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孤独谱系障碍(ASD)患儿消化道症状的检出率及消化道症状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为ASD的干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第5版的诊断标准,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儿童康复中心就诊的ASD患儿112例,选取正常儿童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儿童孤独谱系障碍评定量表(CARS)、孤独谱系障碍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对ASD患儿进行症状评估,采用Gesell发育量表(GDS)对ASD患儿进行发育评估,采用问卷调查儿童的消化道症状与行为表现。结果 ASD组消化道症状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2.3% vs.24.0%,χ2=33.012,P<0.001)。将ASD患儿分为有消化道症状组(62例)和无消化道症状组(50例),两组间GDS、CARS和AB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消化道症状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伤人/自伤)、重复刻板行为问题以及总评分明显高于无消化道症状组(t=4.868、4.101、4.812、5.968,P<0.001)。结论 ASD患儿消化道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有消化道症状比无消化道症状的ASD患儿具有更严重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提示临床干预消化道症状可能对ASD患儿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孤独谱系障碍(ASD)患儿消化道症状的检出率及消化道症状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为ASD的干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第5版的诊断标准,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儿童康复中心就诊的ASD患儿112例,选取正常儿童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儿童孤独谱系障碍评定量表(CARS)、孤独谱系障碍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对ASD患儿进行症状评估,采用Gesell发育量表(GDS)对ASD患儿进行发育评估,采用问卷调查儿童的消化道症状与行为表现。结果 ASD组消化道症状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2.3% vs.24.0%,χ2=33.012,P<0.001)。将ASD患儿分为有消化道症状组(62例)和无消化道症状组(50例),两组间GDS、CARS和AB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消化道症状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伤人/自伤)、重复刻板行为问题以及总评分明显高于无消化道症状组(t=4.868、4.101、4.812、5.968,P<0.001)。结论 ASD患儿消化道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有消化道症状比无消化道症状的ASD患儿具有更严重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提示临床干预消化道症状可能对ASD患儿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现状及其家庭影响因素,为预防及改善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7所幼儿园1 070名 3~6岁儿童,采用儿童家庭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筛查评估问卷及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进行调查,采用秩和检验、 χ2检验及log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检出率为31.40%。多因素分析显示,儿童年龄越低(OR=0.510,95%CI=0.430~0.603)及语言/认知信息(OR=0.959,95%CI=0.926~0.994)、家庭养育环境中社会适应/自理(OR=0.959,95%CI=0.924~0.996)、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OR=0.873,95%CI=0.827~0.922)、环境气氛维度得分越高(OR=0.794,95%CI=0.736~0.856)是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保护因素;儿童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越低(OR=1.929,95%CI=1.656~2.247)、主干家庭(OR=1.796,95%CI=1.260~2.561)、家庭每月总收入呈高等及低等水平(OR=1.368,95%CI=1.028~1.820),家庭养育环境中忽视/干预/惩罚维度得分越高(OR=1.043,95%CI=1.008~1.079)是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危险因素。 结论 应从小培养儿童饮食行为习惯,加大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儿童主要照顾者、家庭每月收入水平呈低、高水平及主干家庭中儿童照顾者,关于儿童饮食行为培养方面的健康教育,积极改善家庭养育环境,以防止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描述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和发育迟缓儿童家庭养育环境分布差异,分析ASD儿童家庭养育环境与发育评估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8月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保健科就诊的ASD儿童(n=42)和发育迟缓儿童(n=48)为研究对象。两组儿童均要求完成Gesell发育量表评估,同时要求家长填写《家庭养育环境量表》。结果 本研究中家庭养育环境整体评价结果中“不良环境”33例,占36.7%。其中ASD组家庭养育“不良环境”12例,占28.6%,低于发育迟缓组(43.8%)。ASD儿童“情感温暖”不良的检出率高于发育迟缓组儿童(Z=2.490,P<0.05),家庭养育环境其他维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家庭养育环境不良的ASD儿童其适应性行为评分均数偏低(F=3.662,P<0.05)。结论 ASD儿童的养育环境促进应受到关注,家庭干预和家长教育可能促进改善其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学习风格简介(LSP)干预模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的康复效果,以期在全国更广范围内推广应用。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间确诊为ASD的儿童55名,年龄在36~72个月之间,进行为期6个月的LSP模式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后应用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进行康复效果评估。结果 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结果显示,干预前后ASD患儿语言、社交行为和适应行为能区发育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9、7.10、6.29,P<0.01),而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能区发育商虽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1.76,P>0.05);CARS量表结果显示,干预前后ASD患儿CARS量表得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6,P<0.01);SDQ量表结果显示,干预前后ASD患儿多动注意缺陷得分、同伴关系问题得分和困难总分明显下降,亲社会行为得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8、6.96、7.74、6.78,P<0.01),而情绪症状得分和品行问题得分虽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0.92,P>0.05)。结论 LSP能有效改善ASD患儿的社交能力,减轻症状严重程度,可在国内更广范围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孤独谱系障碍(ASD)患儿母亲参与半结构团体干预的心理历程变化过程,为团体干预改善ASD患儿母亲不良情绪状态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研究采用量化取向语文探索与字词分析软件(LIWC)2007中文简体版,对上海市和台湾台中市4例ASD患儿母亲参与半结构支持性团体干预(12次,每次90 min)的前段(第1~4次)、中段(第5~8次)、后段(第9~12次)、结束后12个月共计4个时长段的团体干预咨询录音文稿进行字词分析。结果 4位参与团体干预的ASD患儿母亲从团体干预前段到后段负性情绪词汇不断减少;团体干预中段积极关注自我,工作、个人成就、家庭词汇增多;团体干预后段休闲等提高生活质量词汇上升;干预后母亲心理词汇、关爱词汇较干预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8,3.794,P均<0.05);干预后患儿孤独症儿童行为评定量表(ABC)评分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0,P<0.05)。结论 支持性团体干预能够帮助增加ASD患儿母子之间良性调试,减少患儿问题行为。同时,ASD患儿母亲会建构新的自我认同,降低不确定感,提升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血清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的表达水平,为ASD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0年12月—2021年6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选取45例ASD儿童及30例对照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液相-串联质谱法对其外周血血清进行PUFAs含量测定;通过简易孤独症饮食行为量表(BAMBI)及自制膳食调查问卷了解ASD儿童与对照组饮食行为习惯及饮食结构上的差异,进一步分析ASD儿童血清PUFAs表达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ASD组儿童血清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花生四烯酸(AA)、亚油酸(LA)、总n-3 PUFAs及总n-6 PUFAs下降(t=2.81、2.04、2.94、2.33、2.11、2.63,P<0.05),其中EPA及AA下降明显(P<0.01)。ASD组儿童在拒食行为、与ASD特征相关喂养问题、食物谱狭窄及总分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儿童(t=2.93、13.42、2.22、8.40,P<0.05),ASD组儿童对饮食的总体兴趣低于对照组(t=2.70,P<0.05),尤其对鱼类的兴趣偏低(t=5.03,P<0.05)。结论 ASD儿童血清多数PUFAs含量比正常儿童低,可能与饮食行为及饮食偏好有关,补充PUFAs可能成为ASD儿童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了解扬州地区学龄前儿童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及饮食行为的现状,探讨其对体型的影响。方法 于2015年4-5月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扬州市7所托幼机构2 531名在园儿童家庭基本信息及儿童最近一周的饮食情况,包括饮食行为及饮食习惯。结果 学龄前儿童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发生率为7.8%,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中挑食的发生率最高,为25.2%(637/2 531),男童高于女童(27.5% vs. 22.5%,P<0.05),其次为进餐速度快,为18.8%(477/2 531),男童高于女童(20.9% vs.16.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饮食偏咸(OR=2.05,95%CI:1.26~3.34)、偏油腻(OR=1.96,95%CI:1.22~3.16)食物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进餐速度慢是保护性因素(OR=0.31,95%CI:0.23~0.42,P<0.001),不同的饮食模式对学龄前儿童体重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扬州市学龄前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及饮食行为发生率较高,且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与肥胖相关,应采取措施如改变家庭不良的饮食行为等,从而降低儿童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运动功能发育情况,为ASD患儿的精准干预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12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发育行为专科就诊的182例2~6岁ASD患儿认知和运动评估结果。结果 运动评估显示,ASD患儿粗大运动商平均为(69.9±13.7)分,精细运动商平均为(75.2±15.5)分,总运动商平均为(70.1±13.8)分。78.0%(142/182)ASD患儿存在粗大运动落后、61.5%(112/182)精细运动落后、75.8%(138/182)总运动落后。ASD患儿运动能力与智力发育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018~0.672, P<0.01),精细运动各维度与智力发育水平的相关性最高。ASD女性患儿精细运动抓握能力维度优于男性患儿(P<0.05),3岁以上患儿精细运动抓握能力维度落后明显(P<0.05)。结论 ASD患儿存在明显的运动发育落后。对ASD患儿应尽早进行运动评估,便于制定精准化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运动功能发育情况,为ASD患儿的精准干预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12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发育行为专科就诊的182例2~6岁ASD患儿认知和运动评估结果。结果 运动评估显示,ASD患儿粗大运动商平均为(69.9±13.7)分,精细运动商平均为(75.2±15.5)分,总运动商平均为(70.1±13.8)分。78.0%(142/182)ASD患儿存在粗大运动落后、61.5%(112/182)精细运动落后、75.8%(138/182)总运动落后。ASD患儿运动能力与智力发育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018~0.672, P<0.01),精细运动各维度与智力发育水平的相关性最高。ASD女性患儿精细运动抓握能力维度优于男性患儿(P<0.05),3岁以上患儿精细运动抓握能力维度落后明显(P<0.05)。结论 ASD患儿存在明显的运动发育落后。对ASD患儿应尽早进行运动评估,便于制定精准化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编制一套本土化的幼儿饮食行为量表,以早期识别、干预幼儿饮食行为问题。方法 对349名幼儿行初始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区分度分析、Cronbach′s α系数及Spearman相关分析筛选条目,形成试用问卷。对1 021名幼儿行试用问卷调查,筛选条目并形成正式量表。运用折半信度、重测信度、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方法评价量表的信效度。结果 1)形成包含7个维度、39个条目的幼儿饮食行为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89,折半信度为0.922,重测信度0.735,与各维度的相关系数为0.455~0.817。验证性因子分析示χ2/df=2.980,GFI=0.815,CFI=0.802,RFI=0.708,RMSEA=0.062。2)幼儿体重与出生体重、家庭结构、不良饮食习惯相关(P<0.05);幼儿身长与家庭结构和低盐饮食相关(P<0.05)。父母文化水平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显著(P<0.05)。家庭收入对幼儿挑食偏食影响显著(P<0.05)。不同家庭结构对食物响应、过饱响应和共同进餐机会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幼儿饮食行为量表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可真实客观地反映幼儿的饮食行为问题,是我国本土化幼儿饮食行为评估的科学可信工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饮食行为问题,并对该群体中两者的关系进行初步探究。方法 2020年8月—2021年4月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卷(PEBQ)对150例学龄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饮食行为问题展开评估,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两者关系。结果 学龄前ASD儿童常见的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同伴交往问题(86.0%)、社会行为问题(72.7%)、多动问题(51.3%)。常见的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主动进食能力不足(83.3%)、挑食(57.3%)、情绪性进食(42.0%)。品行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食物响应问题(OR=3.48, 95%CI:1.04~11.63)和情绪性进食(OR=6.11, 95%CI:1.56~23.86)的危险因素。社会行为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挑食(OR=3.07,95%CI:1.40~6.74)和主动进食不足(OR=5.32,95%CI:1.25~22.70)的危险因素,多动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挑食(OR=3.40,95%CI:1.65~7.00)和不良饮食习惯(OR=4...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西安市新城区社区学龄前儿童常见不健康饮食行为特征,并系统分析影响儿童饮食行为的因素,为规范学龄前儿童良好的进食行为、促进学龄前儿童合理膳食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8-12月选取西安市新城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6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进行,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儿童饮食行为影响的因素。结果 西安市社区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不健康饮食行为是挑食、主动进食能力差、不良进食习惯等。不同性别的挑食,不良进食习惯及过饱响应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50,2.024,3.707,P<0.05)。抚养人教育背景不同,儿童挑食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26,P=0.026)。抚养人身体状况不同,儿童主动进食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52,P=0.007)。家庭常住人口数不同,学龄前儿童的挑食行为,不良进食习惯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42,3.515,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的因素依次为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常驻人口数、体重指数及抚养人教育背景。结论 加强抚养人知识储备和健康抚养观念的建立,家庭成员统一抚养观念,减少肥胖/超重儿童不良进食习惯,是培养学龄前儿童健康饮食行为,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与家庭饮食环境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460名1~5岁儿童进行儿童饮食行为干预问卷调查,并收集与儿童相关的社会人口学、饮食行为及喂养行为资料。结果 抚养人不良喂养习惯、焦虑情绪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相关;对于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而言,危险因素包括抚养人不良喂养习惯、焦虑情绪;保护因素包括情感交流;多因素分析表明,对于儿童饮食行为具有影响的因素包括儿童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儿童母亲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等。结论 儿童良好饮食行为的塑造是长久而持续的,以家庭为单位,并结合家庭饮食环境的个性化测评指导将是未来儿童饮食行为干预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以IMFeD策略为主的综合干预对孤独症儿童营养素摄入、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对孤独症儿童家长营养及饮食相关知识知晓的干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孤独症儿童49例, 采用24 h膳食回顾法评估患儿营养素摄入情况, 自拟问卷完成儿童饮食及相关行为问题调查。通过对基线调查、3个月随访以及6个月终期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评价IMFeD对孤独症儿童营养素摄入、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家长饮食知识知晓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完成后, 孤独症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中胃口差、食物偏好、不良进食习惯和家长的不良喂养行为均减少(均为P<0.05);家长营养及饮食知识知晓率由61.3%提升至77.5%;孤独症儿童能量、维生素C、钠、蛋白质、维生素B6、磷、钾、硫胺素和叶酸的摄入水平有显著改善(P均<0.05)。结论 以IMFeD干预策略为主的综合干预手段对改善孤独症儿童的膳食营养素摄入、减少其饮食行为问题、提高家长正确营养及饮食知识知晓率均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运用概化理论对本研究组前期编制的“学龄期儿童饮食行为量表”进行再次的信度评估,并进行进一步的修订。方法 2018年3-6月在陕西省西安城、郊2所小学随机抽取的700名6~12岁儿童家长进行“学龄期儿童饮食行为量表”调查,采用概化理论进行量表评估和修订。结果 8个维度概化系数介于0.74~0.85,可靠性指数介于0.73~0.84,均大于0.7,达到了理想水平。挑食、食物响应、过饱响应、垃圾食品渴望维度条目质量相对较好,而不良进食习惯、外因性进食、限制饮食、食物喜好维度4个维度质量相对逊色,按照专家讨论分析及GT理论结果的支持,最终修订形成46个条目、8个维度、信效度更为良好的“学龄期儿童饮食行为量表”。结论 经过概化理论最终修订完善的“学龄期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具有较好的测验精度和信度,可用于我国学龄期儿童饮食行为的测量及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教养方式与儿童睡眠问题的相关性,为基于教养方式的睡眠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9年12月—2020年1月,采用整群方便取样,在北京、上海和成都三市抽取6所公办幼儿园与2所公办小学进行调查,由家长通过在线系统填写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教养方式类型,以及社会人口学和家庭情况问卷,通过协方差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教养方式与儿童睡眠问题的关系。结果 共抽取3 861名儿童,平均年龄(5.57±2.28)岁,男、女童分别为2 007名(52.0%)、1 854名(48.0%)。溺爱型、适中型和严格型教养方式分别占4.6%、86.6%和8.8%。溺爱型教养的儿童CSHQ总分(F=44.77,P<0.001)和各维度分均高于严格型和适中型,睡眠问题更严重。相比适中型,溺爱型教养是儿童总体睡眠问题的危险因素(OR=3.62,95%CI:1.88~6.96),尤其是就寝抵抗(OR=3.80,95%CI:2.51~5.75)。结论 教养方式与儿童睡眠问题密切相关,而溺爱型教养是儿童睡眠问题的危险因素,未来应加强教养方式的科普宣教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