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体检人群骨标志物的水平及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 检测入选的104例体检者血清β-胶原降解产物、I型胶原羧基前肽、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并分析上述骨标志物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 104例研究对象中男50例,女54例,男女两组之间年龄和骨标志物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β-胶原降解产物、I型胶原羧基端前肽及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与年龄呈负相关,30岁后开始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骨标志物可反映不同年龄人群的骨合成、吸收情况,有助于骨质疏松症治疗效果的早期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创伤性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血清骨形成标志物骨特异碱性磷酸酶(BSAP)、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1NP)和骨吸收标志物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84例胫骨干骨折延迟愈合患者(延迟愈合组),另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鹿瓜多肽治疗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患者中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2型酶(17β-17beta-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2,17β-HSD2)的表达水平,并研究17β-HSD2与骨标志物水平变化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骨外科就诊的96例骨质疏松患者,选取其中的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22例,女26例,年龄48-66岁不等,平均年龄61.98±6.02岁,平均病程2.34±0.32年,临床上医嘱让骨质疏松患者口服碳酸钙D3片为常规治疗方案,1次/天,10-15天一个疗程,共需4疗程。选取其中的4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46-65岁不等,平均年龄62.33±5.13岁,平均病程2.01±0.41年,临床上采用静脉滴注12 m L鹿瓜多肽注射液融入250m L生理盐水治疗,1次/天,10-15天一个疗程,共需4疗程,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线科医生共同进行测量治疗前后股骨近端的骨密度,并做一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效果。抽取清晨空腹安静患者的外周静脉血各5m L为一管,ELISA检测血清中17β-HSD2的表达水平及骨标志物的变化,运用双抗体夹心法。采用罗氏最完善骨标志物检测仪检测骨标志物(包括骨钙素N端中分子、β-胶原降解产物及总骨I型前胶原氨基酸延长链等)。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经过不同的药物治疗,观察组OP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OP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4.58%,且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骨标志物(包括骨钙素N端中分子、β-胶原降解产物及总骨I型前胶原氨基酸延长链)减少,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17β-HSD2的平均水平为129.45±37.13pg/m L,对照组患者血清中17β-HSD2的平均水平为289.8±32.68pg/m L,血清中的17β-HSD2在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水平中呈现明显下将趋势,且17β-HSD2水平与骨标志物呈明显正相关,其中血清中17β-HSD2水平与骨钙素N端中分子、β-胶原降解产物、总骨I型前胶原氨基酸延长链水平分别为r=0.423、0.562、0.613,P0.01,均P=0.000。结论鹿瓜多肽治疗OP患者效果显著,17β-HSD2可能有OP发病密切相关,影响OP患者骨标志物变化,监测17β-HSD2可及早发现骨代谢的异常,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与骨密度、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及骨质疏松性骨折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健康体检的绝经后女性206例,根据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患者腰椎和左髋骨密度的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90例)和非骨质疏松组(116例)。测定血清GLP-1、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INP)、骨钙素、β-Ⅰ型胶原C端肽(β-CTX)、特异性骨型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水平。运用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评估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数、身高、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及各部位骨密度值),血清GLP-1和骨转换标志物水平的差异,分析绝经后女性血清GLP-1水平与骨转换标志物、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的相关性。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非骨质疏松组比较,骨质疏松组患者的绝经年数显著增加,体重、腰围、臀围、BMI及各部位骨密度值显著下降,年龄、绝经年龄、身高、腰/臀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骨质疏松组血清GLP-1水平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组,...  相似文献   

5.
文皓  荣长仙 《重庆医学》2022,(18):3175-3179
目的 探究血清雌二醇、4D同型二聚体(SM4D)、骨钙素、铁调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PMO)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109例PMO女性患者作为观察组,收集临床相关资料,并选取同期67例绝经后非骨质疏松患者作为对照组,行骨代谢、骨密度检查及雌二醇、SM4D、骨钙素、铁调素水平检测,比较两组以上指标差异。分析雌二醇、SM4D、骨钙素、铁调素水平与骨代谢、骨密度指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PMO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年龄、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骨钙素N端中分子(N-MID)、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SM4D水平更高,L1~4和左股骨颈骨密度、25-羟基维生素D[25-(OH)D]、钙离子及雌二醇、铁调素、骨钙素水平更低(P<0.05)。观察组雌二醇、铁调素、骨钙素水平与PINP、N-MID、β-CTX水平呈负相关,与25-(OH)D、钙离子、L1~4骨密度、左股骨颈骨密度水平呈正相关(P<0.05)。观察组SM4D水平与PINP、N-MID、β-CTX水平呈正...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老年女性喝牛奶与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对261例65~94(81±5)岁的老年女性喝牛奶的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骨密度和骨转换标志物的检测,然后分析喝牛奶与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的关系。 结果 坚持喝牛奶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率为46.96%,明显低于未坚持喝牛奶的63.75%(P<0.05);与不喝牛奶的相比,喝牛奶老年女性的骨转换标志物(包括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总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和N端骨钙素)水平较低(均P<0.05)。 结论 老年女性坚持喝牛奶有助于降低其骨转换水平,进而提高其骨量正常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IMN)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效果及对病人功能改善、炎症应激、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片段(β-CTX)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胫骨中下段骨折病人8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IMN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切开复位有限接触钢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变化及与甲状腺激素、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宜昌市夷陵医院收治的126例甲亢患者作为甲亢组,根据患者近3个月的PⅠNP水平将患者分为3个亚组:控制有效组(PⅠNP<6.5%)47例、控制一般组(6.5%≤PⅠNP<8.0%)36例、控制较差组(PⅠNP≥8.0%)43例。同期选择进行健康体检的非甲亢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受试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钙、血磷、25-羟基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素(PTH)、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 Laps)、N端中段骨钙素(N-MID OT)、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ⅠNP)水平。结果甲亢组患者血钙、血磷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PⅠNP水平升高,甲亢患者PTH、25-(OH)D、N-MID Osteocalcin、β-Cross Laps、TPⅠNP呈下降趋势(P<0.05),PⅠNP与PTH、25-(OH)D、N-MID Osteocalcin、β-Cross Laps、TPⅠNP呈负相关(P<0.05)。结论甲亢患者存在骨代谢异常,且源氨基酸控制越差,骨代谢异常越明显,甲亢患者严格控制源氨基酸的同时应注意骨质疏松的预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骨转换标志物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5b)和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rosslaps)及组合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骨转移上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140例Ⅳ期NSCLC患者,包括骨扫描阳性患者49例,可疑阳性患者43例,阴性患者48例,对其血清BAP,TRAP5b,PⅠNP和β-Crosslaps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与骨转移可疑组、阴性组相比,阳性组的骨形成标志物PⅠNP和BAP及骨吸收标志物β-Crosslaps和TRAP5b的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阴性组和可疑阳性组间的4种骨转换标志物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项血清骨转换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NSCLC骨转移的诊断灵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代谢生化指标与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相关性,进而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性合并腰椎骨折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腰椎无骨折患者50例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合并腰椎骨折患者50例,记录并观察髋部、腰椎骨密度、骨代谢生化标志物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骨钙素 N 端中分子(N-MID)、25-羟基维生素 D[25-(OH)VitD]和血清 Ca2+。结果 P1NP、β-CTX 和25-(OH)VitD 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与血清 P1NP 呈正相关(P <0.05),25-(OH)VitD 呈负相关(P <0.05),β-CTX 无相关性(P >0.05)。结论骨代谢标志物 P1NP、25-(OH)VitD 能够很好地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腰椎骨折风险,骨密度预测骨质疏松症骨折风险具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乳腺癌患者血清骨转换标志物包括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和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rosslaps)及其组合对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2016年8月~2017年6月前瞻性纳入125例老年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包括骨扫描阳性患者37例,可疑阳性患者27例,阴性患者61例,同时检测血清BAP、TRAP5b、PⅠNP和β-Crosslaps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骨转移可疑组、阴性组相比较,骨转移阳性组的骨形成标志物PⅠNP和BAP及骨吸收标志物β-Crosslaps和TRACP5b的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阴性组和可疑阳性组间的任何一种骨转换标志物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联合多项血清骨转换标志物可提高诊断老年乳腺癌骨转移的敏感度,尤其在骨扫描假阳性时对骨转移提供更有力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张玲玲 《当代医学》2021,27(21):52-54
目的 探讨艾拉莫德对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30例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来氟米特治疗,观察组给予艾拉莫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骨代谢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钙素N端中分子(N-MID)、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水平高于对照组,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艾拉莫德治疗中重度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骨代谢情况,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中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方法将145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51~60岁40例(观察A组);61~70岁50例(观察B组);71~80岁55例(观察C组)。30~45岁健康体检女性35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中骨代谢生化标志物血清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C端肽(PICP),PICPβ特殊序列(β-CTX)。结果观察3组中血清骨钙素、PICP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3组中PICP、β-CTX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女性血清BGP、PICP、β-CTX的联合监测可预示骨质疏松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尿脱氧吡啶酚是新的骨吸收生化指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正>1 前言 骨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具有新陈代谢的活性。骨形成、骨吸收和静止三个阶段构成骨再建的全过程。随着对骨转换的深入理解,人们对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骨形成有关的标志物主要有血清碱性磷酸酶、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和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展开肽。与骨吸收有关的标志物主要有血清或血浆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尿羟赖氨酸糖甙、羟脯氨酸肽、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胶原吡啶交联和钙等。以往常用尿钙和尿羟脯氨酸评价骨吸收水平,因为它们特异性和敏感性低,不能反映绝经前后出现的骨吸收增加现象,应用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骨密度(BMD)与骨代谢指标的改变。方法应用双能X线测定仪(DXA)检测86例甲亢患者BMD和髋关节强度指数(FSI),同时测定血清骨钙素(BGP)、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和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结果甲亢患者并发骨质疏松发生率为20.9%,并发骨量减少为40.7%,与对照组比较,甲亢患者BMD和FS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骨代谢指标BGP、PINP和β-Crosslaps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甲亢时反应成骨细胞活性的BGP、PINP和反应破骨细胞活性的β-CrossLaps均明显升高,且以破骨指标升高明显,呈高转换型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6.
胡泊  朱冉  王卿  刘荣志  袁海胜  马长德 《广东医学》2016,(20):3037-3040
目的 探讨骨转移癌患者跟骨骨密度(BMD)与血清骨钙素(BGP)、骨性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定量超声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法)、酶联免疫法(ELISA法)测定101例骨转移癌患者跟骨BMD以及血清BGP、B-ALP、PINP水平,并以101例健康人群作对照组,然后按性别分组,分别进行性别内的患病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骨转移癌患者跟骨BMD T值、Z值下降(P<0.05),与年龄呈负相关、与体质量呈正相关(P<0.05),女性患者Z值还与身高、BMI正相关(P<0.05);血清BGP、B-ALP、PINP水平升高(P<0.05),与BMD T值、Z值负相关(P<0.05)(女性患病组Z值与BGP无相关关系).结论 骨转移癌患者跟骨BMD下降,骨形成标志物BGP、B-ALP、PINP升高,两者存在一定相关性;跟骨BMD与骨形成标志物联合检测,可较好地评估患者局部及整体骨量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北京城镇中老年人25-羟维生素D_3、甲状旁腺素、骨钙素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美国DTX-200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北京大兴区成年男性428例、女性778例的非优势前臂桡骨远端1/3处的骨密度。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25-羟维生素D_3[25(OH)D_3]、甲状旁腺素、血清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terminal-midfragment of osteocalcin,N-MID)。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段组25(OH)D_3、甲状旁腺素、血清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非优势前臂桡骨远端1/3处的骨密度水平。结果 25(OH)D_3水平在不同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甲状旁腺素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50~69岁年龄段不同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非优势手臂桡骨远端1/3处骨密度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优势手臂桡骨远端1/3处骨密度与25-羟维生素D_3[25(OH)D_3]、甲状旁腺素呈正相关,非优势手臂桡骨远端1/3处骨密度与年龄、血清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呈负相关。结论北京中老年人女性普遍缺乏维生素D。25-羟维生素D_3[25(OH)D_3]、甲状旁腺素、血清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与骨密度可综合评价骨质疏松症各阶段。  相似文献   

18.
翟云芝  张浩然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9):1134-1135,1139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病人血清中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和Ⅰ型胶原蛋白羧基端β降解产物(β-CTX)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电化学发光法来测定62例MM病人(MM组)和5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PINP及β-CTX水平,比较不同临床分期的MM病人血清PINP和β-CTX水平的变化。结果:MM组病人血清PI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β-CTX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MM病人Ⅲ期β-CTX水平较Ⅰ期升高(P<0.05),Ⅱ期与Ⅰ期、Ⅲ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NP水平在三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INP和β-CTX水平可用于评价MM病人的骨破坏程度,β-CTX水平较PINP对MM病人的预后评价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铁调素、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Ⅰ型原胶原C端肽β降解产物(β-CTX)在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82例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50例健康围绝经期女性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铁调素、PⅠNP、β-CTX水平,并对其水平差异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ⅠNP、β-CTX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铁调素、PⅠNP和β-CTX联合诊断的AUC最高为0.932,诊断效能最高。结论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降低,PⅠNP、β-CTX水平增高,血清铁调素、PⅠNP和β-CTX在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的检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且三者联合的诊断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20.
何秀君  常毅 《吉林医学》2014,(3):470-470
目的:探讨骨代谢生化指标与年龄之间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为开展骨质疏松症的预防、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80例不同年龄的非骨质疏松症人员进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测定,分别测定血清中Ⅰ型胶原C-末端肽(B-Crosslaps)、骨钙素和碱性磷酸酶的含量。结果:Ⅰ型胶原C-末端肽含量随着年龄增高而增高,骨钙素是随着年龄增高而降低,碱性磷酸酶(ALP)随着年龄增高也在降低。结论:骨代谢指标能够更好地应用于预测骨折发生的风险性,联合骨密度的测量,及时发现骨折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