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丽霞 《山东医药》2002,42(15):11-12
为探讨病毒性心肌炎 (VMC)患者心肌细胞线粒体 DNA(mt NDA)缺失突变情况及意义 ,用定量 PCR法检测 2 0例 VMC患者心肌细胞及其外周血淋巴细胞 mt DNA4 977碱基对 (mt DNA4 977)和 mt DNA74 36 碱基对 (mt D-NA74 36 )缺失率。取 10例健康意外死亡者心肌和 2 0例献血员外周血淋巴细胞作正常对照。结果显示 ,正常对照者和 VMC患者心肌细胞均存在 m t DNA4 977及 mt DNA74 36缺失 ,合计缺失率分别为 0 .176 %、0 .384 % ,二者差异显著 ,P<0 .0 5 ;VMC患者外周淋巴细胞 mt DNA缺失程度与心肌细胞呈一致性改变 ,且有良好的相关性 (r=0 .92 0 ,P<0 .0 0 1)。提示 mt DNA缺失可能是 VMC发病过程中重要的心肌损伤机制 ;外周淋巴细胞在研究心肌细胞 mt DNA缺失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扩张型心肌病患儿线粒体DNA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法检测了15例扩张型心肌病(DCM)、13例急性心肌炎(病程<3个月)患儿和10例正常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线粒体DNA(mtDNA)的缺失情况,以研究mtDNA突变在DCM发病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被检者线粒体均存在5Kb和7.4Kb的mtDNA缺失,但DCM患儿的缺失率显著高于心肌炎患儿和正常儿童(缺失率分别为7.97±3.51%,2.5±1.64%和2.28±1.76%,P<0.05)。提示mtDNA缺失与部分DCM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病毒性心肌炎(VMC)和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中是否有抗人心肌线粒体抗体存在及其意义。 方法以人心肌线粒体作抗原,应用免疫点印迹在29例VMC(VMC组)、24例DCM(DCM组)、33例其它心脏病(OCD组)及20例健康献血者(HBD组)进行抗人心肌线粒体抗体检测,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其抗原分子量。 结果VMC组(12例,41.4%)DCM组(10例,41.7%)抗人心肌线粒体抗体阳性明显高于OCD组(2例,6.1%)及HBD(0%);②抗体阳性的VMC和DCM患者中有43.8%的心肌肌钙蛋白T升高,抗体阴性者为12.0%(P<0.05)有显著性差异;③人心肌线粒体特异性抗原的分子量为30KD。 结论①在VMC和DCM患者血清中存在抗人心肌线粒体抗体,说明部分VMC及DCM与自身免疫有关,该抗体是引起心肌损伤的因素之一,对该抗体的检测可作为VMC和DCM的辅助诊断手段之一;②该抗体的特异性抗原可能为人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  相似文献   

4.
5.
病毒性心肌炎与扩张型心肌病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翼 《山东医药》2002,42(9):52-53
重症或慢性病毒性心肌炎 (VMC)及扩张型心肌病(DCM)临床均可表现为心腔扩大和进行性心功能不全 ,二者其他临床表现亦有许多相似之处 ,尤其是近年来发现少数VMC可转化为 DCM,更给鉴别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以往动物实验证实 ,小鼠在肠道病毒感染后 2天产生病毒血症 ,持续 5天之后病毒位于心肌并产生抗病毒抗体 ,约15天心肌内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继续造成心肌损害 ,而病毒不再起直接作用。但 90年代 PCR技术开展以来 ,发现某些病史 2年以上的 DCM患儿血液中可检出病毒 RNA ,此类病儿应视为 VMC还是 DCM,成为鉴别的一个难点。由于两种…  相似文献   

6.
人类线粒体DNA(mtDNA)是细胞内唯一存在于细胞核外的遗传物质,参与了转录、编码2个rRNA,22个tRNA及线粒体呼吸链中的13种蛋白多肽亚单位。人类某些疾病与线粒体DNA缺陷有关。心肌病是一类原因不明的伴随心脏功能障碍的心肌疾病。研究显示,线粒体产生的大量活性氧可导致mtDNA缺失或突变,tRNA基因保守序列突变影响肌肉收缩蛋白合成,造成氧化磷酸化缺陷,影响能量代谢。因此,线粒体的功能缺陷可能在心肌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本文探讨了mtDNA突变与心肌病的关系,对mtDNA的深入研究将为临床寻找病因以及预防、诊断、治疗心肌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病毒性心肌炎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病毒性心肌炎(VMC)与病毒感染、免疫损伤、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Ⅱ类抗原异常表达有关.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发展可能与初始的病毒感染介导的免疫反应、自身免疫系统异常以及细胞的凋亡有关.VMC及DCM的急性期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不能改善预后及左心室功能.应用免疫球蛋白、免疫吸附对DCM进行免疫调节治疗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心肌炎与扩张型心肌病血清抗M受体抗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M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通过自主神经调节心脏功能。在某些病理条件下,血清抗M受体抗体的产生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拟通过对病毒性心肌炎(VMC)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抗M受体抗体的检测,探讨该指标的辅助判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VMC患者32例、DCM患者12例、冠心病患者20例及正常对照组14例,受试者血清与人心室肌组织片预孵育后,冷冻切片法测定M受体与配基[3H]QNB结合的Bmax与Kd值。VMC患者血清同时进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测定与淋巴细胞肠道病毒逆转录扩增。结果7例正常人(意外死亡者)心室肌M受体与配基[3H]QNB结合的Bmax值为51.4±6.0fmol/Lmgpr,Kd值为0.68±0.09nmol/L。DCM患者血清孵育后M受体和配基结合的Bmax值下降(P<0.01),Kd值升高(P<0.01);VMC患者仅Kd值升高(P<0.01),但cTnI阳性及病毒扩增阳性者Bmax值同时下降(P<0.05)。结论VMC和DCM患者血清中存在抗M受体抗体,其导致心肌M受体和配基结合的数目与亲和力改变,对DCM诊断以及VMC向DCM演变可能提供有益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与扩张型心肌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猝死者心肌线粒体DNA(mtDNA)4977缺失情况及其与猝死的关系.方法从近7年尸检案例中挑选11例DCM猝死和14例对照组病例及心肌组织蜡块,按常规方法提取心肌mtDNA,用PCR、琼脂糖紫外凝胶成像技术确定扩增产物激光密度,初步定量检测mtDNA4977缺失率.结果DCM猝死11例中,未成年人2例;成人9例,均为男性,年龄22~49(平均38)岁.对照组14例中,未成年人1例;成人13例,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19~47(平均37.23)岁,死因为机械性损伤和窒息各2例,电击死2例,中毒2例,非心肌病猝死6例.DCM11例(占100%)、对照组2例(占14.28%)检见不同程度的mtDNA4977缺失;两组病例mtDNA4977缺失率均值分别为0.92%和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CM猝死者心肌可检见mtDNA49 77缺失;其心肌mtDNA4977缺失突变与DCM猝死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与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不同临床特征。方法:对63例小儿 VMC和23例小儿DCM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VMC相比,DCM患儿发病年龄在2岁以下者 (4.3%)少见,病程较长(>2个月者占61.0%),心脏增大和心力衰竭发生率高(均P<0.05),心脏增大明显,中 重度二尖瓣反流(82.6%)多见,心力衰竭较严重,心脏收缩功能减退显著(P<0.05);与DCM相比,VMC患儿 多有新近病毒感染史(79.4%),血清病毒 IgM阳性(77.1%)及CK MB升高(77.8%)(均P<0.05),治疗3个月 后VMC患儿轻度增大的心脏恢复正常。结论:小儿VMC与DCM在发病年龄、病程、有无新近病毒感染史,CK MB升高、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心脏收缩功能减退的发生率及程度,治疗效应方面均有不同,但两者的差异是相 对的,必须综合判断才能做出正确诊断,其中超声心动图和治疗效应对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探讨心肌线粒体DNA(mtDNA)获得性损伤在衰竭心肌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对2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活检心肌,用定量PCR方法,以常发缺失型突变mtDNA4977bp(mt-DNA4977)和7436bp(mtDNA7436)缺失率为指标,观察心力衰竭不同发展阶段mtDNA损伤程度与患者临床心功能受损之间的关系。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活检心肌中mtDNA4977缺失频率为100%,缺失率在0.103%~1.028%之间;70%的扩张型心肌病(DCM)和38.9%的风湿性心脏病(RHD)患者存在mtDNA7436缺失,缺失率在0.009%~0.488%之间。10例健康对照者中,仅2例45岁以上者有低水平的mtDNA缺失。心功能愈差,左房扩大愈明显者,mtDNA缺失率愈高;扩张型心肌病缺失程度明显高于风湿性心脏病。结论心肌mtDNA损伤与心脏功能的受损程度密切相关,特别是DCM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心肌与骨骼肌细胞线粒体损伤(线粒体膜磷脂脱失和线粒体DNA3867缺失)程度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0只)腹腔注射内含柯萨奇B3病毒(Coxsackievirus B3,CVB3,TCID50=108)的Eagle液制备VMC小鼠模型,另10只为对照组。分别于病毒感染后3、11和24 d行心肌和骨骼肌细胞线粒体膜磷脂脱失程度和mtDNA3867缺失率的测定,并用Spearman法对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实验组小鼠在病毒感染后3 d,可见心肌和骨骼肌细胞mtDNA3867缺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线粒体膜磷脂脱失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病毒感染后11 d,心肌和骨骼肌细胞mtDNA3867缺失性损伤达高峰(P<0.05),线粒体膜磷脂脱失程度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毒感染后24 d,心肌和骨骼肌细胞线粒体膜磷脂脱失和mtDNA3867缺失程度与感染后11 d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与对照组和病毒感染后3 d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线粒体的上述损伤性改变在心肌和骨骼肌细胞呈一致性同步变化,且具有良好相关性(P<0.05)。结论CVB3可显著损伤心肌和骨骼肌线粒体DNA和膜磷脂,两者损伤具有相关性,提示骨骼肌有望成为反映心肌细胞线粒体损伤的外周细胞“窗口”。  相似文献   

14.
组织蛋白酶L在扩张型心肌病心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溶酶体组织蛋白酶L在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DCM发病中的意义。方法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行心脏移植术的受体标本20例(心肌病组)及脑死亡3h内排除心脏疾患的心脏标本5例(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Westernblotting和实时定量RTPCR等方法检测心肌组织组织蛋白酶L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并对组织蛋白酶LmRNA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与射血分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心肌病组心肌中组织蛋白酶L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DCM患者心肌组织蛋白酶LmRNA表达水平与射血分数呈显著负相关(r=-0.884,P<0.01)。结论组织蛋白酶L过度激活可能在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A case of an 11-month-old infant who was incidentally diagnosed as having myocarditis by right and left ventricular endomyocardial biopsy is reported. This patient was admitted because of heart failure. Chest X-ray showed cardiomegaly and an electrocardiogram revealed decreased voltage with right atrial and right ventricular overloading. A dilated left ventricle with poor ejection fraction was shown in an echocardiogram. Dilated cardiomyopathy was the initial diagnosis since there was no episode of preceding viral infection or evidence of an inflammatory process in routine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However, the biopsy findings, including massive infiltration of inflammatory cells and myocyte degeneration, indicated myocarditis.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youngest patient in whom myocarditis has been confirmed by endomyocardial biopsy.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 (DCM)的体液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 :借助免疫转印技术及流式细胞仪技术同步分析了 33例 DCM患者和 2 8例正常人的血清中抗心肌线粒体 ADP/ATP载体自身抗体和 Th细胞亚群。结果 :DCM组 Th2 细胞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占 (0 .5 3± 0 .2 3) % ,对照组 Th2 细胞占 (0 .2 2± 0 .18)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DCM组抗心肌线粒体 ADP/ATP载体抗体的检出率 (6 0 .6 1% )明显高于对照组(2 1.43% ) (P <0 .0 1) ;DCM抗心肌线粒体 ADP/ATP载体自身抗体 ,阳性组中 Th2 细胞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占 (0 .6 7± 0 .31) % ,阴性组 Th2 细胞占 (0 .2 8± 0 .14)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DCM中 Th2细胞与抗心肌线粒体 ADP/ATP载体自身抗体的产生有关 ,而且 Th2 细胞和抗心肌线粒体 ADP/ATP载体自身抗体参与了 DCM的病理过程。体液免疫反应的异常在 DCM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HLA-DQB1基因的多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 (DCM)的遗传背景及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 :借助聚合酶链式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 SSP)技术对 84例 DCM患者和 143例正常人进行了 HL A- DQB1 基因型别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HL A- DQB1 * 0 30 3等位基因频率降低 ,其 RR值为 0 .41,P <0 .0 1。结论 :研究进一步证实免疫遗传学在部分 DCM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携带 HL A- DQB1 * 0 30 3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对 DCM具有抗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神经内分泌因子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室重构及心力衰竭的影响。方法:DCM患者120例,按心功能分级分为3组,心功能Ⅱ级组34例,心功能Ⅲ级组45例,心功能Ⅳ级组41例。另选取80例心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人院第2天均检测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细胞肿瘤坏死因-α(TNT-α)、白介素-6(IL-6)、细胞可溶性凋亡因子(sFas)。结果:DCM心功能Ⅱ~Ⅳ级患者与正常组对照,NE,AngⅡ、TNF-α、IL-6、sFas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着心功能恶化逐渐增强(P〈0.01)。DCM组中不同功能级别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DCM患者其NE,AngⅡ、TNF-α、IL-6、sFas常过度表达,通过影响心肌收缩力,引起心肌肥大,诱导心肌凋亡、纤维化,加重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