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超高度近视患者戴用框架镜和硬性高透氧角膜接触镜(RGPCL)后的视力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对62例(113只眼)超高度近视患者验配RGPCL,观察验配RGPCL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配适情况,定期复诊,观察有无眼部并发症,并与框架镜配戴进行比较。结果113只眼配戴RGPCL后BCVA4.89±0.16,配戴框架眼镜后BCVA4.70±0.27。配戴RGPCL最佳矫正视力均好于或等于配戴框架眼镜的最佳矫正视力,平均视力提高均值为0.19±0.16,二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38.71,P〈0.01)。统计显示近视度数越高者戴用RGPCL比戴用框架眼镜视力提高越明显。最佳矫正视力的结果与等效球镜屈光度和验配RGPCL前是否进行屈光矫正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配戴RGPCL可减少框架镜带来的像差、物像畸变及视野影响等不足,使患者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有较好的舒适度,为超高度近视患者视力矫正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2.
王艳霞  吕燕云  刘立洲  彭丽 《眼科》2011,20(5):329-331
目的通过与框架眼镜的矫正视力进行比较,评价透气半硬性角膜接触镜(RGPCL)对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矫治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通过屈光检查确诊为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患者271例(492眼)。方法在验光检查的屈光不正患者中连续选取高度近视(球镜>-8.00 D)合并高度散光(柱镜>-2.50 D)患者271例(492眼)。每一被检者分别采用框架眼镜和RGPCL两种矫正方法进行屈光矫治,要求被检者坚持框架眼镜和RGPCL每日交替配戴,逐步适应两种矫正方式。并在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定期复查矫正视力。戴镜6个月后,对被检者用两种不同的矫正方法所得的矫正视力进行对照比较,并观察配戴RGPCL后的角膜曲率半径、眼压及角膜内皮计数。主要指标框架眼镜矫正视力,RGPCL矫正视力,角膜曲率半径,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配戴并发症。结果戴镜6个月时,患者配戴框架眼镜和RGPCL的矫正视力≥1.0者分别为75眼(15%)和311眼(6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33,P=0.001);两种矫正方式平均矫正视力分别为(0.6±0.3)和(0.9±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51,P=0.002)。被检者在配戴RGPCL 6个月后角膜曲率半径平均变化(0.03±0.02)mm,眼压平均变化(2±1)mm Hg,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变化(164±60)个/mm2。配戴RGPCL期间有16例(27眼)发生角膜上皮浅层划伤,4例因镜片污染主诉异物感,治疗后痊愈,未影响RGPCL的矫正视力。结论对于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屈光不正,配戴RGPCL能够获得较框架眼镜更为清晰的矫正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正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硬性透气性接触镜(RCPCL)对角膜散光和圆锥角膜矫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4年9月到2008年10月在本中心验配RGPCL的患者50例(92只眼),观察分组:低度近视散光组、高度近视散光组、圆锥角膜组.将验配RGPCLL后的矫正视力与验配框架眼镜后的矫正视力比较.结果 低度近视散光组.配戴RGPCL和配戴框架眼镜后矫正视力≥0.8者分别为42只眼(88%)、38只眼(79%);高度近视散光组,配戴RG-PCL和配戴框架眼镜后矫正视力≥0.8者分别为31只眼(94%)、25只眼(76%);圆锥角膜组,配戴RGPCL和配戴框架眼镜后矫正视力≥0.8者分别为11只眼(84%)、2只眼(15%).90%的患者自觉舒适,可以坚持配戴.结论 高度近视散光、圆锥角膜忠者配戴高透氧性RCPCL矫正视力明显高于配戴框架镜患者.并有较好舒适度,视野较大,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透氧性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矫正高度与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4年7月-2006年11月验配高透氧性RGPCL的患者94例(154眼),观察各组(高度近视散光组,圆锥角膜组,特殊屈光不正组)验配RGPCL后的矫正视力,并与框架镜的矫正视力比较。通过患者的评分评估配戴舒适度及清晰度。定期复诊,观察有无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结果高度近视散光组配戴RGPCL和配戴框架镜后视力≥4.9的分别为56眼(83.58%)、35眼(52.24%),圆锥角膜屈光不正组配戴RGPCL和配戴框架镜后视力≥4.9的分别为63眼(88.73%)、33眼(46.48%);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组配戴RGPCL和配戴框架镜后视力≥4.9的分别为11眼(68.75%)、10眼(62.50%)。配戴高透氧性RGPCL后舒适度评分为80-95,而戴原RGPCL的评分为60-85。戴镜1年后有4例出现结膜充血,1例角膜上皮擦伤。结论对于高度近视散光、圆锥角膜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高度屈光不正,高透氧性RGPCL的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框架镜,并有较高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非球面高透氧性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 idgas-permeable contactlens,RGPCL)矫正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9-03/2009-12验配非球面高透氧性RGPCL的特殊屈光不正的患者53例99眼,分为:(1)高度近视组6眼;(2)高度散光8眼;(3)屈光参差组15眼;(4)高度近视+高度散光组(近视≥-6.00D或散光≥-2.00D)10眼;(5)高度近视+高度散光+屈光参差组8眼;(6)圆锥角膜组(确诊为圆锥角膜的患者)48眼;(7)混合散光2眼;(8)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组(角膜屈光手术后)2眼。观察验配RGPCL后的矫正视力,并与框架镜的矫正视力比较。定期复诊,记录矫正视力、镜片配适及配戴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戴框架镜(试镜架)的等效球镜度数为(-8.10±5.38)D,而RGP度数为(-6.50±4.13)D,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7.499,P<0.01)。戴RGPCL后的视力矫正视力(LOGMAR)为(0.02±0.09),低于戴框架镜的最佳矫正视力(0.14±0.20)。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t=7.03,P<0.01);戴镜3~6mo后,出现10眼角膜上皮擦伤,3眼镜片丢失。结论:应用非球面RGP可矫正高度近视散光、圆锥角膜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高度屈光不正,其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框架眼镜,并有较高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硬性高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矫正外伤性角膜散光患者视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连续收集的18例眼前段外伤患者实施RGPCL验配,随访6个月以上.配戴前记录项目:年龄、性别、眼别、RGPCL验配与角膜拆线的间隔时间、晶状体状态、裸眼视力、框架镜矫正视力、伤口的大小位置、角膜前表面散光值.配戴后观察项目:RGPCL矫正视力、坚持戴镜时间、停戴原因、眼部并发症、长期配戴成功与否.长期配戴成功定义为在随访期间能坚持长期舒适配戴时间≥8 h/d.视力转换成五分制进行统计.采用SPSS 16.0软件系统,运用配对资料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协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患者年龄5~45 (20.94±13.35)岁,人工晶状体眼5只眼,无晶状体眼1只跟,其余12只眼为有晶状体眼.根据伤口位置,1区9只眼,2区9只眼.角膜伤口大小为1.50~8.33 (4.04±2.23) mm,1区和2区之间伤口大小无统计学意义(t =-0.967,P=0.348).RGPCL验配与角膜拆线的间隔时间3~22个(5.67±5.52)月.裸眼视力3.0~4.9(4.2±0.5),框架眼镜矫正视力4.0~4.9(4.6±0.3),RGPCL矫正视力4.4~5.1(4.9±0.1).RGPCL较框架镜矫正视力明显提高(t =4.143,P<0.000).RGPCL较框架眼镜矫正视力提高1行7只眼,2~4行6只眼,≥5行4只眼.角膜分区伤口之间,RGPCL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26,P=0.379),与框架镜矫正视力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F=5.128,P=0.040),RGPCL较框架镜矫正视力提高幅度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F=7.286,P=0.017).伤口大小对RGPCL矫正视力、框架镜矫正视力、裸眼视力及视力提高幅度等均无显著影响.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出现习惯性镜片脱落,2只眼发生点状角膜上皮炎.长期配戴成功患者4例中,10岁以下2例,10~20岁2例,无大于20岁者,其停戴原因多为初期配戴时有异物感、反复眼红以及无长期伤眼视力矫正需求等.结论 与框架眼镜相比,RGPCL矫正视力是评估伤眼最佳矫正视力更为理想的判定指标;但是,RGPCL并不是所有眼外伤患者长期视力矫正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配戴高透氧半硬性角膜接触镜对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屈光不正患者进行矫正,通过与框架镜的矫正效果进行比较,以探讨配戴后的视力矫正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来本中心进行验光配镜检查的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患者36例(58眼)进行系统屈光检查,包括他觉屈光检查、测量角膜曲率、测量眼压、裂隙灯检查眼前节情况,检查角膜内皮情况及角膜厚度,同时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排除圆锥角膜。然后进行自觉屈光检查,并记录矫正后的最佳矫正视力。根据各项检查结果试戴RGPCL,待情况稳定后记录最佳矫正视力。将框架镜及RGPCL的最佳矫正视力进行对比后进行分析。结果 36例(58眼)的近视度数-8.00~-18.00,散光度数-2.50~-5.00。框架镜最佳矫正视力,其中0.3-0.5(19眼)占32.8%,0.6~0.7(34眼)占58.6%,0.8~1.0(5眼)占8.6%。RGPCL最佳矫正视力,其中0.3~0.5(3眼)占5.2%,0.6~0.7(16眼)占27.6%,0.8~1.0(39眼)占67.2%。0.8以上的矫正视力提高了58.6%(34眼)。根据不同的矫正方法所得矫正视力分为两组,经F检验,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对于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屈光不正,RGPCL的矫正效果优于框架眼镜的矫正效果,即RGPCL对于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矫正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陈俊  赵媛  唐云户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8):1593-1595
目的:比较高透氧性角膜接触镜( rigid gas permeable corneal lens ,RGPCL)和框架眼镜矫正无晶状体眼患者的矫正视力及视觉质量。方法:对各种原因所致无晶状体眼患者29例29眼,配戴RGPCL及框架眼镜,随访6mo,观察其矫正视力、眼表情况及视觉质量。结果:RGPCL矫正视力优于框架眼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长期配戴RGPCL未见明显角结膜并发症;患者配戴RGPCL主观视觉质量优于配戴框架眼镜。结论:RGPCL是矫正无晶状体眼患者高度远视及散光的一种良好选择,患者依从性较好,长期配戴眼表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矫正近视及散光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硬性透气性接触镜(RGPCL)对近视及散光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4年9月至2008年10月在本院验配RGPCL的患者50例(92只眼),观察分组:单纯近视组、近视散光组、复性近视散光组,将验配RGPCL后的矫正视力与验配框架眼镜后的矫正视力比较。结果单纯近视组配戴RGPCL和配戴框架眼镜后矫正视力≥0.9者分别为23只眼(71.88%)、13只眼(40.63%);复性近视散光组配戴RGPCL和配戴框架眼镜后矫正视力≥0.9者分别为20只眼(66.67%)、9只眼(30%);近视散光组,配戴RGPCL和配戴框架眼镜后矫正视力≥0.9者分别为22只眼(73.33%)、11只眼(36.67%);配戴RGPCL90%的患者无不适感,可以坚持配戴。结论近视及散光患者配戴高透氧性RGPCL矫正视力明显高于配戴框架镜患者。并有较好舒适度,视野较大,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后表面复曲面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BSTRGPCL)矫正高度角膜散光的效果及其对角膜地形图的影响。方法选择高度角膜散光患者31例(54眼),经自动验光仪验光、客观检影、综合验光仪验光和角膜地形图检查,记录综合验光仪所得最佳矫正视力(BCVA),确认角膜散光与整体散光基本一致,根据2/3散光原则定制BSTRGPCL。戴镜1个月后复查,观察配适和眼表并发症情况,记录BCVA和角膜地形罔变化。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x2检验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戴镜后1个月.所有患者配适良好,无严重眼表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配戴BSTRGPCL的视力较框架眼镜视力有明显提高,39眼(72122%)的BCVA≥1.0.例数显著多于框架眼镜矫正时(18眼,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38,P=0.00)。戴镜1个月后,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表面不对称性指数分别为13.66±0.21和0.36±0.18,较戴镜前无明显变化(t=1.01,P=0.32;t=1.40,P=0.17);最大角膜曲率为(47.72±2.12)D,较戴镜前明显变低(t=2.42,P=0.02),最小角膜曲率为(42.70±2.04)D,无明显变化(t=0.05,P=0.97)。结论BSTRGPCL矫正高度角膜散光配适良好,可获得较理想的矫正视力,短期配戴可使最大角膜曲率降低.但角膜规则性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igidgas permeable contactlens,RGPCL)矫正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验配RGPCL的患者61例(98只眼),包括高度近视29例(55只眼)、高度散光9例(18只眼)、无晶状体高度远视20例(20只眼)、屈光参差3例(5只眼).在裂隙灯下进行荧光素染色配戴评估后确定处方,定期复查随访6~12个月.结果 98眼均一次配适成功.高度近视组佩戴框架眼镜和RGPCL后矫正视力≥4.9分别为37眼(67.27%)、47只眼(85.46%),平均最佳矫正视力RGPCL好于框架眼镜(P<0.05);无晶状体眼高度远视组佩戴框架眼镜和RGPCL后矫正视力≥4.9分别为7眼(38.9%)、6只眼(33.3%),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两者间无差异(P>0.05);高度散光组佩戴框架眼镜和RGPCL后矫正视力≥4.9分别为15只眼(75%)、20只眼(100%),平均最佳矫正视力RGPCL好于框架眼镜(P<0.05);屈光参差者佩戴RGP后达到双眼平衡.随访未发现明显眼部并发症.结论 对于特殊类型屈光不正,RGPCL的视觉效果明显优于框架眼镜,并有较高地安全性,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es (RGPCL) for special ametropia. Methods Of 61 patients (98 eyes), including high myopia 29 (55 eyes), high degree of astigmatism 9 (18 eyes), 20 non-lens high hyperopia (20 eyes), anisometropia 3 (5 eyes), were fitted with RGPCLs. They were followed up for 6 to 12 months. Results High myopia to wear spectacles and RGPCLs,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 ≥ 4.9 were 37 eyes (67.27%) and 47 (85.46%)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BCVA RGPCLs better than spectacles (P <0.05). Non-lens high hyperopia group after wearing spectacles and RGPCLs BCVA ≥ 4.9 were 7 eyes (38.9%) and 6 eyes (33.3%)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P>0.05). In the high astigmatism group, BCVA was better than 4.9 in 20 eyes (100%) with RGPCLs and in 15 eyes (75%) with spectacles. The average BCVA, RGPCLs were better than spectacles (P <0.05).Anisometropia patients obtained binocular balance with RGPCLs. 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occurred within follow-up period. Conclusions RGPCL is safe and more effective than with spectacles for special ametropia significantly.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RGPCL对圆锥角膜患者的视力及角膜前表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分期为KK2期的圆锥角膜眼,有效配戴RGPCL者22例(28眼)作为实验组,无效配戴RGPCL者8例(9眼)作为对照组,均为理想或可接受的三点接触的配适状态。观察配戴RGPCL 1年后的矫正视力及配戴前后角膜前表面形态学参数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配戴RGPCL 1年后患者矫正视力提高,明显优于框架眼镜。与对照组相比,角膜前表面曲率平坦K值变化不大(P>0.05),而陡峭K值明显变小(t=4.420,P<0.01),角膜散光变小(t=4.271,P<0.01),形态学参数中表面变异指数(ISV)、高度不对称性指数(IHA)变小(t=2.939,P<0.01;t=1.690,P<0.05),最小曲率半径(Rmin)变大(t=2.315,P<0.05),圆锥角膜指数(KI)、中央圆锥角膜指数(CKI)、IVA、高度离心指数(IH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眼随诊期都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配戴RGPCL对KK2期圆锥角膜眼不但可提高视力而且能改善病变区角膜形态,是目前非手术方法矫治圆锥角膜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并比较屈光不正患者分别配戴框架眼镜和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时的对比敏感度功能.评价后者视觉矫正质量。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屈光不正患者56名(100眼),近视度数为一1.00一13.00D,散光为0.50~3.75D,每只受试眼前后分别采用框架眼镜和RGPCL矫正.采用logMAR视力表检查两种方法矫正后的最佳矫正视力,使用CSV.1000E检测两种矫正方法在无眩光和有眩光下的对比敏感度功能(CSF),绘出CSF曲线,计算CSF曲线下面积(AULCSF)。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矫正方法下的最佳矫正视力、各空间频率下的CSF值及AULCSF。结果配戴框架眼镜和RGPCL的最佳矫正logMAR视力分别为0.019±0.032,0.004±0.01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P〈O.01)。在无眩光和有眩光状态下,RGPCL矫正时的CSF曲线在各个空间频率下都高于框架眼镜,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框架眼镜和RGPCL矫正时的AULCSF在无眩光时分别是1.171±0.028和1.344±0.018,有眩光时为1.143±0.022和1.268±0.025,两种状态下两种矫正方法的AULCSF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f=-4.03、-3.13,P〈O.01)。结论RGPCL矫正屈光不正不仅可以提供更好的视力,还可以在各个空间频段提高对比敏感度,为患者提供最佳质量的视网膜光学成像,提高视觉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普诺瞳®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应用于视力矫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就诊的双眼近视患者,随机分配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配戴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普诺瞳®RGPCL(型号:RAR、RAS),对照组配戴香港易安易光学有限公司生产的RGPCL(型号:XO RGP)。在配戴当天,配戴后1周、1个月、3个月进行访视,对双眼进行评估,包括裸眼远视力(UCDVA)、框架镜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RGPCL矫正远视力(CDVA)、等效球镜度(SE)、角膜K值、角膜内皮细胞、镜片适配状态、镜片情况及不良反应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CMH检验等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155例患者完成初次配戴,观察组76例,对照组79例。戴镜当天,观察组和对照组RGPCL CDVA分别为右眼0(-0.10,0)、0(-0.20,0)和左眼0(-0.20,0)、0(-0.2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配戴后各随访时间点,2组双眼的UCDVA、框架镜BCDVA、RGPCL CDVA、裸眼主观验光SE、戴RGPCL主观验光SE、角膜K值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戴镜3个月,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2组结膜充血发生率、角膜上皮点状着色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普诺瞳®RGPCL与XO RGP型号的RGPCL用于矫正近视的疗效一致且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矫正不同部位和程度角膜穿通伤后角膜瘢痕致不规则散光的效果。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外伤性角膜瘢痕患者框架眼镜矫正视力差、除外重要眼底病变者44例(44眼)。方法 患者每日至少戴RGP 8小时。戴RGP前及戴6个月后进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底照相、角膜曲率计、角膜地形图检查。根据瘢痕部位分角膜中央(26眼)、周边(16眼)及角膜缘(2眼)三组;根据瘢痕程度分为云翳(11眼)、斑翳(24眼)和白斑(9眼)三组;根据晶状体状态分为有晶状体眼(17眼)、人工晶状体眼(8眼)和无晶状体眼(19眼)三组。各组角膜地形图显示的角膜散光值无统计学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各组患者戴RGP前框架眼镜最佳矫正视力与戴RGP 6个月后的最佳矫正视力。主要指标 LogMAR最佳矫正视力。结果 戴RGP后6个月,角膜中央、周边及角膜缘三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40±0.34)、(0.21±0.28)、(0.18±0.04),与框架眼镜视力进行比较前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t=2.907,P=0.003)、(t=2.213,P=0.011)、(t=0.772,P=0.052)。戴RGP后6个月云翳、斑翳和白斑三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18±0.22)、(0.36±0.33)、(0.37±0.36),与框架眼镜视力进行比较斑翳组具有统计学差异(t=1.232,P=0.261)、(t=2.251,P=0.025)、(t=0.663,P=0.507)。戴RGP后6个月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和无晶状体眼三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28±0.36)、(0.39±0.31)、(0.23±0.25),与框架眼镜视力进行比较各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t=2.021,P=0.022)、(t=2.718,P=0.009)、(t=2.059,P=0.017)。结论 与框架眼镜矫正相比,非角膜缘部位的角膜瘢痕更适合RGP矫正,角膜斑翳比云翳、白斑更适合RGP矫正。(眼科, 2020, 29: 350-354)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矫正成人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眼视光医学中心验配RGPCL的24例(43眼)成人超高度近视患者,根据其屈光度、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和配适情况选择合适的RGPCL镜片。戴镜后7d、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配戴RGPCL时的矫正视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采用卡方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框架眼镜最佳矫正视力平均为4.62-0.15,≥4.9者1眼,占2%:配戴RGPCL后最佳矫正视力平均为4.77-0.16,94.9者16眼,占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496,P〈0.05);与戴镜后7d相比,戴镜后1个月舒适度指标总积分及异物感、视力波动、痒、刺痛、干涩、充血症状的积分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3.948、63.823、39.168、6.459、57.733、44.164、39.420,P均〈0.05)。与戴镜后1个月相比,戴镜后3个月总积分、异物感、视力波动、充血症状积分持续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5.536、22.484、11.537、16.229,P均〈0.05);痒、刺痛、干涩症状积分与戴镜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1.184、1.398,P均〉0.05)。镜片配适中心定位好,活动度良好,未见角结膜严重并发症。结论RGPCL矫正成人超高度近视可明显提高其矫正视力,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RGPCL矫正角膜手术后圆锥角膜和不规则散光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因角膜手术后继发圆锥角膜和不规则散光而验配RGPCL的患者29例(38眼),其中 LASIK术后继发圆锥角膜12例(14眼)、LASEK术后继发圆锥角膜1例(1眼)、角膜移植术后不规则散光8例(13眼)、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不规则散光2例(4眼)、LASIK术后不规则散光6例(6眼)。在裂隙灯下进行RGPCL试戴荧光素染色评估后确定处方。采用配对t检验对框架眼镜和RGPCL的矫正视力进行比较。患者填写主观自评表评价配戴RGPCL的舒适度和取戴、清洗镜片的难易度。结果 配戴框架眼镜最佳矫正视力≤4.2、4.3~4.4、4.5~4.6、4.7~4.8、4.9~5.0、>5.0分别为5眼(13%)、5眼(13%)、8眼(21%)、10眼(26%)、10眼(26%)、0眼(0%)。戴RGPCL后拥有相应程度最佳矫正视力的眼数分别为0眼(0%)、0眼(0%)、0眼(0%)、3眼(8%)、15眼(39%)、20眼(53%)。配戴RGPCL最佳矫正视力好于框架眼镜(t=-4.416,P<0.01)。配戴者觉得舒适及取戴、清洁容易的分别为48%、69%、59%。随访期间未发现明显眼部并发症。结论 RGPCL矫正角膜手术后继发圆锥角膜和不规则散光的视觉效果优于框架眼镜,且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透气硬性角膜接触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透气硬性角膜接触镜(RGP)的临床矫正效果及舒适程度。方法 对102例(185只眼)在我院配戴RGP的患者首先作(主觉 他觉)验光后观察其配戴框架眼镜的矫正视力,然后观察其配戴RGP后的矫正视力,并观察在配戴RGP后不同时期对镜片的适应性及舒适感等。结果 配戴RGP矫正视力≥1.0者为58.4%,0.6—0.9者为31.4%,0.5及以下者为10.3%,RGP矫正效果明显优于框架眼镜,RGP的处方度数均明显低于框架眼镜度数。戴镜1月后均感觉适应舒适,镜片中心位置及活动度好,仅少数患者偶有干涩、痒感,滴用眼液后改善。结论 RGP能矫正各种散光,具有透氧透气性,故有良好的临床矫正效果及较好的舒适感及安全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