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病原体检出状况,为防治学龄前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提供借鉴资料。方法 以2021年1—12月驻马店市某儿童医院诊治的学龄前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鼻咽拭子样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使用多重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试剂盒进行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分析结果。结果 共有1 642例学龄前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纳入研究,1 289例检出病原体,病原体阳性检出率为78.50%。共检出阳性菌株2 378株,排在前3位的呼吸道病原体是甲型流感病毒(17.70%)、肠道病毒(15.26%)、腺病毒(13.12%)。不同年龄、发病时间、全身症状的学龄前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病原体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以4~6岁、秋、冬季发病、有全身症状的病例病原体阳性检出率更高。不同年龄、发病时间、症状的病例病原体检出情况也不同,各年龄段均有甲型流感病毒、肠道病毒检出,1岁及以上病例有博卡病毒、巨细胞病毒检出,发病时间冬季以流感病毒为主,其他季节均以肠道病毒为主,有全身症状的病例以流感病毒、肠道病毒检出最多,无全身症状的儿童病例以腺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检出最多。结论 学龄前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以4~6岁,发病时间秋、冬季,有全身症状者病原体检出率更高,不同年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的病例病原体不同,应根据病原体检出状况进行有效诊治,及时控制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博卡病毒混合感染对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临床特征的影响,分析其高危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11月-2019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的鼻咽分泌物标本3 350例,进行呼吸道多病原学检测。结果 3 350例标本中博卡病毒(hBoV)阳性167例(5.0%),其中hBoV单纯感染102例(61.1%),混合感染65例(38.9%),混合感染主要病原有病毒26例(15.6%)、肺炎支原体16例(9.6%)、细菌11例(6.6%)、混合2种以上病原12例(7.2%)。hBoV单纯感染、hBoV混合病毒、hBoV混合支原体、hBoV混合细菌和hBoV混合2种以上病原各组在咳嗽、喘息、发热、呼吸困难、肺部啰音、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oV混合细菌感染组发生重症肺炎的比例高于hBoV混合病毒及hBoV混合支原体感染组(χ2=15.648,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前病程>7 d是混合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0, 95%CI:1.002~1.079)。结论 hBoV有较高的混合感染率。hBoV混合细菌感染可能会加重病情。入院前病程>7 d的患儿应警惕hBOV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柳州市城区儿童血25-(OH)D水平,为合理补充维生素D(V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16年7月15日-2017年7月14日在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门诊体检的1岁半~6岁4 560名入托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结果 4 560名学龄前儿童血25-(OH)D平均水平为(101.57±31.56) nmol/L,VD缺乏及不足率为19.91%。1岁组儿童VD水平最高,随年龄增长而降低(F=208.962,P<0.001)。4~6岁组儿童的VD缺乏及不足率明显高于1~3岁组(χ2=360.878,P<0.001)。冬春季节的缺乏及不足率明显高于夏秋季节(χ2=82.739,P<0.001)。2岁后儿童VD补充剂使用率明显降低,超过50%的3岁及以上儿童不服用VD补充剂。结论 柳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冬春季节儿童VD水平较低,以4~6岁儿童VD缺乏及不足率较严重,建议长期合理补充VD制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上海静安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及高血压的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参加2017年上海静安区幼儿园体检的3 608名3~7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发育标准和中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参考标准进行超重肥胖和高血压的调查,采用SPSS 24.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海市静安区3~7岁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总检出率分别为9.3%和9.2%,男童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童,6~7岁儿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高于其余年龄组(P<0.05),而超重检出率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的总检出率为1.5%,男童高于女童,肥胖儿童高血压检出率显著高于超重及非超重肥胖儿童(P<0.001),而高血压检出率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市静安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相关慢性病的预防应早在学龄前期进行。  相似文献   

5.
敖娟  孙晓旭  王秋亚 《华南预防医学》2021,47(12):1578-1580
目的 观察2016—2020年郑州市某医院住院儿童肺炎病例病原菌分布及其流行特征,为儿童肺炎防治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收集2016—2020年郑州市某医院住院儿童肺炎病例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以及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血清肺炎支原体及衣原体抗体检测、咽拭子检测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资料以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病原菌分布及其流行特征。结果 1 729例住院儿童肺炎病例中,共918例检出病原菌,病原菌检出率53.09%。痰培养细菌阳性407例(44.34%)、支原体阳性308例(33.55%)、衣原体阳性40例(4.36%)、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49例(5.34%),流感病毒阳性43例(4.68%),混合感染71例(7.73%)。主要病原菌为痰培养细菌,共657株,包括革兰阴性菌421株(64.08%)、革兰阳性菌236株(35.92%)。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等敏感,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阿米卡星等敏感。结论 2016—2020年某院住院儿童肺炎病例病原菌检出率高,主要病原菌为痰培养细菌,且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需要根据儿童肺炎病例病原菌分布及其流行特征合理使用抗菌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加强对儿童腹泻病原谱的流行病学特征认识,为儿童腹泻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对上海市某医院2016-2018年监测的腹泻病原体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采集768例粪便标本,检出至少一种病原体感染者共计356例(46.35%)。其中细菌感染检出率18.75%,主要是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7.42%、空肠弯曲菌4.56%和沙门氏菌4.17%。病毒感染检出率22.39%,主要是诺如病毒7.42%、轮状病毒5.47%和札如病毒3.13%。细菌病毒混合感染检出率5.21%。<5岁组以病毒为主;≥5岁组以细菌为主;春季和秋冬季以病毒为主,夏季以细菌为主。 结论 儿童腹泻病原谱广,不同感染类型的腹泻病流行特征存在差异,应针对病原流行情况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北京市通州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性病原体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疾病监测和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就诊的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使用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九种呼吸道病毒性病原体,分析各呼吸道病毒性病原体感染情况。结果 544例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中,呼吸道病毒性病原体检测阳性者174例,阳性率为32.0%。其中鼻病毒和流感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9.4%和8.6%,高于其他病原体。各季节呼吸道病原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季节病原体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原体阳性患儿流涕发生率高于阴性患儿(P=0.01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呼吸道病原体阳性率高于肺炎患儿中的阳性率(43.9% vs 22.3%,P<0.001)。相比较肺炎,流感病毒、鼻病毒、偏肺病毒、冠状病毒和肠道病毒更易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检出。结论 通州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主要由鼻病毒和流感病毒两种呼吸道病原体所致,呼吸道病毒更易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近十二年体格发育及肥胖构成变化情况,为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城区13所幼儿园,于2018年3-4月测量评价在园儿童身高、体重与营养状况,统计超重、肥胖检出率,与2006同质人群肥胖流调数据比较分析。结果 与2006年相比,2018年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总体身高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下降(P<0.001,3岁~组除外);2018年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检出率(7.5%)、超重检出率(15.9%)、生长迟缓检出率(0.2%)均低于2006年(P<0.05)。结论 青岛市2018年学龄前儿童在身高发育正常的前提下,肥胖、超重检出率较2006年呈下降趋势,佐证始于生命早期,基于社区、幼儿园及家庭的、持续开展的儿童综合肥胖防控措施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现状,初探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分层抽样方法,于2017年4-6月对顺义区4所幼儿园1 301名学龄前儿童采用Achenbach量表(CBCL)、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进行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8%(192/1 301),男童检出率(16.9%)明显高于女童检出率(12.2%)(χ2=8.80,P=0.003)。行为问题组和对照组相比,男童在家庭环境的知识性(t=2.475,P=0.014)、娱乐性(t=2.340,P=0.02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童在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94,P=0.000);Logisit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矛盾性是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OR=1.154,P=0.004)。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受家庭环境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对不同性别的行为问题儿童应制定个性化和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为儿童体质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对左家庄辖区内1 255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体质测试及监护人的问卷调查,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随着年龄增长,学龄前儿童体质测试优秀率有递增趋势(趋势χ2=13.423,P<0.001);女童体质测评优秀率高于男童(矫正OR=1.77,P<0.001);出生时为巨大儿的儿童优秀率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童(矫正OR=1.50,P=0.042);有睡眠问题的儿童体质测试优秀率低于无睡眠问题的儿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矫正OR=0.78,P=0.080)。结论 孕期控制体重可为顺产创造良好的条件;家长应从多方面注意儿童的睡眠卫生,减少睡眠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城市地区的户籍与流动学龄前儿童焦虑症状的现况及相关因素,为学龄前儿童的焦虑问题防治以及改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6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法,从3所户籍儿童幼儿园和3所流动儿童幼儿园,抽取3~6岁在园儿童1 513名。使用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评估焦虑症状,养育环境评价量表评估养育行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探讨学龄前儿童焦虑症状的相关因素。结果 流动儿童广泛性焦虑、社交焦虑和分离焦虑得分以及总焦虑得分均显著高于户籍儿童。总体焦虑症状的阳性检出率为2.77%(42/1 513),流动儿童高于户籍儿童(χ2=7.95,P<0.01)。广泛性焦虑、社交焦虑和分离性焦虑的症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16%、3.82%和3.89%。其中,分离性焦虑症状的阳性检出率,流动儿童高于户籍儿童(χ2=6.82,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日常陪伴(β=-0.14,P<0.05)、育儿支持(β=-0.08,P<0.05)可减少学龄前儿童的焦虑症状,而惩罚(β=0.49,P<0.01)可增加儿童焦虑症状。儿童类型与家长养育行为的交互作用也与儿童焦虑水平密切相关(β=0.11,-0.12,P<0.05)。结论 高质量的日常陪伴、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育儿支持,减少惩罚,可降低学龄前儿童焦虑的症状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西安市某城区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偏离及常见病患病情况,为做好儿童保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西安市某区17家托幼机构 2017年在园儿童6 862人,于3-9月入园体检,对符合条件的6 595名儿童的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消瘦率分别为0.23%、0.14%、0.94%;超重率12.87%、肥胖率11.89%;患龋率15.51%、贫血率5.14%。男童低体重率、肥胖率高于女童(P<0.01);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生长迟缓、低体重、肥胖、龋齿、贫血的检出率增加(P<0.001);民办幼儿园儿童生长迟缓率、肥胖率、贫血率均大于公办幼儿园(P<0.01)。结论 西安市该城区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比例较低,身高、体重达标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超重、肥胖率偏高,龋齿、贫血患病的绝对人数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了解农村和城市学龄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症状的流行情况,研究屏前时间与ADHD症状的关系。方法 2016年6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农村地区的5所幼儿园和城市地区的2所幼儿园共抽取1 154名4~7岁儿童,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ADHD评估量表第4版学龄前儿童版”评估ADHD症状水平。结果 学龄前儿童ADHD症状阳性率为7.2%,其中农村地区检出率为8.3%,城市地区为6.8%。学龄前儿童屏前暴露时间大于2 h的儿童占27.1%,其中农村地区为39.4%,高于城市地区的22.2%。多因素回归显示,儿童睡前屏前暴露时间(β=1.05,P<0.01)越长,儿童ADHD症状水平越高;而父母陪伴时间越长,ADHD症状水平越低(β=-0.16,P<0.01)。此外,儿童性别(β=-1.97)、父母文化程度(β=-1.84,-2.30)和家庭收入(β=1.39)也会影响儿童ADHD症状水平(P<0.05)。结论 睡前屏前暴露时间与学龄前儿童高ADHD症状水平密切相关,父母给予儿童更多的陪伴可减少儿童ADHD症状水平和屏前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城市地区家长的育儿压力水平及学龄前儿童焦虑症状水平,分析育儿压力与学龄前儿童焦虑症状的关联性。方法 2017年6月采取方便整群抽样,从城市地区的3所幼儿园共抽取1 107名3~6岁儿童,对其家长开展问卷调查。采用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评估3~6岁儿童的焦虑症状水平。采用简式育儿压力评定量表测量亲子关系中的育儿压力。结果城市地区学龄前儿童总的焦虑症状阳性检出率为3.3%(34/1107),其中广泛性焦虑、社交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的症状阳性检出率为3.1%、3.7%和3.1%。儿童焦虑症状阳性组的家长各维度的育儿压力均显著高于无焦虑症状的儿童家长(P<0.01)。多因素回归显示,家长感到育儿愁苦和困难儿童的压力水平与儿童焦虑症状呈正相关(B=-0.17,P<0.01;B=-0.46,P<0.01);儿童3岁前花费越少,儿童焦虑症状水平越高(B=-1.14,P=0.01),相反儿童3岁后花费越高,儿童焦虑症状水平越高(B=1.19,P=0.02)。结论家长的育儿压力和家庭对儿童直接的经济投入与儿童焦虑症状水平呈显著相关,并受到儿童年龄的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运动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探讨影响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的生命早期因素。方法 2018年3-6月以上海市登记注册的4所幼儿园833名3~6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对750名有效样本运动及睡眠状况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运动时间和运动项目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的关系。结果 学龄前儿童学习日、休息日运动时间较少比例分别占72.7%(545/750)、27.2%(204/750),参与散步者占73.5%(551/750)。睡眠质量好、中等、差分别占23.9%(179/750)、65.2%(489/750)、10.9%(82/750),调整是否独立睡眠、睡前是否接接触电子产品、是否定时睡觉起床、学习日运动时间、运动项目参与率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后,学习日运动时间较少(OR=0.430,95%CI:0.205~0.904,P=0.026)、未参与散步(OR=0.399,95%CI:0.175~0.908,P=0.028)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差成正向关联。结论 学习日运动时间较少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差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运动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探讨影响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的生命早期因素。方法 2018年3-6月以上海市登记注册的4所幼儿园833名3~6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对750名有效样本运动及睡眠状况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运动时间和运动项目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的关系。结果 学龄前儿童学习日、休息日运动时间较少比例分别占72.7%(545/750)、27.2%(204/750),参与散步者占73.5%(551/750)。睡眠质量好、中等、差分别占23.9%(179/750)、65.2%(489/750)、10.9%(82/750),调整是否独立睡眠、睡前是否接接触电子产品、是否定时睡觉起床、学习日运动时间、运动项目参与率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后,学习日运动时间较少(OR=0.430,95%CI:0.205~0.904,P=0.026)、未参与散步(OR=0.399,95%CI:0.175~0.908,P=0.028)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差成正向关联。结论 学习日运动时间较少与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差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徐州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徐州市托幼机构中幼儿数量前5位的幼儿园作为调查现场,对抽中幼儿园的所有3~5岁学龄前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并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现状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4 464名徐州市3~5岁学龄前托幼儿童开展调查,男童2 236人,女童2 228人。3、4、5岁儿童分别占35.1%、32.0%、32.9%,城区托幼机构儿童占78.4%。有291例单纯性肥胖儿童,发生率为6.5%。分析结果显示父母至少一方肥胖(OR=1.881)、出生体重≥4.0 kg(OR=2.349)、年龄越大(OR=1.523)、偏爱高热量食物(OR=2.968)、很少吃蔬菜水果(OR=2.430)、偏爱零食(OR=2.678)、不易接受新食物(OR=1.499)的徐州市3~5岁学龄前儿童发生单纯性肥胖的可能性较高。结论 徐州市3~5岁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率较高,儿童单纯性肥胖与饮食行为、年龄、出生体重、父母肥胖情况等因素相关,培养学龄前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善饮食行为问题,可积极有效地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学龄前集体管理儿童的肥胖干预方法,为从公共卫生角度早期控制、减少肥胖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自2009年7月起,随机选取干预和对照幼儿园各2所,对在园3~4岁儿童进行为期2年的监测。对干预幼儿园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比较干预前后儿童的膳食频率和肥胖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儿童的饮食行为较对照组幼儿园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肥胖发生率有所降低,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幼儿园学龄前进行健康教育预防肥胖的发生是可行的。但对于肥胖儿童需要更有利的干预措施才能控制和减少肥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深圳市托幼机构儿童贫血现状,为降低儿童贫血患病率,制定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收集随机抽取的317所托幼机构儿童2013年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深圳市托幼机构儿童血红蛋白平均值为(123.83±8.83)g/L。其贫血患病率为6.28%,以轻度贫血为主占98.7%。2~6岁组儿童分别为4.16%、4.59%、3.88%、10.81%、8.50%,不同年龄组间儿童贫血患病率不同(χ2=1 304.4,P<0.001)。男女童贫血患病率无明显差异(χ2=0.143,P=0.705)。2)中心区托幼机构儿童贫血患病率3.83%低于周边区7.51%(χ2=432.63,P<0.001)。3)未评级、区级、市级、省级托幼机构的儿童贫血患病率依次为7.39%、7.23%、4.57%、4.1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4.0,P<0.001),托幼机构级别与贫血患病率呈线性趋势(χ2=246.1,P<0.001)。4)患有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肥胖儿童的贫血患病率均高于正常儿童(P<0.001)。结论 深圳市托幼机构儿童贫血现状不容乐观,需针对不同情况儿童采取干预措施,进一步降低其贫血患病率,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幼儿园3~6岁儿童乳牙患龋状况,为北京市海淀区集体儿童龋病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年3月-4月对北京市海淀区16所幼儿园的5 586名3~6岁儿童进行口腔健康状况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样本3~6岁儿童乳牙平均患龋率64.43%,患龋率随年龄的增长逐年增加(χ2=133.549,P<0.001);样本儿童龋均为3.70±4.10,不同年龄组儿童龋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1.323,P<0.001);样本儿童患龋的好发牙位随着年龄的增加从上切牙向磨牙转移。结论 北京市海淀区乳牙患龋率较高,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龋好发部位不同应该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