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确诊胆石症患者60例,应用自拟排石汤加减合成耳穴磁疗配合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结果显效17例(28.3%),有效40例(5.67%),无效3例(4.70%)。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220例胆石症患者按中医辩证分为肝郁气滞型、肝胆湿热型、痰瘀阻滞型,采用分型辩证论治和西医疗法,观察疗效,结果显示辩证分型论治结合西医疗法效果显著. 近几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220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笔者于 2 0 0 0年 1~ 9月份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胆石症 2 3例疗效比较满意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3例中 ,男性 7例 ,女性 16例 ,最小年龄2 3岁 ,最大年龄 6 0岁 ,平均年龄 41.2岁 ;病程最短 13天 ,最长19年 ,平均 5 .8年 ;多有反复发作史 ,急性发作 17例 ,缓解期 6例。以往有过胆道手术史并发残余结石者 8例 ,其中在 6年内进行过 2次胆道手术合并中毒性休克者有 2例。1.2 诊断标准 :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2 治疗方法2 .1 中医治疗 :自拟清胆汤。基本方组成 :金钱草 30g、柴胡12g、枳…  相似文献   

4.
肖义成 《江西中医药》2008,39(12):66-66
我院近2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18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建军 《河南中医》2009,29(11):1115-1115
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的顽固性慢性疾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临床常表现为上腹疼痛,急剧发病或反复发作,甚至出现发热、呕吐、黄疸。目前多采用消炎解痉止痛、针灸、碎石或外科手术切除等方法治疗,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均有较高的复发率。笔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辨病基础上辨证论治,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方法,促使结石的排出和减少结石的复发,使一部分病人避免手术风险,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胆石症中西医结合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建更 《北京中医》2000,19(3):57-58
一、概述 胆石症的发现有其悠久的历史.至公元五纪时,希腊医生Alexander确切地描述了胆道内结石.1882年德国柏林的外科医生Langenbuch首先实施全胆囊切除术.我国的马王堆西汉古墓中的女尸(公元前167年)经过尸体解剖,发现胆囊内含有胆固醇性结石及胆色素性结石,肝胆系统有华支睾吸虫感染.祖国医学很早便有关于胆道疾病的临床描述.如<灵枢>记载的"胀论"中有"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相似文献   

7.
笔者自 1994年 3月~ 1999年 10月 ,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 67例 ,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分析如上。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67例中 ,男 2 7例 ,女 4 0例 ,年龄52~ 70岁。均经 B超或 CT检查证实为肝内外胆管结石 ,胆总管直径 <1.5cm,其中合并黄疸 32例。1.2 治疗方法1.2 .1 胆石静止期 :气郁型 ,宜疏肝利胆 ,健脾和胃。胆宁汤 [茵陈 12 g、虎杖 12 g、生大黄 (后下 ) 9g、青陈皮各 6g、生山楂 12 g、郁金 9g]每日 1剂 ,分 2次内服。肝阴不足型 ,宜养肝柔肝 ,疏肝利胆。柔肝煎 [生地 12 g、首乌 9g,杞子 9g、茵陈 12 g、虎杖 12 g、…  相似文献   

8.
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笔者1996年10月-2004年2月采用中药内服配合穴位注射治疗8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 自1977年5月以来,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护理胆石症患者61例,其中非手术治疗58例,有52例排石,排石率为89.6%。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61例中,男性26例,女性35例。年龄在22~75岁之间,平均44.7岁。病程14天~18年,5年以上者20例,均反复发病。其中3例于治疗中转手术取石。辨证分型与治疗 1、气郁型:右上腹隐痛、闷胀,右肩背部窜痛不适,食少腹胀,恶心呕吐。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此型相当于胆石症的间歇期。方药:中药胆道排石Ⅰ号方。 2、湿热型:右上腹持续性绞痛,阵发性加重,腹肌紧张拒按,可触到肿大的胆囊。发热恶寒,口苦咽干,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巩膜及皮肤黄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数。此型相当于胆石症合并胆道感染急性发病阶段。方药:中药胆道排石Ⅱ号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中西医结合冶疗。结果:冶愈20例(40%);显效18例(36%);有效9例(18%);无效3例(6%)。总有效率94%。结论:中西医结合冶疗胆石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刘敏  程芳  张建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5):389-38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胆石症,促进排石率的疗效。方法:选择内科住院老年人胆石症120例。根据中医辨证,组织方剂,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毒热炽盛型最好,肝胆湿热型临床疗效优于肝郁气滞、瘀血停滞两型,有效率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石小于1cm及泥沙样排石率优于结石大于1cm(P<0.05)。碎石术后排石最理想16例。结论:老年胆石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临床必不可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胆石症黄疸患者手术后,采用肝胆排石方治疗。结果:治愈33例,显效5例,有效8例。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黄疸患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胆结石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对治疗胆结石症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视察自拟利胆Ⅰ~Ⅳ号及硫酸镁粉冲服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辨病与辨证结合,运用自拟利胆Ⅰ~Ⅳ号硫酸镁冲服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病例126例。结果:治愈61人,占49%;好转56人,占44%:无效9人,占7%。总有效率93%。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1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1986年以来采用自拟加味三金排石汤治疗胆石症16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29~55岁,平均44.3岁,病程半年~6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61.66%,两组比较,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自拟利胆Ⅰ~Ⅳ号及硫酸镁粉冲服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辨病与辨证结合,运用自拟利胆Ⅰ~Ⅳ号硫酸镁冲服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病例126例。结果:治愈61人,占49%;好转56人,占44%;无效9人,占7%.总有效率93%.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正> 胆石症并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我院从1966年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资料完整的127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27例中,男57例,女70例;20岁以下2例,20~29岁4例,30~39岁36例,40~49岁41例,50~59岁23例,60~69岁17例,70~79岁5例。诊新依据 1、右上腹部绞痛、寒热及呕恶等症状;2、既往有反复发作胆系感染病史;3、右上腹肌紧张或可触及肿大之胆囊;4、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黄疸;5、B 超发现胆囊增大,壁毛糙,胆管增粗,异物回声反射;6、十二指肠引流有胆红素钙结晶和大量脓细胞;7、血象检验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治疗方法 1、中医辨证施治:①肝郁气滞型(胆石并慢性感染):症见右胁胀痛或绞痛,口苦  相似文献   

19.
钱冬生 《光明中医》2000,15(3):40-41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为消化系统的常见急症 ,在我国自然人群发病率已达 1 0 % [1] ,肝内外胆管结石约占 5 0 % ,大多数患者是 3 0~ 60岁 ,可见本病对我国社会劳动力危害严重。根据胆石的化学成份 ,胆固醇结石多见于胆囊内 ,胆红素结石多见于胆管 ,混合结石胆囊胆管均可发生 ,对胆石症的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单纯胆囊结石较满意 ,但病员要忍受手术损伤和某些并发症的痛苦 ,有的病员虽多次手术 ,仍未彻底解决 ,故寻求胆结石有效药物来治疗我国常见的胆结石 ,实为当务之急。笔者近几年来 ,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石症5 2例 ,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急性胆石症胆道感染属于中医学"腹痛、胁痛"范畴,为常见急症之一.我们近年收治急性胆道感染患者 200例,分别施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医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