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660例视力低常儿童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视力低常儿童屈光状态及分布规律,屈光不正与弱视的关系,力争在儿童视觉发育敏感期及时治疗。方法: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查视力,裸眼视力≤0.8为视力低常,给予0.5%阿托品眼药水散瞳验光。结果:(1)远视居首位占85.10%,混合散光占10.92%,近视占3.98%。(2)轻度屈光不正占75.72%,中度占21.44%,高度占2.68%,正视占0.15%,(3)远视屈光不正弱视构成比最大占68.9%。(4)远视性屈光不正程度及屈光参差程度愈高或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散光程度愈高,中度以上弱视所占比例愈大。结论: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与弱视的形成密切相关,合理矫正幼儿屈光不正是防治弱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天津市东丽区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分析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4所幼儿园1 459名3~5岁学龄前儿童,使用Sure Sight手持自动验光仪检查屈光状态。根据不同年龄组和不同屈光状态分类,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1 459名学龄前儿童视力低下发生率为21.59%,主要的屈光不正类型是轻度远视(82.56%)。3个年龄组儿童轻度远视和单纯性散光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35,P0.05;χ2=19.06,P0.05)。屈光异常的影响因素包括早产、低体重、屈光不正家族史、长时间看电子产品、偏食、参加户外活动时间短(P0.05)。结论天津市东丽区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主要类型为轻度远视和散光。早产、低体重、屈光不正家族史、长时间看电子产品、偏食、参加户外活动时间短是儿童屈光不正的独立危险因素。学龄前期是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应定期做好视力及屈光筛查工作,预防和治疗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 4~ 6岁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及其分布规律。方法 用国际标准视力检查视力 ,以象膜映光法及遮盖法检查眼位 ,1%阿托品眼水点眼 ,每日 3次 ,连续 3d后进行检影验光 ,3周后配镜。对 2 5 8例视力低常儿童从视力、眼位、屈光、矫正视力等 4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各年龄组双眼视力低常均多于单眼视力低常 ;内斜视、外斜视均以远视多见 ;4~ 6岁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均以远视为主 ,且以复性远视散光居多 ;屈光不正的程度以轻度屈光不正为主 ,其中又以轻度远视最多。结论  4~ 6岁儿童处于视觉发育的敏感期 ,眼的屈光状态多为远视 ,对其进行视力屈光检查 ,早发现、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现状及弱视患病率,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孝感市3~6岁8730例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普查,将单眼或双眼视力低于正常者,通知门诊复查,将矫正视力<0.8者,定为弱视。结果:视力低常患病率15.32%,无性别差异,较小年龄组视力低常率高于较大年龄组;弱视患病率为5.37%,斜视发生率为0.96%,无年龄差异(P>0.05)。视力低常者屈光不正构成为近视7.33%,远视83.69%,混合散光8.98%,远视对儿童视力不良影响最大,远视中又以复性远视散光最为多见;屈光不正是形成弱视的主要原因,其中远视对弱视的影响大于其他类型屈光不正对于弱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斌  顾东英  黄彩霞 《中国校医》2012,26(9):668-669,671
目的调查分析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其屈光状态,为防治屈光不正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6岁学龄前儿童2 650名进行调查,应用儿童图形视力表和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视力,采用美国伟伦公司Suresight手持自动验光仪进行屈光检查。结果男、女童弱视检出率分别为85.3%和8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P>0.05),且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0.05)。屈光状态类型以混合散光、单纯远视和复性远视散光为主,分别占66.7%、18.6%、12.9%。随着年龄增加,混合散光人数逐渐减少,而单纯远视人数逐渐增加。结论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屈光是儿童眼保健的重要指标,了解各年龄视力及屈光状况很有必要,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减少弱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学龄前儿童屈光类型与视力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解屈光不正类型对视功能的影响 ,我们对阳江市 12 80 6例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筛查。凡视力低常者进行眼部检查及检影验光 ,结果显示 ,导致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的主要原因是屈光不正 ,导致视力低常的屈光类型是复性远视散光、远视、混合性散光、单纯远视散光。导致弱视的主要原因是 :复性远视散光、远视、混合性散光、屈光参差。凡有屈光不正的学龄前儿童宜及早给予适当治疗。  相似文献   

7.
黄彩霞  顾东英  张翔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4):5551-5553
目的:了解兰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屈光状态,为防治屈光不正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0所幼儿园2 754例3~6岁学龄前儿童,应用儿童图形视力表和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视力,采用美国伟伦公司Sure-sight手持自动验光仪进行屈光检查。结果:调查对象男、女童弱视检出率均为13.9%,男、女童弱视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对象屈光状态类型以单纯远视、混合散光和复性远视散光为主,分别占36.5%、30.1%、27.6%,随着年龄增加复性远视散光人数逐渐减少,而单纯远视人数逐渐增加。结论: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屈光是儿童眼保健的重要指标,了解各年龄视力及屈光状况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控制弱视及弱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了解北京市3~6岁异常视力儿童屈光状态.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3~6岁儿童(5 586名)的视功能进行了调查,本文仅就单眼裸眼视力<0.9者(370例、740只眼)的屈光状态及伴斜视、弱视患儿的屈光状态进行了分析.结果 屈光不正总患病率为6.53%,远视、混合散光、近视患病率依次为:4.76%、1.56%、0.30%(P<0.01);轻、中、重度屈光不正患病率依次为:3.68%、2.05%、0.90%(P<0.01);屈光不正分布有地区差异(城镇高于农村,P<0.01)和年龄特点(4岁组患病率高于其他年龄组,P<0.01);斜视患病率为0.80%,弱视患病率为2.22%,弱视首次检出率84.85%.远视性屈光不正是导致斜、弱视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9.
林峰  林翔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2):4548-4549
目的:了解儿童眼散光的主要类型、分布规律、视力矫正情况及影响弱视程度的因素。方法:对983例3~7岁视力低常儿童1767眼散瞳验光所得散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复性远视散光占64.35%,混合散光占15.90%,复性近视散光占9.39%,单纯远视散光占9.05%,单纯近视散光占1.30%。散光程度在0.5~1.00DC者占43.41%,1.25~2.00DC者占34.35%,2.25~3.00DC者占14.88%,3.00DC以上者占7.36%。双眼散光占79.76%,单眼散光占20.24%。矫正视力≥0.9者占44.93%,矫正视力(0.9者占55.07%,确诊弱视649眼,占36.73%。结论:儿童屈光不正以散瞳状态为主,复性远视散光是儿童眼散光的主要类型,散光程度以轻度为主,中、重度散光是弱视形成的主要原因,应早期筛查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合理矫治儿童眼散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肇庆市端州城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屈光状态,为保护儿童视力、防治屈光不正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1-2010年肇庆市端州城区12所幼儿园4~6岁学龄前儿童的视力和屈光状态筛查资料。结果:共筛查学龄前儿童36778名,发现视力低常儿童6361名,视力低常率为17.30%;发现弱视儿童757名,弱视患病率为2.06%。不同年份的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7,P=0.993);不同级别幼儿园的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P=0.351);不同年龄组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年龄增长,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有降低的趋势;不同性别的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P=0.149)。视力正常及视力低常儿童屈光状态均以远视为主,患病率分别为88.68%和82.20%,近视患病率分别为2.80%和11.00%,随着年龄的增长,远视患病率逐渐降低,近视患病率逐渐升高。正视率和混合散光患病率较低,且没有年龄间差异。结论: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以远视为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率不断提高,应对学龄前儿童定期进行视力检查,根据学龄前儿童视力变化特征,确定不同时期的防治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荣成市2012-2017年托幼机构集体儿童健康状况变化趋势,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纵向和横向比较法,回顾荣成市全市共26所托幼机构2012-2017年集体儿童健康体检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儿童营养不良(低体重、发育迟缓、消瘦)、贫血患病率较低,分别介于0.45%~0.52%、0.89%~1.19%之间,不同时间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6,2.123,P>0.05);儿童肥胖率逐年增高,从2012年的4.75%上升到2017年的5.14%(χ2=0.921,P>0.05);视力异常率从2012年的10.55%上升到2017年的19.29%,龋齿患病率较高,介于33.22%~36.29%之间,视力异常及龋齿患病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6.935,42.363,P<0.01或<0.05)。公办托幼机构龋齿、贫血、视力异常健康体检指标低于民办托幼机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226、13.715、109.617,P<0.01)。结论 荣成市托幼机构儿童健康状况良好,肥胖、视力异常是干预的重点,口腔保健不容忽视,民办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深圳市南山区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3—6月在深圳市南山区抽取86所幼儿园共15 008名幼儿,采用基本信息问卷及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对幼儿家长进行调查,并对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异常检出率为6.5%,由高到低分别为同伴交往问题、品行问题、亲社会行为、情绪症状、多动,女童情绪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童(χ2=18.000),而男童多动(χ2=63.499)、亲社会行为问题(χ2=131.533)检出率高于女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龄小(χ2=45.990)、出生时有高危因素(χ2=19.165)、非深户(χ2=182.178)、出生地在深圳市外(χ2=28.470,)、父母亲年龄小(χ2=74.737,56.082)、父母亲学历低(χ2=247.481,243.298)、家庭结构复杂(χ2=43.567)、接触二手烟(χ2=103.434)的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分析发现,出生时有高危因素(OR=1.535)、在深圳时间短(OR=1.729)、父母亲学历低(OR=1.492,2.318)、接触二手烟(OR=1.293)是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高危因素,核心家庭类型是保护因素(OR=0.564)。结论 同伴交往问题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受到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儿童误服中毒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临床特点,为有效防范儿童误服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1年11月-2016年11月武汉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53例误服中毒住院儿童资料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 儿童误服高发年龄在1~4岁之间(275例,占77.9%),年龄中位数2.4岁,男女比1.5∶1,农村高于城镇,不同性别及不同区域在起病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误服药物均以内服药为主(157例),城镇误服内服药构成比高于农村(χ2 =8.51,P<0.05),而农村在误服农药构成比显著高于城镇(χ2 =18.8,P<0.05),内服药中,农村误服神经精神科用药显著高于城镇(χ2 =8.43,P<0.05),而城镇误服降压药显著高于农村(χ2 =4.3,P<0.05)。80.7%的家庭祖辈参与了儿童的监护,农村祖辈参与儿童监护及抚养构成比更高。结论 儿童误服中毒在不同年龄发病率明显不同,应根据不同年龄生理及心理特点进行防范误服的发生;农村留守儿童及祖辈监护可能为儿童误服的高危因素;有精神病患者、需长期口服药的慢性病以及智障儿童家庭等特殊家庭需更加重视对药物的监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上海市4区0~5岁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为本地区儿童健康促进和营养改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择上海市4个区的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调查点,以2018年7月-2019年4月前往调查点进行健康体检的0~5岁儿童及其监护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健康体检和问卷调查。采用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Z评分法进行评价。结果 除36~60月龄组外,其余各月龄组男童身长/高、体重均大于女童(P<0.05);女童HAZ值在各月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66,P=0.004),不同月龄组男女童WAZ值及WHZ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童χ2WAZ=25.192、χ2WHZ=25.368;女童χ2WAZ=24.378,χ2WHZ=24.690,P<0.001)。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超重和肥胖儿童检出率分别为3.4%,2.0%,2.0%,11.4%和9.5%。结论 上海市4区0~5岁儿童生长发育总体水平正常,仍存在生长迟缓、低体重和消瘦等营养不良问题,超重和肥胖问题突出,应加强本地区儿童健康促进和营养改善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上海市4区0~5岁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为本地区儿童健康促进和营养改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择上海市4个区的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调查点,以2018年7月-2019年4月前往调查点进行健康体检的0~5岁儿童及其监护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健康体检和问卷调查。采用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Z评分法进行评价。结果 除36~60月龄组外,其余各月龄组男童身长/高、体重均大于女童(P<0.05);女童HAZ值在各月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66,P=0.004),不同月龄组男女童WAZ值及WHZ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童χ2WAZ=25.192、χ2WHZ=25.368;女童χ2WAZ=24.378,χ2WHZ=24.690,P<0.001)。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超重和肥胖儿童检出率分别为3.4%,2.0%,2.0%,11.4%和9.5%。结论 上海市4区0~5岁儿童生长发育总体水平正常,仍存在生长迟缓、低体重和消瘦等营养不良问题,超重和肥胖问题突出,应加强本地区儿童健康促进和营养改善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2014—2019年7岁以下户籍儿童保健和健康情况,为今后兵团儿童健康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对2014—2019年全国妇幼卫生年报管理系统中7岁以下儿童保健和健康情况进行统计学描述和推断。 结果 2014—2019年间兵团户籍活产共81 838人,男女比例为1.08∶1,7岁、5岁、3岁以下儿童数分别为704 480、517 053、311 964人。5岁以下儿童、婴儿、新生儿死亡率指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27.47、13.32、11.74,P<0.001),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和纯母乳喂养率(χ2=13.57、442.29)、7岁以下儿童保健服务情况中的新生儿访视比例、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比例、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比例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415.88、2 481.97、3 393.64,P<0.001),5岁以下儿童营养评价中的低体重、生长迟缓、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22.68、24.55、132.82、29.66,P<0.001),而经血红蛋白检测的贫血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中重度贫血患病率呈下降趋势(χ2=94.93、66.13,P<0.001)。 结论 兵团的儿童保健服务情况逐步完善,儿童健康的总体状况逐步提升,但需注意儿童中存在的贫血问题。应制定适合当地个性化的儿童保健卫生政策以进一步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手足口病免疫细胞变化的特点,以期为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诊治提供指导。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集1 090例不同年龄段手足口病(HMFD)患儿EDTA抗凝外周血,经破红、洗涤处理后分别加入CD3、CD4、CD8、CD19及CD16/CD56 5种荧光单抗对细胞进行标记,流式细胞仪对CD3+、CD4+、CD8+、CD19+及CD16+/CD56+五种免疫细胞含量进行分析。将患儿分为0~6个月、6个月<~5岁、5<~12岁3组,使用SPSS 19.0软件对3组患儿5种细胞含量构成比和升降幅度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6个月<~5岁组患儿占总例数的89.1%,为HFMD高发组;该年龄段患儿CD3+(χ2=9.824,P=0.007)、CD4+(χ2=16.367, P<0.001)及NK(χ2=8.666,P=0.013)细胞含量降低的比例, CD19+细胞(χ2=13.867,P=0.001)含量增高的比例与其他年龄组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该年龄段患儿CD3+细胞(F=3.907,P=0.020)含量降低的幅度,CD19+细胞(F=9.952,P<0.001)含量升高的幅度较其他年龄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6个月<~5岁是HFMD的高发年龄段,该年龄段患儿免疫细胞的变化更为明显。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的下降伴随CD19+细胞含量增高提示患儿病情急变,临床宜加强该年龄段患儿的免疫功能监控,调节免疫平衡,及早预防,从而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西藏山南市2019年儿童入园体检资料,了解山南市儿童入园前身体健康状况,为今后在当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儿童保健奠定科学基础。方法 收集2019年山南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944名2~6岁儿童入园体检资料,比较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及龋齿、视力不良、贫血的患病情况。结果 2019年山南市入园体检儿童营养不良检出率为8.90%(84/944),不同年龄段生长迟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19,P=0.01)。营养过剩检出率为4.45%(42/944),各年龄段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0,P=0.042)。龋齿、贫血、视力不良的检出率分别为48.52%(458/944)、17.76%(167/944)、47.56%(449/944),不同年龄段龋齿和贫血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271、14.031,P=0.003)。结论 山南市学龄前儿童生长迟缓、龋齿、贫血及视力不良的发生率较高,须受到家长及相关机构的重视,共同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加强人群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情绪障碍儿童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及其父母的人格特征,为儿童情绪障碍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2月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102例情绪障碍儿童与102例同龄正常儿童及其父母进行调查评估。结果 情绪障碍儿童组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单亲和重组家庭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439,P<0.001;χ2=6.093,P=0.014)。情绪障碍儿童组父母内外向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神经质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642、2.526、3.810、4.794,P<0.001)。情绪障碍儿童组母亲精神质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5,P=0.037)。情绪障碍儿童组父亲惩罚、严厉因子、过分干涉因子及拒绝、否认因子得分,母亲拒绝、否认因子、惩罚、严厉因子高于对照组,而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00~6.663,P均<0.05)。结论 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障碍有显著影响,减少家庭矛盾、改善父母教育方式有助于情绪障碍的治疗与预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语言障碍儿童的睡眠状况以及睡眠问题的发生情况,为从睡眠角度指导语言障碍的综合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1-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妇女儿童医院招募语言障碍儿童78名,并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94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自行编写的睡眠调查问卷,调查两组儿童近1个月的睡眠情况。采用t 检验、χ2检验及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病例组睡眠问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2.56% vs. 37.23%,χ2=4.062,P<0.05)。其中,入睡困难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7.44% vs. 31.91%,χ2=4.318, P<0.05)。病例组夜间就寝显著晚于对照组(21.91±0.73 vs. 21.51±0.55,t=4.070, P<0.001),夜间睡眠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9.29±0.86) h vs. (9.67±0.76 h),t=-3.162,P<0.05]。病例组中独立入睡的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需要帮助入睡的儿童(41.30% vs. 68.75%,χ2=5.701,P<0.05)。夜醒后家长给予适当应答者,睡眠问题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无应答及立即应答者(33.33% vs. 61.53% vs. 62.50%,χ2=6.359,P<0.05)。结论 语言障碍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高,夜间就寝时间晚、睡眠时间少。入睡方式、夜醒家长反应可影响其睡眠。在语言障碍儿童的综合干预中,需要充分关注其睡眠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