总体外显自尊与攻击性行为呈负相关。结论中学生的外显自尊对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