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确认I期胸腺瘤根治术后是否常规行放射治疗。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1981年8月至1996年1月,29例根治术后I期胸腺瘤患者入组研究,单一手术组13例,术后放疗组16例,年龄≤65岁。肿瘤在包膜内生长,大体与镜下包膜示受侵,术后放职组病例,在术后4周内接受放射治疗,放射源8MV-X线,多为2个前斜野加楔形板照射,放疗区域为原瘤床区,在术后4周内接型照射DT50Gy/5周,上皮或混合  相似文献   

2.
胸腺瘤术后放射治疗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胸腺瘤术后放射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06例接受手术或术后放射治疗的胸腺瘤患者做回顾性分析,按Masaoka临床分期,Ⅰ期32例,Ⅱ期30例,Ⅲ期36例,Ⅳ期8例。完全切除66例,次全切除28例,不能切除而行活检探查12例。其中Ⅰ期完全切除12例,Ⅱ期完全切除14例,Ⅲ期完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26例、探查活检4例和Ⅳ期探查活检8例;共66例术后行放射治疗。结果 全组总5年生存率为73.6%,完全切除66例和次全切除28例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9.4%和53.6%(P=0.025),Ⅰ期单纯手术20例和术后放射治疗12例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5.0%和91.2%(P=0.876)。Ⅱ、Ⅲ期术后放射治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7.6%、68.8%,与单纯手术的50.0%和25.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值分别为0.042、0.035)。结论 术后放射治疗可以提高Ⅱ、Ⅲ期患者生存率,胸腺瘤Ⅰ期术后行常规放射治疗无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重症肌无力(MG)是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乙酰胆碱能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骨骼肌无力和异常疲劳为临床特征。其中70%以上的患者伴发胸腺增生,10%~15%伴发胸腺瘤病。外科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切除胸腺或胸腺瘤,其临床完全缓解率可达20%~80%。  相似文献   

4.
胸腺瘤是前上纵隔之常见肿瘤,具有潜在恶性又不能以细胞学形态来判断其良恶性。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往往疗效不能令人满意。现就我院1990年至于1996年收治的14例胸腺瘤术后复发病例作临床分析,以期共同提高胸腺瘤的诊断水平。1 临床资料11 性别 男8例,女6例,年龄29~47岁。12 肿瘤发生部位 左前上纵隔8例,前下纵隔3例,右前纵隔2例,后纵隔1例。13 手术前症状 胸闷4例,胸痛2例,肌无力症5例,上腔静脉综合征2例,轻度胸部不适或无症状4例。14 术后病理 上皮细胞型4例,淋巴细胞型8例,混合型2例。15 复发前治疗情况 本…  相似文献   

5.
259例胸腺瘤术后放疗长期生存结果及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回顾性分析259例胸腺瘤治疗结果,试图获得影响胸腺瘤术后放疗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267例中符合入组条件的胸腺瘤共259例进入研究,其中男166例,女93例,中位年龄45岁。Masaoka分期Ⅰ期55例,Ⅱ期56例,Ⅲ期131例,Ⅳ期17例。手术完全切除179例,不完全切除62例,仅做活检18例。259例术后常规放疗的中位剂量为4939cGy(2148~6691cGy)。72例在不同时期接受了环磷酰胺、阿霉素、顺铂,氟尿嘧啶、长春新碱等的化疗。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用于影响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5、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69%。5、10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82%、72%。5、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4%、60%。5、10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2%、73%。Ⅰ、Ⅱ、Ⅲ、Ⅳ期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85%、74%、36%,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5%、61%、49%和24%。多因素分析显示Masaoka分期、手术切除的完全性、肿瘤包膜有无侵犯和性别是影响长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全组5、10年总生存率较高,Masaoka分期、手术切除的完全性、肿瘤包膜有无侵犯是影响胸腺瘤手术后放疗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低剂量全身放疗对胸腺瘤术后重症肌无力患者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低剂量全身放疗对胸腺瘤术后重症肌无力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 30例非浸润型胸腺瘤术后重症肌无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LD-TBI加胸腺放疗15例(LD-TBI+T),LD-TBI15例。放疗方案:(LD-TBI+T)组先行胸腺区放疗,再给予LD-TBI。LD-TBI采用8MV-X线,SSD4.05m,左右侧屈膝低头坐位照射,护眼及生殖腺,根据患者骨盆处横径,在中线处计算剂量。10cGy/次,2  相似文献   

7.
1病例介绍 患者,女,10岁,于2001年6月初次发现双侧颈部有黄豆样大小无痛性包块各1个,无发热、消瘦、盗汗、体重减轻,包块渐增大至蚕豆大,且出现胸闷、气促症状,9月21日以"淋巴瘤"收住儿科,胸片及胸部CT检查示:纵隔见巨大包块.  相似文献   

8.
重症肌无力 (MG)是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乙酰胆碱能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以骨骼肌无力和异常疲劳为临床特征。其中 70 %以上的患者伴发胸腺增生 ,10 %~ 15 %伴发胸腺瘤病[1] 。外科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切除胸腺或胸腺瘤 ,其临床完全缓解率可达 2 0 %~ 80 %。1 临床资料我科自 1995年 11月至 2 0 0 3年 6月共收治此类患者 2 0例 ,其中男 9例 ,女 11例 ,年龄 15~ 6 7岁。术后均留置气管插管 (经鼻插管两例 ) ,留置时间最短 5h ,最长 72h ,拔管后再次插管 2例 ,呼吸机辅助呼吸3例。2 术后监护2 1 备齐所需物品  1)吸氧设备 备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asaokaⅡ期胸腺瘤患者完整手术切除后辅助放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MasaokaⅡ期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接受辅助放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接受单纯手术治疗,n=43)和观察组(术后接受辅助放疗,n=22).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3年累积生存率为90.91%(20/22),对照组患者的3年累积生存率为86.05%(37/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观察组共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占13.64%(3/22).结论 MasaokaⅡ期胸腺瘤患者完整手术切除后进行辅助放疗虽然不能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但可以提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且术后辅助放疗后,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0.
胸腺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肿瘤,因此多年来临床上对其治疗尚未达成共识.近年来逐渐形成了指导性治疗意见,即早期患者予单纯手术治疗,不常规采取术后放疗和化疗.但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行术后放疗以减少复发;局部晚期患者可以直接手术,或先行新辅助放疗和(或)化疗再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局限期软组织肉瘤(STS)的疗效并分析其预后因子,重点探讨术后放疗在STS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2000—2010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保留器官手术的203例STS患者,76例(37.4%)接受辅助放疗,采用前后对穿野放疗技术,剂量45~70 Gy。采用 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随访率94.7%,5年OS、LFFS、DMFS率分别为69.1%、69.3%、68.0%。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亚型、大小、切缘状况和是否接受放疗是影响OS因素,其中放疗显著降低STS患者LR风险(HR=0.327,95%CI为0.177~0.605,P=0.000),放疗显著提高OS (HR=0.489,95%CI为0.266~0.897,P=0.021)。结论 术后放疗不仅可提高STS的LC还可改善患者OS,其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胸腔内—区域复发或和血道转移为食管癌术后患者主要治疗失败模式,作为局部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的放疗在降低食管癌术后患者胸腔内—区域复发的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目前对于淋巴结阳性患者术后辅助性治疗的价值已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认可,术后辅助性放化疗已然成为了其标准治疗模式。但对于淋巴结阴性的食管癌术后患者是否需要进行辅助性放疗目前并无定论,本文从术后pN0期食管癌患者需进行辅助性放疗的可能依据、目前的相关报道结果和不同手术方式对其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目前对于pN0期食管癌术后患者是否需要进行辅助性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相当比例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需行辅助治疗,术后放疗是其中重要的治疗手段,本文就近年来术后放疗对NSCLC患者的作用和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和研究淋巴结阳性的胸中段食管癌术后放疗能否提高生存率,同时对放疗范围提出进一步修改的建议。方法分析2004—2009年在我院手术的有淋巴结转移的胸中段食管鳞癌患者286例,其中手术196例,术后IMRT 90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复发的影响。结果单一手术组( S)和术后放疗组( S+R)5年OS分别为22.9%和37.8%,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3.2个月和34.7个月(P=0.003);淋巴结转移(LNM)1-2个S组和S+R组的5年OS分别为27.3%和44.8%(P=0.017), LNM≥3个S组和S+R组的5年OS分别为16.7%和25.0%( P=0.043)。 S组N1、N2、N3期腹腔淋巴结转移失败率分别为2.9%、10.9%、20.0%(P=0.009)。 S+R组与S组比较纵隔淋巴结转移失败率明显降低( LNM 1-2个:S+R 8.0%, S 35.3%, P=0.003;LNM≥3个时, S+R 10.0%, S 42.3%, P=0.001)且明显延长了复发时间( S+R 25.1个月与S10.7个月,P=0.000)。但LNM≥3个S+R组的血道转移失败率明显高于S组(46.7%比26.1%,P=0.039)。结论胸中段食管癌淋巴结阳性患者能从术后放疗中获益。 LNM 1-2个可缩小照射范围。 LNM≥3个时妥协放疗剂量是否比妥协照射范围更合理还需前瞻性研究。血道转移失败率高,为化疗提供了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分析265例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1999—2012年进行术后放疗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共265例。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占85.3%(226例)。根据FIGO2009手术—病理分期。术后辅助放疗方式包括盆腔外照射35例(13.2%)、单纯阴道内照射107例(40.4%)和内外照射联合治疗123例(46.4%)。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差异,Cox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5年随访率为85.7%。5年OS、PFS、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率分别为92.8%、89.7%、4.5%、6.4%。发生3级急性放射性肠炎者仅1例(0.4%),3、4级骨髓抑制者分别为4例(1.5%)、1例(0.4%),1例(0.4%)出现3级慢性肠炎。多因素分析显示子宫下段受累是影响OS和PFS的预后因素(P=0.041、0.001),放疗前贫血是影响OS的因素(P=0.048)。 结论 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的Ⅰ期内膜癌患者进行术后辅助放疗的疗效良好,不良反应轻微,放疗前贫血和子宫下段受累是影响OS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2010年卫生部医政司发布《结直肠癌诊疗规范》以来国内地市级医院直肠癌综合治疗的现状。方法 通过门诊、电话、信函等方式随访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调查其接受《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制订的新辅助治疗或术后辅助治疗的状况。结果 直肠癌患者共438例,仅有9例患者接受了术前放疗。随访到的有术后放疗指征(T3-4N0M0或TxN1-2M0期)患者293例,接受单纯术后放疗18例(6.1%),术后同步放化疗33例(11.3%);242例(82.6%)未接受术后放疗,其中医务人员未履行相应的告知义务为173例,占71.5%。结论 临床医生对综合治疗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偏差,特别是新辅助治疗的应用还值得探讨和规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初步比较前列腺癌术后不同分割模式放疗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我院2011-2017年间接受前列腺癌术后中等分割(62.75 Gy分25次,2.51 Gy/次)和术后常规分割(72 Gy分36次,2 Gy/次)放疗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调强放射治疗(IMRT),每日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PSM)将两组分别匹配35例,匹配因素包括年龄、照射范围、内分泌治疗、手术—放疗间隔时间、以及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不良反应评价采用北美放射肿瘤协作组(RTOG)急性不良反应评价标准。差异行Fisher′s精确概率法检验。结果 113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中等分割组41例,常规分割组72例。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5.6、45.0个月。中等分割与常规分割组2级急性胃肠、泌尿不良反应分别为7%与7%(P=1.000)、15%与17%(P=0.847)。PSM匹配后两组2级急性胃肠、泌尿不良反应分别为9%与11%(P=0.814)、14%与11%(P=0.670)。无≥3级急性胃肠、泌尿不良反应。结论 初步结果显示前列腺癌术后中等分割与常规分割相比未增加患者急性胃肠、泌尿不良反应风险。  相似文献   

19.
放疗是无手术指征肝细胞肝癌(HCC)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内放疗、三维适形放疗、三维调强放疗(IMRT)、立体定向放疗及放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等。对于微小病灶、外照射后残存或复发的病灶,内放疗可有目的性地放置放射性核素以提高靶器官辐射量,减少正常组织的辐射量。对于肿瘤边界不清,有癌栓、淋巴结转移或局部复发的患者,三维适形放疗、IMRT及放疗联合TACE则可以更好地使高剂量分布形状与靶区形状在三维空间上一致,提高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