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MBs)与不同亚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预后。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6年5月期间就诊我院,并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116例,根据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ISS)标准分为5种亚型,即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LAA)、心源性卒中(CS)、其他病因型(OE)、穿支动脉疾病型(PAD)和病因不确定型(UE)。每个亚型分为CMBs组和非CMBs组,比较各组血清相关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每种亚型伴CMBs的影响因素,采用NIHSS评分评价每种亚型伴CMBs的预后情况。结果 PAD组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23.32±2.79)μmol/L,明显高于LAA(20.64±3.11)μmol/L、CS(20.7±2.63)μmol/L、OE(18.92±2.91)μmol/L和UE(17.63±3.06)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E组和LAA组糖化血红蛋白(Hb A1)水平(7.60±0.25和7.11±0.32)明显高于CS组(5.03±0.11)、PAD组(5.10±0.11)和UE组(4.99±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E和LAA两组间、CS、PAD和UE三组间Hb A1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长期饮酒是CS和PAD伴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Hcy是每种亚型伴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Hb A1是PAD、LAA伴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y、Hb A1和长期饮酒是缺血性脑卒中伴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亚型缺血性脑卒中伴CMBs的预后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轻型缺血性卒中与致残性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及病因学分型的差异。方法采用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对133例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轻型卒中组)及155例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致残性卒中组)进行病因分型,比较其危险因素及病因学分布上的差异。结果轻型卒中组与致残性卒中组患者糖尿病、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史、高脂血症、心房纤颤(房颤)、高尿酸血症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轻型卒中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比率最高(45. 1%),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PAD)次之(42. 1%),其次依次为不明原因性缺血性卒中(UE)(7. 52%)、心源性脑栓塞(CS)(4. 51%)和其他病因型缺血性卒中(OE)(0. 75%);致残性卒中组LAA比率最高(65. 16%),PAD次之(16. 13%),其次依次为CS(9. 68%)、UE(8. 39%)和OE(0. 65%)。两组间CISS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 02,P 0. 0001)。结论轻型缺血性卒中与致残性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无显著差异。轻型缺血性卒中与致残性缺血性卒中的最常见病因均为LAA、其次为PAD。轻型缺血性卒中的UE比率高于致残性缺血性卒中,而CS的比率低于致残性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AIS)患者不同分型静脉溶栓的出血转化和有效率情况,并进行疗效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AIS患者156例,依据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是否改善分为症状有效组(97例)和无效组(59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明确影响溶栓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不同病因的老年AIS患者采用阿替普酶溶栓后早期临床有效率及出血转化率有一定差异,其中病因不确定(UE)组及穿支动脉疾病(PAD)组有效率较高,出血转化率较低,而心源性卒中(CS)组早期有效率最低,出血转化率最高;(2)单因素分析显示早期神经功能有效组与无效组在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病因分型一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合并感染、中重度脑白质高信号(WMH)方面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顾分析提示中重度WHM是老年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不同病因的老年AIS患者采用静脉溶栓后早期临床有效率及出血转化率有一定差异,UE组及PAD组有效率较高,CS组出血转化率最高;中重度WMH是老年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影响早期神经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国广东地区不同病因轻型卒中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发病3 d内的轻型卒中(minor stroke,MS)患者,根据CISS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心源性卒中(cardiogenic stroke,CS)、穿支动脉病(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PAD)、其他病因(other etiology,OE)及病因未明(undetermined etiology,UE)五个亚组,分析它们之间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共纳入轻型卒中患者303例,在常见危险因素中,轻型卒中患者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所占比例相对最多,分别为72.3%、58.3%及39.9%;而不同病因中,LAA及PAD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1.9%、50.8%),且两组患者对比血甘油三酯(TG)(1.765±1.18)mg/L vs.(2.19±1.84)mg/L,P=0.03]、载脂蛋白B(Apo B)[(0.95±0.29)mg/L vs.(1.11±0.46)mg/L,P=0.009]、C反应蛋白(CRP)[(6.63±11.30)mg/L vs.(3.42±5.02)mg/L,P=0.042]及Apo B/Apo A1[(0.754±0.25)mg/L vs.(0.875±0.49)mg/L,P=0.019]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是轻型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广东地区轻型卒中发病机制最常见为PAD,其次为LAA;对轻型卒中患者进行TG、Apo B、Apo B/Apo A1、CRP等检测,也许能协助进行CISS分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以及危险因素,以期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防治有所帮助。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于我院脑病中心住院的共52例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青年卒中组) 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中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50例作为中老年卒中组,进行中国缺血性 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病因分型以及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①青年卒中组男性46例(88.46%),女性6例(11.54%),与中老年卒中组差异存在显著 性(χ2=5.573,P =0.018)。②青年卒中组CISS分型分布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46.15%,穿支动脉疾病型(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PAD)36.54%,病因不确定 型(undetermined etiology,UE)11.54%,心源性卒中型(cardiogenic stroke,CS)5.77%,无一例其他病因 型(other etiology,OE)。其分布与中老年卒中组差异无显著性。③青年卒中组患者危险因素暴露率依 次为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饮酒、糖尿病、卒中家族史;具有3个以上的危险因素者超过半数,该 数量与中老年卒中组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χ2=7.186,P =0.007),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 水平较中老年卒中组增高(t =1.250,P =0.038),叶酸水平较中老年卒中组下降(t =2.106,P =0.007); 吸烟(χ2=7.993,P =0.005)、饮酒(χ2=17.005,P =0.000)的暴露率较中老年卒中组升高;LAA亚组 Hcy水平高于PAD亚组(t =2.046,P =0.004)。 结论 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性别分布、危险因素、卒中病因分型方面具有一定特点,Hcy水平可能 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年龄以及病因分型有关。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较中老年患者多,控制并 减少危险因素,尤其是纠正高Hcy,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预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和临床预后的影响 因素。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入院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 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年龄将患者分为年龄≥80岁组和年龄<80岁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 时、溶栓24 h NIHSS评分,6个月mRS评分及死亡率,观察两组溶栓相关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及 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所有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共纳入患者119例,男性69例(58.0%),年龄范围46~94岁,平均70.12±10.55岁,入院 NIHSS评分4~38分。其中年龄≥80岁患者29例,年龄<80岁患者90例。静脉溶栓后,两组患者溶栓 24 h NIHSS评分较入院时均明显降低(均P<0.05),两组治疗24 h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的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肺部感染、6个月预后良好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脑梗死静脉溶 栓6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龄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0.05)。 结论 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未增加颅内出血转化风险、死亡率及不良预 后。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6个月预后不良 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CISS分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青年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high homocysteine,HHcy)的关系,为青年脑梗死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住院治疗的青年脑梗死患者200例作为实验组,于我院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Hcy水平,比较两组之间的Hcy差异;实验组进行CISS分型,各型进行NIHSS评分,应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比较不同CISS分型的青年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及Hcy水平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Hcy水平分别为21.38±3.32μmol/L、11.65±2.74μmol/L,两组Hcy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在实验组CISS分型中,与其他四型(PAD,CS,OE,UE)相比,LAA型Hcy水平升高,NIHSS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应F=209.03,P=0.0000;F=2410.54,P=0.0000),但其他四个亚型(PAD、CS、OE、UE)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是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青年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LAA型病情更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更高,应提高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和临床预后的影响
因素。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入院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
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年龄将患者分为年龄≥80岁组和年龄<80岁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
时、溶栓24 h NIHSS评分,6个月mRS评分及死亡率,观察两组溶栓相关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及
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所有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共纳入患者119例,男性69例(58.0%),年龄范围46~94岁,平均70.12±10.55岁,入院
NIHSS评分4~38分。其中年龄≥80岁患者29例,年龄<80岁患者90例。静脉溶栓后,两组患者溶栓
24 h NIHSS评分较入院时均明显降低(均P<0.05),两组治疗24 h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的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肺部感染、6个月预后良好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脑梗死静脉溶
栓6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龄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0.05)。
结论 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未增加颅内出血转化风险、死亡率及不良预
后。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6个月预后不良
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CISS分型的进展性卒中(SIP)危险因素及短期预后分析,为优化进展性卒中的诊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自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SIP患者共58例,观察并记录入组患者在发病时、发病后48h、72h、7d的SSS评分。根据临床资料得出患者的CISS分型,依CISS分型分为五组:大动脉粥样硬化组(LAA),心源性卒中组(CS),穿支动脉疾病组(PAD),其他病因组(OE),病因不确定组(UE)。结果对基于CISS分型的SIP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高龄、房颤在CS组占比最大,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在PAD组占比最大,吸烟史在LAA组占比最大。对早发型、迟发型的SIP的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入组患者发病时、发病后48h、72h、7d的SSS评分进行分析,PAD组SSS评分均最高,即症状较轻,CS组SSS评分均较低,即症状较重。结论高龄、房颤者易患进展性心源性卒中;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者易患进展性穿支动脉疾病;有吸烟史者易患大动脉粥样硬化型SIP;SIP的患者,穿支动脉疾病组短期预后良好,心源性卒中组短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急性缺血性卒中行静脉溶栓患者205例的队列,其 中联合治疗组(阿替普酶+丁苯酞组)112例,阿替普酶组93例。分析两组患者溶栓后即刻及14 d后 NIHSS评分,90 d的mRS评分,并分析不同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rial of Org 10 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中的临床疗效。同时分析溶栓后14 d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情况。 结果 ①溶栓后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14 d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阿替普 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82±0.44)分 vs(6.40±0.66)分,P=0.041]。联合治疗组90 d预后良好 率高于阿替普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3% vs 55.9%,P =0.014);其中LAA亚型中联合治疗组患 者NI HSS评分(P =0.023)及预后良好率(P =0.045)均高于阿替普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治疗 后90 d两组死亡率及14 d颅内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丁苯酞是改善 缺血性卒中溶栓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 0.425,95%CI 0.216~0.835,P =0.013);年龄>60岁(OR 2.233,95%CI 1.047~4.766,P =0.038)、入院时收缩压>160 mm Hg(OR 2.295,95%CI 1.126~4.679, P =0.022)、溶栓前NIHSS评分>10分(OR 9.354,95%CI 4.049~21.610,P<0.001)是预后的独立危险 因素。 结论 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能改善90 d临床预后,对LAA患者可能更 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HR-MRI管壁成像对于缺血性卒中病因精准化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9年5月发病2周内入院且住院期间完善了责任血管或责任血管载体动脉HR-MRI扫描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依据CISS分型标准,于HR-MRI扫描前后对入组患者分别进行病因分型,以探讨HR-MRI对于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院前通知对取栓患者入院-再灌注时间(door-to-reperfusion time,DRT)和临床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取栓患者的临床和影像 学资料。将院前通知定义为当地医院在患者转运之前向本中心卒中小组进行短信告知。对院前通知 和非院前通知组的基线特点,以及两组DRT和预后进行比较。预后良好定义为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 评分≤3分。 结果 共纳入123例接受取栓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57例(46.3%)患者在转运到达前进行了院前 通知。在术后达到再灌注的人群中(100例),与非院前通知组患者相比,院前通知组患者的DRT明显 较短(P<0.001)。术前静脉溶栓[优势比(odds ratio,OR)=2.774,P =0.023]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 素,院前通知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OR =2.586,P =0.058)。但院前通知联合术前静脉溶栓是预 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OR =7.662,P =0.006)。 结论 院前通知可以缩短DRT。在取栓后达到再灌注的人群中,术前进行静脉溶栓能够使患者获益, 而术前静脉溶栓联合院前通知将使获益概率增加2.7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 n,hs-CRP)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LAA)、小血管闭塞型(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中的差异,以及二者与完全性、进展性卒中的关系。 方法 入组患者按急性卒中治疗Org 10 172试验(trial of org 10 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TOAST)分型分为LAA及SAO卒中共217例,LAA 130例,其中进展性卒中58例;SAO 87例,其中进展性卒 中12例。检测并比较血清Hcy和hs-CRP水平。 结果 ①Hcy(P<0.019)、hs-CRP(P =0.021)、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P =0.012) 在LAA组及SAO组经Logistic回归分析纠正混杂因素后差异显著,LAA组血清Hcy和hs-CRP、LDL显著高于 SAO组。②Hcy(P<0.001)、hs-CRP(P =0.017)、LAA(P =0.023)在进展性和完全性卒中中纠正混杂因 素后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全部进展性卒中患者血清Hcy、hs-CRP、LAA明显高于完全性卒中患 者。③LAA组中,进展性与完全性两亚组患者血清Hcy无明显差异,而进展性卒中亚组hs-CRP水平明显 高于完全性卒中患者。 结论 血清Hcy、hs-CRP、LDL是LAA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Hcy和hs-CRP可作为IS病因分型的参考 指标之一;高Hcy、hs-CRP、LAA是进展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发病4.5 h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联合
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与直接取栓治疗的疗效差异。
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7月-2019年5月全国18家分中心发病4.5 h
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根据实际治疗方式,分为桥接治疗组(IVT+EVT)和直接取栓组
(direct endovascular treatment,D-EVT)。主要结局为发病90 d的神经功能预后,良好预后定义为mRS评
分0~2分,采用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评估两组90 d预后的差异。
结果 研究纳入123例患者,平均年龄62.79±11.07岁,男性85例(69.11%),其中D -EVT组98例
(79.67%),IVT+EVT组25例(20.33%)。与IVT+EVT组相比,D-EVT组取栓≥3次病例更多(26.52%
vs 8.00%,P =0.04);多因素分析显示,IVT+EVT组良好预后比例高于D -EVT组(aOR 0.2,95%CI
0.06~0.71,P =0.01)。
结论 对于发病4.5 h内的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较单纯血管内治
疗90 d神经功能预后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不同严重程度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失语改 善的比例及程度。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7年3月在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卒中中心连续入院接受rt-PA静 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360例,根据NIHSS评分分为NIHSS评分≤8分组和NIHSS评分>8分组。收集两组 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脏病病史、吸烟饮酒史、LDL-C、发病至溶栓时间等 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溶栓24 h后神经功能显著好转、失语改善的比例差异,并比较两组失语改 善程度的差异。 结果 共计纳入伴有失语的AIS患者158例,其中NIHSS评分≤8分患者49例,NIHSS评分>8分患者109 例,两组基线资料及溶栓24 h后神经功能显著好转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IHSS评分≤8分组溶 栓24 h后失语改善比例高于NIHSS评分>8分组(67.3% vs 45.9%,P =0.021),NIHSS评分≤8分组失语 完全改善比例高于NIHSS评分>8分组(69.7% vs 44.0%,P =0.021)。 结论 伴有失语的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24 h后,NIHSS评分≤8分患者失语改善比例高于NIHSS评分 >8分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优化急性缺血性卒中急诊诊疗流程,在预检台设置卒中护士作为第一反应者并贯穿整个 溶栓和血管内取栓绿色通道对治疗效率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2016年4月1日-2017年3月31日溶栓和(或)血管内治 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208例。根据有无卒中护士的参与分为有卒中护士组(43例)和无卒中护士 组(165例)。比较两组各治疗环节的延误时间:进门到用药时间(door-to-needle,DTN)、进门至影像学 检查时间(door-to-imaging,DTI)、影像学检查至用药时间(imaging-to-needle,ITN)、影像学检查至股动 脉穿刺时间(i magi ng-to-puncture,ITP)、进门至股动脉穿刺时间(door-to-puncture,DTP)、到院至治疗 达标率(DTN≤60 min、DTP≤90 min)和出院时及发病3个月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2分]的比例。 结果 较无护士组,有卒中护士组DTN中位数由39 mi n缩短至27 mi n(Z =-5.422,P<0.001);DTP 中位数由105 mi n缩短至68 mi n(Z =-2.707,P =0.007);I TN中位数由21 mi n缩短至8 mi n(Z =-5.981,P <0.001);I TP中位数由78.5 mi n缩短至45 mi n(P =0.013)。有护士组和无护士组DTN达标率分别为 97.67%和90.97%(P<0.001),DTP达标率分别为100%和35.62%(P<0.001)。出院时和发病3个月有 卒中护士组mRS评分≤2分比例显著高于无卒中护士组(62.79% vs 49.09%;69.77% vs 50.91%,均 P<0.001)。 结论 急诊预检台设置卒中护士作为第一反应者并贯穿整个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或血管内治疗绿 色通道可以显著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DTN时间和ITP时间,提高到院至治疗达标率,改善患者 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