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进一步评估红河流域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程度,1995~1996 年在蔓耗地区应用 W H O 体内测试法,观察恶性疟现症病人 32 例,结果抗性率为 90.63% , S3 例、 RⅠ 7 例、 RⅡ 15 例、 RⅢ 7 例,表明当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程度严重。提示在尽快改善抗氯喹恶性疟患者治疗的同时,亟需采取包括控制媒介在内的综合性防治对策,才会使恶性疟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自 1910年首次在南美洲发现恶性疟原虫对奎宁具有抗性 ,随后的 30年间一批化学合成药物 ,如氯喹、乙胺嘧啶、氯胍先后被用于疟疾治疗。时至 5 0年代初 ,安全性好 ,特异性强 ,廉价的氯喹成为全球控制疟疾的主要药物。进入 6 0年代 ,随着在南美洲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发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产生抗性 ,世界范围内的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问题日趋严峻 ,先后于东南亚、南亚、非洲恶性疟流行区发现抗氯喹的恶性疟原虫。1978年在中国云南省耿马县也证实有抗氯喹恶性疟存在。迄今中国云南省境内对氯喹有抗性的恶性疟流行范围 (抗性率 :96 .4 % )及其抗性…  相似文献   

3.
研制成功涂药板和便于现场使用的培养基后,1980-2003年,采用体内四周法和体外微量法开展了我国抗氯喹恶性疟的抗性程度及地理分布;停用或减少使用氯喹防治恶性疟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消长及我国恶性疟原虫对常用抗疟药敏感性等调查。结果显示,有恶性疟流行的八省(区)均有抗氯喹恶性疟存在,其中海南和云南两省抗性程度高,分布地区广。停用或减少使用氯喹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逐渐降低。海南和云南两省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氨酚喹和哌喹有高度抗性,对咯萘啶和青蒿素类药物敏感,但敏感性在逐渐降低。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了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停止或减少使用已有抗性的抗疟药,推荐应用青蒿素类药物和咯萘啶及其复方。使抗疟药能合理规范使用,促进了疟疾防治,疟疾发病逐年降低,恶性疟流行区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4.
抗氯喹恶性疟的测定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氯喹恶性疟的测定和治疗张家埙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产生抗药性,改变了全球的抗疟形势,大规模的抗疟计划受到挫折。后来发现恶性疟原虫对多种抗疟药也产生抗性,甚至同一株恶性疟原虫对几种抗疟药物产生抗性,即多重抗性。我国抗氯喹恶性疟地理分布的调查结果表明,云南、...  相似文献   

5.
面对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等抗疟药抗性的增加,甲氟喹已发展为治疗抗氯喹恶性疟的药物之一。该研究是在恶性疟原虫已形成氯喹抗性而对甲氟喹敏感的地区进行的。研究结果对该地区合理使用甲氟喹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疟疾仍是全球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在很多地区,由于恶性疟原虫对常用的抗疟药物产生了抗性,使得恶性疟治疗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受到限制。抗性问题已对疟疾流行国家的疟疾控制产生重要的影响。50多年前,在泰缅边境和哥伦比亚出现了氯喹抗性。目前,氯喹的抗性几乎遍布恶性疟流行区。恶性疟原虫虫株几乎对所有常用的抗疟药都产生了抗性。  相似文献   

7.
云南东南部地区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纵向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变化趋势,指导合理用药。方法采用WHO推荐的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体内临床观察法,进行纵向监测。结果1981~1983年共观察恶性疟病人78例,其中对氯喹敏感(S)2例,抗性(R)76例,包括Ⅰ级抗性(RⅠ)34例、Ⅱ级抗性(RⅡ)12例、Ⅲ级抗性(RⅢ)30例,抗性率为97.44%。2005~2006年共观察32例,其中S19例,S或RⅠ2例,抗性11例(RⅠ8例、RⅡ1例、RⅢ2例),抗性率为36.67%(11/30)。两组病例对氯喹的抗性率和抗性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云南省南部地区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较1983年明显下降,但仍有34.38%(11/32)的抗性病例,且存在着RⅢ抗性病例,提示当前氯喹仍不能用于当地恶性疟现症病人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国云南和海南恶性疟原虫分离株Pfcrt基因72-76位点基因型,并分析该位置不同基因型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的关系。方法从我国恶性疟流行区云南和海南省采集恶性疟现症患者血样,根据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和测序。采用WHO制定的体外微量法测定同批血样中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结果云南、海南省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第72-76位编码的氨基酸单元型在氯喹敏感株均为CVMNK。其中海南的氯喹抗性株Pfcrt基因第72-76位编码的氨基酸为单一的CVIET单元型,云南氯喹抗性株中除一株为CVIKT,另1株为SVMNT外,均为CVIET单元型。结论我国云南、海南省恶性疟原虫氯喹敏感株Pfcrt基因第72-76位编码的氨基酸基因型为CVMNK。抗性株主要为CVIET型,Pfcrt基因第72-76位编码氨基酸基因型可作为氯喹抗性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9.
我国抗氯喹恶性疟的抗性程度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1979~1984年,在粤、桂、滇、黔、闽、苏、皖、豫八省(区)协作下,开展了我国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调查,调查统一用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地段试验的延长法及体外微量测定法,共计测定423例.结果发现八省(区)均有抗氯喹恶性疟存在,但抗性程度差别很大,其中广东的海南岛及云南南部有高度抗氯喹恶性疟存在;广西南部及安徽中部的恶性疟亦对氯喹有明显抗性,但抗性程度低于海南岛及云南南部;河南南部及江苏西部的恶性疟对氯喹的抗性处于初始阶段;福建崇安县发现Ⅰ级抗性1例。对上述两种测定方法的利弊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1985年2月在喀麦隆西部调查了66例恶性疟病例,未发现对氯喹有抗性,表明该国恶性疟抗性并不普遍。1985年10月,在喀麦隆东部和北部进行了补充调查,对贝图瓦附近的67例恶性疟原虫感染进行体外试验。EC_(50)为23.8nmol/l,表明对氯喹敏感。而在萨赫勒地区的加鲁阿,在测试的37例中,有3例4~6岁儿童恶性疟原虫的EC_(50)分别为184、121和91nmol/l,另外8例的剂量反应曲线坡度平坦,表明分离株中存在抗性虫株。在萨赫勒地区也证实存在抗氯喹恶性疟,平均EC_(99)为235nmol/l,远远超过临界值(114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云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方法从1981年起,在滇西、滇南、滇东南监测点选择符合条件的恶性疟病人,取静脉血,采用WHO推荐的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并将相隔8~10年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滇西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率从1982年的100%下降到2003年的83.3%,ID50从240.0nmol/L降到123.0nmol/L,MIC从1171.6nmol/L降至325.9nmol/L,分别下降13.0%、48.8%和72.2%。滇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率从1981年的97.4%降到2004年的69.0%,ID50从170.0nmol/L降至58.6nmol/L,MIC从1108.0nmol/L降至312.6nmol/L,分别下降29.1%、65.5%和71.8%;滇东南抗性率从1993年的78.9%下降至2003年的53.3%,ID50从136.0nmol/L降至75.5nmol/L,MIC从452.0nmol/L降至238.3nmol/L,分别下降32.4%、44.5%和47.3%。结论云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仍具有抗性,但抗性程度明显下降;中越边境恶性疟的抗性程度低于中老、中缅边境地区。目前仍不宜用氯喹治疗当地恶性疟。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云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 方法从1981年起,在滇西、滇南、滇东南监测点选择符合条件的恶性疟病人,取静脉血,采用WHO推荐的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并将相隔8~10年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滇西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率从1982年的100%下降到2003年的83.3%,ID50 从240.0 nmol/L降到123.0 nmol/L,MIC从1 171.6 nmol/L降至325.9 nmol/L,分别下降13.0%、48.8%和72.2%.滇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率从1981年的97.4%降到2004年的69.0%,ID50从170.0 nmol/L降至58.6 nmol/L,MIC从1 108.0 nmol/L降至312.6 nmol/L,分别下降29.1%、65.5%和71.8%;滇东南抗性率从1993年的78.9%下降至2003年的53.3%,ID50从136.0 nmol/L降至75.5 nmol/L,MIC从452.0 nmol/L 降至238.3 nmol/L,分别下降32.4%、44.5%和47.3%. 结论云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仍具有抗性,但抗性程度明显下降;中越边境恶性疟的抗性程度低于中老、中缅边境地区.目前仍不宜用氯喹治疗当地恶性疟.  相似文献   

13.
1988及1990年在滇南恶性疟流行区用体外微量法测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咯萘啶、青蒿琥酯及哌喹的抗性率分别为98.7%(75/76)、27.6%(16/58)、13.8%(9/65)及97.7%(43/44);半数抑制量(ID_(50))分别为125.0、19.0、4.7及243.3nmol/L,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对哌喹有明显的交叉抗性;对咯萘啶及青蒿琥酯则未见明显的交叉抗性。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以上3种药均有一定程度的交叉抗性。抗咯萘啶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无交叉抗性,而对氯喹及哌喹有一定程度的交叉抗性。  相似文献   

14.
1962年泰国首次报导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有抗性,并证实抗性的分布相当普遍。1975年报告恶性疟原虫对法西达也产生了抗性,并在泰国的东部有扩散的趋势。因此,只好使用亲裂殖体药物奎宁代替氯喹作为恶性疟的常规治疗药。1972年用奎宁治疗恶性疟的治愈率为100%,但在近几年发现少数病例治疗无效。 1981年3月至1982年2月在泰国的帕埠他把医院进行此项观察。镜检确诊的恶性  相似文献   

15.
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出现和广泛传播迫使人类调整治疗疟疾的用药策略并寻找更加有效的新型抗疟药。然而,在一些贫困的疟疾流行区,氯喹仍被用于治疗恶性疟。了解氯喹抗性机制、探索逆转其抗性的方法,将使氯喹这一价廉高效的抗疟药继续发挥作用。抗性逆转剂的研究和发展为上述目标提供了线索,当与氯喹合用时它能够部分恢复氯喹对氯喹抗性株的作用。为此,本文对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机制及其逆转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寄生虫对标准药物疗程的临床反应,恶性疟原虫的氯喹抗性按惯例分为RⅠ、RⅡ和RⅢ型。RⅠ型猪的是寄生虫在氯喹治疗后暂时从血中清除,几天后又再现。这种现象通常被认为是原先的疟原虫中有氯喹抗性部分的再燃,但也可能是由于新的疟原虫的再感染所致。在苏丹东部地区确诊的恶性疟患者中,作者发现6例经氯喹标准剂量  相似文献   

17.
抗氯喹恶性疟早有报告,但到目前为止尚无尼日利亚半免疫人群中氯喹抗性的体内研究报告,1985年作者在扎伊尔发现用25mg/kg氯喹治疗的恶性疟病人中,20%患者疟原虫清除缓慢。本研究目的在于监测这些地区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从1987年4月到1988年8月间扎伊尔某大学医院门诊病人中选出62例镜检恶性疟原虫感染患儿进行研究,采用WHO扩大的现场试验方法评价体内对氯喹的敏感性,每例给予氯喹25mg/kg,分3次服,服后观察30分钟。根据WHO标准制备血涂片进行原虫计数,确定原虫清除时间。对疟原虫血症复发或持续存在的儿童用周效磺胺/乙胺嘧啶(SDX/PXR)给予第2次抗疟治疗,用标准的微量试验确定恶性疟原虫在体外对氯喹的敏感  相似文献   

18.
抗药性恶性疟的出现与扩散给全球疟防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东南亚地区及中国南部恶性疟原虫不仅对氯喹产生了抗性 ,而且对多种抗疟药的敏感性明显下降[1-3 ] 。为延缓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产生抗性 ,作者等体外测定了恶性疟原虫抗青蒿琥酯株对青蒿琥酯、本芴醇、氯喹等药的敏感性[4 -7] 。为提供恶性疟原虫青蒿琥酯及氯喹敏感株 (FCC1/HN )对青蒿琥酯、咯萘啶等药体外敏感性的基础数据 ,作者等于 2 0 0 0年开展了本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虫株 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系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引进。该株…  相似文献   

19.
自从1959年第1例抗氯喹的恶性疟病人出现以来,恶性疟原虫氯喹抗药性(chloroquineresistance,CQR)已经遍及所有恶性疟流行地区,在东南亚地区CQR引发了更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云南、海南等省也有CQR恶性疟的流行。因此,对恶性疟原虫氯喹抗药性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疟疾防治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随着恶性疟原虫基因组研究的进展,抗药性基因已经成为CQR研究的热点。国外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国恶性疟原虫分离株Pfcrt基因K76T及Pf mdr1基因N86Y和D1246Y的点突变特征及发生率,并分析上述分子标志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的关系。方法从我国恶性疟流行区云南和海南省采集恶性疟现症患者血样,根据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和Pf mdr1基因序列设计巢式PCR引物,以血样中的恶性疟原虫DNA为模板,进行巢式PCR-RFLP分析,并对部分PCR产物进行测序验证。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体外微量法测定同一批血样中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结果云南、海南省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K76T的突变发生率分别为86.7%和64.3%;云南、海南省恶性疟原虫Pf mdr1 N86Y突变发生率分别为46.5%和3.4%。未发现云南、海南省恶性疟原虫分离株存在Pf mdr1 D1246Y突变。体外微量测定法显示Pfcrt 76T突变发生率氯喹抗性株与敏感株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70,P〈0.01)。Pf mdr1 86Y突变发生率氯喹抗性株与敏感株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P=0.65)。结论在云南省和海南省现场未发现恶性疟原虫Pf mdr1 D1246Y点突变,抗氯喹恶性疟原虫的Pf mdr1 N86Y突变发生率与敏感株间无显著差异。Pfcrt K76T作为分子标志在我国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监测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