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比较伴或不伴基底动脉狭窄的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合并其他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情况,并分析基底动脉狭窄与患者出院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了2007年10月至2008年8月北京天坛医院卒中单元连续收治的起病7天内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及神经影像资料。比较伴或不伴基底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体征、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及出院时的预后情况。结果 共纳入101例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与无或轻度基底动脉狭窄组患者相比,伴中、重度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组患者,中枢性面瘫和吞咽困难的发生率高(P=0.008和0.002),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较严重(P=0.002),同时合并其他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比例也较高(P=0.009)。调整后的多因素分析显示:中、重度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与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出院时预后不良相关(OR 2.7,95%CI 1.07~7.02,P=0.04)。结论 伴中、重度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较严重,常合并其他颅内外动脉狭窄;中、重度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出院时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脑桥梗死的临床与神经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阐述脑桥梗死的临床-影像-解剖学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神经影像学改变的对应关系。结果主要临床特征有病灶对侧的中枢性面瘫和肢瘫、眩晕、构音障碍、偏身麻木、饮水呛咳、眼球水平运动异常等。9例(13.04%)患者在发病早期呈现进展性过程;51例(73.91%)梗死灶位于脑桥旁正中区域;59例(85.51%)患者病灶位于脑桥中上部水平;45例血管造影患者中.9人有椎-基底动脉狭窄。结论脑桥梗死多发生在脑桥中上部的旁正中区域,主要由椎-基底动脉狭窄、高血压性基底动脉穿通支闭塞所致。偏瘫、眩晕、构音障碍、感觉异常及眼球水平运动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经典的脑桥综合征少见。少数患者在病程初期呈现进展过程,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累及脑桥表面和脑桥内部的单侧孤立性脑桥梗死的病因、影像学和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50例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证实的新发孤立单侧脑桥梗死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根据MRI表现分为两组,组1:梗死累及脑桥表面(28例),组2:梗死位于脑桥内部(22例).比较两组的梗死灶大小和分布、临床表现、基底动脉病变等情况.结果 组1和组2主要病因分别是基底动脉分支病变(64%)和小血管病变(64%).组1脑桥梗死灶平均最大径值大于组2(P<0.001).组1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多于组2(P<0.001).组1梗死累及多个脑桥动脉供血分区患者多于组2(P<0.01).组1偏侧瘫痪或/和偏侧感觉障碍患者多于组2(P<0.05).结论 梗死累及脑桥表面的孤立单侧桥脑梗死的病因以基底动脉分支病变为主,与基底动脉狭窄关系密切,其梗死范围较孤立单侧脑桥内部梗死大.  相似文献   

4.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7例TOBS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眩晕、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瞳孔异常、运动障碍是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头颅MRI表现位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多发性梗死,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8例行脑血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尖部,一侧或双侧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狭窄或闭塞征象。综合治疗有效率约52.9%。结论TOB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脑桥梗死的病因机制和临床特征。 方法 选择脑桥梗死患者75例,分为基底动脉狭窄组9例和基底动脉无狭窄组66例,其中基底动脉 无狭窄组又分为穿支病变组33例和小动脉病变组33例。比较各组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变化。 结果 在各组的临床特征中,基底动脉狭窄组的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其 他颅内血管中重度狭窄、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发生率、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出院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 e,mRS)评分≥3比例较其他组增高(P<0.05)。穿支动脉病变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 红蛋白、入院收缩压、梗死灶大小、入院NIHSS、出院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出院mRS评分比 例高于小动脉病变组(P<0.05)。 结论 脑桥梗死存在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脑桥旁正中动脉梗死及合并基底动脉狭窄的脑桥梗 死病变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病灶大,症状重,易发生进展,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6例TOB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眩晕、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运动及感觉异常是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头颅MRI表现位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多发性梗死,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8例行脑血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尖部、一侧或双侧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狭窄或闭塞征像。综合治疗有效率约50%。结论TOB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无症状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连续住院并行头颅MRA检查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选 择无症状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结果 研究共筛查3967例行头颅MRA检查的患者,其中无症状大脑中动脉闭塞者23例(0.58%),年 龄34~80岁,平均61.2±11.2岁;男性14例(60.87%),女性9例(39.13%);既往高血压14例(60.87%)、 高脂血症12例(52.17%)、脑梗死病史6例(26.09%)、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8例(34.78%)、糖尿病6例 (26.09%)、吸烟4例(17.39%)。头颅MRA检查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0例(43.48%),右侧大脑中 动脉闭塞10例(43.48%),双侧大脑中动脉均闭塞3例(13.04%)。随访3个月~3年,患者均无新发脑 梗死症状。 结论 大脑中动脉闭塞可以无相应临床症状和脑梗死病灶而孤立存在,是一种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脑血管病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的临床表现、病因及鉴别诊断特点。方法对2005年7月收治的1例53岁男性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因机制及其治疗过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发作性黑蒙、言语不利,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吸烟、饮酒史,体格检查以失用为主要表现。头部MRI检查可见左侧脑室旁、胼胝体梗死,右侧基底节、脑桥陈旧性腔隙性梗死;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为多发性血管狭窄,其中以左侧大脑中动脉、右侧颈内动脉及基底动脉最为严重。经颈内动脉内膜剥离术及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临床症状缓解。结论失用可以是胼胝体梗死的主要表现,其病因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双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特点及血流代偿情况。结果 10例患者中,双侧颈总动脉闭塞和颈内动脉闭塞各1例,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5例,一侧闭塞合并一侧重度狭窄3例。临床表现为后循环缺血5例,后循环合并前循环缺血3例,前循环缺血2例。7例行DSA患者,有7例后交通动脉开放,4例前交通动脉开放。结论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表现以后循环缺血多见,后交通动脉可能为其主要代偿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诊断穿支动脉疾病及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动脉的大动脉粥样硬 化型卒中,比较不同病因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 收录豆纹动脉及脑桥旁正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 分型诊断(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标准排除心源性、其他病因及原因未明 性卒中,对所有入组患者的载体动脉行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 magi ng,HR -MRI)检查,将载体动脉存在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定义为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动脉 (parent artery plaque occluding penetrating artery,POPA)组,载体动脉无异常者定义为穿支动脉疾病 (penetration artery disease,PAD)组,比较不同病因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 结果 本研究共连续纳入64例穿支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48例(75%)为POPA患者,且 其中21例患者常规血管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载体动脉管壁病变,经HR -MRI 明确诊断。比较两组 不同病因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POPA组中吸烟患者比例显著高于PA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28)。POPA组中26例为基底节区或侧脑室旁梗死,22例为脑桥梗死。POPA组患者影像学表现 特点为病灶相对较大、呈多灶或簇状分布,脑桥梗死患者病灶多累及脑桥基底部呈脑桥旁正中梗死, 且POPA组患者运动功能缺损易进展;而PAD患者病变部位多位于脑桥深部近背侧,小灶性改变。 结论 本研究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中75%属于POPA,HR-MRI提高了卒中病因分型的准确性。 POPA型卒中患者的病因、病灶体积、形态及预后不同于单纯穿支病变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并发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危 险因素以及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PAD患者共15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PAD临床症状根据Fontaine 分类分为I 期无症状,II 期间歇性跛行,II I 期静息痛,I V期足趾溃疡、坏疽。根据经颅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 Doppler,TCD)结果将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中度狭窄(<70%)和重度狭窄 或闭塞(≥70%)。分析颅内/外动脉狭窄在PAD患者中的发生率,PAD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危险因 素以及PAD下肢缺血程度及围手术期卒中发生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中合并颅内和/或颅外动脉狭窄的PAD患者共99例(63.9%),其中颅外段动脉狭窄与 颅内段动脉狭窄分别为66例(42.6%)和67例(43.2%)。PAD合并颅外段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27例 (17.4%),合并颅内段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4例(2.6%)。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OR)1.041,95%可信 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4~1.080,P =0.030]和吸烟(OR 2.728,95%CI 1.125~6.619,P =0.026) 是PAD合并颅外段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糖尿病(OR 2.196,95%CI 1.079~4.470,P =0.030)是PAD合 并颅内段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吸烟(OR 3.57,95%CI 1.078~11.411,P =0.037)是PAD合并颅内/外段 动脉重度狭窄的危险因素。与无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相比,PAD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更容易发生严重 下肢缺血症状(Ⅱ期和Ⅲ期)(67.2% vs 50.0%,P =0.032)。与轻中度颅外段动脉狭窄相比,PAD合并 颅外段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围手术期卒中(17.4% vs 1.1%,P =0.006)。 结论 PAD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病率较高,颅内动脉狭窄患者PAD临床症状更严重,而颅外动脉 重度狭窄或闭塞则可能导致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正常范围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复发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夹层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影像学特点,通过超声随访分析影响此类患者预 后的因素。 方法 连续收集因颈动脉夹层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在入组3、6个月时对患者进行随访,6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 (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预后。 结果 共纳入42例颈动脉夹层所致缺血性卒中或TIA的患者,其中颈内动脉夹层35例(83%),椎动 脉夹层7例(17%)。颈部血管超声确诊了全部27例(64%)最终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的颈部 血管闭塞患者。CTA影像学表现中以血管闭塞时“双腔征”最常见(26例,63%),其次为“火焰征”(7 例,17%)。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间血管再通等因素的比例无显著差异,预后不良组一侧肢体无 力(92.3% vs 45.8%)、基底节受累(69.2% vs 25%)、颈动脉夹层比例(100% vs 70.8%)高于预后 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颈动脉夹层预后与肢体功能障碍、脑梗死的位置、夹层的分型相关,而与血管再通率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特点及程度与高血压病、糖尿病的病史及控制水平的 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且并发高血压或糖尿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 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将高血压患者分为高年限组(病史>5年)和低年限组(病史≤5年),血压 控制良好组和不良组;将糖尿病患者也分为高年限组(病史>5年)和低年限组(病史≤5年),血糖 控制良好组和不良组。比较不同组间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情况、血管狭窄程度。 结果 共入组21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57例颅外动脉狭窄,105例颅内动脉狭窄,54例颅内 外动脉均狭窄。轻度狭窄发生73例,中度狭窄发生101例,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42例。高血压病患者 共140例,高年限组动脉狭窄最常见于颅内动脉(54.5%),低年限组血管狭窄的部位多见于颅外动脉 (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动脉狭窄程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患者共 76例,高年限组发生动脉狭窄最常见于颅内动脉(72.2%),低年限组血管狭窄的部位多见于颅外动脉 (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动脉狭窄程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控制不良组发生重度 狭窄或闭塞的概率高于血压控制良好组(20.7% vs 8.6%);血糖控制情况不良组发生重度狭窄或闭 塞的概率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40.9% vs 6.3%)。 结论 随着高血压病年限的增长,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增高,其中以中度狭 窄程度多见;血压控制不良的患者发生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比率高。随着糖尿病年限的增长,颅内动 脉狭窄的发生率增高,其中以中度狭窄程度多见,血糖控制不良者发生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比例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分期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次全闭塞伴对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连续住院的颈内动脉次全
闭塞伴对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分期治疗的方法,一期使用小球囊扩张次全闭塞侧
颈内动脉,间隔2周后进行二期支架置入。观察手术技术成功率,手术成功指一期小球囊扩张后狭窄
率减小,局部无夹层,且二期支架置入位置良好,残余狭窄率≤30%,前向血流mTICI 3级;围手术期
并发症(包括高灌注综合征、脑梗死、TIA等)及死亡情况;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及3年的mRS评分,
以及心脑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
结果 共纳入7例颈内动脉次全闭塞患者,平均年龄63.0±3.4岁,男性6例;其中6例为左侧,6例合
并对侧颈内动脉狭窄≥50%。手术技术成功率100%(7/7),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
亡。1个月随访时1例患者mRS评分为1分,其他6例均为0分,其余时间点所有患者均为0分,3年随访时1
例患者于术后1年发生冠心病。
结论 分期支架治疗在颈内动脉次全闭塞伴对侧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相对安全,并对颈内动脉狭窄
的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经颅超声造影(transcranial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t-CEUS)和DSA在大脑中动脉 (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4月疑似MCA狭窄或闭塞的患者197例,记录其225条狭窄或闭塞 的大脑中动脉的t-CEUS和DSA检查结果。根据MCA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30%~50%),中度狭窄 (50%~69%),重度狭窄(70%~99%)和闭塞(100%),以DSA为金标准,分析t-CEUS对轻、中和重度 MCA狭窄的诊断价值。 结果 197例疑似MCA狭窄闭塞患者中,男132例,女65例,年龄43~72岁,平均(58.4±4.6)岁。经 DSA确诊的狭窄和闭塞的225条MCA中,轻度狭窄16条,中度狭窄70条,重度狭窄121条,闭塞18条。 t-CEUS诊断狭窄和闭塞的共224条MCA,其中,轻度狭窄18条,中度狭窄76条,重度狭窄112条,闭塞18条。 t-CEUS和DSA诊断MCA狭窄和闭塞高度吻合(Kappa=0.91)。t-CEUS诊断轻度MCA狭窄的敏感度、特异 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0%、80%和91%;诊断中度MCA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3%、93% 和97%;诊断重度MCA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3%、96%和96%。 结论 t-CEUS能够清楚地显示轻、中、重度MCA狭窄和闭塞,适用于MCA狭窄和闭塞类疾病患者的确 诊,尤其是适用于不适合DSA检查的疑似MCA狭窄和闭塞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和ABCD2评分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4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行MRI、MR血管成像(MRA)检查及ABCD2评分,并分析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MRA结果显示,47例(73.4%)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正常或轻度狭窄组37例,中度狭窄组16例及重度狭窄组11例;根据ABCD2评分结果,低危组22例,中-高危组42例。发病7 d内14例(21.9%)发生脑梗死,中度狭窄组(12.5%)及重度狭窄组(7.81%)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及轻度血管狭窄组(1.6%)(均P<0.05)。中-高危组中重度血管狭窄率及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组(均P<0.05)。结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及ABCD2评分对TIA的近期预后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本研究主要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探索 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所致狭窄与梗死灶分布类型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 索不同脑梗死类型与斑块性质、重塑率及患者发生卒中的可能机制。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6年于南京鼓楼医院就诊的14 d内发生MCA供血区缺血性卒中并进行 HRMRI扫描的患者临床资料。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上将梗死类型分为 穿支动脉梗死(perforating artery infarct,PAI)、皮质支供血区梗死(pial infarct,PI)、分水岭梗死 (border zone infarct,BZI)和混合型梗死(PAI+PI,PAI+BZI,PI+BZI,PAI+PI+BZI)。在矢状位HRMRI上测 量MCA M1段狭窄率及重构率,并收集斑块位置、长度、厚度等形态学指标。正性重构>1.05,负性重 构<0.95。将PAI、PI、BZI的患者分入单型梗死组,将PAI+PI、PAI+BZI、PI+BZI、PAI+PI+BZI的患者归入 混合型梗死组。 结果 共纳入51例MCA狭窄程度≤50%的患者,其中单型组32例,混合组19例。单型组中,PAI 2 2 例(68.8%),PI 6例(18.7%),BZI 4例(12.5%),正性重构22例(68.8%)。混合组中PAI+BZI 7 例(36.8%),PAI+PI 2例(10.6%),PI+BZI 5例(26.3%),PAI+PI+BZI 5例(26.3%),正性重构17例 (89.5%)。混合型组的狭窄程度较单型组重(P =0.01),斑块厚度较单型组大(P =0.001),比较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不同程度的MCA狭窄,其梗死灶分布有所不同,单型梗死主要为PAI,混合型梗死主要以 PAI+BZI多见。同时HRMRI发现对于轻型MCA狭窄的患者,血管的狭窄程度和斑块厚度增加可能与混合 型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19.
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深部小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脑深部小梗死的发生频率和发病机制。方法86例发病时间〈1周的急件脑梗死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彩色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及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方法被明确诊断为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并排除颈内动脉病变、心源性栓塞以及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利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观察梗死灶的形态学表现及特点,分析其发病机制。结果37例(43.02%)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存在深部小梗死,多呈孤立性单发病灶。其中内囊纹状体梗死及巨大腔隙者18例(20.93%),梗死灶体积多超过两个层面,少数病灶呈多灶分布的特点;直径较小的腔隙性梗死19例(22.09%),梗死灶体积〈15mm,多位于一个层面内。伴有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深部小梗死的患者,病情多不稳定,预后较差。所有脑深部小梗死患者均伴有大脑中动脉主干支狭窄,且梗死灶体积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有关,内囊纹状体梗死多见于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者。结论约50%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存在脑深部小梗死,其发病机制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斑块残端血栓蔓延堵塞深穿支动脉入口有关。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不同于经典的腔隙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