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喷催产素疗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促进作用,以寻求儿童ASD的治疗新方法。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7-12月之间,来就诊的ASD儿童25名,随机分为治疗组(n=12)和对照组(n=13)。对治疗组儿童鼻喷催产素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儿童不接受鼻喷催产素治疗。结果 1)催产素水平: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儿童血清催产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P>0.05);治疗第4周两组血清催产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1,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两组血清催产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 P<0.05)。2)行为数据:入组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社交回应量表(SRS)上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P>0.05);治疗第4周,两组儿童SRS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P<0.05)。入组时、治疗4周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两组儿童在《心理教育概况中文版(第三版)》(CPEP3)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得分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ASD儿童进行鼻喷催产素治疗,能提高其血液中催产素水平,而且能降低其在社交回应量表上的分数。鼻喷催产素疗法在ASD儿童的康复治疗中有较大的应用潜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父母进行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分析该干预措施可能对ASD儿童及家庭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10月从康复机构抽取实验组、对照组各30例ASD儿童,对实验组儿童的父母进行为期10周的团体认知行为干预;收集并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父母填写的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相关数据。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ATEC得分比较,在社交项目、总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5、2.808,P<0.05或<0.01);两组TCSQ得分差异对比,积极应对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4,P=0.036);ATEC感知觉项目得分与TCSQ积极应对得分呈负相关(r=-0.202,P=0.027)。结论 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可能使ASD儿童的父母更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从而影响ASD儿童的社交、感知觉方面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第二版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2)模块1与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对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9年1月—2022年3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神经康复医学科初次就诊,第一诊断为ASD、全面发育迟缓儿(GDD)及评估为正常的104例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ASD患儿60例(高、低功能各30例)为ASD组,24例全面发育迟缓患儿(GDD患儿)及正常儿20例为非ASD组,两组均采用ADOS-2模块1和CARS评估。比较两个量表与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ASD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对比两者诊断ASD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1)ADOS-2模块1与DSM-5的一致性好(Kappa=0.862),CARS与DSM-5的一致性为中等(Kappa=0.509),ADOS-2模块1与CARS间的一致性为好(Kappa=0.695)。2)ADOS-2模块1的敏感性优于CAR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33,P<0.001)。ADOS-2模块1在诊断IQ≥70和IQ<70的儿童中的敏感性、特异性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RS在诊断IQ<70的儿童的敏感性优于IQ≥70的儿童(χ2=7.500,P=0.006),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OS-2 模块1、CARS均为辅助诊断ASD的重要工具,ADOS-2模块1在ASD儿童的早期诊断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临床工作中,对IQ≥70的儿童,建议降低CARS的诊断阈值,以提高CARS的诊断敏感性,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家庭干预模式在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证据。方法 选取襄阳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76例AS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是否进行家庭训练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33),对照组患儿予以上午医院规范训练,在家不训练;观察组患儿则上午在医院训练,其他时间由家长在家随时随地训练,分别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ASD治疗评估量表(ATEC)和ASD行为量表评分(ABC)进行比较,同时评定两组儿童的面部表情卡配对情况。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ATEC和ABC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1、0.24,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ATEC和ABC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55、9.51,P<0.05),也低于治疗前(t=7.02、10.97,P<0.05);另外,两组患儿间伤心、高兴、生气、害怕等面部表情卡配对情况指标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12.14、8.16、8.34、4.31,P<0.05)。结论 医院结合家庭进行ASD综合干预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值得在其康复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孤独症患儿父母的依恋特征。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关系问卷及自制调查表对68例孤独症患儿父母及136名正常儿童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对照研究。 【结果】 两组父亲依恋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574,P>0.05),两组母亲依恋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94,P>0.05)。孤独症患儿父亲在依恋焦虑维度得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58,P>0.05),在依恋回避维度得分两组父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9,P>0.05);在依恋焦虑和回避维度得分两组母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焦虑=0.667;t回避=0.968,P>0.05)。 【结论】 孤独症患儿父母的依恋类型分布与正常儿童父母的依恋类型分布无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孤独谱系障碍(ASD)患儿消化道症状的检出率及消化道症状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为ASD的干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第5版的诊断标准,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儿童康复中心就诊的ASD患儿112例,选取正常儿童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儿童孤独谱系障碍评定量表(CARS)、孤独谱系障碍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对ASD患儿进行症状评估,采用Gesell发育量表(GDS)对ASD患儿进行发育评估,采用问卷调查儿童的消化道症状与行为表现。结果 ASD组消化道症状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2.3% vs.24.0%,χ2=33.012,P<0.001)。将ASD患儿分为有消化道症状组(62例)和无消化道症状组(50例),两组间GDS、CARS和AB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消化道症状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伤人/自伤)、重复刻板行为问题以及总评分明显高于无消化道症状组(t=4.868、4.101、4.812、5.968,P<0.001)。结论 ASD患儿消化道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有消化道症状比无消化道症状的ASD患儿具有更严重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提示临床干预消化道症状可能对ASD患儿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孤独谱系障碍(ASD)患儿消化道症状的检出率及消化道症状与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为ASD的干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第5版的诊断标准,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儿童康复中心就诊的ASD患儿112例,选取正常儿童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儿童孤独谱系障碍评定量表(CARS)、孤独谱系障碍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对ASD患儿进行症状评估,采用Gesell发育量表(GDS)对ASD患儿进行发育评估,采用问卷调查儿童的消化道症状与行为表现。结果 ASD组消化道症状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2.3% vs.24.0%,χ2=33.012,P<0.001)。将ASD患儿分为有消化道症状组(62例)和无消化道症状组(50例),两组间GDS、CARS和AB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消化道症状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伤人/自伤)、重复刻板行为问题以及总评分明显高于无消化道症状组(t=4.868、4.101、4.812、5.968,P<0.001)。结论 ASD患儿消化道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有消化道症状比无消化道症状的ASD患儿具有更严重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提示临床干预消化道症状可能对ASD患儿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介入丹佛模式(ESDM)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婴幼儿干预效果,为改善ASD预后提供依据。 方法 招募2015年6月—2017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临床诊断为ASD的婴幼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均接受ESDM干预;对照组30例,为干预等待的ASD婴幼儿。干预时间为每周1次,每次1 h,持续24周。干预前进行基线系统评估,干预后两组均完成儿童心理教育评估(PEP-3)、Gesell量表评估。 结果 ESDM组和对照组月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前两组沟通、社交互动、重复刻板行为、认知、语言、精细动作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ESDM组语言、个人-社交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15、2.379, P<0.05);ESDM组认知、语言表达、语言理解、小肌肉、模仿、行为特征-非语言的原积分较对照组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6、2.510、2.416、2.578、2.017、2.150,P<0.05)。此外,ESDM组Gesell量表中的语言发育商干预前后的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05,P<0.05)。 结论 经ESDM模式干预后,ASD婴幼儿语言、社交明显改善,认知、语言表达、语言理解、小肌肉、模仿能力明显提升,行为特征-非语言的刻板行为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关键性技能训练法(PRT)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的干预效果,为ASD儿童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发育行为科诊断为ASD的2~5岁儿童46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PRT组,每组各23例。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均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进行评估。结果 常规组治疗3个月后ABC总分、交往能区、躯体运动能区、生活自理能区分数均降低(t=5.505、3.102、3.425、4.058,P<0.05)。PRT组治疗3个月后ABC总分、感觉能区、交往能区、躯体运动能区、语言能区、生活自理能区及CARS总分均降低(t=6.087、2.861、4.618、5.509、5.621、6.578、7.398,P<0.05)。PRT组ABC总分、交往能区、躯体运动能区、语言能区、生活自理能区及CARS总分分数差值显著高于常规组(t=8.965、5.488、3.761、5.508、2.612、5.618,P<0.05)。结论 PRT治疗可有效改善ASD儿童的社交、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能力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与典型发育(TD)儿童母亲的焦虑状况,探索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其母亲焦虑水平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临床诊断招募55名6~12岁智商≥70的ASD儿童及74名TD儿童,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评估入组儿童母亲的焦虑情况,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评估两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表现。结果 ASD儿童组母亲状态焦虑得分与特质焦虑得分高于TD组母亲(t=5.272、4.484、P<0.05),ASD儿童SDQ困难总分及多动/注意力缺陷、情绪症状、同伴交往问题及品行问题因子得分高于TD组儿童(t=10.791、7.482、4.295、12.925、3.544),亲社会行为因子分(t=5.084)低于TD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校正混杂因素后,ASD组母亲状态、特质焦虑得分与儿童困难总分 [S-AI: β=0.83 (95%CI: 0.19~1.46); T-AI: β=0.60 (95%CI: 0.05~1.14)]、情绪症状 [S-AI: β=2.28 (95%CI:0.72~3.84); T-AI: β=2.04 (95%CI: 0.74~3.33)]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TD组母亲状态焦虑得分与儿童困难总分 [β=0.50 (95%CI: 0.03~0.96)]、品行问题 [β=1.74 (95%CI: 0.19~3.30)]存在正相关关系;特质焦虑得分与品行问题 [β=1.54 (95%CI: 0.09~3.00)]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ASD儿童母亲比TD儿童母亲更容易出现焦虑。其中ASD儿童母亲的焦虑水平与儿童情绪问题有关,TD儿童母亲的焦虑水平与儿童品行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左旋肉碱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的治疗效果,为ASD患儿寻求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12月选取诊断为ASD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特殊教育干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左卡尼汀[100 mg/(kg·d)]。治疗前及治疗3 个月后,采用串联质谱分析检测游离肉碱含量,采用异常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和中文版心理教育评定(C-PEP)进行量表评估。结果 治疗前,两组游离肉碱均偏低,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游离肉碱均有所提升[(28.28±2.26)μmol/L],对照组仍偏低[(16.54±2.08)μmol/L];治疗3个月后两组ABC总分(t对照=-6.32,t治疗=-8.05)、CARS总分(t对照=-1.24,t治疗=-1.38)较前有所降低,PEP-3 评分较前均有所提高(t对照=-3.584,t治疗=-4.6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BC总分、CARS总分及PEP-3 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4.67,-2.43,2.884,P<0.05)。结论 ASD患者口服左卡尼汀能进一步促进认知、语言和行为方面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眼动追踪偏向注视社会性人物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眼动模式及临床行为特征,为辅助临床诊断提供客观的依据,并为早期干预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6月于深圳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与康复科就诊的107例ASD儿童的眼动及行为量表结果,按眼动结果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分组:一致组(几何注视时间>人物注视时间,且临床诊断为ASD)、非一致组(几何注视时间<人物注视时间,且临床诊断为ASD),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ASD儿童的差异,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建立辅助临床诊断的模型。结果 1)一般情况:两组儿童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一致组ASD儿童的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分明显高于非一致组(t=2.39,P<0.05);2)相关量表评估结果:一致组ASD儿童的精细动作评估、社会技能评估明显落后非一致组儿童(t=-1.61,-2.65,P<0.05),其余评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眼动结果:两组儿童首次关注人脸的兴趣区域不同,其注视轨迹也不同。其中,一致组首次关注嘴巴区域,非一致组最开始关注其他区域;一致组ASD儿童对非核心区域的眼动注视时间明显高于非一致组,对眼睛及嘴巴的注视时间(FT)明显低于非一致组(t=2.47,-2.21、-3.51,P<0.05),两组儿童对鼻子、其他区域的眼动F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建立模型:Ln(P/1-P)=β01X1+2X23X3+…+βnXn=0.09XCARS-0.07X社会技能-0.05X精细动作+0.01X首次注视时间+0.01X注视时间,此模型的判断一致的灵敏度为79.4%,特异度为74.2%,总判对率为75.9%。结论 偏向注视社会性人物的ASD儿童较偏向几何图形的ASD儿童在社会技能、精细动作能力方面强,且其病情程度轻,建立的辅助模型对临床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中文版量化的婴幼儿孤独症筛查量表(Q-CHAT)的信度和效度,以期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早期筛查提供合适的工具.方法 2019年7月—2020年1月分别采用量化的婴幼儿孤独症筛查量表(Q-CHAT)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DSM-5)ASD诊断标准的91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早期评估及干预在高危儿随访中的临床价值,为高危儿随访及干预提供新模式。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2016年10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保健科门诊随访的160例高危儿,进行扭动阶段和不安阶段的全身运动(GMs)质量评估、月龄满3个月后运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简称“儿-心”)定期测试发育商(DQ),随访至12月龄以上以临床诊断与随访评估结果明确其神经发育结局。对评估结果异常的实施早期干预。采用自身对照研究观察临床效果,分析两种评估结果的相关性及早期神经运动发育异常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神经学发育结局:发育正常59例(36.8%),发育偏离58例(36.3%),发育迟缓32例(20%),脑瘫11例(6.9%);2)干预前后扭动运动阶段GMs评估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5.367,P<0.01);3)干预后高危儿的DQ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3, P<0.01);4)GMs评估结果与“儿-心”量表得分均显著相关(P<0.05或<0.01);5)扭动运动阶段评估异常的高危因素为低出生体重(OR=7.650,95%CI:1.129~51.813,P=0.037)、缺氧缺血性脑病(OR=2.656,95%CI:1.158~6.089,P=0.027)、脑损伤(OR=2.123,95%CI:1.017~4.434,P=0.045)和早产(OR=2.405,95%CI:1.126~5.133,P=0.023)。结论 运用全身运动质量评估结合“儿-心”量表进行早期评估,有助于预测高危儿神经学发育结局,并且对高危儿早期干预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