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疗效。方法 对2000年2月至2009年10月134例在我院施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情况作统计分析;内容包括近期和远期并发症,控尿情况及尿流动力学评估,男性患者的勃起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39(3~117)个月。近期并发症47例(35.07%),其中15例(31.9%)需外科手术干预。围手术期死亡率5.97%。晚期并发症39例(33.33%),主要是新膀胱尿道吻合口狭窄(38.46%)和上尿路梗阻(28.21%)。日间控尿率89.74%,夜间控尿率58.97%,平均最大容量和最大压力 (221.7+82.6)mL和(30.3+14.9)cmH2O。平均最大尿流率(12.0+5.8) mL/s。16例(30.19 %)术后恢复勃起功能。结论 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操作简单,新膀胱功能良好,且在位置、形态及输尿管抗反流等方面接近正常膀胱,早、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都可接受,并提供满意的控尿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性膀胱术在女性膀胱癌患者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女性膀胱癌患者的治疗水平。方法 对7例施行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性膀胱术的女性患者分别进行随访及总结。结果 7例女性膀胱癌患者施行了膀胱全切、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手术顺利,术后平均随访20.1个月(15—35个月)。全部患者健康存活,除1例患者出现单侧输尿管返流外,无严重并发症,自控排尿率为100%/7/7)。术后新膀胱容量为240—360ml,残余尿量0—10ml,新膀胱最大充盈压为23—35cmH2O。病理切片:光镜可见淋巴细胞增多,粘膜形态无明显变化;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可见微绒毛变短、减少。结论 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性膀胱术具有符合人体生理、可控性好,低压、容量大、并发症少等优点。本术式对女性患者同样适用,是一种理想的原位可控性膀胱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的临床疗效及此术式对机体的影响.方法:膀胱移性上皮癌4例,均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及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治疗.结果:随访患者排尿功能良好.结论:该术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术后排尿、储尿功能确切,是一种较理想的尿路分流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接受膀胱肿瘤根治手术的9例患者行膀胱全切、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结果]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随访期间健康状况良好,在腹压帮助下自主排尿,尿线粗。8例能在白天完全控尿,控尿时间长达2~3h。1例夜间偶有失禁,通过定期唤醒可避免。新膀胱容量200~500ml,平均为320ml,残余尿20~60ml,平均为40ml。全组肾功能正常,未发现输尿管返流和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结论]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效果良好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10年间实施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9例患者,7例术后能自主排尿,每次尿量约100~300ml,1例时有尿失禁,夜间遗尿,1例出现尿漏、肠漏,引流后治愈,能自主控尿,新膀胱容量300~700ml。结论:全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操作简化,并发症少,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春丽  杨文梅  何惠仪  梁桂秀 《吉林医学》2013,34(17):3446-344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膀胱全切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的功能训练效果。方法:将膀胱癌患者54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7例,两组患者都采用膀胱全切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试验组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措施与积极的功能训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都痊愈出院,两组生理、独立性、环境以及个人信仰得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社会关系得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满意度为59.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膀胱全切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的功能训练能提高患者在心理与社会关系方面的生活质量,也能提高患者满意度,是较好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手术采取乙状结肠或回肠重建膀胱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2012年12月84例膀胱癌患者,分析行膀胱根治术+原位新膀胱手术采取乙状结肠或回肠重建膀胱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术后情况,比较两者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控尿恢复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性。结果 84例病例中70例接受了原位新膀胱术,58例患者采取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年龄48~89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3%(17/58),术后21 d恢复控尿为91.4%,术后至出院时间为23.5 d;12例患者采取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年龄28~80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8.3%(7/12),术后21 d恢复控尿为66.7%,术后至出院时间为25 d。新膀胱取不同肠道重建与术后并发症、控尿恢复时间、术后恢复出院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手术采取回肠重建新膀胱较采用结肠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8.
全膀胱切除1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探讨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不同术式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行全膀胱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7例,女20例;年龄36~88岁,平均65.2岁。经腹腔镜手术101例,其中9例术中改开放手术;传统开放术式36例。尿流改道方式:原位回肠新膀胱术86例,占62.8%;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术12例,占8.8%;回肠膀胱术20例,占14.6%;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9例,占6.6%;输尿管皮肤造口术8例,占5.8%;胃代膀胱术2例,占1.5%。结果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为4~8h,术中出血400~1 600mL,随访3~60个月,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漏尿和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为肠瘘3例。围手术期死亡3例,死亡原因为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术后晚期主要并发症有泌尿系结石、尿路感染等。获随访的原位新膀胱术者51例,白天控尿良好48例(94.1%),夜间控尿良好43例(84.3%)。获随访的72例中男性67例,其中41例自诉阴茎可勃起,占61.2%(41/67)。术后无长期尿失禁,未发现尿道肿瘤。结论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手术风险较高,术前应充分评估适应证;原位膀胱术是尿流改道的首选术式;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严重并发症少,不易复发,患者生活质量高,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报告世界首例单孔腹腔镜(LESS)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并采用全去带乙状结肠构建原位膀胱.方法 患者为74岁男性,因血尿2月人院,活检病理确诊为膀胱癌.行LESS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于下腹正中取3.5 cm纵形切口,置入单孔多通道套管(R-port)建立手术入路.手术过程包括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完成后,开放构建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结果 手术总时间9.5 h,LESS部分5.5h.术中采用传统腹腔镜器械,没有增加其它通道,最终病理结果为尿路上皮癌.术中失血约600ml,输注红细胞400ml.清扫的盆腔淋巴结均为阴性.尿道及输尿管切缘未见肿瘤侵犯.围手术期未发生水电平衡紊乱及酸碱失衡.术后3月复查,未见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新膀胱容量约280ml.残余尿10ml,最大尿流率11.1 ml/s.结论 尽管LESs手术有着更长的学习曲线,但有望成为治疗浸润性膀胱肿瘤的更加微创更美观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一种全膀胱切除术后保留性功能的尿流改道方法。方法 对 11例全膀胱切除患者施行保留性功能去带乙状结肠可控原位新膀胱术。结果 随访 15~ 40个月 ,贮尿囊平均容量为 3 2 0ml ,平均内压为 1.70± 0 .45kPa ,11例保留性功能 ,抗反流、血电解质和肾功能正常 ,排尿控制良好。结论 保留性功能去带乙状结肠可控原位新膀胱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 ,贮尿囊容量大、内压低 ,自控排尿良好 ,并发症少等优点 ,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尿道新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7例膀胱肿瘤患者采用膀胱全切除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尿道新膀胱术。结果随访6~73个月,26例完全可控排尿,其中3例早期夜间不同程度尿失禁,血清电解质及肾功能正常,静脉肾盂造影及贮尿囊造影均无贮尿囊输尿管返流和肾积水,贮尿囊容量200~350ml,剩余尿量为≤30ml,最大尿流率﹥15ml/s;手术失败1例。结论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尿道新膀胱具有容量大、压力低及操作简单等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术式。患者无明显全身营养及代谢紊乱,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世界首例小儿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经验及疗效.方法 3岁男孩,确诊为膀胱横纹肌肉瘤,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全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手术包括先行腹腔镜下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及膀胱切除,下腹部小切口取出标本,再行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结果 手术成功完成.手术时间为6h,其中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部分时间约3.5 h.术中出血量约50 ml,术中输入200 ml浓缩红细胞以确保手术安全性.双侧盆腔淋巴结各清扫6个,均为阴性,术中输尿管及尿道切缘均为阴性.患儿术后3 d恢复肠蠕动.盆腔引流管于术后7d拔除,新膀胱造瘘管于术后14 d拔除,术后25 d行经尿道膀胱造影,确定无造影剂外漏后拔除导尿管及双侧输尿管支架管.患儿拔除导尿管后1周左右基本恢复白天控尿及排尿功能.5个月后复查,提示新膀胱容量约为110ml,膀胱残余尿量约10ml,最大尿流率约12ml/s.围手术期未见明显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无尿漏、输尿管返流及肠梗阻发生.结论 随着手术经验的丰富和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具有损伤小,术中出血少,患儿恢复快等优点,有望成为治疗小儿膀胱癌的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位低压乙状结肠膀胱术的疗效。方法2002年3月~2004年1月对15例膀胱癌患者采用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低压乙状结肠膀胱术。结果术后随访13~35(平均14)个月。新膀胱内压低,容量大。术后1例出现轻度左侧膀胱输尿管反流,1例增加腹压时有尿失禁。结论原位低压乙状结肠膀胱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肠代膀胱术,手术较简单易行,术后并发症少。在扩大膀胱容量,降低内压,提高顺应性和调节性方面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4.
根治性膀胱全切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的疗效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26例膀胱癌患者用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及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对其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进行分析。结果:疗效比较令人满意,并发症主要包括心血管、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方面。结论: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的疗效满意,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减少并发症,对提高手术疗效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108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报道108例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手术资料及术后并发症、性功能、控尿功能和肿瘤根治情况.方法 2002年12月至2007年5月,108例膀胱癌患者施行了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其中男96例,女12例.采用5孔经腹入路,首先进行完全腹腔镜下标准的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及根治性膀胱切除,然后行体外回肠新膀胱的构建和输尿管新膀胱吻合,最后在腹腔镜下进行新膀胱尿道吻合,其中26例患者施行保留勃起神经步骤.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330 min,出血量为320 ml,无中转开放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8.5%,所有患者手术切缘均为阴性.术后6个月日间尿控率90.7%,夜间尿控率82.6%.术后6个月,26例行保留勃起神经患者中10例有性功能.术后随访1~53个月,局部肿瘤复发5例,套管穿刺口种植转移1例,远处转移6例,随访期间死亡11例.结论 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是可行的,具有低并发症和较好的新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6.
原位肠代膀胱术12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ng LK  Yu SJ  Yang LY  Xie XB  Peng FH  Yang JR  Zhao XK  Chen SQ  Liu X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8):1975-1977
目的 总结评价原位肠膀胱术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1989年1月至2001年12年问126例因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原位肠膀胱术的患者进行随访,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实行原位回肠代膀胱术84例,实行原位去带乙状结肠代膀胱术42例;术中行淋巴结清扫62例,术后放化疗64例。分别比较不同分组患者术后控尿率、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复发率和5年生存率。结果 获完整随访122例,乙状结肠组输尿管扩张及反流率高于回肠组(80.9%vs32.1%,23.8vs2.4%,P〈0.05),乙状结肠组夜间控尿率高于回肠组(P〈0.05);清扫淋巴结组术后肿瘤复发率低于放化疗组(P〈0.05),5年存活率高于放化疗组(P〈0.05)。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5.9%(20/126),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9.8%(12/122)。结论 原位肠膀胱术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中行淋巴结清扫较术后放化疗能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6例,全部为男性患者。年龄53~75岁,平均年龄63岁。均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结果: 16例患者住院时间37~62d,平均51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43d。随访5个月~6年,平均26个月。患者血肌酐(Cr)、尿素氮(BUN)水平均正常,未出现酸中毒。膀胱造影未出现单侧输尿管返流。白天可自控排尿14例(87.5%),夜间尿失禁6例(37.5%),皆可通过夜间唤醒控制。新膀胱容量245~380 mL(平均316 mL),新膀胱充盈时最大压力28~57 cmH2O (平均39cm H2O,1 cm H2O=0.098 kPa)。结论: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临床疗效可靠,患者原位排尿,生活质量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原位回肠新膀胱(IN)与乙状结肠新膀胱(SN)术后早期贮尿囊功能状态。方法:7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和肠道原位新膀胱术,其中行IN 40例,行SN 33例。采用影像学、尿流动力学检查和控尿状态评估早期新膀胱的功能。结果:73例平均随访12个月,无围手术期病死病例。术后3~6个月,IN组最大贮尿量为(485±60) ml,较SN组的(350±52) ml多(P<0.01);膀胱充盈压及排尿膀胱压均较SN组降低(P<0.01);IN组白天尿控满意率为87.5%,SN组为90.9%;SN组夜间尿控满意率为48.5%,IN组为6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N组出现2例上尿路轻度积水,肾功能轻度受损。结论:采用去管化的回肠或乙状结肠重建新膀胱能达到足够的贮尿容量和可接受的尿动力学改变,获得满意的日间控尿。SN夜间控尿较IN差。夜间尿失禁仍是肠道膀胱替代术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介绍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的经验。方法 对2002年7月~2004年9月间26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26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40~390min,其中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120~270min。腹腔镜手术中及术后未见明显出血,出血量<200ml。开放性原位新膀胱术出血量400~800ml,输浓缩红细胞0~4个单位。术后4~8d恢复饮食,3~8周拔除输尿管支架管,4周拔除尿管。术后3个月患者白天可完全控制排尿,8例夜间偶有尿失禁。结论 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切除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是全膀胱切除手术中的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全去带可控性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需用肠段短、贮尿囊在原位、尿液自尿道可控排出、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楔形胃代膀胱术与乙状结肠代膀胱术根治膀胱癌的远期功能评价与并发症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998~2008年159例膀胱癌根治原位新膀胱患者临床资料,其中83例行楔形胃代膀胱术(胃代膀胱组),76例行乙状结肠代膀胱术(结肠代膀胱组),比较两组患者新膀胱远期贮尿功能和远期排尿功能,以及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结肠代膀胱组患者新膀胱远期贮尿功能优于胃代膀胱组(P<0.05),胃代膀胱组新膀胱远期排尿功能优于结肠代膀胱组(P<0.05),胃代膀胱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结肠代膀胱组(P<0.05)。结论楔形胃代膀胱术储尿功能较乙状结肠代膀胱术稍差,但排尿功能参数更接近于生理膀胱,远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