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回顾分析1例黄体期子宫内膜巨大息肉(4 cm×2 cm×1 cm)自行剥脱临床资料,并对国内外子宫内膜息肉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率高,但直径大于4 cm的子宫内膜息肉临床少见。绝大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直径小于1 cm的子宫内膜息肉多为功能性息肉,有月经期自行剥脱的可能。子宫内膜息肉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确,其形成可能与雌孕激素受体失调、感染、炎症、氧化应激、细胞因子表达异常、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有关。宫腔镜检查及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是目前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临床上直径小于0.7 cm的息肉可期待治疗,药物治疗(雌孕激素或孕激素)及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多用于宫腔镜术后复发的预防。  相似文献   

2.
1 病例 患者女,40岁,因"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6年多"入院.妇科检查:阴道畅,官颈光,子宫如孕3月大.双附件未扪及.B超示:子官如孕3月大小,宫腔内多个直径0.5~3 cm中等同声团块,充满整个官腔,双附件未见异常.临床诊断为子宫内膜癌,行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术中见:子宫如孕3月大,宫体丰满.剖视子宫见官腔内有数十个淡黄色粗大指状或乳头状新生物,占据整个官腔,新生物大小不一,直径0.5~3Cm,表面较光滑.有少许出血;双附件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息肉超声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子宫内膜局限增生,宫腔内形成息肉样突起,B超探测可表现为强、低、不均回声,或蜂窝状回声,因大多数息肉与内膜表面的声学界面模糊,所以多不能显示病变的确切形态,给诊断带来困难。为了提高内膜息肉超声图象的识别水平,我们将手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术前超声图像进行了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取自1995年10月~1996年9月本院住院病人,因患有月经不调或不规则阴道出血而作子宫切除手术者,术前均做超声检查,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息肉,共17例均列入回顾性分析范围。2.主要临床表现:有月经过多、不规则阴道出血、绝经后出血等。其中月经过多7例,不规则阴道出血2例,绝经后阴道出血5例,无症状者3例。  相似文献   

4.
随着医学超声的发展,阴道超声已成为宫腔内病变诊断的良好方法,它与传统腹部超声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使宫腔内情况显示更加清晰,诊断更加明确,现将阴道超声检查诊断子宫内膜息肉一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本院2018年7月—2020年2月收治的96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成对照组(40例,予以常规刮宫术)与观察组(56例,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手术指标及复发率、月经量及子宫内膜厚度、临床...  相似文献   

6.
何菁  刘新雄 《现代保健》2010,(9):112-113
目的探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6例子宫内膜息肉的已婚育龄患者,进行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的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手术时间(8.5±3.5)min。术中出血(9.6±4.5)ml,术中无1例发生并发症,术后无1例宫腔粘连,术后52例月经量减少,经期缩短。复诊无1例复发。结论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操作简单、精确、出血少、并发症少、疗效明显,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是慢性子宫内膜炎的另一类型,即炎性子宫内膜局部血管和结缔组织增生,形成蒂性息肉状赘生物突入宫腔内,息肉大小和数目不一,多位于宫体部.本病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但常见于35岁以上的妇女. EP临床表现多样[1-2] ,以不规则阴道流血为主...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息肉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是育龄妇女及绝经后妇女的常见疾病之一,其病因迄今尚未明确。子宫内膜局部内分泌环境紊乱,被认为是息肉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内膜细胞增殖/凋亡失衡及外源性药物(如他莫西芬)也可促进息肉的发生。最近有研究表明,绝经后息肉和绝经前息肉的发生机制不尽相同,但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HE)与单纯刮宫术(D&C)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准确性和疗效评价。方法:将宫腔镜检查提示子宫内膜息肉的645名妇女随机分为宫腔镜内膜息肉电切术组350例,单纯刮宫术组295例,均行组织病理检查,比较两组的诊断符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症状缓解率和术后复发率。结果:两组的诊断符合率、症状缓解率和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经宫颈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在提高诊断符合率和降低术后复发率方面较单纯刮宫术有明显优势,但并不能明显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首发症状表现为持续性腰部疼痛伴心慌的卵巢恶性Brenner瘤(malignant Brenner tumor,MBT)的年轻女性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目前国内外诊断及治疗该病的进展。该例患者经腹腔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确诊,免疫组织化学显示GATA3阳性,细胞角蛋白7(CK7)阳性。该类疾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晚期患者临床表现多样,要注意各脏器的功能情况,在抢救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全身机能状态,避免感染发生,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型囊性子宫腺肌病(juvenile cystic adenomyosis)是子宫腺肌病的罕见分型,主要表现为初潮5年内出现严重盆腔疼痛及痛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盆腔磁共振成像是最敏感的检查,术前与梗阻性生殖道畸形难以鉴别。腹腔镜切除病灶是本病最确切的治疗方式,术后复发率低。报告1例青少年型囊性子宫腺肌病病例,患者初潮后2年痛经剧烈,术前被误诊为梗阻性生殖道畸形,腹腔镜探查术中诊断为囊性子宫腺肌病,完整切除病灶后痛经症状明显改善。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加深对青少年型囊性子宫腺肌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17.
子宫分割性平滑肌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平滑肌瘤,生长方式特殊,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常无特殊表现,需要术后病理确诊,免疫组织化学进一步证实。回顾性分析1例子宫分割性平滑肌瘤的临床资料,该患者为围绝经期女性,每年体检子宫肌瘤逐渐增大并伴有月经量增多,盆腔超声及磁共振成像为子宫平滑肌瘤,肿瘤标志物正常,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子宫分割性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生殖医学和宫腔镜检查的发展,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率显著提高,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局部内膜的激素受体表达失衡以及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失衡导致内膜息肉的发病,内膜息肉长期处于雌激素刺激无孕激素对抗的状态,合并有腺体的癌前病变如腺体的不典型增生或内膜上皮内瘤样病变,P21ras蛋白的免疫组化强阳性或PTEN染色区域的缺失、MTP53蛋白的过表达等因素,有可能导致其内膜癌发病风险增高.各项基础研究成果为临床上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治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提示,为转化医学的实现注入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20.
丙酸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有机酸代谢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新生儿期起病多呈急性危重症,对临床能否及时救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分析天津市儿童医院2019年6月收治的一对丙酸血症双胞胎兄妹的临床资料,总结对该病的诊治体会。详细的病史采集及常规实验室检查可以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有力的导向,指导初始急救治疗和进一步完善确认诊断的二线实验室检查。血串联质谱及尿有机酸分析可以发现包括有机酸代谢紊乱在内的多种遗传性代谢病的特异性生化改变,在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类疾病的确诊需要特异性酶活性或致病基因的检测,二代测序技术筛查致病基因不仅有助于疾病的诊断,而且有助于产前筛查,指导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