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在原有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基于电子病历系统设计部署了脑血管专科大数据科研平台。该平台旨在通过对院内外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共享,建立覆盖临床科研一体化、疾病智能预测、科研知识库、临床决策支持及真实世界研究等多种数据利用场景的应用模式,实现临床-科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同时,为多中心临床研究提供强大的数据及技术支撑,整体提升区域内对疑难脑血管病、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综合救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ASPECTs评分联合ASITN/SIR侧支循环评分模式评估前循环急性大动脉脑梗死患者超时间窗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52例超时间窗急性大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以本中心63例标准治疗窗内患者为对照组,在三系统同轴下使用颅内血栓抽吸系统、支架取栓装置进行机械取栓治疗,纵向对比2组术后90 d良好恢...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多模式CT评估指导下机械取栓治疗心源性栓塞所致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机械取栓治疗的心源性栓塞所致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基线及随访资料,依据术前评估方式分为多模式CT组(multimode computed tomography, MMCT)和非增强CT组(non-contrast computed tomography, NCCT)。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来分析其疗效,通过对比症状性出血转化风险和死亡率等分析其安全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纳入分析118例,MMCT组58例、NCCT组60例,两组术后3个月功能独立的患者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8.9%vs 31.7%,P=0.034),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是否行多模式CT评估筛选及基线NIHSS评分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多模式CT评估指导下机械取栓治疗心源性栓塞所致急性前循环脑梗死能带来更好的临床预后,基线NIHSS评分与机械取栓治疗心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介入取栓后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本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AIS患者22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取栓治疗,比较2组年龄、性别、既往史、吸烟史、饮酒史、溶栓治疗情况、闭塞血管等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AIS患者取栓术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26例AIS患者均成功完成介入取栓手术,其中发生HT 44例(HT组),未发生HT182例(非HT组),HT组房颤史占比、闭塞血管为前循环占比、取栓次数、术中替罗非班应用率、术后收缩压均高于非HT组(P<0.05或P<0.01),术前NIHSS评分低于非HT组(P<0.01)。以是否发生HT为因变量,以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房颤史、闭塞血管位于前循环、取栓次数和术后收缩压为AIS患者介入取栓后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房颤史、闭塞血管位于前循环、取栓次数增加和术后收缩压升高是AIS患者取栓术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具有上述因素的AIS患者要综合评估介入取栓的利弊,实施介入取栓后要密切监护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直接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机械取栓术治疗的41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临床资料.使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价血管开通效果.发病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 41例中,血管开通达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抽吸取栓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普宁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血管内介入取栓术治疗的97例急性缺血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采取的取栓技术将患者分为抽吸组和支架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开通效果及预后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出院时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本组纳入的97例急性缺血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中,抽吸组39例,支架组58例,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19例(48.7%)抽吸组患者恢复良好,15例(25.9%)支架组患者恢复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ASPECT评分和抽吸技术是出院时良好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出院后90 d随访,结果显示抽吸组和支架组的预后良好率分别是60.0%和4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ASPECT评分和抽吸技术是良好临床结果的独立预测因素。相比支架取栓,抽吸取栓能获得更好的影像学和远期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窦血栓继发脑出血的血管内介入取栓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上矢状窦血栓继发脑出血行上矢状窦取栓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造影显示上矢状窦显影较前明显改善。随访1个月,病人恢复良好,未遗留神经后遗症。结论介入机械取栓治疗严重静脉窦血栓合并脑出血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桥接治疗和直接血管内治疗对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多中心研究方法,应用Epidata数据库,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江苏省4家医疗中心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动脉取栓数据,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桥接治疗组(急诊血管内治疗前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和直接血管内治疗组。收集患者一般基线数据和结局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和治疗后预后情况。使用术后90 d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主要有效性结局指标为90 d mRS评分和90 d血管性死亡率;主要安全性指标为术后48 h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再灌注损伤、造影剂渗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后循环取栓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25例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其中接受桥接治疗28例,直接血管内治疗97例。入院时,桥接治疗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13.9(11.3~23.2)U...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准介入溶栓治疗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h入院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溶栓组及准介入溶栓组,每组30例,比较各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脑梗死体积及出血率。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静脉及准介入溶栓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明显提高(P均<0.01),脑梗死体积减小(P<0.01),出血率无明显差异(P=0.335)。与静脉溶栓组比较,准介入溶栓组显效率明显提高(P=0.05),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03)。结论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准介入溶栓治疗疗效确切,不增加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机械取栓治疗大大提高了大血管闭塞的再通率,改善了预后.多模式影像技术以及机械取栓术中的血栓的病理学研究可以辅助诊断脑血管病的病因,预测临床预后.本文拟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栓成分的影像学与组织病理学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周立新  倪俊 《中国卒中杂志》2021,15(12):1342-1351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引起急性孤立性皮层下梗
死的常见且重要的病因,尤以亚洲人群多见。与脑小血管病所致腔隙性梗死比较,BAD相关梗死灶直
径、形态学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性。BAD相关卒中急性期更易出现症状波动或神经功能恶化,早期预
后不良。目前BAD仍缺乏统一的临床影像诊断标准,使得BAD临床研究及精准诊疗面临挑战。近期应
用高分辨及高场强磁共振技术可同时显示载体动脉管壁和穿支动脉形态,未来有望突破BAD的发病
机制研究的瓶颈。本文对BAD临床影像特征、诊断标准及防治策略等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
的重视和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临床研究数据管理与共享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准医学的发展需要规范的数据管理体系和高效的数据共享来推动。我国的临床数据 管理标准在国际现行规范的基础上加强了集中管控和资质监管。21世纪初期,欧美国家通过建立集 成型的卒中数据库来促进数据共享,我国也在2018年提出科学数据开放汇交的指导原则。国家神经 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通过制定临床研究公共数据标准、整合专病数据资源目录,搭建了符合 FAIR原则--可查找(findable)、可访问(accessible)、可互操作(interoperable)和可重用(reusable)的脑 血管病大数据管理和共享平台,以提高临床研究数据质量和促进科学数据的共享。  相似文献   

13.
张霞  佟旭  张斌 《中国卒中杂志》2019,14(12):1209-1213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在前循环大血管狭窄导致的低灌注性脑梗死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因单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导致急性低灌注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多途径血管内治疗,随访术后2周、1个月和3个月的NIHSS及mRS评分。结果共纳入40例行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的急性低灌注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24例(60%),平均年龄70±4岁(60~80岁)。治疗后患者血管狭窄程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中位数:18%vs 86%,P0.01),患者在术后2周、1个月及3个月的NIHSS和m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在40例患者中,有1例(2.5%)术后发生大面积脑梗死及脑疝,另1例(2.5%)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结论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对于前循环大血管狭窄导致的急性低灌注性脑梗死患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且相对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脑血管造影来评估及验证后循环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p o ste ri or c i rcu l ati o 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pc-CTA)评分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使用支架取栓装置机械取 栓后对临床结局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前循环和后循环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分型特点。 方法 将2010年8月-2017年9月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18~55岁缺血性卒中患 者纳入研究,通过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青年患者前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征及病 因分型之间的区别。 结果 研究纳入678例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包括203例(29.9%)后循环卒中及475例(70.1%) 前循环卒中。高血压均是两组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分别占前循环卒中的68.6%和后循环卒中的66%。多 因素回归分析提示糖尿病(OR 1.569,95%CI 1.082~2.277)作为危险因素对后循环发挥的作用更大。 结论 青年前、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和危险因素分布大体相似,糖尿病作为危险因素对后循 环发挥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支架样取栓装置对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的临 床效果。 方法 连续纳入采用支架样取栓装置治疗的前循环急性颅内大动脉近端闭塞患者。分析纳入患 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治疗及术后90 d临床随访结果。以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为主要指标评估治疗有效性,以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术后90 d死亡率评估治疗 的安全性。 结果 共纳入30例患者,29例应用Solitaire,1例应用Trevo。平均年龄(65.97±11.67)岁。入院时美国 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中位数13.50(9.75, 18.00)。包括颈内动脉闭塞9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20例,大脑前动脉A1段闭塞1例。术后90 d随访, 56.7%(17/30)患者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率13.3%(4/30),术后 90 d死亡率20%(6/30)。 结论 支架样取栓装置在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取栓治疗中临床效果较好,其有效 性、安全性能够在真实世界中得到体现,是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Trevo ProVue支架对前循环脑动脉急性闭塞进行支架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本中心13例采用Trevo ProVue支架取栓治疗前循环脑动脉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分级评估闭塞血管再通情况,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于术后90 d进行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估患者独立生活情况。结果 13例患者中,术后即刻8例获得mTICI分级2b~3级再通,4例mTICI分级2a级再通,1例血管无法开通mTICI分级0级。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15.0(9.5~21.0)分,术后24 h NIHSS评分7.0(5.5~16.0)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8,P=0.035)。90 d临床随访,mRS评分0~2分6例(46.15%),3分2例,4分2例,5分1例,6分(死亡)2例。结论应用Trevo ProVue支架取栓治疗前循环脑动脉急性闭塞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本研究对疫情期间通过网络教学实施的新型冠状病毒相关内容培训进行效果评价,并对网 络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分析,为脑血管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网络教学的开展及教学质量提高 提供参考。 方法 组织2017-2019级脑血管病住院医师进行新型冠状病毒相关内容网络教学培训,培训内容 包括操作规范、病毒知识与防控要点、诊断与治疗、诊疗流程等。采用自身对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 比住院医师培训前后两次考核成绩对实施的网络教学进行效果评价。 结果 共189名脑血管病住院医师参加培训及考核。根据培训前后考试成绩的差异性分析结果,培 训后辅助检查、院感、诊断与治疗、防控、诊疗流程五项内容分数及总分均高于培训前(均P<0.001)。 根据广义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校正学历和规培年限等因素后,培训后考试总分较培训前高9.14分 (95%CI 7.22~11.06,P<0.001)。 结论 脑血管病住院医师网络教学培训效果较好,教学管理者需要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规 避劣势,将网络教学纳入脑血管病住院医师常态化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使用传递函数分析(transfer function analysis,TFA)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算急性前循环
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患者早期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功能,比较两种方
法得出的自动调节参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前瞻性纳入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且进行了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影像、临床信息。
术后48 h内使用TCD联合无创动脉压,连续采集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速度(flow velocity,FV)
和逐搏动脉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使用TFA计算FV和ABP信号的极低频(0.02~0.07 Hz)、
低频(0.07~0.20 Hz)、高频(0.20~0.50 Hz)的相位差和增益;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算平均血
流速度指数(mean flow velocity index,Mx)。根据患者90 d 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mRS≤2分)和预
后不良(mRS>2分),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上述CA参数的差异,并用多因素分析评估不同方法计算的CA
参数对患者90d预后的影响。另外,分析CA参数与术后7 d NIHSS评分相对术前的改善(ΔNIHSS)、90 d
mRS评分、术前梗死体积、术后48 h增加的梗死体积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52例患者,90 d预后良好18例,预后不良34例。与预后良好患者相比,预后不良患者
Mx较高[0.40(0.18~0.50)vs 0.26(0.05~0.36),P =0.012],但两组各频段相位差和增益的差异均
无统计学意义。Mx与术后7 d的ΔNIHSS、90 d mRS评分、术前梗死体积、术后48 h增加的梗死体积
均为正相关性(r 值分别为0.299、0.382、0.561和0.286,P值分别为0.031、0.005、<0.001和0.040),
极低频相位差与术前梗死体积、90 d mRS评分均呈负相关(r 值分别为-0.282、-0.276,P值分别
为0.043、0.048)。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Mx值是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OR 132.69,95%CI
5.71~3081.96,P =0.002)。
结论 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早期CA功能相对保留与预后良好相关。相比于相位
差和增益,Mx与90 d临床结局有更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