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分析和评价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和愈后。方法 手术切除123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其中7例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女6例,男1例,共8个病灶,6个病灶位于桥脑,1个位于延髓,1个位于中脑,桥脑和延髓部肿瘤采用经四脑室底入路,中脑部肿瘤采用幕下小脑上入路,并采用神经导航系统进行病灶精确定位。结果 病灶均作全切除,无手术死亡,4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改善,2例神经功能缺失加重,但在术后4个月和3年随访时,神经功能已恢复至术前状态,中脑病变患者术后病情加重,病理检查提示该患者除海绵状血管瘤外,还伴有少枝胶质瘤1级,经平均42个月随访,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采用微侵袭技术,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途径和疗效。方法:选取我院10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并根据其病灶的不同部位分别采用不同手术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10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全切7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均获良好预后,脑干血管瘤原发临床症状如头痛、呕吐、肿瘤压迫症状、共济失调、偏瘫、吞咽困难等基本消失,除1例延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后出现呼吸困难新症状,余大部分患者均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未见手术后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等后遗症的发生;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应根据患者病灶的不同部位选择不同手术入路,能显著提高显微外科手术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4.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脑干海绵状血管瘤(BSCM)患者的临床资料, 旨在探讨BSCM患者手术入路的选择与患者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3例BSCM患者, 其中男性13例, 女性10例, 平均年龄(41±18) 岁, 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病史、影像学检查、手术记录、术后恢复情况和随访情况等.结果23例患者中病变位于中脑5例, 位于脑桥16例, 位于延髓2例.这些患者手术方式共采用了枕下后正中入路、乙状窦后入路、幕下小脑上入路、Poppen入路、翼点入路、Kawase入路、经纵裂胼胝体三脑室入路这7种不同的手术入路, 其中最后两种手术入路均首次应用于BSCM手术.病灶全切22例, 次全切1例; 结果神经功能障碍改善15例, 无明显变化7例, 加重1例, 无手术中死亡病例.15例患者平均随访了3、5年, 均恢复良好, 未见血管瘤复发.结论根据BSCM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 精确定位病灶, 可减少对周围正常神经组织的损伤, 完整切除病灶, 避免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5.
郑刚 《新疆医学》2021,(1):91-94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Otten P 等[1]在一项大样本的尸检研究中发现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人群发生率约为0.5%,占颅内血管疾病的5% - 10%[2].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主要由发育不良的血管窦样组织所构成,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的少量出血,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可表现为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脑干是颅...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1999年-2005年所进行的6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6个病灶)的手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女性2例,男性4例,3个病灶位于桥脑,2个病灶位于中脑,1个病灶位于桥脑中脑结合部。通过Karnofsky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并分别对患者的手术前后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颅神经功能分别进行评价。结果:6个病灶全部切除,对5例病人进行随访,1例死亡,随访时间10—86个月(平均34个月)均未见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再出血,通过手术前后的Kamofsky评分5例病人手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1例无明显变化,1例手术后两天死亡,手术后运动系统损害的改善明显,感觉系统和颅神经的改善不明显。结论:1.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可以预防海绵状血管瘤的再出血。2.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不加重神经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对12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在神经导航下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全切病灶10例,次全切2例。长期随访9例(75%)患者病情改善明显,其中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共济失调、三叉神经麻痹以及后组颅神经麻痹等症状改善明显,而展神经功能障碍、面瘫及位听神经功能障碍改善不佳。结论:掌握适当手术指征和微侵袭技术,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可通过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海绵状血管瘤(CA)的影像学特征和显微手术治疗的手术体会及效果评价。方法回顾分析5年间23例经病理学证实的CNS海绵状血管瘤,脑内16例(幕上11例,幕下5例)。脑外5例,椎管内2例。23例全部行CT检查,21例同时行MRI检查,18例行DSA检查。全部病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21例行镜下全切除(91.3%),2例行次全切除(8.7%)。结果23例患者中,19例痊愈(82.6%),4例好转(17.4%),术后随访6个月-4年,无死亡及术后神经功能症状加重病例。结论CNS海绵状血管瘤在CT及MRI上有特征性的表现,MRI对CA的敏感性优于CT。DSA检查为阴性,但对于鉴别诊断很有帮助。显微手术是治疗CNS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合理的手术入路、熟练掌握显微操作技术及显微解剖知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进行显微手术治疗的12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RI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了解传导束(锥体束)受损或移位情况,指导手术入路.9例桥脑内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经第四脑室底部手术摘除,3例累及中脑和桥脑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经颞下入路手术摘除,术中行全程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 12例脑干内海绵状血管瘤均作显微镜下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9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改善,3例神经功能缺失加重,但在术后2个月时神经功能已恢复至术前状态,术后1年复查已明显改善.病理检查均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术后平均随访(32.0±23.4)个月,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评定,其中5分(恢复良好)3例,4分(轻度病残)8例,2分(重度病残)1例,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尤其是反复出血者,易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前行MRI的DTI检查有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适时采用恰当的手术方式,运用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完全切除肿瘤,术后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emangioma,CH)属先天性血管畸形,约占颅内脑血管畸形5%~16%[1],随着神经放射学发展,临床发病率明显增加,位于脑干的CH约占颅内所有CH的9%~35%[2]。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11.
孙全新  张业嵩  李黎 《当代医学》2012,18(21):84-85
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方法 伽玛刀治疗:伽玛刀头环固定,MRI3mm薄层扫描定位,40%等剂量曲线包绕病变灶,边缘剂量12.6Gy,中心剂量31.5Gy.结果 伽玛刀放疗后6个月后血管瘤腔闭塞萎缩,病灶明显缩小,9个月后MRI观察提示病灶进一步缩小,1年后复查提示病灶完全闭塞.结论 脑干生理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风险较大.伽玛射线损伤畸形血管的内皮细胞,血管基膜进行性增生和密集的玻璃样变,导致管腔闭塞,病灶缩小,甚至消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SH)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CSH临床资料,共17例.17例中男6例,女11例,年龄平均48.5岁.结果 17例中全切14例,大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全切病例未见肿瘤复发;大部切除者经放疗后残留肿瘤无进展.术中颅神经解剖保留情况:动眼神经均解剖保留,外展神经12例,三叉神经15例;部分神经解剖保留病例在术后3~6个月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根据肿瘤的体积和生长方向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结合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和恰当的切除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术中出血并全切肿瘤,降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提高远期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29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海绵状血管瘤系一种先天性脑血管病。外侧裂区多见,通常伴有自发性出血。脑血管造影显示为血管很小的肿块,CT扫描提示为高密度阴影。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注意保护供血动脉和脑组织,仔细分离切除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有效性及其预后.方法:选取12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严密观察病人术后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同时采用欧洲癌症研究及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核心量表对比病人在术前、术后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术后病人头痛、呕吐、共济失调的发生率均较术前降低(P<0.05);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人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生活质量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间差异均有统计不意义(P<0.05~P<0.01),且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具有良好的疗效,有利于改善病人的预后,提高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小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和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淮南朝阳医院2007年7月—2014年5月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小脑海绵状血管瘤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显微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急性起病7例,亚急性起病1例。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均以头痛、头晕、小脑受损体征为主,其中伴有眼颤2例、癫痫1例。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检查,病灶位于小脑半球,均为单发病灶。其中,2例怀疑合并静脉畸形,术前行全脑血管造影,发现合并有静脉畸形1例。根据Zabramski分类,Ⅰ型2例、Ⅱ型6例。8例患者均采用常规枕下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完整切除病灶,术后病理证实海绵状血管瘤;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8.5个月,无再发及出血,疗效满意。结论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常急性起病,以头痛和小脑症状为主;MR血管成像对小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显微手术治疗小脑海绵状血管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总结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手术治疗技术.方法 回顾分析6年间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32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结果 头痛、癫痫发作、局限性神经功能损害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临床表现;CT典型表现为脑实质内类圆形或结节状稍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灶;MRl特征性表现为T1WI大部分呈等或稍高信号区,T2WI一般为不均匀高信号区,部分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环影.DSA多表现为无特征的乏血管病变.所有病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并全切病灶,手术无死亡,效果满意.结论 MRI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敏感的方法,对有症状者行积极的显微外科治疗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1病例患者,男性,64岁,主因左半身活动不利伴饮水呛咳22天于2017年2月2日就诊于我院针灸科。当时症见:神清,精神可,语言欠流利,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左口喎,饮水呛咳,纳可,寐欠安,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沉弦。神经内科查体:颅神经检查正常,左侧肢体肌力III级,左侧巴氏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6分,洼田饮水试验3级。颅脑MRI示(天津市某三级医院,2017-1-13):脑干偏右梗死(阅片,图1),以脑梗死(桥脑偏右)收入院,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  相似文献   

18.
对于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s,CA)的治疗,手术切除病灶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术中定位功能区或脑深部的CA因病灶小或位置深的CA比较困难,这长期以来一直是神经外科面临的难题。神经导航技术能精确定位,合理设计手术方案和手术入路,避开功能区,寻找最佳路径,达到以最小手术损伤获得切除病灶和最大限度保留神经功能的目的。我科2002年12月至2007年2月应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切除脑内CA共17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 海绵状血管瘤属先天性疾病,是由内皮细胞增生构成的血管迂曲、扩张汇集而成,较为常见。目前主要为手术治疗。由于病变累及的范围各异,手术治疗的效果亦不尽相同。我们于1988年收治1例极为严重的右上肢海绵状血管瘤,现报告如下。患者男性,9岁,右掌出现散在青紫,渐向上慢延至肩锁部8+年,伴肘部疼痛加重1+年,于1988年11月28日入院。检查发现:右上肢前侧、手背及肩锁部散在青紫,明显处突出体表,边界清楚,包块融之柔软,加压消失,不痛,扪及数粒活动硬结,握拳受限,无血管杂音,余(一)。静脉造影发现大量散在静脉团块,有多个结石  相似文献   

20.
阴茎龟头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例阴茎龟头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年龄为3岁、5岁和14岁。其中2例于出生时即被发现有血管瘤,另1例于4月龄时被发现。发现时血管瘤呈单个球状突起,直径05~10cm,蓝色,无明显的界限,柔软可压缩。随着年龄增长,血管瘤呈送行性增大,1例3岁时血管瘤从出生时直径为0.5cm增大到1.5cm;1例5岁时血管瘤直径从0.9cm增大到2.0cm,并超过冠状沟;另1例14岁时,阴茎龟头海绵状血管瘤侵犯整个龟头,越过冠状沟,侵犯到明茎远段1/3部位,与正常海绵体无明显分界,阴茎被血管瘤侵犯部位肿胀明显,血管瘤表面被擦伤后出血、感染,触摸时疼痛。阴茎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