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徐辉  葛建军  汪洋  程光存 《安徽医学》2019,40(4):381-384
目的评价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改良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安徽省立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将同期行改良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的60例患者作为消融组,行单纯心脏瓣膜置换术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病死率、并发症及窦性心律恢复情况。结果消融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为(93. 93±30. 06) min,术后监护时间为(1. 97±0. 96) d,术后住院时间为(11. 83±5. 50) d,术后病死率为1. 6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 6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消融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为(164. 58±43. 92) min,手术时间为(300. 03±53. 43) min,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术前合并心房颤动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在瓣膜置换同期行改良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手术安全可靠,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二尖瓣手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钳行左心房消融术与双心房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效果和意义。方法:从2012年9月-2014年8月在本科二尖瓣手术同期实施双极射频消融钳Cox MazeⅣ手术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2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58例左心房消融术组患者为对照组,70例双心房消融术组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全麻状态且循环心脏停止跳动情况下实施左心房消融术与双心房消融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121.52±13.1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2.61±6.25)min均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01.57±8.18)min、(61.54±4.8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窦性心律占比94.29%、窦性心律维持率81.4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31%、5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左心房内径、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后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术前左房内径、房颤时长均为影响患者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二尖瓣病变伴房颤患者,实施双心房消融术可显著提高窦性心律维持率,减少心房扑动发生率,临床上也需对影响术后窦性心律恢复因素进行干预,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合并射频迷宫术的体外循环 (CPB)方法。方法 :76例风湿性心脏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患者实施瓣膜置换时 ,采用心内直视射频消融迷宫术对其合并的心房纤颤予以治疗。先期的 13例 (A组 )患者在CPB转流阻闭升主动脉后进行射频消融术和二尖瓣置换 ;后期 6 3例 (B组 )采用阻断上下腔静脉后先射频消融右心房 ,再行二尖瓣置换和左房射频消融。结果 :A组 13例患者CPB转流 (10 4± 2 5 )min ,主动脉阻断 (6 1± 11)min。B组 6 3例患者CPB转流 (81± 19)min ,主动脉阻断 (47± 11)min ;应用冷晶体心肌保护患者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率 5 5 .9% ,应用冷血心肌保护患者心脏自动复跳率 71.4 %。术后恢复窦性心律 6 4例 ,占 84 .2 %。结论 :在二尖瓣置换合并射频迷宫术的体外循环中阻闭升主动脉前先射频消融左房可以明显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 ;应用冷血心肌保护液可以加强心肌保护效果且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顽固性房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瓣膜置换同期双极消融治疗心房纤颤(AF)的短期疗效. 方法对14例瓣膜置换同期双极消融治疗心房纤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早期治疗效果. 结果 全组患者术前房颤时间(28.6±13.5)个月,转机时间(88.7±10.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1.7±8.2)min,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出院时全部恢复窦性心律,无一例安置永久起搏器,随访3~6(4.7±1.2)个月,13例保持窦性心律,晚期死亡1例.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与传统的Cox迷宫治疗AF相比,能简化手术操作并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雷虹  严中亚  严宇  朱正艳 《安徽医学》2012,33(12):1637-1639
目的对合并房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同时进行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评价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采用Medtronic公司的射频消融系统对11例合并房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同时进行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其中包括双瓣置换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10例同时三尖瓣成形术4例。结果术毕转为窦性心律11例,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室速,无Ⅲ°房室传导阻滞,无心房穿孔出血,1例术后低心排死亡,随访3~12个月,10例均为窦性心律,1例术后6个月出现房颤复发,余10例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左房明显缩小。结论射频消融改良迷宫Ⅲ手术在治疗合并有房颤的心脏瓣膜病的瓣膜置换手术中安全、简便、易于操作,而且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西宁地区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同期行瓣膜置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心外科住院的风湿性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36例,分为消融组和对照组(各18例),消融组同期行瓣膜置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对照组仅行瓣膜置换术。对两组患者的近期手术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消融组18例患者术后恢复窦性心律16例,房颤心律1例,结性心律1例;随访8个月,15例维持窦性心律,3例阵发性房颤心律。对照组12例术中心脏复跳后即为房颤心律,6例心脏复跳后为窦性心律,术后24h~3天内均转为房颤心律,应用胺碘酮不能恢复窦性心律。两组术后左房内径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消融组术后左房内径小于对照组(33.06±2.88)mm比(36.16±2.43)mm,P<0.05。结论:高原地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慢性房颤患者同期行瓣膜置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治疗近期疗效确切,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瓣膜置换手术中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房纤颤的疗效. 方法 本科2006年3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同时采用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治疗心房纤颤,回顾性分析并随访比较手术前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 结果 术毕窦性心律者91例(91.0%),交界性心律者8例(8.0%),房颤者1例(1.0%);术后6个月随访: 窦性心律者80例(82.5%),交界性心律者17例(17.5%),无房颤者.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无因出血二次开胸,因严重心功能不全致围手术期死亡3例. 结论 改良迷宫同期瓣膜置换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操作简单,安全,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围手术期护理与并发症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三维电解剖标测(Three-dimensional electroanatomical mapping,CARTO)系统指导下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护理方法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对81例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房颤和17例持续性房颤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结果:87.65%(71/81)的阵发性房颤(随访时间16±5)和58.82%(10/17)的持续性房颤患者(随访时间13±5)维持窦性心律,二组间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有显著差异(P<0.05).窦性心律下房颤消融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房颤节律下的消融时间(188±30与243±26 min,P<0.01).本组有2例患者出现心包填塞,1例胸壁血肿,1例中重度肺静脉狭窄,1例急性胃扩张,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1%,经护理和治疗后全部康复.结论: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安全有效.规范化的护理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不同左房内径对外科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因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所有患者行瓣膜手术同时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根据左房内径大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66例左房内径<60 mm,B组34例左房内径≥60 mm。通过收集18导联心电图分别对比术后即刻、出院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 a的窦性心律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出院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 a窦性心律恢复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及术后1 a A组的窦性心律恢复率分别为90.74%、90.32%,B组的窦性心律恢复率分别为63.64%、59.37%。结论左房内径大小≥60 mm是影响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恢复窦性心律的负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聂晶  蔡衡  万征  张文娟  姚薇  程晔  张亮  朱可佳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6):1821-1824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对阵发性、持续性和长程持久性心房颤动(房颤)行导管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行导管消融治疗的持续性及长程持久性房颤患者55例为组1,选取同期住院的阵发性房颤患者55例为组2。在CARTO或ENSITE 3000系统标测下行射频消融治疗,术中采用CARTO-Merge或Ensite Fusion图像融合技术,持续性和长程持久性房颤采用步进式消融策略,在进行环肺静脉电隔离的基础上,进一步行复杂心房碎裂电位(CFAE)或高频电位消融、对规律的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房扑)进行标测和消融,主要是线性消融,包括左房顶部线、二尖瓣环峡部线、左房间隔线和(或)三尖瓣环峡部线等其中之一或不同组合,消融至实现窦性心律,对于呈持续性房扑者经静脉推注伊布利特或直流电转复窦性心律;阵发性房颤仅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所有患者术后继续服用华法林抗凝,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采用门诊随访,于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评价心律失常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价左房直径。结果 (1)组1中17例(30.9%)消融过程中直接转复窦性心律;29例(52.7%)消融过程中房颤转变为房扑,经三维激动标测及拖带标测证实其中22例(22/29)为左房大折返房扑,余7例(7/29)为右房三尖瓣峡部依赖的典型房扑,左房房扑经静脉推注心律平或胺碘酮或伊布利特转复5例,直流电转复窦性心律15例,快速起搏拖带转复2例,7例右房房扑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均转复窦性心律;9例(16.4%)至消融结束仍为房颤律经直流电复律。组2中18例术中发生房颤,其中13例完成环肺静脉消融后恢复窦性心律,2例采用高频刺激转复窦性心律,3例静脉推注心律平转复。(2)组1术后3个月内随访发生房性心动过速29例,不典型房扑9例,房颤13例;术后6个月房颤复发19例,一次消融成功率为65.5%。3个月内组2发生房性心动过速16例,不典型房扑8例,房颤8例;术后6个月时房颤复发7例,一次消融成功率为87.3%。两组一次消融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持续性和长程持久性房颤行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导管消融治疗较为安全,但与阵发性房颤比较,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较长,消融步骤较复杂,一次消融成功率较阵发性房颤低;消融术后发生大折返房速或不典型房扑较为常见,部分可在术后3个月减少或消失,往往需再次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和慢性房颤射频消融治疗转复窦性心律后,左房容积减小,提示有利于心房重构的减轻或逆转。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慢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应用氯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对心房颤动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60例,随机分为射频消融组30例和射频消融+药物组(氯沙坦联合胺碘酮)30例,术后评价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术后6、12个月分别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确定房颤复发情况,超声心动图复查心脏结构和功能。结果 60例均完成治疗及随访。射频消融组、射频消融+药物组完成环肺静脉电学隔离后各有3例和4例患者直接转为窦性心律,通过消融三尖瓣峡部各有2例患者转为窦性心律,进一步消融及电复律各有25例和24例转为窦性心律。随访中2组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均有所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射频消融组房颤复发率60.0%(18/30),而射频消融+药物治疗组房颤复发率33.3%(10/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口服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可以更有效地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2.
瓣膜置换并单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祥蓉  成俊  倪禾丰 《四川医学》2010,31(7):1028-1029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术同期采用盐水冲洗射频消融迷宫治疗房颤的配合经验。方法从术前患者的护理、机械瓣膜及射频笔的准备、射频仪的功能检测、术中配合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本组95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死亡2例,其中机械瓣膜故障1例,多器官衰竭1例,随访过程中死亡2例。术后随访已1年以上的91例患者中77例患者恢复了窦性心律(85%,77/91)。结论瓣膜病变伴有持续心房颤动的患者,在瓣膜置换手术同期施行盐水冲洗的射频消融迷宫手术能帮助患者恢复窦性心律,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脏直视手术同期行外科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疗效及对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12月,选取55例瓣膜疾病或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射频消融组(25例)和对照组(30例)?射频消融组患者实施开胸直视下心脏手术同期行外科房颤射频消融术,对照组则单纯行瓣膜置换手术?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病例?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半年时随访,射频消融组中转复为窦性心律患者比例较对照组高(80% vs 39%,P < 0.05)?术后半年复查心脏彩超,两组病例术后左心房横径?左室横径较术前都减小(P < 0.05);两组间比较,射频消融组术后左心房横径较对照组减小(P < 0.05)?射频消融组心功能≥Ⅱ级的比例射频消融组较对照组高(P < 0.05)?术后脑血管意外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心脏直视手术同期行外科房颤射频消融术具有可行?安全?有效的特点,可以明显降低术后血栓形成,改善心脏功能,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冲洗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冲洗式射频消融改良迷宫Ⅲ型手术(IRFMM)加瓣膜置换治疗心房颤动(AF)的疗效。方法选择2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慢性AF患者,在心内直视下行IRFMM同期行瓣膜替换术,并用胺碘酮辅助治疗3个月。结果无手术死亡。射频消融时间为(15±7)min,体外循环时间为(122±5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65±17)min。25例患者均在心脏复跳时自动或经除颤立即恢复窦性心律,2例在24h内转为结性心律,5例在术后1周内出现窦性心律伴阵发性AF经胺碘酮治疗后均转为窦性心律。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27±4)个月,23例(92%)窦性心律者心律稳定无AF复发,结性心律2例。结论本方法达到了治疗房颤的目的,简捷安全,远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瓣膜替换并双极射频消融手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变合并慢性心房纤颤(AF)的安全性和疗效以及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7例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慢性AF患者采用直视下瓣膜置换并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射频消融时间(24.6±3.0)min。术毕17位患者均转为窦性心律或交界性心律(其中窦性心律10例,交界性心律7例),无死亡病例。(2)术后常规予以胺碘酮控制心律,术后住院时间(18.9±5.9)d。17例患者术后复查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室收缩功能正常,均无左房血栓形成。本组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包压塞、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栓塞等并发症发生。(3)出院后随访(18.1±7.4)个月,随访率100%,17例患者中经复查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提示2例AF复发,2例转为心房扑动,余13例(76.47%)为窦性心律(9例)或交界性心律(4例),全组患者无死亡。结论直视下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慢性AF操作简便、效果满意,且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宁波市第一医院心脏中心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心脏中心接受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90例心房颤动患者术后并发症,并通过随访观察了解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总体有效率。结果 90例患者平均随访(16±4.2)个月,76例(84.4%)术后3个月维持窦性心律无心房颤动复发,其中3例扩张型心肌病消融成功,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66例(73.3%)术后12个月维持窦性心律,生活质量明显改善。90例患者术中发生心包填塞1例,术后发生中等量心包积液1例,少量心包积液2例,迷走反射2例,心房扑动2例,房性心动过速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率1.1%,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0%。结论宁波市第一医院心脏中心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在可接受范围。  相似文献   

17.
吴毓优  吕鹏飞  高炳玉  刘苏 《海南医学》2016,(17):2848-2850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及术前危险因素与术后转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心胸外科接诊的49例二尖瓣膜疾病合并房颤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患者实施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对照组患者则仅行二尖瓣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辅助呼吸时间、入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分析影响患者手术的因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窦性心律转复情况及患者术后对疗效的自我评测结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主动脉阻断时间[(62.1±12.1) min vs (34.7±7.9) min]、辅助呼吸时间[(6.1±1.2) h vs (4.3±1.1) h]及体外循环时间[(91.1±7.0) min vs (62.5±11.3) min]比较,观察组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入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房颤病程、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时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76.0%和60.0%,对照组分别为41.7%和2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心功能改善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637,P=0.0390<0.05)。结论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能降低术前危险因素,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房颤转复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总结心脏直视手术同期行心房纤颤(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161例伴有房颤的心外科患者手术同期以Cox's Maze Ⅲ为基础,其中轻度三尖瓣病变患者行单纯左心房消融(单房消融组,n=27),中重度三尖瓣病变患者行双房消融(双房消融组,n=134),分析两组消融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以及影响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的因素。结果 所有的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4.64±12.92)月。术后即刻心电监护显示:69.57%的患者恢复窦性心律,14.91%为结性心律;出院时75.78%的患者恢复窦性心律;术后6个月时81.37%的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单房消融组的窦性心律恢复率为77.78%,双房消融组为82.0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心功能分级、术后射血分数、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是术后影响能否转为窦性心律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轻度三尖瓣病变的房颤患者采用单纯左心房消融,中重度三尖瓣病变患者采用双房消融,两者疗效相当。术前心功能分级、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射血分数是消融术后预测能否恢复窦性心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夏梅  何萍  吴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1):1128-1129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房纤颤的围术期管理。方法对我科2006年4月至2011年8月间103例瓣膜置换同期行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患者的围术期管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术后住院期间除2例于术后1周出现阵发性心房扑动,其余患者均为窦性心律。术后随访96例,失访7例,随访时间0.3~6.5年,随访期间6例(6.25%)患者转为房颤心律,其余均为窦性心律。结论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是外科治疗心脏瓣膜病变合并房颤的有效方法,做好围术期管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并发心房颤动患者48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发病特点及各临床因素与房颤发生、发展的关系,探讨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我科接受二尖瓣置换手术的483例患者临床资料。男性143例,女性340例,年龄22~74(45.23±11.51)岁,其中单纯二尖瓣病变355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病变128例。合并左心房血栓51例,有脑栓塞病史4例,术中同期行氩气刀心内膜消融术10例,左心房折叠术26例,行三尖瓣成形127例(其中使用人工成形环21例)。全组病例根据有无房颤及房颤持续时间分为慢性房颤组(268例)、阵发性房颤组(133例)及窦性心律组(82例),于我科标本库中随机抽取每组患者右心房组织蜡块5例,行Masson染色,观察心房纤维化情况,计算胶原容积分数。结果阵发性房颤组右心房组织胶原容积分数(14.17±1.96)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8.65±2.30,P<0.05),慢性房颤组(19.06±1.85)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及窦性心律组(P<0.05)。手术后死亡8例,病死率1.66%,体外循环时间(90.27±46.86)min。术后二次开胸止血9例,发生瓣周漏2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1.20±5.87)h。10例同期接受心内膜消融术患者有8例由房颤转为窦性心律。结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促进了房颤的发生、发展,右心房纤维化程度随房颤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瓣膜置换术同期行迷宫手术,术后早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