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调查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扁平足患病率及足部运动情况。 【方法】 采用足印法、目测法,对天津儿童医院康复科治疗的56例2~6岁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检查,对扁平足罹患率及程度、足跟骨内外翻及足拇趾内外翻、足踝及足趾能否跖屈和背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56名2~6岁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共获得106个患足足印、目测检查106只患足。扁平足发病率为100%,扁平足程度轻度0.00%、中度2.83%、重度97.17%,足跟骨内翻0%、正位0.94%、外翻99.06%,足踝能跖屈100%,足踝能背屈0.94%,足趾能跖屈100%,足趾能背屈16.98%,不同年龄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足拇趾内翻0.94%、正位5.66%、外翻93.40%,不同年龄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2~6岁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扁平足患病率高,足部运动差,足跖屈肌痉挛及挛缩是致痉挛性脑瘫患儿足部异常的主要因素。康复治疗中应重视足部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家庭康复对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单纯医院康复治疗组与医院康复治疗同时家庭康复治疗组,每组各36例,按各自方法均进行3个月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GMFM)80项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儿GMFM80项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医院康复治疗同时家庭康复治疗组GMFM80项评分与单纯医院康复治疗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康复治疗对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具有改善作用,在医院康复的基础上加上家庭康复可获得更为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陈美环 《医疗装备》2020,(2):176-177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在动静态尖足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医院收治的80例动静态尖足痉挛型脑瘫患儿,根据护理方式差异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踝足矫形器进行干预,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Ashworth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足背屈角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足矫形器能够降低动静态尖足痉挛型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介绍应用引导式教育结合配带矫形支具及手术等综合疗法对脑性瘫痪(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方法.方法 对248例脑瘫儿童进行引导式教育结合矫形器配带综合治疗.结果 引导式教育能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技能;矫形支具可用于改善患者的步态,保持平衡,防止挛缩和矫正畸形.从而改善脑瘫儿童的生活质量,相应减少脑瘫儿童康复的时间.结论 引导式教育结合矫形器配带,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儿童福利机构开展的脑瘫康复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常规康复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干预疗法对脑性瘫痪膝过伸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1年10月宁波市康复医院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常规训练组30例、结合肌电生物组30例。常规训练组患儿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结合肌电生物组患儿在康复训练组基础上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干预。分析两组膝过伸康复指标,康复前、后ROM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变化,以及联合治疗法对患儿的下肢自主活动能力评分膝关节最大伸展角度康复有效率分析情况。结果 干预后,结合肌电生物组ROM值(4.2±1.6)低于常规训练组评分ROM值(7.6±2.1)。结合肌电生物组GMFM评分D区(33.47±3.22)均高于常规康复训练组(28.24±5.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结合肌电生物组GMFM评分E区(46.23±4.32)高于常规康复训练组(41.12±4.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常规训练组最大步行速度(38.1±4.5)及平均步长(40.2±5.2)相比,结合肌电生物组最大步行速度(47.3±5.8)及平均步长(45....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脑瘫患儿高危因素、临床特点及其与癫痫发生的关系,探讨脑瘫患儿共患癫痫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从2019年1月—2022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瘫患儿的病例资料,将患儿分为脑瘫共患癫痫组和未共患癫痫组,采用χ2检验分析两组间高危因素、临床特点等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共患癫痫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630例脑瘫患儿,其中男421例,女209例;脑瘫共患癫痫组患儿155例,未共患癫痫组患儿475例,癫痫发生率24.6%。脑瘫共患癫痫组患儿在宫内窘迫、窒息、多胎及新生儿先天性畸形史方面的发生率高于未共患癫痫组患儿(χ2=4.788、9.368、5.255、12.111,P<0.05),两组患儿在脑瘫分型、头颅MRI分类、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686、14.640、481.53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痉挛型四肢瘫(OR=14.090,95%CI:1.950~101.813)、新生儿先天性畸形史(OR=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在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12月在龙南医院康复科行康复治疗的90例痉挛型及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运动疗法)和实验组(常规运动疗法+肌内效贴),每组45例。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生活能力、上肢功能、肌张力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两组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后GMFM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两组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后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墨尔本单侧上肢功能评定量表(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两组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后M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腘角、足背屈角、股角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后腘角、足背屈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后股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能明显增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有效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提高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姿势控制能力、稳定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联合神经康复治疗对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14年5月-2016年5月来该院就诊的180例脑性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A组、观察B组和对照组,均60例。观察A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观察B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肌内注射,对照组单纯采取康复训练治疗。5个疗程后对比观察3组语言功能、粗大运动功能、乳酸含量变化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A组和观察B组治疗后GMFM-88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血乳酸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GMFM-88评分显著升高,血乳酸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治疗后与观察B组治疗后比较,GMFM-88评分显著升高,血乳酸水平显著降低(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治疗后相比于治疗前,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检查(S-S)评分显著升高(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治疗后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A组治疗后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B组总有效率显著低于观察A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在改善脑性瘫痪患儿语言能力、运动功能以及治疗有效率上均具有良好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在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督脉及夹脊穴推拿按摩,2组持续干预3个月。比较2组粗大运动功能、肌张力及综合功能康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总百分比为(38.52±4.48)%,高于对照组的(33.76±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肌张力波动强百分比(29.79%)低于对照组(5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脑瘫患儿综合功能评定量表评分为(25.03±3.30)分,高于对照组的(22.16±3.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利于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肌张力,促进患儿综合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汪忠鸿  赵亮 《中国妇幼保健》2018,(11):2609-2611
目的研究经颅磁刺激(TMS)配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智力和肌张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11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儿接受TMS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配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的智力评分和上下肢肌张力分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54%)明显高于对照组(7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2,P=0.00);治疗后,观察组的上下肢肌张力分级0级和1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观察组的婴幼儿智能发育系统(CDCC)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TMS配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提高患儿智力,降低上下肢肌张力,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个体化康复延伸护理促进脑瘫患儿康复的效果。方法 分析2018年12月—2020年3月,新密市中医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8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间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基于此,观察组采用个体化康复延伸护理干预,干预6个周期,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粗大运动功能。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56.85±7.46)分、粗大运动功能量表(CMFM-88)评分(168.13±8.27)分均高于对照组[(52.13±7.38)分、(151.92±8.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5、8.824,P=0.006、<0.001)。结论 个体化康复延伸护理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悬吊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应用于痉挛型脑瘫儿童行走能力的治疗疗效,以期为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7年3-12月湘雅博爱康复医院收治的579例痉挛型脑瘫儿童中随机抽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肌贴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常规组行常规综合性康复治疗,肌贴组行常规康复和肌内效贴,实验组在肌贴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上悬吊疗法。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Berg平衡量表(BBS)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E区(GMFM-E区)来评估治疗前和治疗后100 d三组的痉挛情况、平衡功能和和行走功能。结果 治疗100 d后,三组CSI评分均降低,BBS、GMFM-E区评分均增高(P<0.001),实验组各项评分指标效果最佳,较肌贴组和常规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 悬吊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可有效缓解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痉挛,并提高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的动作观察训练(AOT)对脑瘫(CP)儿童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以期为改善CP儿童下肢运动功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湘雅博爱康复医院2021年10月-2022年2月收治的99例CP儿童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OT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AOT组和对照组儿童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AOT组每日行40 min的AOT,先观察有运动内容的视频,后执行观察到的动作;对照组先观察与运动内容无关的动画视频,后执行AOT组相同的功能性动作,训练时间为40 min。两组儿童1次/d,5次/周,共12周。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儿童平衡量表(PBS)、10 m步行速度(10 m MWS)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分别评估两组CP儿童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粗大运动功能。结果 治疗12周后,两组儿童PBS、10 m MWS、GMFM-D区和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AOT组t=34.156、40.379、18.569、28.856,对照组t=14.342、31.533、11.058、16.479,P<0.001);且AOT组治疗12周后PBS、10 m MWS、GMFM-D区和E区评分分别为(40.76±6.38)、(20.30±3.06)、(33.52±5.88)和(46.44±13.37),均显著高于治疗12周后对照组(t=2.245、2.573、2.345、2.101,P<0.05)。结论 基于镜像神经元的AOT能有效改善CP儿童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粗大运动功能,值得在CP儿童康复的临床实践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悬吊运动训练(SET)联合肌内效贴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DCP)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以期为该类型患儿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在湘雅博爱康复医院儿童康复治疗部收治的59例DCP患儿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常规组20例,悬吊组20例,研究组19例),常规组行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Bobath疗法结合娱乐疗法对下肢痉挛脑瘫患儿平衡及移动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选择12名下肢痉挛伴平衡或移动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分为单纯娱乐疗法组及Bobath疗法结合娱乐疗法组,分别测试各组独立步行时间及移动距离,并对其下肢关节周围肌群进行痉挛肌张力及肌力评定,两组分别采用娱乐疗法,Bobath疗法结合娱乐疗法康复治疗6个月后再次进行同样的康复医学评定。结果:①不同治疗方法对痉挛肌张力改善效果无统计学差异,Bobath疗法结合娱乐疗法对肌力改善效果明显。②不同治疗方法对静态平衡能力改善效果无显著影响,Bobath疗法结合娱乐疗法对移动距离增加效果显著。结论:Bobath疗法结合娱乐疗法能促进下肢肌力改善及移动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后脑瘫患儿生存质量变化及影响生存质量改变的因素。 【方法】 本研究以2007—2009年在本院就诊的70例2~6岁的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the 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measurement models, PedsQL)4.0作为患儿生存质量的测定工具,综合康复治疗半年后评价患儿生存质量的改变及影响生存质量改变的因素。 【结果】 70例脑瘫患儿中男48例,女22例,平均月龄为(35.3±11.3)月; 7例上幼儿园,入学率仅为10%;其治疗前后得分分别为:生理功能25.40±21.84、31.38±24.98;情感功能64.00±20.16、67.28±18.62;社交功能29.14±21.97、34.50±21.32;PedsQL总分为37.16±16.45、42.22±17.06。经配对设计的t检验,综合康复治疗前后患儿在生理功能、社交功能和PedsQL总分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响生存质量改变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家庭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上及教育程度为小学的父母对患儿生存质量改变起正向作用。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Classification System, GMFCS)对生存质量的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797)。 【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能提高脑瘫患儿的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提示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来提高脑瘫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改善母亲亲职压力提高脑瘫儿童康复效果的可行性。 方法 将2016年3—12月在连云港医院康复治疗的68对脑瘫儿童及其存在中重度亲职压力的母亲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儿童和母亲分别接受综合康复治疗和家庭康复训练指导,实验组母亲加予心理干预,实验周期6个月。用SPSS 19.0分析比较实验前后母亲亲职压力和脑瘫儿童运动、语言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量表得分。结果 干预6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母亲的亲职压力明显降低(t=-7.051,P<0.001),脑瘫儿童运动、语言、ADL也明显改善(χ2=6.222、6.745、6.344,P<0.05)。结论 降低脑瘫儿童母亲的亲职压力有助于提高脑瘫儿童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悬吊运动训练(SET)应用于痉挛型双瘫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后改善步行能力的疗效,以期为痉挛型双瘫患儿SPR后康复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5-12月在湘雅博爱康复医院住院的69例痉挛型双瘫患儿SPR后按照随机分类的原则分成对照组35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在SPR后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运动能力的影响,为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6月-2019年5月诊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9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振动训练组、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30例,评估三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1)三组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每组儿童的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踝关节活动度、MMT、MAS、PBS、GMFM-C区、D区及E区、PEDI、6MW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278、26.886、14.149、25.883、3.769、4.254、6.512、5.194、6.982,P<0.05),且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更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痉挛程度,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运动能力的影响,为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6月-2019年5月诊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9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振动训练组、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30例,评估三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1)三组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每组儿童的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踝关节活动度、MMT、MAS、PBS、GMFM-C区、D区及E区、PEDI、6MW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278、26.886、14.149、25.883、3.769、4.254、6.512、5.194、6.982,P<0.05),且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更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痉挛程度,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