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侧延髓内侧梗死(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BMMI)的临床、血管影像学特征和预后。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7年2月国内外期刊报道的BMMI病例,并结合本院诊治的 2 例BMMI,对纳入病例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血管影像学、诊治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BMMI患者发病年龄34~81(57.2±11.2)岁,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头晕(16例),临床表现为四肢瘫痪(21例)、头晕(18例)、构音不清(19例)、双侧病理征阳性(16例)、吞咽困难(16例)等,10例出现呼吸衰竭。19例行颅脑MRA、CTA或DSA检查,16例存在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其中11例为椎基底动脉狭窄/闭塞。无1例行溶栓治疗。转归良好组12例,可独立行走; 转归不良组8例,其中7例不能行走,1例死亡; 2组比较急性期呼吸衰竭及四肢肌力0级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BMMI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主要表现为四肢瘫痪、头晕、球麻痹等,主要血管影像学特征为椎基底动脉大动脉粥样硬化,急性期发生呼吸衰竭及四肢肌力0级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侧大脑前动脉分布区梗死的临床特点和机制。方法回顾分析3例急性双侧ACA分布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头MRI、MRA等资料。结果 3例患者均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HCY等。临床症状包括淡漠、欣快、不同程度肢体瘫痪和尿便障碍。存在严重的动脉硬化和(或)血管变异。结论情感障碍、肢体瘫痪和尿便障碍是主要临床表现,ACA解剖变异伴ICA/ACA局部狭窄或双侧ACA和MCA严重狭窄是双侧ACA分布区梗死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通过4例肥厚性硬脑膜炎的病例报告及相关文献资料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来进行总结和讨论。结果肥厚性硬脑膜炎主要表现为头痛、脑神经麻痹,MRI表现为硬脑膜增厚呈线条状或斑块状,增强扫描后肥厚的硬脑膜强化。结论肥厚性硬脑膜炎可表现为多种临床过程,MRI表现较具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有利于肥厚性硬脑膜炎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借助现代神经影像方法探讨双侧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分布区梗死可能的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急性双侧ACA分布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头MRI、MRA或血管造影等影像学资料.结果 4例患者均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动脉硬化及血管变异是双...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并探究双侧延髓内侧梗死(BMMI)的血管病因、临床表现、MRI特征和预后,以期提高BMMI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对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诊治的14例BMM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BMMI血管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临床症状表现为四肢瘫痪、舌瘫、感觉异常、头晕、构音障碍、饮水呛咳等,危重时出现呼吸衰竭.头颅DWI示双侧延髓内侧可呈特征性"心型"、"Y"字型、"V"字型或倒"八"字型高信号影.出院NIHSS评分、卒中进展(尤其呼吸衰竭)为BMMI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BMMI临床少见,临床表现多样,预后较差;头颅MRI为其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视神经脊髓炎脑部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视神经脊髓炎(NMO)脑部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及主要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2年1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19例NMO患者脑部MRI检查结果及相关病史资料.结果 本组19例患者中15例行头颅MRI检查,7例发现脑部病灶;病变累及大脑半球3例,丘脑2例,下丘脑1例,第三脑室和中脑导水管周边1例,中脑1例,桥脑1例,延髓2例;MRI上病灶为点状、斑片状或线样,呈T1低信号、T2和FLAIR高信号改变.临床表现恶心、呕吐、呃逆、复视、眼震、面部麻木、认知功能障碍及嗜睡等.结论 NMO可出现不同部位脑部病灶,以脑室管膜周边和下丘脑处病灶具有疾病特征性.部分NMO患者出现脑部受累表现,少数患者以脑部症状为首发临床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脑干梗死患者发病不同阶段的MRI随访研究,结合患者临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揭示梗死灶体积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演变规律,及其与临床症状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1例首次发病的脑干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后不同时间(<7 d、15 d和1、3、6个月)测量梗死灶体积和ADC值,计算病灶与健侧相应部位的相对ADC(rADC)值;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进行临床运动功能评价,并分析梗死灶体积、rADC值与患者运动功能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病后脑干梗死灶体积逐渐缩小(F=4.553,P=0.003),rADC值逐渐升高(F=22.991,P=0.000),除发病7 d内的脑干梗死灶体积与同期FMM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686,P=0.020),其余各测量时间点脑干梗死灶体积和不同时期rADC值均与FMMS评分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脑干梗死灶体积和rADC值随病程的演变呈动态变化,具有规律性,但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脑干梗死患者发病不同阶段的MRI随访研究,结合患者临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揭示梗死灶体积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演变规律,及其与临床症状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1例首次发病的脑干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后不同时间(〈7d、15d和1、3、6个月)测量梗死灶体积和ADC值,计算病灶与健侧相应部位的相对ADC(rADC)值;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进行临床运动功能评价,并分析梗死灶体积、rADC值与患者运动功能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病后脑干梗死灶体积逐渐缩小(F=4.553,P=0.003),rADC值逐渐升高(,=22.991,P=0.000),除发病7d内的脑干梗死灶体积与同期FMM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686,P=0.020),其余各测量时间点脑干梗死灶体积和不同时期rADC值均与FMMs评分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脑干梗死灶体积和rADC值随病程的演变呈动态变化,具有规律性,但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病累及锥体束时,可沿锥体束发生退行性变即Wallerian变性。在头颅CT上可见同侧大脑脚萎缩。本文对患有一侧大脑半球脑血管病,中脑大脑脚两侧有明显差异的68例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脑血管病的发病部位,病变大小、性质以及发病时间,预后都与Wallerian变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心源性栓塞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脑梗死的磁共振影像学特点。方法对符合TOAST标准心源性栓塞脑梗死并且DWI、MRA证实为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脑梗死33例患者进行入院时病灶体积、形态及NIHSS评分及入院2周的NIHSS评分。结果(1)入院时DWI显示的梗死体积为(65.62±84.72)mm,NIHSS评分为(11.65±8.51)分;多发病灶15例(45.45%),单发病灶18例(54.55%);(2)入院2周时梗死体积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625,P〈().05),症状改善情况(入院时NIHSS评分一入院2周NIHSS评分)为(5.73±9.27)分。(3)梗死灶包括皮层+皮层下梗死、皮层+皮层梗死及多发皮层下梗死。结论急性心源性栓塞性大脑中动脉M1闭塞后梗死体积与发病后2周的预后有关;梗死灶形态表现多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西安地区伴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首发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及1年预后情况。 方法 通过西安卒中登记研究,连续纳入2015年1-12月4所三级甲等医院确诊的首发脑梗死患者, 根据是否伴AF分为非AF组和AF组。比较两组基本临床特征和1年不良预后[卒中复发(脑梗死和脑出 血)、预后不良(mRS 2~5分)和全因死亡]发生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F对首发 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的影响。 结果 共1564例首发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其中AF组113例(7.2%),非AF组1451例(92.8%)。AF 组平均年龄[71.18±12.66岁 vs 63.25±12.46岁,P <0.001]、BMI[24.0(22.0~25.5)kg/m2 vs 23.4 (21.1~24.6)kg/m2,P =0.004] 、目前仍吸烟比例(11.5% vs 26.6%,P =0.002)、入院NIHSS评分 [7(3~12)分 vs 4(2~6)分,P <0.001]、继发肺炎比例(17.7% vs 3.7%,P <0.001)、入院48 h 不能行走比例(54.0% vs 32.9%,P <0.001)、吞咽障碍比例(14.2% vs 6.4%,P =0.001)、LDL-C (2.44±0.71 mmol/L vs 2.65±0.86 mmol/L,P =0.016)、INR(1.21±0.52 vs 1.02±0.13,P <0.001)和 血小板计数[(164.91±47.55)×109/L vs(192.58±59.98)×109/L,P <0.001]等指标与非AF组相 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F组患者的1年预后不良风险(OR 2.25, 95%CI 1.10~5.23,P =0.022)和死亡风险(OR 3.28,95%CI 1.48~7.28,P =0.004)较非AF组升高,两 组卒中复发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1.14,95%CI 0.34~3.85,P =0.833)。 结论 西安地区伴AF的首发脑梗死患者部分临床特征显著区别于非AF组,1年预后不良风险和死 亡风险均显著升高。建议开展区域内AF患者卒中风险评估,以规范高危患者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在超早期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早期缺血性卒中患者32例行MR快速成像序列检查,并对筛选出的7例超早期缺血性卒中患者行静脉rt-PA静脉溶栓治疗及定期MR复查随访。结果 经MR筛选的7例超早期缺血性卒中患者行溶栓治疗后均预后良好,90 d改良Rankin评分均≤2分,Barthal指数80~100分,1例溶栓治疗3周后并发无症状性脑出血。结论 MR对筛选超早期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患者和溶栓后复查均有较大应用价值,特别是对时间窗不明确者或发病超过6 h者受益更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对86例临床诊断为脑梗死的病例进行DWI和常规MRI扫描,分析在脑梗死不同时期DWI的表现。结果 在起病的超急性期及急性期(>6小时,<48小时)DWI显示率为100%,病灶大小为(24.8±21.6)mm,T2/FLAIR上病灶大小为(7.9±6.8)mm,两者比较的t=12.7,P<0.05,在亚急性期(2~14天)DWI与T2W加Flair比较,DWI不如T2W加Flair,对于慢性期脑梗死(超过14天),DWI不易辨认。结论DWI对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高,明显优于常规MRI。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斑点追踪应变成像(X-strain imaging,XS)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运动特点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2月常规超声检查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脑梗死患者26例为脑梗死组,同时选取24例非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超声和XS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斑块不同位置(近心端肩峰、顶部及远心端肩峰)应变成像及运动特点。结果 常规超声显示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不同回声斑块数目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S检查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近心端肩峰、顶部及远心端肩峰的轴向和横向运动速度、轴向和横向位移、应变均较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患者斑块近心端肩峰运动较远心端肩峰明显,其横向移动速度([ 0.25±0.07)cm/s vs(0.15±0.05)cm/s]和位移([ 0.28±0.10)mm vs(0.17±0.05)mm]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顶部应变([ 2.75±1.01)%]较近心端肩峰([ 4.43±1.08)%]和远心端肩峰([ 4.23±1.24)%]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变及运动较明显,斑块易损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2018年11月连续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青中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与1年死亡、预后不良(mRS>2分)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合并恶性肿瘤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20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合并恶性肿瘤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出院90 d时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采用多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期及判断缺血半暗带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和影像确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根据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距起病时间的长短分为6 h组,6~24 h组,24~48 h组,48~72 h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行MRI弥散加权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评估DWI图像及常规MRI图像显示病变的情况,测定各时间段病灶的ADC、健康对侧相应位置的ADC值、病灶中心及边缘的ADC值。结果共纳入62例患者,发病时间6 h的病例10例,常规MRI图像阳性检出率为0(0/10),DWI阳性检出率为100%(10/10);发病6~24 h的病例27例、24~48 h的病例13例、48~72 h的病例12例,总共52例,其中常规MRI阳性检出率为88.4%(46/52),DWI阳性检出率为100%(52/52)。不同时间段病灶侧ADC值与健侧ADC值分别为:6 h组(0.601±0.079,1.261±0.085)×10~(-3)mm~2/s,6~24 h组(0.623±0.097,1.152±0.083)×10~(-3)mm~2/s,24~48 h组(0.635±0.103,1.036±0.112)×10~(-3)mm~2/s,48~72 h组(0.631±0.082,1.225±0.097)×10~(-3)mm~2/s;不同时间段病灶侧ADC值与健侧ADC值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分别为0.006,0.007,0.008和0.017)。不同时间段组病灶侧ADC值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时间段组病灶中心及边缘的ADC值分别为:6 h组(0.547±0.089,0.624±0.096)×10~(-3)mm~2/s,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27);6~24 h组(0.572±0.074,0.647±0.107)×10~(-3)mm~2/s,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32);24~48 h组(0.615±0.104,0.636±0.082)×10~(-3)mm~2/s,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48~72 h组(0.631±0.081,0.625±0.102)×10~(-3)mm~2/s,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DWI的ADC值可以早期准确发现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责任病灶,而且可以区分24 h梗死灶的中心和边缘,边缘区可能为缺血半暗带,但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0~3 d)的细化分期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8.
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首位致死和致残的疾病。近年来人们逐渐认为易损斑块是发生脑梗死的潜在危险因素。本文综述了颈动脉狭窄诊断现状和运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评价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病变严重程度的新进展,以期为发现高危人群、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占脑卒中的80%~85%,其死亡率、致残率及复发率都很高,而且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多,其发病率亦逐年增加。在脑梗死的早期,及时诊治对抢救患者的生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技术的发展,磁共振成像已由大体形态学向功能、代谢及分子诊断水平迈进,对了解各种疾病的生化、病理生理变化、临床诊断、判断疾病预后和治疗效果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近年来MRS在脑梗死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后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情况及其与预后关系。 方法 回顾性选取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资料,分析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并对 再通组与无再通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局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共入选67例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55.2%,有再通组(37例)90 d随访获得生活自理 (72.97% vs 43.33%,OR =3.5,P =0.014)及良好预后(64.86% vs 26.67%,OR =5.1,P =0.002)的比 例均显著优于无再通组(30例),而两组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也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血管再通与预后显著相 关,桥接治疗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