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应用多层综合的除皱方法使老化的面部年轻化。方法进行多层次解剖分离,使老化移位的组织复位。包括皮肤及骨膜层的提紧,SMAS的悬吊,颧弓韧带的重建,颧骨的修薄。结果自1993年以来,完成手术28例,效果满意。结论面部老化是不同组织,不同解剖结构变化的综合体现。单一层次的除皱方法不能取得全面的年轻化效果,多层综合的除皱方法恢复了年轻的解剖生理关系,使因老化导致的面部软组织的松弛移位得到充分的矫正,具有全面的年轻化效果。  相似文献   

2.
多层综合除皱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应用多层综合的除皱方法使老化的面部年轻化。方法 进行多层次解剖分离,使老化移位的组织复位。包括皮肤及骨膜层的提紧,SMAS的悬吊,颧弓韧带的重建,颧骨的修薄。结果 自1993年以来,完成手术28例,效果满意。结论面部老化是不同组织,不同解剖结构变化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了更有效地使面中部老化组织向上提紧复位。方法 采用扩大的面部骨膜下剥离,或加用SMAS下和皮下多层次综合剥离除皱术。尤其在颧弓部骨膜下进行剥离松解,掀起颧弓韧带的起点,以解除面中部老化组织上提复位的屏障。结果 本组100例术后显示恢复面部各层组织年轻时的解剖关系,获得了年轻时鼻唇沟的形态和颌线轮廓,效果满意。未出现面神经额支受牵拉损伤的征象。结论 本法适用于不同年龄,尤其是40岁左右的除皱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并探讨各种通过SMAS个性化处理达到面部年轻化的除皱手术方法.方法:回顾研究56例面部老化患者的治疗过程,根据患者自身老化程度,行相应区域的SMAS广泛剥离,并以不同方式个性化处理SMAS层,达到对面部软组织年轻化重塑的手术方法和术后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月~2年,面部软组织均获得显著的年轻化效果,术后56例患者均较满意.结论:根据患者自身的老化程度,以不同方式个性化处理 SMAS层的面部年轻化手术,是安全有效的软组织提升方法,可达到除皱术更为持久的年轻化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多层次复合除皱法使面部年轻化手术的效果及价值。方法:进行多层次解剖分离,使松弛移位的组织复位,包括额部、颧弓部位的骨膜下分离,眼轮匝肌紧缩,额肌部分切除、SMAS-颈阔肌瓣的悬吊提紧等。结果:本组17例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皮肤松垂得以复位,面部轮廓清晰,形态完美,效果满意。结论:多层次复合除皱技术,效果确切、可靠、安全、持久,是面部皮肤老化松弛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改良骨膜下综合剥离除皱术10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更有效地使面中部老化组织向上提紧复位。 方法 采用扩大的面部骨膜下剥离 ,或加用 SMAS下和皮下多层次综合剥离除皱术。尤其在颧弓部骨膜下进行剥离松解 ,掀起颧弓韧带的起点 ,以解除面中部老化组织上提复位的屏障。 结果 本组 10 0例术后显示恢复了面部各层组织年轻时的解剖关系 ,获得了年轻时鼻唇沟的形态和颌线轮廓 ,效果满意。未出现面神经额支受牵拉损伤的征象。 结论 本法适用于不同年龄 ,尤其是 40岁左右的除皱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综述中面部脂肪室相关研究进展,全面了解中面部脂肪室解剖及其老化的形态表现、相关临床应用现状。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中面部脂肪室研究及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中面部脂肪层曾被认为是融合而连续的层次,在老化的过程中表现为脂肪整体萎缩。随着解剖研究的深入,新近研究表明中面部脂肪层被筋膜、韧带或肌肉分隔为多个脂肪室,并分成深、浅两层,在老化过程中表现为浅层肥大而深层萎缩。临床应用表明,对深内侧面颊脂肪室及Ristow’s space进行脂肪容量填充,可有效恢复中面部年轻化外观。结论中面部脂肪室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为脂肪容量填充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根据不同部位、不同层面的脂肪室发生的不同老化改变进行相应处理,可实现中面部年轻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综述中面部脂肪室相关研究进展,全面了解中面部脂肪室解剖及其老化的形态表现、相关临床应用现状。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中面部脂肪室研究及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中面部脂肪层曾被认为是融合而连续的层次,在老化的过程中表现为脂肪整体萎缩。随着解剖研究的深入,新近研究表明中面部脂肪层被筋膜、韧带或肌肉分隔为多个脂肪室,并分成深、浅两层,在老化过程中表现为浅层肥大而深层萎缩。临床应用表明,对深内侧面颊脂肪室及Ristow’s space进行脂肪容量填充,可有效恢复中面部年轻化外观。结论中面部脂肪室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为脂肪容量填充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根据不同部位、不同层面的脂肪室发生的不同老化改变进行相应处理,可实现中面部年轻化。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年轻化美容需求的增加,针对面部衰老的解决方法有许多种,如传统的除皱手术、配合内窥镜的除皱手术、肉毒毒素注射以及射频消融等。而眉间部区域解剖结构庞杂,老化的机制也繁复~([1-2])。因此,眉间部除皱术一直是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着重于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将Nlite激光联合微电针除皱应用于面部年轻化美容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皮肤松弛或皱纹明显的面部老化者,联合应用Nlite激光和微电针进行除皱治疗。结果:63例面部皮肤老化者,总有效率为98%,半年有效维持率78%,疗效满意。结论:Nlite激光联合微电针除皱既能改善面部浅表皱纹又能收缩面部肌肉促进其紧缩,具有起效快、效果显著及疗效持久的特点,是面部年轻化美容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现代面部除皱术的面神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明确SMAS与面神经的关系。方法对12具(24侧)成人尸头行大体解剖观察。结果SMAS分布于面中部,向前逐渐变薄,于口角水平外侧有小范围的“洞区”。面神经出腮腺后,并非在SMAS深面,而是在咬肌筋膜深面走行。面神经额支在颧弓以下05cm区域穿出深筋膜,跨过颧弓。在颊脂肪垫区,大部分面神经分支走行在垫内,小部分分支形成面神经丛,分布于其表面。在颧大肌表面上1/3恒定有一颧支跨过,支配眼轮匝肌下外侧9例(占375%);颧大、小肌及眼轮匝肌8例(占333%);颧大、小肌7例(占292%)。结论面部多层次剥离除皱术应在颧弓以下05cm区域行SMAS下剥离,至面中部时,应注意保护颧大肌表面上1/3段的面神经颧支,只在颧大肌中下2/3段区域进行剥离,向内掀起颧脂肪垫;或通过下睑缘皮肤切口,向下掀起眼轮匝肌(注意保护位于颧大肌上1/3段的面神经颧支),与经耳前SMAS下剥离腔隙连通,如上操作可避免面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更正确地反映鼻成形术前后外鼻的形态。方法设计了一套定点拍摄外鼻照片的方法,即借助于面部除鼻以外的体表解剖定点及相机内标志线,使相机与面部保持相对恒定的位置与角度。结果临床应用34例,效果满意。结论使外鼻的拍照有了更明确的依据。使鼻整形手术前、后照片具有更好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3.
额肌筋膜瓣矫正上睑下垂并发症的统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额肌筋膜瓣悬吊术在矫正上睑下垂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对513例在住院期间及门诊复查中发现的术后并发症进行病因和防治研究。结果发现术后并发症共14种并以相应措施防治。结论绝大部分并发症可以防治,额肌筋膜瓣悬吊术矫治完全性上睑下垂的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方型脸的改观提供一种改良术式。方法采用截除肥大下颌角和部分肥厚咬肌以及摘除颊脂垫的综合改型术式。结果临床应用10例,随访4~28个月,均取得良好疗效。结论本术式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侧唇裂鼻畸形鼻翼软骨周边连接组织的病理解剖变化。方法对40例正常成人尸体鼻标本和30例(大于14岁)单侧唇裂鼻畸形Ⅱ期手术患者进行了解剖、组织学及术中病理解剖、组织学比较观察。结果发现单侧唇裂鼻和正常鼻在鼻翼软骨与临近皮肤、软骨、骨组织间,存在有6种特性不同的连接组织,两者间并无组织学质的区别和明显分布差异,但唇裂鼻翼软骨各段扭曲与移位的程度与特点却不同,各段畸形特点与其周边连接组织的组织学特性有一定关系。结论单侧唇裂形成时这些周边连接组织的组织学差异可能对鼻翼软骨各段扭曲与移位施加了不同的影响,是形成单侧唇裂鼻畸形特征性形态的内在病理解剖学基础。本研究结果对采用合理手段彻底矫正单侧唇裂鼻畸形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下颌角测量与下颌角半盲视下改良截骨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下颌角肥大的手术适应证及在半盲视下行经口下颌角肥大截骨术。方法对39例随机取样成年人群头颅X线片侧位像进行了下颌角角度的测量,初步判定肥大的角度标准,并自行设计和预制截骨模板(又称“制子”)。选用相应预制的合适截骨模板,对6例下颌角肥大者实行了半盲视下的口内入路改良截骨并去除肥大咬肌的术式,其中3例同时行肥大的下颌骨体外层骨皮质截骨去薄术。结果初步判定肥大的角度标准。下颌角截骨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本术式的优点是:①手术在半盲视下进行,解决了因口内下颌角暴露不清楚而不易准确截骨的问题,可完全达到术前设计的要求。②由于手术操作进入“程序化”,截骨手术时间大为缩短,创伤减少,术后肿胀消失快  相似文献   

17.
CD44在颅内转移瘤及脑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 C D44 粘附分子在颅内转移瘤及脑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这些肿瘤发生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用抗 C D44 正常型( C D44s) 蛋白单克隆抗体及抗 C D44 变体型( C D44v310) 蛋白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检测10 例正常脑组织、20 例脑胶质母细胞瘤和20 例颅内转移瘤中 C D44 粘附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10 例正常脑组织中 C D44s 和 C D44v310 表达均阴性;20 例脑胶质母细胞瘤 C D44s 阳性表达率为100 % , C D44v310 表达阴性;20 例颅内转移瘤 C D44s 表达阳性率为90 % , C D44v310 表达阳性率为70 % 。 C D44v310 在颅内转移瘤及脑胶质母细胞瘤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P< 0 .01) 。结论 脑胶质母细胞瘤中 C D44s 的表达可能与其脑内侵袭过程有关,无 C D44v 表达可能与其很少发生颅外转移有关; C D44v 可能在颅内转移瘤向颅内转移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有可能成为颅内转移瘤诊治的有用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面神经额支在颧弓及颞部的软组织走行层次和分布。方法对9具尸头(18侧)颜面行大体解剖观察。结果面神经额支的分支数目为3~7支,平均5支,无恒定的行径及体表投影。将颧弓均分成三段,统计跨过各段表面的额支分支数,发现额支并非仅限于颧弓的中后段,而是近全颧弓均有额支分支跨过,其分布密度以中1/3段最高,占总数的4444%(40/90);前1/3段次之,占3889%(35/90);后1/3段又次之,占1667%(15/90)。额支分布于颧弓和颞部的浅筋膜层(即SMAS)的深面,其前段表面分支支配下外侧的眼轮匝肌,中段表面分支支配外侧的眼轮匝肌及少部分额肌,后段表面分支支配额肌和耳前肌。结论行骨膜下剥离面部上提术时,为减少面神经额支的损伤,应注意辨认颞部和颧弓部位的软组织层次,并非靠限制颧弓部位的解剖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