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黏多糖贮积症Ⅱ型一家系IDS基因分析及产前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确定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Ⅱ,MPS Ⅱ)一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并对高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先证者、胎儿及部分家系成员艾杜糖-2-硫酸酯酶(iduronate-2-sulfatase,IDS)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与内含子交界处序列进行检测;对测序发现的性质未知的碱基改变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enatr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在正常人群中进行筛查.结果 检测到先证者IDS基因3个碱基改变:5号外显子c.684A>G,6号外显子c.851C>T,7号外显子c.892C>T;先证者母亲和外祖母的IDS基因存在c.684A>G杂合改变,c.851C>T杂合改变及c.892C>T杂合改变;100例家系外正常男性未发现IDS基因5号外显子c.684A>G和6号外显子c.851C>T的碱基改变;胎儿基因型与先证者相同.结论 IDS基因c.892C>T突变是该MPS Ⅱ患者的主要致病原因;产前诊断证明胎儿为男性患病胎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黏多糖贮积病Ⅱ型(MPSⅡ)高危孕妇胎儿绒毛和孕妇外周血血浆艾杜糖-2-硫酸酯酶(IDS)活性以及基因分析在MPSⅡ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进行产前诊断的23例MPSⅡ高危孕妇的酶学检测及基因分析结果, 采用人工底物荧光法检测胎儿绒毛(30例)和血浆(28例)IDS酶活性, 以非高危妊娠孕妇的28例绒毛和34例血浆检测值为对照, 绒毛同时送检基因检测和胎儿性别鉴定。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非MPSⅡ高危孕妇胎儿绒毛和血浆IDS活性正常参考值为绒毛(71.2±23.4) nmol/(mg·4 h), 血浆(611.1±114.5) nmol/(mL·4 h);30例高危胎儿绒毛中8例男性受累胎儿绒毛IDS酶活性为(1.7±0.3) nmol/(mg·4 h), 显著低于11例男性非受累胎儿[(83.2±6.3) nmol/(mg·4 h)]和9例女性非携带者胎儿[(80.0±7.5) nmol/(mg·4 h)](t=10.8、8.8, 均P<0.01)。28份MPSⅡ高危孕妇外周血血浆IDS酶活性中8...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黏多糖病(MPS)疾病谱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75例高度疑似MPS患儿同时进行尿黏多糖(GAG)定量和电泳分析以及7种MPS酶学分析。采用荧光分析法分别检测白细胞α-L-艾杜糖酶、艾杜糖-2-硫酸酯酶、α-N-乙酰氨基葡糖苷酶、半乳糖胺-6-硫酸酯酶、β-半乳糖苷酶、芳基硫酸酯酶B及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结果:根据临床、放射学及酶学检查确诊MPS 52例,年龄4.0±2.2岁,其中I型5例(10%),Ⅱ型20例(38%),ⅣA型20例(38%),Ⅵ型6例(12%),Ⅶ型1例(2%),未发现ⅢB、ⅣB型患儿。除2例ⅣA型患儿外,其余50例MPS 患儿尿GAG/Gr比值均较同龄儿增高。尿GAG定量增高者均确诊为MPS。绝大多数患儿于生后1~2岁起病,常伴有疝、心脏瓣膜病。Ⅰ、Ⅱ、Ⅵ 型患儿表现面容丑陋、皮肤粗糙、矮小、关节僵硬及活动受限,ⅣA型主要表现为矮小、骨骼畸形及关节松弛。结论:MPS Ⅱ型和ⅣA型是MPS最常见类型,其次是Ⅵ型及Ⅰ型。MPS患儿以特殊外貌为临床特点,包括面容丑陋、皮肤粗糙、矮小、骨骼畸形等。尿GAG定量测定可作为一种简便、快速、可靠的MPS筛查方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症的临床表现及基因变异情况。方法回顾分析5个结节性硬化症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5个家系受累者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癫痫发作、色素脱失斑、智力低下。家系1先证者TSC1基因存在c.2074CT杂合无义突变,其父母该位点未见异常;家系2先证者TSC2基因存在c.2545+10CT杂合变异,为新发现的剪切变异,其父亲该位点为杂合子;家系3先证者TSC1基因存在c.2497CT杂合无义变异,其母亲和姐姐该位点均为杂合子;家系4先证者TSC2基因存在c.4375CT杂合变异,为新发现的无义变异,其母亲、姐姐及哥哥该位点均为杂合变异;家系5先证者未发现明确致病变异。结论具有相同TSC1变异位点的结节性硬化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可各不相同;发现新的TSC1致病变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GLA基因IVS4+919G>A变异致法布雷病一家系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征。方法前瞻性筛查研究。2021年10月至2023年8月对宁海县102例法布雷病高危患儿进行筛查, 采用干纸血片试验法, α-半乳糖苷酶活性<2.40 μmol/(L·h)或脱乙酰基三己糖酰基鞘脂醇浓度>1.10 μg/L的患儿接受GLA基因变异检测进一步确诊, 并通过先证者进行家系筛查。以成功确诊的1例法布雷病先证者及家系作为研究对象, 对GLA基因IVS4+919G>A变异致法布雷病患儿的临床表型和遗传特征进行总结。结果 102例患儿中共确诊1例罕见的以双下肢疼痛为首发症状, 携带GLA基因IVS4+919G>A变异的9.8岁女性法布雷病先证者。通过家系筛查发现该家系中4例成员(先证者父亲、姐姐、姑表姐、姑表兄)可确诊为法布雷病, 1例成员(五姑母)为变异基因携带者, 其中先证者姑表兄13.2岁, 携带GLA基因IVS4+919G>A变异, 以间歇性双下肢疼痛为首发症状;先证者父亲有膝关节疼痛;先证者姐姐及五姑母有视力下降;先证者姑表姐无明显症状。结论儿童高危筛查及家...  相似文献   

6.
黏多糖贮积症Ⅱ型的诊断与产前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用荧光底物测定艾杜糖-2-硫酸酯酶(IDS)活性的方法,应用该方法对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PSⅡ)病例进行临床鉴别诊断,对高危妊娠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方法采用人工合成的荧光底物4-甲基伞形酮-α-艾杜糖苷-2-硫酸,测定 MPSⅡ疑似患儿血浆中 IDS 活性,并用绒毛或经培养的羊水细胞为检材,对高危妊娠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同时观察孕妇血浆 IDS 活性变化,用基因诊断方法检测胎儿性别。结果获得中国正常人 IDS 活性正常值:血浆中为240.2~668.2nmol/(4 h·ml),绒毛组织为37.2~54.9 nmol/(4 h·mg 蛋白),经培养的羊水细胞为21.4~74.4nmol/(4 h·mg 蛋白);患者血浆的 IDS 活性为0.3~18.6 nmol/(4 h·ml),肯定杂合子的血浆酶活性为88.7~547.9 nmol/(4 h·ml)。在50例疑似患儿中确诊了46例 MPSⅡ患者。10例产前诊断中检出4例男性胎儿患病,5例为女性胎儿。结论荧光法测定 IDS 活性是敏感、可靠、快速的方法,可用于病例鉴别诊断及孕早期 MPSⅡ高危妊娠的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Duchenne肌营养不良(DMD)患儿家系临床表型与遗传学特点。方法 选择基因检测明确诊断为DMD的7例患儿(6个家系)为研究对象,总结家系临床特征、遗传学特点。结果 6个家系中新发突变2个,母源遗传性4个。家系1先证者同时存在DMD基因1处点突变和1处插入突变,均为新发突变;3个家系为DMD基因点突变,1个家系为DMD基因外显子大片段缺失,1个家系DMD基因外显子大片段重复。所有先证者均具有骨骼肌运动障碍和肌酶改变,最小发病年龄为6个月,临床表型轻重不一;所有先证者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均正常;3例先证者伴有轻度智力障碍。仅家系6先证者母亲具有轻度临床表型。结论 基因检测可作为DMD确诊方法,智力障碍亦是DMD较多伴发的临床表型,早期心肌受累症状不显著,女性携带者可有轻度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黏多糖贮积症ⅣA(MPS ⅣA)重型家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 探讨MPS ⅣA重型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2例MPS ⅣA重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以身材矮小、骨骼畸形为主要表现的2个家系患儿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骨影像学结果等, 取外周血白细胞进行溶酶体酶活性和基因分析, 并对家系2母亲第2次妊娠18周时羊水细胞基因分析进行产前诊断。分别对2家系患儿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两家系患儿均有生长迟缓、关节松弛、鸡胸、膝外翻等MPS ⅣA严重表型临床表现。影像学以骨质密度减低、尺桡骨呈"V"样改变、脊柱生理弯曲异常为主要特点。两家系患儿均有呼吸系统、骨骼系统受累, 视神经可疑受累。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溶酶体酶活性分析均显示N-乙酰半乳糖胺-6-硫酸酯酶(GALNS)活性显著降低, 符合MPS ⅣA型。GALNS基因分析显示, 家系1患儿存在c.1019G>A(p.G340D)和c.706C>G(p.H236D)(错义)2个突变, 家系2患儿存在c.425A>G(p.H142R)和c.463G>...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代谢性心肌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通过串联质谱检查、血清酶学检测、尿黏多糖检测及基因检测等方法确诊的11例代谢性心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儿中有6例经血串联质谱检测及SLC22A5基因测序确诊为原发性肉碱缺乏症(primary carnitine deficiency,PCD),4例经外周血α-酸性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确诊为糖原累积病Ⅱ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GSDⅡ),1例经尿黏多糖定性检测确诊为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MPS)。6例PCD患儿予以补充左旋肉碱及抗心力衰竭治疗后随访2~10个月,心功能均恢复至正常;4例GSD和1例MPS患儿因缺乏有效治疗在诊断后数天~5个月内死亡。结论遗传性代谢缺陷是儿童心肌病的重要病因,不同代谢缺陷所致心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预后不同,早期确诊及针对性治疗可逆转部分代谢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病例进行基因检测,对再孕母亲进行产前诊断.方法 用酶学检测方法 确诊2例黏多糖贮积症Ⅰ型先证者;采用PCR扩增技术结合序列分析的方法,检测2例先证者血液及其再孕母亲羊水细胞中IDUA基因外显子及其两侧内含子.结果 在2例经酶学检测确诊的先证者中共检测出4种基因突变:p.L238R、c.883InsC、c.531InsT、p.L346R,2种为插入突变,2种为错义突变.在先证者1母亲羊水细胞IDUA基因中未发现致病基因突变,羊水细胞中IDUA酶活性为9.0 nmol/(h·mg蛋白);在先证者2母亲羊水细胞IDUA基因中检测到与先证者相同的两个致病突变,羊水细胞中IDUA酶活性为0.5 mol/(h·mg蛋白).结论 从黏多糖贮积症Ⅰ型先证者发现的4种突变中,p.L346R为已知突变,p.L238R,c.883InsC,c.531InsT为首次发现的新突变.胎儿1未获得与先证者相同致病基因,为正常胎儿.胎儿2获得与先证者相同致病基因,为受累胎儿.产前基因诊断结果 与酶学产前诊断结果 相符合.
Abstract:
Objectiye 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Ⅰ(MPS Ⅰ; MIM# 252800)is an autosomal recessive disease that results from the deficiency in the lysosomal enzyme α-L-iduronidase(IDUA).IDUA is one of the enzymes involved in degradation of glycosaminoglycans heparan sulphate and dermatan sulphate.The deficiency of IDUA leads to widespread accumulation of partially degraded mucopolysaccharides inside lysosomes,resulting in progressive cellular and multiorgan dysfunction. Up to now there is no definitely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this disorder,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provide an accurate genetic diagnosis and prenatal diagnosis for the MPS Ⅰ families.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ct IDUA gene mutation in patients with MPS Ⅰ and make a definite diagnosis of homozygote or heterozygote and make first trimester prenatal diagnosis.Method The 2 male probands included in this study were diagnosed as MPS Ⅰ patients in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case 1 was 2 years old and case 2 was 5 years old.Genomic DNA was extracted from leucocytes in the 2 patients and 2 mothers' cultured amniocytes.IDUA gene DNA sequence was amplifi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and the PCR products were sequenced directly.Novel mutations were analyzed in 100 normal chromosomes.Result The genotype of case 1 was p.L238R/c.883InsC,while of case 2 was c.531InsT/p.L346R.The fetal case 1 did not inherit the same pathogenic inherited the same pathogenic mutations with the proband,the genotype of fetal 2 was c.531InsT/p.L346R,in 2 MPS Ⅰ patients,p.L238R,c.883InsC,c.531InsT were novel.The fetal case 1 was diagnosed as normal fetus while the fetus 2 was diagnosed as affected.The results of the two kinds of prenatal diagnostic methods were correspondent with each other.  相似文献   

11.
Wang HF  Wu Y  Jiang YW  Wang JM  Tang MK  Zhang YH  Qin J  Lin Q  Wu XR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12):912-916
目的分析1个中国佩-梅病家系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为国内佩一梅病患者的确诊、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打下基础。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佩一梅病的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14例DNA样本,对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并采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方法进行致病基因PLP1重复突变检测,确定基因突变类型,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结果先证者存在PLP1基因重复突变,结合先证者及家系中其他男性患者临床特点可确诊为经典型佩-梅病。另检出3例家系中表型正常女性携带PLP1基因重复突变。结论该家系由PLP1基因重复突变导致经典型佩-梅病,符合国外报道的基因型一表型关系;上述结果是为该家系提供可靠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的依据;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这一新方法可用于快速、准确地检测PLP1的全基因重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中国人黏多糖贮积症(MPS)Ⅳ型的临床特点及酶学诊断,提供MPS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11年11月因矮小伴有多发骨骼畸形就诊并诊断为MPSⅣ型患儿的临床特点、骨骼影像学、尿黏多糖定性电泳及酶活性检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5例患儿诊断为MPSⅣ型(ⅣA型34例,ⅣB型1例),所有患儿具有不同程度的MPSⅣ型临床特点,包括矮小、脊柱发育不良、关节畸形,但智能发育正常;脊柱X线显示,胸腰椎椎体前缘鸟嘴样改变及肋骨飘带状等;80%患儿的尿液黏多糖定性阳性,尿液黏多糖电泳显示CS区带;34例MPSⅣA型患儿白细胞半乳糖胺-6-硫酸盐硫酸酯酶(GALNS)活性极低[(0.85±1.33)nmol/(17 h.mg)],1例MPSⅣB型患儿β-半乳糖苷酶(GLB1)酶活性极低[5.03 nmol/(mg.h)]。结论对临床高度怀疑MPS的患儿,可检测尿液黏多糖进行初步筛查,再以酶活性分析来确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脯氨酸血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1月-2019年4月疑似高脯氨酸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有15例患儿至少2次血脯氨酸400 μmol/L,男性5例、女性10例。其中3例经基因检测确诊为高脯氨酸血症,2例为新生儿,1例为11岁女性患儿。12例为疑似高脯氨酸血症,6例在出生后3~6个月随访中脯氨酸逐步降至正常范围,另外6例随访中断,并拒绝行基因检测。结论初筛时脯氨酸≥1 000 μmol/L者,以及400~1 000 μmol/L且至6月龄时脯氨酸仍持续偏高者,应尽快完善基因检测,并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国内4个成骨不全(OI)家系进行临床调查分析和基因突变检测,探讨中国人群OI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分别对4例来自不同家系的OI先证者进行体格检查及家系调查,收集临床资料及血液标本,绘制家系图谱,确定各家系成员患病个体的临床诊断分型。提取其血液标本基因组DNA,应用PCR扩增及DNA直接测序法对4例先证者Ⅰ型胶原基因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并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测序结果与Genbank标准序列进行对比;根据先证者检测结果,分别对各家系成员进行COL1A1/COL1A2基因突变检测和分析。结果在先证者1及家系患病个体中检测到COL1A1基因第36外显子c.2473位点G>A突变,在先证者2COL1A1基因上第26内含子剪切位点处c.1821+1G>A突变,在先证者4及家系患病个体中检测到COL1A1基因第9内含子剪切位点处c.697-2A>T突变,先证者3及4个家系非患病成员均未检测到COL1A1/COL1A2基因突变。结论COL1A1基因突变是引起中国人群OI的原因之一,但还可能有其他的基因突变存在,临床表型不仅与基因型有关,还可能受遗传背景、环境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2个ETFDH基因变异导致的晚发性戊二酸尿症Ⅱ型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利用靶向基因捕获二代测序的方法对疑似患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两个家系的先证者分别于10岁和5岁6个月发病,均以肌无力、肌肉酸痛为表现。血清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均明显升高。血串联质谱分析提示多种酰基肉碱升高;尿有机酸分析发现戊二酸升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基因检测发现患者1的ETFDH基因存在两个新突变:c.1331TC(来自其母亲)和c.824CT(来自其父亲),其弟弟为c.1331TC突变携带者、表型正常。患者2的ETFDH基因检出一个新突变:c.177ins T,及一个已知突变:c.1474TC,分别来自其父母,其家系检出多位携带者。两例先证者均确诊为戊二酸尿症Ⅱ型,予以高剂量维生素B2治疗,症状好转。结论对于肌无力、肌肉酸痛的患者应进行肌酶、血液酯酰肉碱、尿有机酸等检测,警惕戊二酸尿症Ⅱ型的可能,基因分析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致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的ATM基因新突变的致病性。方法分析2个无血缘关系的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并应用Sanger测序对新突变位点进行验证。结果家系1先证者为男性,11岁,家系2先证者为女性,8岁。均有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典型表现,甲胎蛋白升高。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小脑萎缩。家系1先证者发现c.7627delA与c.8385-8394del复合杂合突变,分别遗传自父母;家系2先证者发现c.2638delG与c.2921+1GC复合杂合突变,c.2638delG来源于母亲,其父ATM基因不详。经HGMD检索,4个变异目前均未见有文献报道,为新突变。4个新突变经蛋白功能分析软件预测等确认为致病突变。结论证实ATM基因新突变为2个无关的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家系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佩梅病的临床表现及蛋白脂蛋白1(PLP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2例佩梅病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基因分析结果。结果 2例先证者均为男性,均自幼发育落后,生后不久发现眼球震颤;先证者1在2岁时出现阵发性痉挛发作并伴进行性消廋;2例先证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均显示脑白质发育落后,髓鞘形成不良。2例先证者各有一兄长,均有类似表现。基因测序结果发现先证者1的PLP 1基因存在第2外显子c. 137T C(p.Leu46 Pro)半合子突变;先证者2的PLP1基因存在第2外显子c. 62CT(p.Ala21Val)半合子突变。2例先证者母亲的均表型正常,但均存在与先证者相同的杂合变异;2例先证者之兄均存在与先证者相同的半合子突变。2例先证者突变位点未见报道,且通过ACMG致病性分析,均证实为致病位点。结论明确2家系PLP1基因突变与遗传特征,ClinVar数据库未收录该变异位点,丰富了PLP1致病突变谱。  相似文献   

18.
肝豆状核变性的产前诊断:附3例家系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筛查和确定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家系成员中的致病基因携带者与正常者, 为进一步行产前诊断或产前遗传学诊断提供信息。方法 采用外周血及羊水细胞基因组DNA抽提、PCR-RFLP、测序、微卫星等方法对WD患者进行ATP7B基因最常见突变点检测和3例产前诊断。结果 22个多子女WD家系,共生育子女47名,其中有28例患者,9例因患或高度疑似WD已故,10例表型正常。3个家系产前诊断2例杂合型,1例正常(另外1例孕5月待产)。结论 对有先证者的肝豆状核变性的家系进行普查有助于降低发病率。产前诊断有助于WD患者以及携带者的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19.
黏多糖贮积症47例的常见酶学分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对临床疑似黏多糖贮积症患儿进行常见酶学分型.方法 收集70例临床疑似黏多糖贮积症的患儿,临床疑似黏多糖贮积症的指征包括:生长落后,丑陋面容,骨骼畸形,肝脾增大,智力落后,关节僵硬/松弛等.收集疑似黏多糖贮积症患儿外周血,分离白细胞后,用人工荧光底物法和生物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导致Ⅰ,Ⅱ,ⅣA,ⅣB,Ⅵ及Ⅶ缺陷的酶,α-L-艾杜糖酶,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半乳糖胺-6-硫酸硫酸酯酶,β-半乳糖苷酶,芳基硫酸酶酶B及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结果 在70例可疑患儿中,共确诊黏多糖贮积症47例,其中Ⅰ型7例(占确诊黏多糖贮积症例数的15%),Ⅱ型28例(59%),ⅣA型12例(26%),未发现ⅣB,Ⅵ及Ⅶ型的患儿.黏多糖贮积症Ⅱ型患儿临床表型多样,ⅣA型患儿中67%有典型的关节松弛表现.结论 Ⅱ型可能是中国人黏多糖贮积症中最主要的一型,其他较常见的是ⅣA型和Ⅰ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2个无关的A型尼曼-匹克病家系酸性神经鞘磷脂酶(ASM)基因SMPD1突变及遗传特征,分析基因型与表型关系.方法 收集2位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的临床资料,采用基因组小剂量抽提试剂盒从2个家系共6名成员及10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根据人类基因组数据库中获得的基因序列(NM000543)设计4对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扩增,并应用PCR产物回收试剂盒进行产物回收,采用DNA直接测序法进行基因突变检测,测序结果应用DNAman软件进行序列对比分析,确定基因突变位点,对测序异常的片段重新进行PCR扩增与测序,以验证结果的可靠性.结果 PCR扩增所得片段与预计扩增片段大小一致,无非特异扩增带,可以进行纯化与测序.将测序结果与正常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后,在先证者1和2的SMPD1基因的第1号外显子均发现一个纯合突变T107C,遗传密码子由GTG变为GCG,从而导致36位缬氨酸被丙氨酸替代(p.V36A),最终致使ASM(E.C.3.1.4.12)活性缺陷,产生临床症状.先证者之父母为携带者,100例健康对照中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 证实SMPD1基因是本研究中2个无关的A型尼曼-匹克病家系的致病基因.2个家系患儿均为SMPD1基因纯合突变致病,其父母为表型正常的基因突变携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