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总结21例冠心病室壁瘤(LVA)的外科治疗临床经验和手术效果。方法:21例患者术前行冠脉造影均有病变,术前行心脏彩超提示室壁瘤形成,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室壁瘤切除,左室成形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1支桥2例,2支桥12例,3支桥4例,4支桥3例。左室血栓取出术9例。21例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全部行改良DOR法行左室成形手术治疗,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1例。术中预防性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2例,置入漂浮导管21例。比较其术前、术后心功能、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手术无死亡,围手术期死亡3例,1例死于术后急性肾衰并大面积脑梗死,1例死于心律失常,1例死于多脏器衰竭。余随访3-90个月,平均(26.7±21.8)个月,死亡1例。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术前(56.7±7.0)mm,术后(48.0土2.7)mm(P<0.01)。LVEF前为(0.35±0.05),术后为 (0.48±O.13)(P<0.01)。心功能(NYHA)从术前平均(3.12±0.56)级,术后平均(1,97±0.06)级(P<0.01)。术后并发症:低心排6例,心律失常11例,其中室性心律失常6例,肺部并发症9例,脑梗塞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2例。结论:冠心病室壁瘤切除加适宜的左室重建术同时再血管化是治疗心肌梗死后室壁瘤的有效方法,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手术效果。手术安全、可靠,可明显改善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左心室室壁瘤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左心室室壁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43例左心室室壁瘤,在全麻下行闭式折叠缝合术2例,标准线性修补术24例,心室内补片成形术17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40例、二尖瓣成形术2例、二尖瓣置换术2例,室间隔穿孔修补术2例。术中预防性植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2例。结果术后1个月随访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从术前68.7±10.6mm缩小到术后62.2±9.7mm,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NYHA心功能分级从术前2.5±0.8级提高到1.6±0.6级,差异也有显著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并发症:低心排5例,室性心律失常5例,肺部并发症3例,脑梗死1例。术后死亡3例,2例死于重度低心排,1例死于术后大面积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结论标准线性修补术和心室内补片成形术手术安全、可靠,效果良好。同期完全再血管化可以提高手术远期效果。对于LVEF低下患者植入IABP可预防低心排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左室室壁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心肌梗死后形成左室室壁瘤的患者进行室壁瘤切除及左室重建术,并同期进行冠脉搭桥术,其中4例行二尖瓣成形术。结果手术时无1例死亡,左室射血分数(EF)由术前的0.37±0.09增加到0.42±0.06(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由(57.9±1.9)cm减小至(49.9±1.7)cm(P<0.05),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由(167±14)ml减少至(103±13)ml(P<0.01),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由(104±12)ml减小至(68±7)ml(P<0.05)。均痊愈出院。随访3-60个月,心绞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结论左室重建术治疗左室室壁瘤对于恢复左室几何形状,改善心功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心肌梗死后左室室壁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冠心病左室室壁瘤(LVA)术后近期及中期疗效.方法总结21例左心室室壁瘤手术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左心室舒张末内径(72±14.5)mm,左心室射血分数0.33±0.12.冠状动脉单支病变6例,双支病变3例,3支病变12例.合并中度二尖瓣反流7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中重度反流1例;合并梗死后室间隔破裂1例.术前心功能Ⅲ级15例,Ⅳ级6例.常规浅低温体外循环(32~34℃).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及室壁瘤切除术.结果LVA位于心尖部15例,前壁4例,后壁2例,有附壁血栓3例.LVA切除加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1例,同时行CABG 20例,梗死部隔离并行CABG1例.全组无住院及术后随访死亡者.手术前后相比,左心室收缩末容量指数(69±18,42±16)、舒张末容量指数(118±51,79±2)、射血分数(0.33±0.12,0.49±0.10)及心功能分级(3.1±0.9,1.6±0.5)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冠心病室壁瘤切除术后疗效满意,同时再血管化,适宜的左室重建以及有效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同期处理室壁瘤和瓣膜病变在冠心病外科治疗中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效果。方法:对95例冠心病合并室壁瘤或(和)瓣膜病变患者在体外循环下同期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室成形术及瓣膜置换(成形)术,比较术前、术后早期及晚期心功能。32例室壁瘤均采用Dor术治疗,二尖瓣成形术8例,二尖瓣置换术46例,主动脉瓣替换术16例,三尖瓣成形术18例,移植旁路血管2-4支/例。结果:全组手术后围术期死亡2例(2.1%),死于低心排综合征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其他93例患者痊愈出院。术后随访86例,随访(50.6±19.2)月,死亡2例,失访7例。心功能NYHA分级从术前(3.05±0.55)级改善到术后早期(1.73±0.65)级、远期(1.61±0.67)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从术前(46.75±8.32)%提高到术后早期(55.09±6.72)%、远期(55.86±6.94)%。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由术前(60.53±8.14)mm减小至术后早期(52.79±6.61)mm、远期(54.37±6.23)mm,以上比较均为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左心室腔、冠脉血管及瓣膜病变的同期干预能较好的改善心功能,近远期疗效显著,是冠心病合并室壁瘤及瓣膜病变外科治疗中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川崎病合并左主干冠状动脉窦瘤和室壁瘤的手术疗效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经手术治疗的川崎病合并左主干冠状动脉瘤和室壁瘤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为室壁瘤切除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随访6至12个月。结果:术后5例患者均存活,手术成功率100%。左室射血分数术前从平均33%改善至术后近期50%,随访期间为57%(P<0.01);左室舒张末内径从术前平均58mm改善至术后近期49mm,随访平均内径为48mm(P<0.01);心功能分级(NYHA)从术前2.8级改善至术后2.2级,随访期间为1.6级(P<0.05)。随访复查冠状动脉CTA提示冠状动脉瘤瘤径无扩大,桥血管通畅。结论:对于川崎病合并左主干冠状动脉瘤和室壁瘤的患者,瘤径小于10mm时,术中可旷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尿毒症透析患者合并冠心病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东风汽车公司总医院心胸大血管外科对14例尿毒症透析合并冠心病患者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尿毒症透析患者中慢性肾功能衰竭1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合并室壁瘤1例;3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G),11例采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前降支均采用左乳内动脉(LIMA)作为桥血管,移植血管1~4支;同期行室壁瘤折叠术1例.比较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一年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NYHA心功能分级、血肌酐(Cre)、血尿素氮浓度(BUN)等指标,并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2例出现重症感染.14例患者术后随访1~3年,1例于术后27个月因重症感染死亡.未见其他并发症和死亡病例.术后2周,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级(M=Ⅱ),LVEF、LVEDD、Cre、BUN等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为Ⅰ级(M=Ⅰ),较术后2周显著改善(P<0.05);LVEF为(55.74±7.84)%、LVEDD为(50.21±5.28) mm,较术前的(51.23±6.46)%和(56.73±6.33) mm均改善(P<0.05),而Cre、BUN等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毒症透析患者合并冠心病行CABG风险较大,经过严格的术前评估、充分的冠状动脉再血管化,并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疾病特点、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围术期处理及术后左室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126例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接受手术.男79例,女47例,年龄13~81(52±13)岁,病程0.3~42(18±12)年.患者病变均以主动脉瓣和(或)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行二尖瓣置换术27例,二尖瓣成形术1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51例,双瓣置换术25例,主动脉置换+二尖瓣成形术10例,同期行Bentall手术6例,冠状动脉搭桥术3例,三尖瓣成形术58例,左心房折叠术62例.结果 全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4例,病死率3.17%.2例死于继发于低心排的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死于心室颤动.术后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46例(36.5%),多器官功能不全26例(20.6%),低心排血量14例(11.1%).术前、术后早期(7~14 d)及术后随访(6~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心脏瓣膜术后左心室呈进行性缩小,左室舒张末直径(LNEDD)术前为(77±6)mm,术后分别为(63±12)mm(7~14 d)和(58±10)mm(6~12个月)(P<0.01),但6~12个月左心窒形态大多未能缩小至正常范围.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内径缩短率(LVFS)在术后早期降低,于术后6~12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但低于正常.LVEF术前为49%±12%,术后分别为42%±9%(7~14 d),51%±7%(6~12个月)(P<0.01).LNFS术前28%±7%,术后25%±4%(7~14 d),29%±5%(6~12个月)(P<0.05).结论 巨大左心室危重心脏瓣膜病可以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加强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术后早期左心室即开始明显回缩,但左心室收缩功能较术前降低.  相似文献   

9.
颜钧  苏丕雄  刘岩  刘永春  张希涛  顾松 《北京医学》2005,27(11):644-645
目的探讨左室重建术治疗左室室壁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心肌梗死后形成左室室壁瘤的患者进行室壁瘤切除及左室重建术,并同期进行冠脉搭桥术,其中2例行瓣膜置换术.结果左室重建术后,射血分数(EF)由术前的29.3%±6.2%增加到40.4%±5.6%(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由(59.6±1.8)cm减小至(50.4±1.6)cm(P<0.05),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由(168±12)ml减少至(102±11)ml(P<0.01),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1例术后住院30d内死亡.随访1~30个月,1例死亡.结论左室重建术治疗左室室壁瘤对于恢复左室几何形状,改善心功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巨大左心室(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70mm)病人瓣膜置换术的外科治疗.方法对2003年9月至2004年10月在我院施行瓣膜置换术的18例巨大左心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术前平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为(78.0±7.5)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为(53.0±6.5)mm,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0.48±0.23;心功能Ⅲ级6例,Ⅳ级12例,二尖瓣置换(MVR)8例,主动脉瓣置换(AVR)4例,MVR MVR 6例.结果术后发生心室心律失常4例,低心排综合征及呼吸功能不全1例,死亡1例(5.56%).术后6~12mo超声心动图复查,LVEDD及LVESD较术前明显缩小.现生存的17例中,心功能Ⅰ级10例,Ⅱ级7例.结论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人经充分的术前准备后仍应考虑手术治疗;采用间断20℃冷血心停搏液灌注改进心肌保护技术;加强围术期心功能的支持和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是提高巨大左心室病人瓣膜替换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总结36例二尖瓣成形术病人的手术疗效及近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2005年3月~2011年9月,36例非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病人接受二尖瓣成形术,男24例,女12例.年龄23~71岁,平均(48.75±18.03)岁.心功能Ⅱ级6例(16.7%)心功能Ⅲ级22例(61.1%)、Ⅳ级8例(22.2%).退行性病变32例,先天性性病变2例,感染性病变1例,缺血性1例.结果 无住院死亡,无手术并发症,无SAM现象.术后复查心超32例无或轻微二尖瓣返流,4例轻度二尖瓣返流,二尖瓣返流程度术后明显减轻.术后左房内径(38.25±5.77)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34.50±7.13)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1.55±6.76)mm,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出院时病人心功能均为Ⅰ级或Ⅱ级.结论 根据二尖瓣病因及病变选用适当的成形技术处理非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治疗非单纯性二尖瓣狭窄(Ms)的效果.方法:使用超声心动图检测65例单纯性MS、MS合并轻、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MR)和MS合并轻、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3组患者PBMV术前及术后复查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和心脏房、室内径大小变化.结果:3组PBMV术后复查时LVEF值较术前明显增大(P<0.001);左室内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MS组和MS合并轻、中度AR组PBMV术后复查时左房内径比术前明显减小(P<0.05);MS合并轻、中度MR组PBMV术后左房内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单纯性MS患者PB-MV术后心功能有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严重二尖瓣狭窄合并左室功能减退患者行二尖瓣置换的手术死亡率和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5年4月至2006年10月间55例严重二尖瓣狭窄合并左室收缩功能减退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长期随访结果,其中男性23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44.25±9.38)岁.均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瓣口面积平均为(0.76±0.15) cm2,左室射血分数(EF)平均为(42.65±5.40)%.术前心功能Ⅳ级12例,Ⅲ级40 例.术前无合并冠心病患者.结果:本组术后30 d内死亡4例,手术死亡率为7.27%.死亡原因:左室破裂2例,严重呼吸功能衰竭1例,猝死1例.生存的51例患者早期均得到随访,随访至2007年8月,失访3例,随访率94.55%,随访时间平均为(5.07±3.17)年.5年、11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6.00±3.00)%、(74.00±14.00)%;没有出现栓塞相关并发症;出现1例脑出血;没有因细菌性心内膜炎或瓣膜功能障碍等再次手术的病例.44例存活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7例,Ⅱ级35例,Ⅲ级2例.心脏超声显示EF 41%~73%,平均(52.58±7.19)%(P<0.05).结论:对严重二尖瓣狭窄合并左室收缩功能减退的患者如能加强围术期的处理,也有良好的手术及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二尖瓣人工腱索移植术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于2009年1月-2010年1月,应用人工腱索移植术治疗二尖瓣脱垂并关闭不全50例,随访48例(96%)共3~4年,复查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 全组围手术期无死亡.出院时患者心功能均为Ⅰ级或Ⅱ级.随访1例因术后13个月发生大面积脑梗死死亡.余47例均存活,无再次手术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45例,Ⅱ级2例.与术前比较,术后3年超声心动图显示LVEDD、LVESD、LAD均明显减少(均P<0.01),LVEF明显增加(0.55 ±0.06比0.67±0.07,P<0.01),反流束面积/左房面积明显减少(39.5%±9.7%比5.6%±0.1%,P<0.01).未发现人工腱索断裂或劈裂.结论 二尖瓣人工腱索移植术近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合并左室室壁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冠心病左室室壁瘤的外科治疗早期效果,总结10例左心室室壁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浅低温体外循环(32~34℃)。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及室壁瘤切除或折叠缝合术。结果,全组均行CABG术,行室壁瘤切除8例,室壁瘤叠缝合2例,早期死亡2例,其余8例痊愈出院。术后心功能Ⅱ级7例,Ⅲ级1例,心功能明显改善。说明冠心病室壁瘤手术后疗效满意,适宜的左室重建以及有效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笔者所在科室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患者围术期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4月~2011年3月期间冠心病合并瓣膜病患者107例,男性82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60岁(39~78岁),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者18例,心功能Ⅲ级者72例,Ⅳ级者17例。二尖瓣病变71例,主动脉瓣病变24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病变12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57例,2支病变29例,多支病变21例,左主干病变11例。合并左房血栓22例。行二尖瓣置换53例,二尖瓣成形9例,主动脉瓣置换24例,双瓣置换12例,其中26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22例同时行左房血栓清除术。桥血管共计152支,其中动脉桥44支,平均血流量28.6±5.1ml/min。静脉桥108支,平均血流量23.3±4.8ml/min。对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死亡2例(病死率1.9%),死亡原因分别为恶性心律失常和严重感染。二次开胸止血2例。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6例(5.6%)。心脏超声显示术后左房及左室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分别为P=0.029和P=0.001)。75例患者术后随访4个月~13年,患者心功能改善,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瓣膜病患者,充分的术前评估,正确的术中、术后处理,可以降低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CABG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合并巨大左心室行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总结围术期治疗经验.方法 对2007年1月-2010年6月在我科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28例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术前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为(81.5±7.3)mm,左室射血分数为(0.36±0.08);心功能Ⅲ级20例,Ⅳ级8例,主动脉瓣置换20例,二尖瓣置换2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6例.结果 术后早期出现低心排、肾衰和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8例,占28.5%,术后早期死亡1例,占3.5%.结论 影响早期疗效的主要因素包括术前严重左室扩大和左室收缩功能下降、术后低心排、肾衰和室性心律失常,加强围术期管理是治疗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冠心病(CAD)合并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MR)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7例CAD伴IMR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中度返流18例,重度9例.22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二尖瓣成形术(MVP),其中2例同时行Dor's手术;另5例行CABG+二尖瓣置换术.术中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共6例,均为射血分数<0.40患者.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2例,其余25例均痊愈出院.随访6~60个月,术后早期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房舒张末内径均较术前显著缩小(P<0.05),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均为Ⅰ~Ⅱ级.结论 CAD伴中度以上IMR应同时手术处理二尖瓣关闭不全,CABG+MVP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Ross手术)围术期治疗的经验.方法 我院1994年10月-2009年2月共收治了58例中重度主动脉瓣病变行Ross手术者,其中男42例,女16例;平均年龄(28±15)岁.术前诊断: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瓣中重度狭窄和(或)关闭不全54例;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SBE)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主动脉瓣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心内膜炎合并瓣周漏1例;主动脉瓣成形术后主动脉瓣大量反流1例;老年性退行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1例.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术前准备: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患者术前按心脏手术常规准备,心功能Ⅲ级患者术前给予洋地黄、利尿剂、极化液治疗,待心功能改善后再行手术.手术方式:患者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接受Ross手术,手术顺利.围术期监护治疗措施: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积极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预防并有效处理心律失常的发生,维护心功能,加强抗炎治疗.结果 58例患者术后死亡1例(1.7%),自动出院1例;术后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为(6.11±0.12)mm Hg,显著低于术前的(35.56±9.10)mm Hg;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为(56±3)mm,亦显著低于术前的(62±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室射血分数为(0.49±0.22)%,心功能均为Ⅰ~Ⅱ级.结论 Ross手术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的有效方法,良好的围术期治疗为手术的成功提供了有力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左心室室壁瘤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4年10月,对冠心病合并室壁瘤手术治疗的61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性51例,女性10例;年龄(51.9+4.2)岁。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线性缝合术30例,心内膜环缩成形术31例,血栓清除术18例。结果 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缩小;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死亡2例,均死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53例术后随访3-18个月,随访率87%,心功能I~II级,1例术后12个月死于左心功能衰竭。结论 根据室壁瘤的大小和病变程度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有效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