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瘟疫论》是我国第一部讨论瘟疫类疾病的专著。一般医家都将瘟疫类疾病归于温热疾病的范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新发现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中医历代文献无此记载,但从其具有传染性和主要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甚或出现呼吸急促等来分析,可归入中医"温病"、"瘟疫"范畴。  相似文献   

2.
戴天章,字麟郊,晚号北山,学者称北山先生,清顺治,康熙间江苏上元人,学术见解宗于吴有性。所著《广瘟疫论》四卷附方一卷乃增删吴有性《温疫论》而成,是书乾隆年间被歙人郑某易名为《瘟疫明辨》。《广瘟疫论》曾经元和陆九芝删定改名为《广温热论》,复经山阴何廉臣重订名为《重订广温热论》。陆九芝认为:“其书明是论温热,而其书名则曰广瘟疫;篇中或称疫疠,或称时疫,或单称疫,一若自忘其为论温热者,是伤寒之与温热,北山能辨之,而温热之与瘟疫,北山亦混之矣”,何廉臣亦说:“此书专为伏气温热而设”。可见戴氏之所论“瘟疫”,实概括了一般的即非疫性的温热病。兹就戴氏对温热病的诊断和治疗法则浅识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广温疫论》为清代戴天章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增订删改而成,是瘟疫学派重要著作之一。其版本流传甚多,如影响较大的《温疫明辨》实为《广温疫论》异名同书之作,其后在《广瘟疫论》基础上衍生出《广温热论》、《重订广温热论》的系列著作,极大地丰富发展了中医瘟疫理论,提高了中医防治瘟疫的临床实践水平。1戴天章生平戴天章,字麟郊,晚号北山,人称北山先生,清·江苏上元(今江苏江宁)人。生于公元1644年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瘟疫论》中记载的瘟疫起病与传播途径、伤寒与瘟疫的区别、瘟疫的病机和治疗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对吴又可学术思想进行总结,提出了“伤寒从外及内,太阳-少阳-阳明、而瘟疫由上而下,口鼻-膜原-胃,二者入里均入于胃,殊途同归”的学术理论,针对瘟疫治疗重视的“下法”提出“下是方法,不是目的”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5.
《广瘟疫论》学术思想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天章《广瘟疫论》是继吴又可《瘟疫论》之后的又一本瘟热病专著,该书从论伤寒、瘟疫,同途异归、创五辨,兼夹条析、审辨证,表里为纲、用五法,随常应变等方面,体现出戴氏辨治伤寒、瘟疫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6.
张建伟 《西部医学》2015,46(2):53-54
<正>《广瘟疫论》为清初著名温病学家戴天章所撰,后于乾隆年间被坊刻为歙县郑奠一之书,并取名《瘟疫明辨》,戴氏孙祖启于书坊中购阅之,即其先大父存存书屋之《广瘟疫论》,虽易其名,幸未改窜其文,因出存存书屋原本,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校刻行世,以纠讹传,广先德[1]。1937年曹炳章将其收录于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古典医学巨著《中国医学大成》丛书中,书名仍沿用《瘟疫明辨》。  相似文献   

7.
<正>《广瘟疫论》为清代戴天章于1722年所撰,后于1866年经陆九芝增删后易名为《广温热论》,又于1909年经何廉臣再次增减后更名为《重订广温热论》。最后经过曹炳章先生的校注更名为《瘟疫明辨》,收录于《中国医学大成》第十四册。  相似文献   

8.
正吴有性,字又可,生于明末清初。当时社会动荡,瘟疫横行,吴又可总结自己和众多医家治疗瘟疫的经验和教训,著成《温疫论》,开创了一套瘟疫的辨证论治方案,成为"温疫学派"的创始人,为后世治疗急性传染性疾病和流行性疾病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资料。现将吴又可《瘟疫论》中关于瘟疫治疗的学术思想初步总结如下。1瘟疫起病与传播途径瘟疫的病因,吴又可在《瘟疫论》序言中说到:"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处亚热带,是流行病多发的国度.在传统史籍中,对流行病的记载比比皆是,所用的名称有疫、疾疫、疠等,而一般统称为疫,合称疾疫.从现代疾病分类学看,这些疾疫包括瘟疫、瘴气、痢疾、流行性感冒、麻风病等,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瘟疫论>记载:"疫者,以其延门合户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由此可知,在中国古代,凡是具有高传染性的疾病都被归为疫类.中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疾疫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鲁庄公二十年夏,"齐大灾".  相似文献   

10.
从《瘟疫论》对瘟疫传染过程的认识 ,包括对瘟疫病原体、瘟疫感染谱的认识 ;对传染源的认识 ,对瘟疫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疫源地、流行过程等方面所涉及到的流行病学思想进行历史而辩证的分析 ,阐明了吴又可对瘟疫流行病学所做出的贡献 ,同时也指出由于历史条件和所处环境的限制 ,《瘟疫论》中也存在一些片面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所称的“瘟疫”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导致“瘟疫”的病邪即为“疠气”。“疠气”又称其为“疫气”、“时气”、“毒气”等,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病邪。如导致鼠疫、霍乱、天花、SARS、COVID-19等的病邪均属于“疠气”的范畴。中医学历史悠久,数千年在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防治疫病的知识和经验。COVID-19属于中医学“湿毒疫”的范畴,病位在肺,实践证明中医药及早介入诊治,有非常好的效果。除治疗外,中医学在预防“疠气”中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知识及经验。本文基于“疠气”理论,从病因、防控、中药防疫等方面出发,就中医学对COVID-19预防的认识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SARS属中医温病学"瘟疫"范畴.考察中医学文献,《内经》已有"瘟疫"一词,将"瘟疫"也称作"疠"或"温疠",如《素问·本病论》云:"清生风少,肃杀于春,露霜复降,民病瘟疫早发,咽嗌乃干,民乃疠,温病乃作".本文根据历代治疫经验对SARS、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等进行如下论述:  相似文献   

13.
《重订广温热论》为清末民国医家何炳元(廉臣)所编。原书《广瘟疫论》为清·戴天章取明末吴有性《温疫论》予以增订删改而成,此书曾经后人改名《温疫明辨》。1878年陆懋修予以删补,改名《广温热论》。1914年何氏在该书基础上重新订正,故改名《重订温热论》(以下简称《重订》)。戴氏《广瘟疫论》渊源于吴又可,又使其  相似文献   

14.
《瘟疫论》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明未吴又可《瘟疫论》的学术思想。主要从疫为戾气,邪伏膜原,达原祛邪、注重舌脉,下不厌早等方面阐述了瘟疫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广瘟疫论》是戴天章的成名之作,诚为吴又可《温疫论》之后关于瘟热病论述的杰出著作,此书的问世,使温病学理论从伤寒理论独立出来,自此温病学自立门户,并渊源流传,深受后世广大医家的研读和临床应用,在温病学的发展历史长河中意义深远.通过从戴天章求医之路、学术思想渊源以及针对温病提出明辨表里、明晰五辨、明察五法、明审虚实等方面进行探讨,是戴氏辨证论治瘟疫学术思想的突出体现.  相似文献   

16.
板蓝根为中国传统中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规定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味苦寒,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功能。用于瘟毒发斑、痄腮、喉痹、大头瘟疫、丹毒、痈肿、疮毒等。临床上常用于病毒性疾病及细菌性感染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等。  相似文献   

17.
《广瘟疫论》是清代医家戴天章所撰著 ,天章字麟郊 ,晚号北山 ,人称北山先生 ,清·江苏上元 (今江宁县人 )。戴氏平日崇明末吴又可所倡导的“杂气论”,尤对吴氏之“瘟疫论”推崇备至 ,认为吴氏在温病诊治上颇具心得。但当时诸医家拘守于“法不离伤寒 ,方必宗仲景”的思想 ,对吴氏的“瘟疫论”均停滞在“虽见其书知其法 ,而不能信之”的状况。戴氏在深究分析后 ,知其结在“知其名而未得其辨证之法耳”,并非知而不用。于是在吴氏原本基础上精心地加以注释、增订、删改 ,且简要地划分出伤寒与瘟疫的同途异归变化规律 ,并举证相对比 ,于 16 75…  相似文献   

18.
《温热病指南集》篇幅不长,但在温病著作中却颇有影响。但关于该书的版本,各种版本内容的衍变,后世的一些目录学工具书的著录也存在阙漏,其作者也是扑朔迷离。该书版本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有5种,通过考察,还应补充既往工具书阙载的《三家医案合刻》附刊《温热赘言》本、王孟英《温热经纬》本。“清光绪刻本“存疑。《温热赘言》与《温热病指南集》实为异名同书,故《温热赘言》不宜单立辞目。探讨各版本亦各具特点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探讨明未吴又可《瘟疫论》的学术思想。主要从疫为戾气 ,邪伏膜原 ,达原祛邪、注重舌脉 ,下不厌早等方面阐述了瘟疫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温疫论》出现之前,明代一些医家对“伤寒病温热”的传统观点提出了颠覆性的质疑,认为温热乃“各以其时受病,而非寒变为温、变为热”,温热病与伤寒的概念分离已经从模糊到清晰。随着概念逐渐清晰产生了对温、热、暑、疫邪气的新感认识,并提出暑邪、温邪从口鼻而入。此期医家提到的六经温病辨证与瘟疫五种汗解法是温病辨治方面值得注意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