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他氟前列素滴眼液对初始用药、单药或多种药物降压控制不佳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降眼压疗效。方法 将66例116眼诊断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纳入本研究,分为首选治疗组18例36眼、联合用药组26例38眼和替换治疗组22例42眼。每晚使用他氟前列素滴眼液1次,每次一滴。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4周和12周进行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测量时间均为早上8-9点;进行视力、裂隙灯下眼前段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及眼底镜检查;在用药前与治疗后12周行Humphery视野检查,记录各组结果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首选治疗组治疗前眼压为(24.6±3.6)mmHg(1 kPa=7.5 mmHg);治疗后4周和12周眼压分别为(18.8±1.5)mmHg、(18.6±1.7)mmHg,分别下降(5.7±2.1)mmHg、(6.1±2.3)mmHg,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365、17.238;均为P<0.001)。联合用药组治疗前眼压为(25.7±5.7)mmHg;治疗后4周和12周眼压分别为(18.7±3.4)mmHg和(17.4±3.2)mmHg,分别下降(6.6±3.5)mmHg、(6.8±3.7)mmHg,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840、13.365;均为P<0.001)。替换治疗组治疗前眼压为(22.8±5.6)mmHg;治疗后4周和12周眼压分别为(17.1±3.2)mmHg、(16.2±2.6)mmHg,分别下降(5.6±3.8) mmHg、(6.6±4.2)mmHg;其中替换β受体阻滞剂与前裂腺素类药物降压治疗,治疗后4周与12周眼压下降幅度在替换β阻滞剂组(5.0±4.1)mmHg、(6.3±4.1) mmHg,在替换PG类药物组为(5.8±2.5)mmHg、(6.4±4.7)mmHg,治疗后12周同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095、13.070;均为P<0.001)。共有7眼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为轻到中度结膜充血,未见角膜染色。治疗前视野缺损为(5.4±1.8)dB,治疗后12周为(5.6±1.4)dB,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他氟前列素滴眼液能有效降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对首选用药、替代治疗及联合用药,他氟前列素滴眼液均能有效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的降眼压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13-03/2016-03我院收治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患者80例80眼,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曲伏前列素滴眼液组( n=40)和拉坦前列素滴眼液组(n=40),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视力、散光度、眼压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曲伏前列素滴眼液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5%(38/40)显著高于拉坦前列素滴眼液组8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伏前列素滴眼液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显著高于拉坦前列素滴眼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度、眼压均显著低于拉坦前列素滴眼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25%(10/40)显著低于拉坦前列素滴眼液组53%(2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比拉坦前列素滴眼液具有较好的降眼压效果及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药物治疗是青光眼常见的降眼压措施,多个指南或共识一致推荐前列腺素衍生物为治疗青光眼的首选药物。真实世界研究(RWS)是指在真实临床、社区或家庭环境下获取多种数据,从而评价某种治疗措施对患者健康真实影响的观察性研究,RWS显示他氟前列素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症、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和其他各种类型青光眼均有良好的降眼压效...  相似文献   

4.
赵文君 《国际眼科杂志》2009,9(9):1753-1754
目的:以噻吗心安为对照,观察曲伏前列素滴眼液降眼压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0.04g/L曲伏前列素滴眼液1次/d或5g/L噻吗心安滴眼液2次/d,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共34例,疗程12wk,观察眼压及不良反应。未发现其他眼部改变和全身副作用。结果:试验组平均日间眼压以24.83±2.97mmHg降至16.13±2.92mmHg;对照组从23.96±3.62mmHg降至16.14±2.97mmHg。试验组结膜充血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曲伏前列素滴眼液对控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的眼压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24 h眼压测量来深入分析对比高眼压症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的眼压曲线特征。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9年3月在我科门诊诊断为高眼压症的患者52例(104眼)及POAG尚未接受降眼压治疗的患者38例(76眼)。入院后行24 h眼压检查,用非接触性眼压计从早9时起每隔2 h测量眼压1次,至次日7时结束。分析2组患者的平均眼压,峰值眼压及时间点,谷值眼压及时间点,昼夜眼压波动及双眼眼压压差值及其分布情况,比较2组眼压波动的异同点。结果 104眼高眼压症患者的平均眼压为(18.73±1.71)mmHg(1 mmHg=0.133 kPa),平均峰值眼压为(22.36±2.40) mmHg,平均谷值眼压为(15.63±2.09) mmHg,平均昼夜眼压波动为(6.72±2.24) mmHg。76眼POAG患者的平均眼压为(20.65±2.53) mmHg,平均峰值眼压为(25.78±2.81) mmHg,平均谷值眼压为(17.45±2.54) mmHg,平均昼夜眼压波动为(8.34±2.37) mmHg。2组的峰值及谷值眼压值分布最多的时间点均为凌晨3时及夜晚21时,大部分患者的峰值眼压时间点在门诊时间之外。高眼压症组中昼夜眼压波动位于5~8 mmHg的占比最大,为54.81%(57/104),POAG组中昼夜眼压波动>8 mmHg的占比最大,为53.95%(41/76)。高眼压症组中,16例患者经24 h眼压检查后监测到眼压波动异常,占比为30.77%(16/52);POAG组中经24 h眼压检查后有29例患者可以监测到眼压波动异常,占比为76.32%(29/38)。结论 24 h眼压监测中,POAG患者较高眼压症患者的平均眼压、峰值眼压、谷值眼压、昼夜眼压波动及双眼压差均有增加。对于24 h眼压发现眼压波动较大的高眼压症患者应在后续加强密切随访,而对于POAG患者24 h眼压监测可在治疗前提供眼压的基线水平,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及评估依据,因此建议将24 h眼压作为高眼压症及POAG的常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董敬民  张效房  马跃伟  王卫群  孔令训 《眼科新进展》2012,32(12):1174-1175,1178
目的观察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6例(68眼),观察用药前和给予0.04g·L-1曲伏前列腺素滴眼液后4周、12周、24周眼压;每晚8点一眼1次,每次1滴。测量一日内时间点为830、1130、1430、1730的眼压,每个时间点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观察用药前、用药24周后视力、视野、C/D比值及副作用。结果用药前眼压为22~29(25.60±3.85)mmHg(1kPa=7.5mmHg),用药4周后眼压13~22(15.10±2.39)mmHg(t=495.93,P<0.01),用药12周后眼压14~23(15.40±3.57)mmHg(t=456.16,P<0.01),用药24周后眼压13~23(15.50±3.65)mmHg(t=410.20,P<0.01),治疗24周后同一天4个不同时间点眼压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后矫正视力、C/D比值及视野无明显改变。6眼结膜充血较重,并随用药时间延长减轻至缓解。未发现严重副作用,所有患者均未因副作用停药。结论曲伏前列素滴眼液能安全有效地降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眼压,使用方便,依从性好,副作用小,有望成为理想的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7.
Zhang L  Zhang YQ  Xu L  Yang H  Wu XS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2):105-108
基于临床考虑,在《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将正常眼压型青光眼与高眼压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同归类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归属于一类疾病的两个亚型,分界点在于眼压是在正常范围还是高于21 mm Hg(1 mm Hg=0.133 kPa)。但是正常眼压型青光眼与高眼压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否应属同一类型疾病,眼...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24 h眼压的测量来深入分析比较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眼压曲线特征.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在上海市闸北区北站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门诊就诊的NTG患者131例及POAG患者102例,测量24 h眼压,用非接触性眼压计从8 am起每隔2 h测一次眼压,0 am至6 am之间测得的为唤醒后即刻坐位眼压.主要观察指标为眼压波动曲线、平均眼压、峰值时间及眼压、谷值时间及眼压和眼压波动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各指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NTG组双眼平均眼压为(14.2±2.1)mmHg,低于POAG组[(19.9±3.5)mmHg];NTG组双眼峰值眼压为(17.0±2.4)mmHg,低于POAG组[(24.7±4.3)mmHg];NTG组双眼谷值眼压为(11.8±2.2)mmHg,低于POAG组[(16.5±3.1)mmHg];NTG组双眼眼压波动值为(5.2±1.8)mmHg低于POAG组(8.2±3.1)mmHg];两组的平均眼压、峰值、谷值及眼压波动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52、-16.44、-13.16、-8.90,P均<0.01).NTG组63.3%患者、POAG组73.5%患者的峰值眼压位于门诊工作时间以外;尤其是NTG组有51.5%患者、POAG组有64.7%患者的峰值位于0 am至6 am时间段,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50,P=0.017).结论 NTG及POAG患者24 h眼压曲线的变化规律具有相似性,是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方案制订的依据,并可用作治疗随访中评价疗效和调整方案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24小时眼压变动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24h眼压变动规律。方法:选择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30人(52只眼,30~60岁),进行24h眼压测量。测量自清晨7∶30开始至第2天清晨7∶30,每2h测1次眼压,共测12次。在7∶00~23∶00时间段测量中,测受检者的坐位眼压和卧位眼压。在23∶00~7∶00时间段测受检者的平卧位眼压。结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高峰出现在1∶30,眼压低谷出现在17∶30,24h坐、卧位眼压变动幅度大于24h卧位眼压变动幅度。结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高峰大多出现在夜间睡眠时间,夜间眼压控制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赵露  王艳玲  孟照洋  洪慧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1):1973-1975
目的:观察国产拉坦前列腺素滴眼液(见康)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或高眼压症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三组,试验组:国产0.05g/L拉坦前列腺素(见康);对照组1:进口0.05g/L拉坦前列腺素(适利达);对照组2:0.04g/L曲伏前列素(苏为坦),每组30例患者。三组患者均9:00pm给药1次,疗程4wk。结果:用药2wk后,三组间治疗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3)。治疗4wk后,三组日眼压曲线各时间点眼压下降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病例中均有轻度结膜充血的患者,试验组4例(13%),对照组1:3例(10%),对照组2:8例(27%)。结论:国产拉坦前列素滴眼液(见康)可有效降低眼压,安全性好,为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及高眼压症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自我监测24 h眼压在药物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行药物治疗且随访眼压控制良 好的POAG患者42例(73眼),根据基线眼压分为A组:眼压为(12.86±1.40)mmHg(1 mmHg=0.133 kPa); B组:眼压为(17.82±1.40)mmHg。入组患者通过iCare HOME回弹式眼压计使用培训认证后于家中 自行测量24 h眼压,自730起每隔2 h测量1次,夜间2330-530测量苏醒后即刻的坐位眼压。比 较组间各时间段眼压均值、峰值及波动值,并统计眼压峰值时间点和更改治疗方案的患者比例。数 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t检验以及χ2 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入组患者随访、 门诊时间以及24 h的平均眼压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14,P=0.271)。入组患者24 h眼压峰值高 于门诊时间的眼压峰值、随访眼压峰值(H=-40.979、-51.363,均P<0.001)。83.6%的患者眼压峰值 出现在非门诊时间(A组86.5%、B组80.6%),尤其是发生在夜间睡眠时间,其比例高达67.1%(A组 64.9%、B组69.4%)。入组患者以及A、B亚组患者的24 h眼压波动值均高于其门诊时间眼压波动 值(t=11.166、8.110、7.929,均P<0.001),其中63.0%的患者24 h眼压波动值≥8 mmHg(A组51.4%、 B组75.0%)。根据自我监测24 h的眼压结果,49.3%的患者更改治疗方案,且B组患者更改比例(63.9%) 高于A组(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035,P=0.014)。结论:药物治疗中的POAG患者自行监测 24 h眼压,能发现临床常规随访中无法监测到的眼压峰值和波动值,可作为医师评价疗效和调整治疗 方案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40 岁的一级亲属青光眼患病情况,研究家族史这一危险因素在POAG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4 年2 月至2015 年10 月期间在华西医院确诊的99 例POAG患者为先证者,其≥40 岁的一级亲属290 例作为病例组。同期来院行白内障手术(无其他合并眼部疾病)的105 例患者,其≥40 岁的一级亲属355 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青光眼筛查。采用t 检验、卡方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病例组总患病率高于对照组(10.7% vs . 1.4%,χ2=26.090,P <0.001)。②病例组女性青光眼患病率高于对照组女性青光眼患病率(11.7% vs . 1.6%,χ2=15.203,P <0.001),病例组男性青光眼患病率也高于对照组男性青光眼患病率(9.8% vs . 1.2%,χ2=11.098,P <0.001)。③按年龄(<50 岁、50~59岁、60~69岁、≥70岁)分层,在<50岁、50~59岁、≥70岁这3个年龄亚组,病例组青光眼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4.328、4.919、6.959,P <0.05)。④在调整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后,病例组患病风险是对照组的8.45倍(95%CI:3.24~22.06),其中病例组中子女患病风险为对照组的11.53倍(95%CI:2.45~54.26)。⑤92.1%的POAG患者一级亲属无青光眼筛查意识。结论:POAG患者≥40岁以上的一级亲属患病风险明显高于其他人群,绝大多数POAG患者一级亲属缺乏进行青光眼筛查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剥脱性开角型青光眼(PXOAG)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眼前节结构参数的差异。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2 年12 月至2016 年12 月住院治疗的连续PXOAG病例54 例(54 眼)作为PXOAG组,平均眼压为(28.8±7.9)mmHg(1 mmHg=0.133 kPa)。选取性别、年龄及眼压相匹配的POAG病例53 例(53 眼)作为POAG组,平均眼压为(26.3±7.4)mmHg。测定2 组患者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型细胞比例、前房深度及晶状体厚度等眼前节参数,并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POAG组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型细胞比例、前房深度及晶状体厚度分别为(535±36)μm、 (2 538±356)/mm2、 (52±12)%、 (2.89±0.36)mm和(4.96±0.41)mm;PXOAG组相应参数分别为(523±41)μm、 (2 323±451)/mm2、 (52±14)%、 (2.79±0.60)mm和(4.98±0.42)mm。2 组患者角膜厚度、六角型细胞比例、前房深度及晶状体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57、0.18、1.11、0.26,P >0.05),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78,P =0.01)。结论:PXOAG与POAG相比,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低,提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更加注意对角膜内皮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状态下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对角膜内皮细胞的 影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眼科就 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且药物保守治疗及前房穿刺不能稳定控制眼压患者41例(55眼),眼压 (47.3±4.8)mmHg(1 mmHg=0.133 kPa),同时伴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所有患者行白内障摘除联合 人工晶状体植入及房角分离术。术前及术后3个月内行常规眼科检查,并获取角膜内皮相关指标, 包括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中央角膜厚度(CCT)及变异系数(CV)等。手术前后各指标差值比 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术后第1天眼压为(16.7±3.7)mmHg,其中4眼 眼压仍高([ 24.9±2.2)mmHg]需药物控制,其余患眼眼压在正常范围内;术后3个月眼压为(15.7±3.1) mmHg,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48, P<0.001)。术后ECD[(1 023±344)个/mm2]明显 较术前 [(2 062±300)个/mm2]下降(t=-22.75, P<0.001)。术后CV(33.5%±6.8%)明显较术前CV (22.7%±2.6%)增大(t=13.62, P<0.001)。手术前后患眼最佳矫正视力明显改善(Z=-4.94, P<0.001)。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术中或术后并发症。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状态下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 工晶状体植入可快速有效控制眼压,但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24 h血压参数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神经损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60例POAG患者作为POAG组,55 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2 组均进行24 h眼压和血压的同步监测,比较2 组受检者24 h血压参数、眼灌注压及眼压的差异,并分析POAG组患者24 h血压参数、眼灌注压及眼压与相关视功能之间的关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重线性回归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POAG组的24 h平均眼压、眼压差、眼灌注压差及脉压差显著高于对照组,2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3.22、6.57、2.29、2.39,P <0.05)。②POAG组平均收缩压显著高于对照组(t =3.02,P =0.003),其收缩压最高值、收缩压波动值、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最高收缩压及其波动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 =4.38、5.27、4.13、4.13、 4.14,P <0.001)。③POAG组24 h平均舒张压、舒张压最高值、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舒张压最高值也显著高于对照组(t =2.22、2.50、2.29、2.10,P <0.05)。④POAG组患者的24 h血压相关参数与视神经损害相关性:平均眼压是POAG视野的平均缺损值(MD)的影响因素,二者呈负相关(b =-0.44,P =0.004);盘周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与平均眼压(b =-0.956,P =0.001)、眼压差(b =-1.125,P =0.003)呈负相关;夜间平均舒张压(b =0.395,P <0.001)和夜间平均动脉压(b =0.046,P =0.001)分别与AP100和AP50值呈正相关。结论:①24 h血压相关参数与POAG的视神经损害之间存在相关性;②夜间眼灌注压、夜间舒张压和夜间动脉压可能是POAG视神经损害的影响因素;③在POAG的治疗中,稳定的血压和靶眼压有利于保持有效的稳定的眼灌注压,提示在关注降眼压治疗POAG的同时应该关注血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18.
Purpose:To analyze the hereditary modality of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in China.Methds:The genetic form of Pedigree GZ.1was analyzed using Mandalian hereditary rules.Results:PedigreeGZ.1 had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1)The pedigree had four gene-rations,and there existed POAG patients in each generation;2)Each patient had a parent withPOAG.Ifthparents didn‘t suffer from the disease,their children would not.3)The incidence of POAG in the relatives of the patients was1/2,In addition,The age of onset,intraocular pressure,fundus and prognosis was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in the patients.Conclusions:1)Pedigree GZ.1 is inherited as an autosomal dominant trait.2)There exis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 POAG patients,Eye Science2000;16:53-55.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进行视网膜视盘区和黄斑区血管成像,探讨眼轴对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盘和黄斑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收集2019年 6 ─11 月于中山眼科中心确诊的POAG病例,依据眼轴长度分为中等眼轴青光眼组(眼轴范围为 22.51~25.50 mm)和长眼轴青光眼组(眼轴>25.50 mm),并匹配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所有患者单 眼入组。最后共42例纳入中等眼轴青光眼组,37例纳入长眼轴青光眼组。所有受检者完成视野、光 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OCTA检查。通过OCTA测量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密度(RPC VD) 和黄斑浅层血管密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等分析数据。结果:长眼轴青光眼组神 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小于中等眼轴青光眼组[(74.5±9.6)μm vs. (80.5±13.6)μm;t=2.244, P=0.028],但2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眼轴青光眼组黄斑全图、 黄斑旁区、黄斑周围区血管密度均小于中等眼轴青光眼组,但仅黄斑周围区颞侧血管密度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5,P=0.028)。2组的平均和各象限RPC V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眼轴与 GCC、黄斑浅层血管密度参数呈负相关(眼轴与GCC:r=-0.333,P=0.003;眼轴与黄斑浅层血管密 度:r=-0.303~-0.282,均P<0.05),与RPC VD无显著相关性(P=0.383)。结论:在病情相近的情 况下,POAG眼轴的延长主要损害黄斑血管,尤其是周边部颞侧血管,对视盘周围微血管无显著 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