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子宫肌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类良性肿瘤,以结缔组织和平滑肌为主要构成。子宫肌瘤大致可分为三种,以子宫壁与子宫肌瘤间的不同关系划分,即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和黏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是子宫肌瘤突向子宫腔生长的一类表现,表面仅有黏膜层覆盖。黏膜下肌瘤的存在进一步增加了子宫内膜面积,患者可能出现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症状,如病情严重还将出现失血性休克、失血性贫血、全身乏力等症状。如黏膜下肌瘤带蒂,可能存在挤出宫颈外口突向阴道的风险。黏膜下肌瘤可能出现溃烂、感染、坏死、出血等问题,分泌物多成脓血性、血性、脓性,部分会散发恶臭气味。此外,黏膜下肌瘤还可能导致流产、不孕、腹痛等问题,是患者健康的重要威胁。对此,加强黏膜下肌瘤的诊断,尤其黏膜下肌瘤的早期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降低检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黏膜下子宫肌瘤超声诊断已经经过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包括二维超声、三维超声、超声造影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诊断的便捷性和高效性。本文即围绕黏膜下子宫肌瘤的超声诊断就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腹腔镜监护下行宫腔镜对体积大、宫腔操作复杂黏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宫腔镜联合腹腔镜监护下行黏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31例,其中0型3例,Ⅰ型19例,Ⅱ型9例.肌瘤大小3.5~5.8 cm.结果 各类黏膜下子宫肌瘤均一次手术成功,术中出血量20~250 m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24个月.术后满意率0~Ⅰ型为100%,Ⅱ型为88.9%.结论 腹腔镜监护下行宫腔镜黏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安全、可靠,是治疗体积大、宫腔操作复杂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3.
宫腔镜双极电切加卵圆钳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宫腔镜双极电切加卵圆钳钳夹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术前宫腔镜诊断为黏膜下子宫肌瘤或肌壁间突向宫腔肌瘤的73例患者接受宫腔镜下双极电切加卵圆钳钳夹手术。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7.2%,手术时间为(33.7±4.2)min。出血量为(30.2±3.3)ml。术后随访有效率为96%。结论:宫腔镜下双极电切加卵圆钳钳夹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具有出血少、安全、有效等优点,是一种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中黏膜下子宫肌瘤约占10%~15%。黏膜下子宫肌瘤使宫腔形态变形,是导致育龄期女性不孕、流产、产程延长及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宫腔镜电切术由于操作简单、出血少、并发症少,是黏膜下子宫肌瘤首选的治疗方法,但作为一种创伤性操作,黏膜下子宫肌瘤大小、手术时间、膨宫压力、膨宫介质及术后宫腔粘连等因素均会影响术后妊娠,可通过术前预处理缩小肌瘤的大小、降低宫颈损伤的概率,术中减少子宫内膜损伤、降低机体流体过载发生率,术后各种措施预防宫腔粘连的发生及严密随访等方法减少手术对妊娠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巨大子宫肌瘤的MRI表现,提高MRI的诊断水平。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于本院经组织病理学活检确诊为巨大子宫肌瘤的21例患者的MRI矢状位、冠状位、轴位,T1WI,T2WI,STIR序列扫描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巨大子宫肌瘤的MRI表现,并与组织病理学活检结果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21例患者中,17例巨大子宫肌瘤的最大直径为(13~26)cm,4例直径超过30 cm。手术证实其发生于浆膜下为13例,肌壁间型为6例,黏膜下型为2例。21例巨大子宫肌瘤的T1WI均为等低信号,T2WI和STIR序列上病灶内可见斑片状高信号,其中3例术后组织病理学活检结果证实有钙化。 结论MRI可以清晰显示巨大子宫肌瘤的位置、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可判断病灶内部病变,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UEA)联合宫腔镜及腹腔镜对Ⅱ型巨大黏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后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因Ⅱ型巨大黏膜下子宫肌瘤来鄞州医院就诊的143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83例)和腹腔镜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中及术后情况、术后妊娠结局。结果联合治疗组在年龄、病程、肌瘤类型、大小、数目与腹腔镜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治疗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优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治疗组术后复发率、术后妊娠时间、术后妊娠率、妊娠期并发症、分娩成功率及新生儿体质量与腹腔镜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UEA联合宫腔镜手术疗效优于腹腔镜治疗,且对Ⅱ型巨大黏膜下子宫肌瘤要求生育者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腔镜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5年12月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接受宫腔镜术治疗的195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荷兰Haarlem国际宫腔镜学会提出的分类标准将上述患者分为3组,A组65例,均为O型黏膜下子宫肌瘤,B组69例,均为Ⅰ型黏膜下子宫肌瘤,C组61例,均为Ⅱ型黏膜下子宫肌瘤。对比分析上述3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以及阴道彩超指标。结果手术前,3组患者血清LH、FSH、E2、T、P相比及术后6个月,组内比较显示3组血清LH、FSH、E2、T、P与手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3组患者PI、PSV、RI、Fo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组阴道彩超组间比较显示3组之间PI、P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术治疗3种类型黏膜下子宫肌瘤均不影响其卵巢储备功能,但是对Ⅰ型、Ⅱ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的卵巢血供则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剖宫产时处理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剖宫产时肌瘤剔除的指征和方法。方法:对164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行剖宫产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肌瘤剔除组、肌瘤未剔除组及对照组(正常剖宫产)术中、术后24h出血量及术前、术后Hb差值无显著性差异。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剔除单发、多发,浆膜下、黏膜下、肌壁间肌瘤,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剔除直径≤5cm和直径>5cm的肌瘤,术中出血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病例术后无一例发生产褥感染,3组的伤口愈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剖宫产同时应尽量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但对于直径>5cm,位于子宫下段或远离切口的肌壁间、黏膜下肌瘤,由于手术困难风险较大,不主张剖宫产同时剔除子宫肌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技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B超检查诊断黏膜下子宫肌瘤58例,其中Ⅰ、Ⅱ、Ⅲ、Ⅳ型分别为16、9、3、30例,在B超监视下将自凝刀经阴道介入子宫肌瘤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I型黏膜下肌瘤16例,全部一次性切除,其余42例,术后1~3个月取瘤,其中3例因肌瘤较大未全取出,重复手术,1例再次取瘤后仍有1 cm瘤体残留.结论 超声引导下自凝刀射频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效果好,是一种保留子宫的微创技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可重复手术.  相似文献   

10.
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中黏膜下子宫肌瘤约占10%~15%。黏膜下子宫肌瘤使宫腔形态变形,是导致育龄期女性不孕、流产、产程延长及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宫腔镜电切术由于操作简单、出血少、并发症少,是黏膜下子宫肌瘤首选的治疗方法,但作为一种创伤性操作,黏膜下子宫肌瘤大小、手术时间、膨宫压力、膨宫介质及术后宫腔粘连等因素均会影响术后妊娠,可通过术前预处理缩小肌瘤的大小、降低宫颈损伤的概率,术中减少子宫内膜损伤、降低机体流体过载发生率,术后各种措施预防宫腔粘连的发生及严密随访等方法减少手术对妊娠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子宫肌瘤宫、腹腔镜诊疗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肌瘤是妇科临床常见多发疾病,依据肌瘤生长部位可产生不同临床症状。宫腔镜手术以其经自然腔道切除肌瘤,治愈贫血、恢复患者生育功能等优势,已经成为黏膜下肌瘤首选治疗方式;腹腔镜手术则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等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开腹手术,成为肌壁间和浆膜下子宫肌瘤治疗的常规术式。近年来,腹腔镜子宫肌瘤消融术、子宫血管阻断术等微创伤手术方法也被应用于子宫肌瘤的治疗并取得一定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子宫肌瘤是育龄女性最常见的生殖系统良性肿瘤。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是常见的妊娠合并症,属于产科高危妊娠的范畴。目前对于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管理仍存在一些争议。报告近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收治的1例妊娠合并肌壁间子宫肌瘤患者自然分娩后子宫肌瘤红色变性并发产褥感染,经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剔除病灶,同时并发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病例诊治情况。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平滑肌瘤伴红色变性及坏死,慢性化脓性子宫内膜炎;术中宫腔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为苛养颗粒链菌(Granulicatella elegans)。同时探讨子宫肌瘤妊娠前及妊娠期管理、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红色变性及产褥期并发症如产褥感染、产后出血的处理策略,以及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预防措施和诊治方案。  相似文献   

13.
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治疗近期无效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治疗后近期内无效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182例用子宫动脉栓塞方法治疗的症状性子宫肌瘤病例中,治疗后6个月内有8例无效。对其临床资料、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引起无效的原因。结果:各有2例因1侧插管失败或血管痉挛,仅栓塞1侧子宫动脉;2例可能与动脉主干过早栓塞有关;另有2例,分析栓塞前造影,发现明显增粗的子宫动脉卵巢支。结论:子宫肌瘤治疗近期内无效病例,多数与技术因素有关,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避免或减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用于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采用JC 200型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治疗子宫肌瘤患者58例(88个肌瘤),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超声造影显示靶肌瘤内部凝固性坏死发生率为98.9%(87/88),凝固性坏死体积占靶肌瘤体积98.9%。治疗后3个月,肌瘤最大径平均缩小11.04 mm,肌瘤体积平均缩小45.4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31,P=0.000)。不同大小子宫肌瘤治疗后的缩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个月,患者症状均获得改善,有效率100%。全部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不同大小的子宫肌瘤行HIFU治疗,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X射线引导下介入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28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以患者均行X射线引导下介入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及肌瘤体积、月经、激素水平、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每隔3个月复查1次,发现患者术后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均明显小于术前(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月经周期、月经量、月经时间均明显优于术前(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LH、E2、FSH水平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P >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5 d内出现短暂闭经、呕吐、血尿各1例,经对症治疗1周后,上述症状均消失,未出现盆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X射线引导下介入治疗子宫肌瘤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ablation,HIFUA)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在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有症状的子宫肌瘤患者,在超声引导下采用HIFUA技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肌瘤体积变化。结果术后12个月复查,平均临床症状评分[(14.32±2.35)分]低于术前[(20.53±6.06)分],(P0.05),临床症状改善率(68.03±14.92)%;肌瘤平均体积[(4.92±2.35)cm~3]小于术前[(6.53±2.36)cm~3],(P0.05),肌瘤体积缩小率(78.23±14.94)%。患者治愈率45.68%,显效率38.27%,总有效率95.06%,无效率4.94%。结论超声引导下HIFUA治疗有症状的子宫肌瘤安全有效、创伤小、远期并发症少,是微创技术治疗有症状的子宫肌瘤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对雌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54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07例,对照组应用大剂量米非司酮治疗,试验组应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雌性激素水平、子宫体积和子宫肌瘤体积.结果 治疗0个月后,试验组的促卵泡生成素、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子宫和子宫肌瘤体积缩小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绍兴市柯桥区齐贤医院2012年2月15日至11月15日共接收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105例,将其平均分为A、B、C组,每组35例。 A组给予正常剂量米非司酮25mg/d,B组给予小剂量米非司酮12.5mg/d,C组给予最小剂量5mg/d。所有病患须在月经开始第3天服用米非司酮,连续服用12周为1个疗程,比较3组患者服药前后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各项激素水平,包括血清卵泡刺激素( FSH),黄体生成素( LH),雌激素( E2),孕酮( P)等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接受1个疗程治疗后,全部患者经过B超检查其子宫和子宫肌瘤的体积均有不同程度变小,3组患者间子宫和子宫肌瘤体积缩小率组间有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613.106和548.191,均P<0.001),其中小剂量B组缩小体积较为显著,子宫肌瘤体积治疗前后缩小率为65.2%,子宫体积缩小率为61.9%;正常剂量A组缩小率分别为36.4%和33.1%;最小剂量C组缩小率分别为34.6%和31.3%。3组激素水平(FSH、LH、E2、P)指标均有降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E2、P水平显著降低(F值分别为16.713和20.968,均P<0.001)。3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不明显。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连续使用12周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9.
侯丽娟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588-2589
[目的]观察甲睾酮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口服米非司酮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甲睾酮。3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6个月后随访月经及肌瘤变化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6.7%)高于对照组(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子宫和肌瘤的体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有缩瘤的作用;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观察治疗组在诱导绝经及缩瘤的疗效稳定性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睾酮联合米非司酮能有效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  相似文献   

20.
郑波  张新毅 《中国辐射卫生》2021,30(2):220-223,228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29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X射线引导下子宫动脉栓塞术(UAE),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及肌瘤体积、月经、激素水平、治疗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治疗后每间隔3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