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过干预后饮食行为问题儿童的行为改善情况,及抚养人饮食行为知识、对被抚养人饮食行为态度的改变。【方法】以上海市248名12~67个月的饮食行为问题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专家讲课、个别咨询及发放科学读物等措施,对其进行6个月的饮食行为干预,通过对抚养人的问卷调查,了解所有儿童干预前后的饮食行为改善情况,抚养人饮食行为知识、对被抚养人饮食行为态度的改变,就中期评估时的调查结果进行干预前后对比分析。【结果】经过干预,被调查儿童的饮食行为综合评分由基线的(19.63±5.25)分下降至(14.95±4.30)分,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各项饮食行为评分也均有显著下降,抚养人报告儿童有挑食、偏食、厌食的比率分别从59.3%、51.6%、18.5%下降至34.3%、38.3%、4.8%(P=0.000),抚养人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担忧程度下降(P=0.001),更多的抚养人选择通过行为矫正来解决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对儿科医生在解决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信任度上较前有显著提高。【结论】通过综合的饮食行为干预,可以改善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并丰富抚养人的饮食行为知识,改变其对被抚养人的饮食行为态度。  相似文献   

2.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是儿童保健临床中最为常规的问题之一,已经引起家长普遍的关注。本文描述了饮食行为问题的种种症状,分析了饮食行为问题的各种因素,提出了临床评估的方法,介绍了当前临床较为实用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分类,列举了饮食行为问题诸多影响,并罗列了不良饮食行为矫正的12点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对性饮食干预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泉州市鲤城区303名托幼机构儿童饮食行为情况,并针对不同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饮食干预。干预3个月后再次调查儿童的饮食行为情况。结果干预前后儿童吃饭固定时间、吃饭固定地点、吃饭固定饭量、边吃饭边看电视或玩玩具、边走或边玩边吃、进食奶制品、吃零食、家长进餐时教育批评儿童、因吃饭对儿童发脾气、对儿童食欲差担心程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而干预前后儿童每顿饭花费时间、吃饭时需大人喂饭、吃饭时含饭、不咀嚼固体食物、食欲差、挑食偏食、喝饮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针对性的饮食干预可以通过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纠正儿童不良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与家庭饮食环境的关系,为饮食行为问题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汉中市3~6岁学龄前儿童1 135例,通过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筛查工具(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eeding difficulties,IMFeD)分析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通过儿童喂养问卷(children feeding questionnaire,CFQ)调查儿童家长喂养信念、行为,收集儿童及家庭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饮食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结果 检出儿童饮食行为问题634例(55.86%),其中不良进食习惯371例(32.69%)、父母过度关心354例(31.19%)、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345例(30.40%)、胃口差251例(22.11%)、害怕进食91例(8.02%)、潜在疾病状态10例(0.88%);存在1种饮食行为问题儿童为180例(15.86%),2种为197例(17.36%),3种及以上为257例(22.6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类型(核心家庭)、抚养人学历(高)、监督饮食是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限制饮食、逼迫进食是导致饮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 汉中市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主要问题为不良进食习惯、父母过度关心和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限制饮食、逼迫进食易造成饮食行为问题,父母直接抚养、抚养人高学历、监督饮食可减少饮食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1~4岁不良饮食行为儿童205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和临床常规处理方法干预12个月。干预过程中共进行6次随访,每次均记录饮食行为评分,进行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结果干预后两组儿童饮食行为评分均显著下降,干预组下降更明显。1岁~组和2岁~组干预效果优于3岁~组和4岁~组。干预组"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不良进食习惯"和"害怕进食"症状改善更明显,"精力充沛胃口差"、"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和"不良进食习惯"症状改善最快。结论与目前常规处理方法相比,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能更有效改善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有效干预方法。方法收集2014年10月-2015年4月在该院儿童保健营养门诊就诊且有饮食行为问题的7个月~4岁儿童460例,其中失访28例,实际研究对象4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16例。干预组给予综合干预4次,随访观察6个月,对照组不参与干预组的综合干预,仅在干预后6个月时随访1次,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6个月后干预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中吃得少、吃得慢、对食物不感兴趣、拒绝某些食物、不愿尝试新食物、偏爱某些食物的发生率分别由65.30%、74.58%、60.30%、51.33%、64.65%、57.98%下降到36.74%、21.86%、42.77%、33.26%、16.28%、38.42%,且家长喂养知识及态度的改善和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改进家长的喂养观念及方法,从而改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对儿童不同饮食行为问题及照养者担忧程度的干预效果。方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选取具有不良饮食行为的1~4岁儿童205名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102名、对照组103名,分别使用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和目前临床常规处理方法干预12个月。干预过程中共进行6次随访,每次随访时均记录儿童的饮食行为评分及照养者对干预效果的评价等。结果:两组儿童干预后各项饮食行为评分均比干预前显著下降,其中干预组儿童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不良进食习惯和害怕进食评分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干预时间延长,干预组儿童照养者对儿童喂养问题的担忧程度逐渐减轻,家庭成员对儿童喂养问题的意见渐趋一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和不良进食习惯改善情况与照养者担忧程度改善程度呈正相关(r=0.337,P=0.016;r=0.403,P=0.000)。结论:与目前常规处理方法相比,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对部分饮食行为问题的改善程度较好,并可减轻照养者的担忧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2~5岁儿童保健门诊就诊存在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进行临床干预。方法 将儿童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用个性化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喂养指导。结果 六大饮食行为问题表现从高到低依次是:不良进食习惯112例(55.45%);精力充沛胃口差95例(47.03%);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93例(46.04%);父母过度关心71例(35.15%);害怕进食20例(9.9%);潜在疾病状态16例(7.9%),两组儿童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儿童各类饮食行为问题评分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个性化临床干预,能有效地改善2~5岁儿童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9.
3~12岁儿童睡眠状况与行为问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静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6):1093-1094
目的探讨儿童睡眠状况与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从秦皇岛市3个行政区随机抽取939名3~12岁儿童,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睡眠现状调查问卷进行儿童睡眠状况调查,并采用Achenbach(CBCL)量表对儿童行为进行评估。结果本次调查的939例儿童中,睡眠问题检出率28.65%;睡眠问题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睡眠问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9,P0.01);男童睡眠问题组9个行为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男童无睡眠问题组;女童睡眠问题组除交往不良和分裂样因子外,其余行为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女童无睡眠问题组(P0.01)。结论儿童睡眠状况与行为问题相关,对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应关注其睡眠状况。  相似文献   

10.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为儿童饮食行为干预提供参考路径.方法 对研究期间就诊的儿童,填<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家长喂养技能>问卷,进行气质测评与咨询、儿童体格发育检查与评价、微量元素化验、部分做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化验.选资料完整者,依据问卷结果,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结果 儿童的饮食问题主要与儿童的气质类型和家长的喂养技能等有关.结论 改变家长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惯性思维,从了解儿童心理、建立良好亲子关系途径入手,可以有效解决儿童喂养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基因重组生长激素治疗特发性矮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重组生长激素治疗特发性矮小已有确切的疗效 ,但是它对最终身高的影响仍未确定。该文复习了特发性矮小症经治疗后对骨代谢、骨蛋白周期节律、体内生长激素的代谢结果 ,及矮小男孩心理因素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特发性矮小(idiopathic short stature,ISS)患儿的智力水平和智力结构以及其持续注意力状况。 【方法】 采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对32例ISS患儿的智力结构进行测试,并与32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儿童进行对照研究;且采用视听整合持续操作测试系统(IVA-CPT)对其中29例患儿进行了注意力测试。 【结果】 ISS组的总智商(full intelligence quotient,FIQ)、言语智商(verbal IQ,VIQ)和操作智商(performance IQ,PIQ)均在正常范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言语量表中的知识量表分高于对照组(P<0.05),而操作量表中的图片排列量表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PIQ与VIQ差值率比较,ISS组高于对照组(P<0.05)。ISS组综合注意商数、视觉注意力商数、听觉谨慎商数、视觉警醒商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商数两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SS患儿智力水平正常,但智力结构不平衡;ISS患儿比对照组更容易发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相似文献   

13.
The impact of short stature on children is commonly assessed in terms of psychosocial consequences. Proxy respondents and formal behavioural performance tests constitute standard methods in the evaluation of growth hormone therapy in children of short stature. Therefore, a self-administered, short and simple adjective check-list was developed and tested on 342 children of both sexes, aged 9–13 years. Six dimensions covering alertness, self-esteem, mood, elation, stability and vitality were derived after factor analysis. High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was found for all dimensions. Modest correlations with height, reaching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for alertness, mood and vitality, were observed. Girls described themselves as having lower self-esteem and vitality than boys, while boys had lower scores for elation.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measure was relevant and potentially useful in children with short statur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儿童矮身材的病因及骨龄发育情况,为该类患儿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门诊和陕西省榆林市儿童医院就诊的374例矮小儿童的病史,测量身高、体重,检查第二性征的发育,并行骨龄、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甲功、垂体核磁共振成像(MRI)等相关检查.结果 374例患儿中,生长激素缺乏症(GHD)206例(55.08%),其次分别为特发性矮小(ISS) 100例(26.74%),小于胎龄儿(SGA) 23例(6.15%),甲状腺功能减低20例(5.35%),Turner综合征16例(4.28%);不同病因的矮小患儿间年龄及骨龄平均落后程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7.841和9.724,均P<0.05).结论 GHD和ISS是儿童矮身材的常见病因,不同病因矮小患儿骨龄落后程度存在差异,矮身材儿童早发现、早确诊对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儿童矮小617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儿童矮小的病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矮小儿童共617例,其中男428例(69.37%),女189例(30.63%),平均年龄9.67岁。对其进行全面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内分泌疾病267例,占43.27%,其中生长激素缺乏症204例、多种垂体激素缺乏症5例、甲状腺功能减低症30例、性早熟28例;体质性生长发育延迟82例,占13.29%;特发性矮小76例,占12.32%;遗传代谢性疾病61例,占9.88%;宫内发育迟缓56例,占9.08%;家族性矮小54例,占8.75%;余为营养不良等疾病。【结论】儿童矮小病因多样,内分泌疾病是主要原因,其中生长激素缺乏症是最常见疾病。选择相关实验室检查是确定病因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哈尔滨地区接受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的矮小儿童219例,探讨其病因分布情况。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219例矮小儿童,男性患儿147例(67.1%),女性72例(32.9%),通过查阅病案,获取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资料,分析病因学分布情况。结果本组219例应用rhGH的矮小儿童中,因生长激素缺乏(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GHD)应用的为133例(60.8%),特发性矮小为60例(27.4%),Turner综合征为15例(6.9%),其余为宫内发育迟缓、性早熟、多种垂体激素缺乏症、软骨发育不全、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儿。结论哈尔滨地区应用rhGH的矮小儿童,均为疗效确定的适应证患者。其中,以GHD最为多见,特发性矮小者居第2位,Turner综合征为第3位,其他原因应用rhGH的矮小儿童构成比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矮小症儿童主观生活质量及社会适应能力,为提高矮小症儿童的主观生活质量及社会适应能力提供理论及指导依据。方法 采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及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SAB),对120例矮小症儿童和120例正常儿童进行主观生活质量及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矮小症儿童ISLQ在同伴交往、自我认知方面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在学校生活、抑郁体验、焦虑体验、躯体感觉、认知水平、情感水平及总体水平方面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社会适应能力商数(ADQ)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认知功能、社会/自制因子与对照组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矮小症儿童主观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低于正常儿童。有必要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行为等综合干预,提高矮小症儿童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对特发性矮小症(ISS)患儿心理行为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就诊治疗的特发性矮小症患儿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给予重组人生长激素0.15 U/(kg·d),睡前皮下注射,两组均给予加强营养素补充,指导适当运动、充足的睡眠,保持心情愉悦,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儿心理行为问题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男童分裂样、多动、攻击性、违纪因子得分及女童体诉、分裂强迫因子得分较治疗前下降(t=4.465、5.053、7.064、5.804、6.815、5.112,P<0.05),治疗组男童分裂样、多动、攻击性、违纪因子得分及女童体诉及分裂强迫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t=-3.576、-2.551、-6.100、-2.859、-7.357、5.036,P<0.05)。结论 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能有效改善ISS儿童部分心理行为问题,给予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能让ISS儿童身心发展更趋稳定和健康,从而降低其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身材矮小儿童及其父母的心理状况,为进一步进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1-6月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Spence儿童焦虑量表、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体系评估50例学龄期身材矮小儿童和正常儿童的心理状况,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对父母进行心理状况调查。结果 身材矮小学龄期儿童的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合群的自我意识分量表得分及生存质量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量表提示身材矮小儿童恐慌障碍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而正常对照组躯体伤害恐惧、强迫冲动障碍得分高于身材矮小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身材矮小的学龄期儿童较正常儿童更倾向于内向个性。两组父母焦虑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学龄期矮身材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除了药物治疗,还需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状况给予早期心理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身材矮小儿童细胞遗传学方面的原因。方法按常规技术方法制备外周血染色体G显带,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在138例受检儿童中,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39例,检出率为28.26%;其中常染色体异常1例,性染色体异常38例。结论性染色体异常是儿童身材矮小的重要遗传因素,对身材矮小儿童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