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是造血诱导微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可分泌细胞外基质和多种与造血有关的调控因子(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等),发挥调控造血的作用。近年来发现MSCs具有干细胞的特征,可自我复制,高度增殖,而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属于多能干细胞。在特定培养条件下,MSCs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成纤维细胞及成肌细胞等间充质细胞,因此人们又称之为间克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  相似文献   

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雪  孔佩艳 《西部医学》2007,19(5):949-95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存在于骨髓中除了造血干细胞(HSCs)外的另一种干细胞,不仅直接参与生成造血微环境支持造血,在适宜的条件下还可发育、分化为具有支持造血功能的多种骨髓基质细胞。因其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是细胞替代和基因治疗理想的细胞来源。目前,临床研究的焦点集中于BMSCs对造血微环境(HME)损伤的修复,从而促进移植后造血和免疫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3.
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可分化为神经元或其支持结构,为其移植治疗脑卒中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目前,用于治疗脑卒中的成体干细胞主要包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CBM SCs)、造血干细胞(HSCs)、神经干细胞(NSCs)及人畸胎瘤衍生的细胞(NT2细胞).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干细胞的一般特性,主要存在于骨髓基质中,具有横向分化潜能,可以向3个胚层细胞进行分化。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实验研究BMSCs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机制。体外培养、扩增BMSCs分别采用化学诱导剂或生物诱导剂可诱导BMSCs分化神经样细胞,并表达神经元标志物。本文就对BMSCs向神经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因素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又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骨髓中非造血干细胞的另一种干细胞。自1968年Friendenstein利用BMSCs的粘附性特点,对其进行分离、培养,及多向分化潜能研究以来,BMSCs成为现代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现普遍认为BMSCs是中胚层发育的早期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6.
骨髓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和分化潜能的早期未分化细胞,属于成体干细胞中的一种,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s,HSCs)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近年来,人们对BMSCs的多向分化潜能性有了越来越全面的认识.BMSCs可以跨越胚层横向分化为各种组织细胞(包括肝样细胞),并且具备取材方便、体外培养技术成熟以及自体移植潜能等优点,因此其有望成为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或肝细胞移植的理想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7.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来源于中胚层的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是骨髓非造血干细胞中的一类,这类细胞体外扩增程度高、可多个向分化、容易进行移植、可支持造血等,其独特之处为该细胞可向诸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细胞、肌细胞、神经细胞、内皮细胞、肝细胞等多种细胞分化,所以其又被称为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BMSCs 是获取目标细胞、目标组织热门的种子细胞[1]。近几十年来,关于 BMSCs 的多向分化特性有了不断深入的研究,在探讨如何将BMSCs 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方法方面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现就 BMSCs 体外定向诱导成骨细胞的方法作一综述,对其研究进展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stem cells ,BMSCs)是骨髓中除了造血干细胞之外的另一种干细胞,在特定的诱导因素诱导下BMSCs能够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肌细胞、神经细胞等细胞分化,同时其可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进行增殖、诱导和分化。目前,BMSCs在组织工程、细胞治疗等相关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杨军  杨琴  承欧梅  贾延劼 《重庆医学》2006,35(4):369-371
1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是骨髓内造血干细胞以外的非造血干细胞,通常又称作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非造血干细胞(nonhematopoietic stemcell)或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 fibroblast)。最近几十年的研究发现BMsCs具有与其他干细胞一样的特性: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处在不同的徽环境中能分化成多个细胞系,形成多种间充质细胞,包括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成肌细胞、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特别是能够横向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为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0.
赵咏梅  刘林 《重庆医学》2006,35(8):743-746
骨髓细胞主要由造血细胞及基质细胞组成。过去认为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 cells,BMSCs)由问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及其分化的间质细胞构成。MSCs属于多能性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特性,可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成肌细胞、成纤维细胞。2001年Reyes等通过免疫磁珠法从骨髓单个核细胞层获得更原始、多向分化能力更强的黏附层干细胞,即:多潜能成体祖细胞(multipotent adult progenitor cell,MAPC)。MAPCs在不同的微环境条件诱导下可分化为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肠上皮细胞、肝细胞、神经细胞甚至造血细胞,其所分化的细胞起源于内胚层、中胚层、外胚层细胞系。因此,BMSCs包含有MSCs及MAPCs。BMSCs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调控性,在某些信号的影响下,锚定一类组织,并分化成该组织细胞,其细胞分化类型受其所处的组织微环境的影响,而且骨髓中成熟细胞能够反向分化。此外,它易于体外培养扩增,易于多种外源基因的转染和表达,回输体内后可定位于骨髓并长期存活,且在骨髓中能很好地表达目的基因,既可充分发挥造血调控作用,又不改变自身和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故被视为多种组织细胞移植的替代来源及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的理想靶细胞。结合基因工程技术,BMSCs可在体内外分泌不同蛋白,有望治愈某些蛋白质分泌不足的缺陷性疾病如遗传病,以及骨、软骨、骨髓基质系统疾病甚至某些恶性血液病。  相似文献   

11.
骨髓中除造血干细胞外,还存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BMSCs)。后者又称为基质干细胞或成纤维样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可分化为骨髓基质细胞。BM-SCs取材方便,由它分化来的组织细胞进行自体移植时不存在组织配型和免疫排斥的问题。是组织工程、细胞替代治疗中所需细胞的最佳选择。本实验用贴壁培养方法对大鼠BMSCs进行分离培养,并用形态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β-ME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药对骨髓基质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髓组织可分为造血和基质两大部分.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是骨髓中除造血干细胞以外的非造血干细胞.具有多分化潜能,近年来的研究表明,BMSCs可向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网状细胞、肌肉细胞、成纤维细胞、神经细胞等方向分化。但是,因其数量少、可自动分化等特点,不易控制其分化方向,而中药可以对其增殖分化产生影响,笔者试就此问题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向茜茜 《重庆医学》2015,(29):4056-4058
造血微环境是由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和细胞外基质(ECM )构成,其对造血干细胞定居、增殖、分化、发育和成熟起到重要的支持和调节作用[1]。BMSCs是起源于胚胎发育的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产生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巨噬细胞等,在造血干/祖细胞的定居、增殖、分化、发育、成熟、释放、迁移、凋亡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常的造血过程需要造血干细胞和造血微环境之间复杂的双向相互作用,一旦微环境的性质和功能发生改变,将会对造血干细胞的性状和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导致白血病的发生。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AML)是造血系统的克隆性疾病,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殖,产生无效造血,具有较强的植入和侵袭能力。较多的研究指出AML患者的BMSCs出现了重要的性质和功能的改变,且其数量有明显地减少,对未成熟的造血细胞支持能力减弱。BM SCs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白血病细胞的黏附作用、分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 ECM),在AML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概念 干细胞是具有无限或较长期的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产生至少一种高度分化细胞的细胞。早在1867年,德国病理学家Cohnbeim在研究伤口愈合时首次提出骨髓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MSCs Mesenchymal Stem Cells);1987年Ffiendenstein发现骨髓中某种单核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发育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肉细胞等,这些间质细胞都源于中胚层,因而将这种单核细胞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Mesenchymal Stem Cells)。将源于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称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它是存在于骨髓中的另一种非造血干细胞,可发育成骨、软骨、脂肪、肌肉和内皮细胞等细胞,无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发育潜能受到一定的限制,属于多能成体干细胞。它在骨髓中以低密度存在,约10^4~10^5个单核细胞中存在一个BMSCs。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分离、培养和鉴定的方法.方法采用贴壁法培养扩增兔BMSCs,通过形态学观察及流式细胞仪鉴定证实得到的细胞为BMSCs.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可观察到大量梭形、漩涡状贴壁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可见所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其表面标记物CD44,低表达CD14和CD45造血细胞表面标志物,初步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兔BMSCs.结论骨髓贴壁分离法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方便快捷、经济有效的培养方式.此种细胞培养方法能够得到较纯化的BMSCs.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乳鼠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分化为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比较BMSCs、诱导后的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以及原代培养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电生理特性。方法:取传至第3代的大鼠BMSCs,利用乳鼠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作为诱导剂,进行增殖培养、分化诱导;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NF、MA...  相似文献   

17.
骨髓中除了造血干细胞外,还有一类来源于中胚层未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cells,BMSCs),其体外培养增殖迅速,不同条件下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肌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等多种组织细胞。近来研究发现骨质疏松,激素性骨坏死等疾病中骨髓脂肪细胞形成增加,脂肪细胞来源于脂肪前体细胞,脂肪前体细胞又是由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而来。本研究建立体外诱导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方法,旨在为骨质疏松,激素性骨坏死,肥胖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药物研究提供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8.
1976年Friedenstein等报道了骨髓中存在克隆性生长的基质细胞,1991年Caplan等正式将这类细胞命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BMSCs是具有自我更新、分化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许多研究显示,骨髓以外的其他器官中也广泛存在着结缔组织干细胞,体内所有这类干细胞统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取材方便,自身移植无免疫排斥反应,MSCs被广泛应用在组织工程、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临床方面.目前MSCs已成为一种理想的治疗心肌损伤的移植细胞[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hPDGF-A/hBD2腺病毒双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ehymal stem cells,BMSCs)后,对BMSCs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SCs,应用GFP标记的腺病毒表达载体系统Adv-hPDGF-A-IRES-hBD2.以脂质体法转染293细胞,再以病毒上清液感染BMSCs,对转染目的 基因后的BMSCs进行形态学观察,绘制生长曲线,测定其细胞周期以及向成脂、成骨、成肌诱导分化和鉴定.结果 hPDGF-A/bBD2双基因成功转入BMSCs后,未发现其对细胞活性有明显作用,基因修饰后的BMSCs仍具有成体干细胞所具备的增殖能力,以及向成脂、成骨、成肌等方向分化的潜能.结论 BMSCs是重组腺病毒转染的良好靶细胞,hPDGF-A/hBD2基因修饰的BMSCs仍可作为满意的细胞治疗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0.
骨髓间充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是指骨髓基质系统中含有的一类多能干细胞,它不表达造血干细胞的相关标志,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具有向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组织细胞分化的能力。BMSCs来源广泛,可以分化为更多种类的组织细胞,分离培养较为容易,植入反应较弱,易于被外源基因转染且稳定表达。本文就BMSCs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