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类型的人造心脏瓣膜已在成千上万的患者身上置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血栓栓塞及出血也是其严重的并发症,故需长期抗凝.该文综述了近期国内外对于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的发展及现状,以及抗凝相关问题的处理.对于心脏机械瓣膜术后患者的抗凝强度以及方法,国内外也仍有争议,今后机械瓣膜抗凝强度的研究仍将是重点.  相似文献   

2.
各种类型的人造心脏瓣膜已在成千上万的患者身上置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血栓栓塞及出血也是其严重的并发症,故需长期抗凝。该文综述了近期国内外对于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的发展及现状,以及抗凝相关问题的处理。对于心脏机械瓣膜术后患者的抗凝强度以及方法,国内外也仍有争议,今后机械瓣膜抗凝强度的研究仍将是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机械心脏瓣膜(MHV)患者接受再次手术时,需要中断华法林的抗凝治疗,往往需要桥接低分子肝素(LMWH)进行抗凝。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MHV患者再次接受择期手术(心脏手术和非心脏手术)桥接亚治疗剂量的LMWH是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方法 观察我院在2013年1月1日到2018年1月1日收治的需再次择期手术的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瓣膜置换组,n = 47),瓣膜置换组纳入标准是围手术期桥接抗凝的机械瓣置换的患者,并经心外科医生制定桥接抗凝方案患者(机械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14例,机械瓣二尖瓣/双瓣置换术后患者33例),以同期行相同手术的患者(未做过瓣膜置换术)为对照组(n = 47),主要观察指标是住院病死率、术中出血量、桥接后30 d内血栓栓塞事件或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 瓣膜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第一个24 h出血量较对照显著增多(P < 0.05),瓣膜置换组1例死亡(2%),死亡原因为低心排,并出现1例(2%)出血事件,两组均未发生栓塞事件,但与对照组相比两组病死率、栓塞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在进行择期外科手术期间采用亚治疗剂量LMWH进行桥接抗凝术中出血量增多,但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增加,此结论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期间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敏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119-119
心脏瓣膜置换无论是应用机械瓣还是生物瓣,术后均须抗凝治疗。机械瓣应终身抗凝治疗,生物瓣一般应短期抗凝治疗,但一部分病人也需长期抗凝治疗。掌握适当的抗凝治疗,是巩固瓣膜置换术的疗效与病人安全的保证。因此,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期间的护理工作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5年8月我院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患者1002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后进行病情随访,记录华法林用量、并发症情况等。结果患者1002例中出现并发症34例,其中出血12例,栓塞22例,相比栓塞组与正常组,出血组患者的华法林用量、PT、NR指标值均明显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来说,给予适量的华法林进行抗凝利于及时控制INR指标值,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并直视射频消融术后华法林的抗凝治疗方法。方法将130例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分为2组,A组(60例)行瓣膜置换并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后服用胺碘酮治疗6个月,同时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B组(70例)单纯行瓣膜置换术治疗,术后仅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结果术后随访3~16个月,A、B组死亡各1例,均为非抗凝相关死亡。A组出现抗凝所致轻度出血5例、血栓栓塞0例,INR异常升高4例;B组分别为3、3、1例。两组比较,P均>0.05。达抗凝稳态时,两组不同术式患者华法林剂量比较,P均>0.05。达到抗凝稳态时,A组华法林剂量为(2.43±0.58)mg/d,INR为1.83±0.55。结论瓣膜置换同期直视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应加强抗凝监测,根据INR适度减少华法林用量,避免发生出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对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n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后老年患者桥血管通畅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心脏瓣膜置换同期CABG手术并规律随诊的患者161例,男118例,平均年龄(67.8±5.25)岁,术后中位随访1608 d。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抗血小板治疗组为移植生物瓣或行瓣膜成形术的患者,抗凝治疗组为移植机械瓣的患者。排除标准为:①分期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和CABG术;②术后未规律行抗血小板和(或)抗凝治疗;③合并心房颤动;④行冠脉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时间为术后6个月以内。结果抗血小板治疗组和抗凝治疗组乳内动脉桥的通畅率分别为78.4%和83.3%(P>0.05),大隐静脉桥通畅率分别为75.9%和71.3%(P>0.05)。随访期间两组出血事件均为牙龈出血,抗血小板组和抗凝治疗组出血事件比率为7.3%和8.9%(P=0.30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在维持桥血管通畅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且在医师指导下接受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并未显著高于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对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桥血管通畅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心脏瓣膜置换同期CABG手术并规律随诊的患者96例,其中男性78例,年龄(43~73)岁,平均年龄(60.8±9.05)岁。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抗血小板组为移植生物瓣或行瓣膜成形术的患者,该组患者双联治疗(拜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至术后3~6个月,之后单用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组为移植机械瓣的患者,该组患者双联治疗至术后3~6个月后单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并按照指南要求维持INR水平。通过收集患者冠脉桥血管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评价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抗血小板组和抗凝治疗组乳内动脉桥的通畅率分别为80.0%vs.82.5%(P=0.8),大隐静脉桥通畅率分别为77.2%vs.72.1%(P=0.512);随访期间两组出血事件均为牙龈出血,抗血小板组和抗凝治疗组出血事件比率为14%vs.7.5%(P=0.30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在维持桥血管通畅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且在医师指导下接受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并未显著高于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9.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临床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心脏瓣膜置换机械瓣术后需终生抗凝治疗,目前常用方法是口服华法林,所需华法林剂量个体差异较大,术后早期剂量较难掌握,为寻找口服华法林抗凝的剂量规律,分析103例患抗凝表及相关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机械瓣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脏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的给药方法、影响因素和可达到理想抗凝效果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方法从2003年7月至2006年4月,对113例因瓣膜疾病行人工瓣膜置换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的临床研究。术后按计划采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出院后复查随访由专人负责按照设计时间做INR值的测定。观察出血、栓塞、死亡等瓣膜相关病态事件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结果手术后住院期间无死亡,出院死亡4例,占3.54%,脑出血1例,占0.09%,泌尿系出血1例,占0.09%。出院随访因抗凝出现病态事件的发生率与国外文献报道相近。结论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无关,与患者当时的肝功能有关系。手术后前4天给等剂量华法林,大多患者INR呈持续上升,应根据病情及国人的生理特点给个体化药量。我们推荐INR值在1.8~2.6之间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抗凝效果,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的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及相关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3674例心脏瓣膜术后9例发生持续性Ⅲ°AVB并行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心脏病因: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主动脉瓣二叶畸形2例(其中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退行性主动脉瓣病变1例,先天性房室管畸形1例(既往有心脏手术史),二尖瓣脱垂及非对称性肥厚性心肌病各1例.行主动脉瓣置换4例、二尖瓣置换2例、二尖瓣置换及三尖瓣成形1例、Bentall术1例、左室流出道疏通及二尖瓣置换1例.结果 本组9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Ⅲ°AVB 7例,术后24~48 h出现Ⅲ°AVB 1例,术后4年出现Ⅲ°AVB 1例.出现Ⅲ°AVB持续时间超过2~3周不能恢复者,均行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其中采用DDD起搏器4例、VVI起搏器5例.无晚期死亡患者.结论 心脏瓣膜术后出现Ⅲ°AVB大多发生于术后早期,与手术部位有一定关系.术中注重心脏瓣膜结构与房室结及传导束的解剖关系,是预防术后出现Ⅲ°AVB的关键.Ⅲ°AVB持续时间超过2~3周者需行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机械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方法14岁以下病童施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121例,先天性心瓣膜病89例,风湿性心瓣膜病29例,心内膜炎24例(其中21例为先天性或风湿性心脏病患儿)。行二尖瓣置换62例,主动脉瓣置换49例,三尖瓣置换6例,双瓣置换4例。共置换机械瓣膜125枚。术后患儿均接受华法林抗凝。术后随访通过问卷或门诊检查完成。结果住院死亡15例,病死率12.4%(15/121);失随访32例。74例平均随访时间10.5年,晚期死亡1例,再手术2例。大部分存活病人心功能(纽约心脏协会分级)Ⅰ级-Ⅱ级。结论大多数儿童可以植入较大规格的机械瓣膜,保证远期生长发育需要。儿童机械瓣膜置换住院病死率高,合理的抗凝治疗可能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胸心血管外科自2009-06-2012-06行心脏瓣膜置换的4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及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早期病死率3.52%,生存410例,死亡15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提示:低心排综合征(LCOS),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左室破裂,心功能Ⅳ级,LVEDD≥70mm及CPB转流时间≥180min是影响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LCOS、MOF及左室破裂是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早期导致死亡的主要并发症。心功能Ⅳ级,LVEDD≥70mm及CPB转流时间≥180min可能是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接受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的患者需要终身抗凝治疗,而接受猪生物瓣置换术后的患者则不需要抗凝治疗。方法作者用随机的前瞻性研究对Bjork-Shiley 机械瓣和 Carpentier-Ed-wards 猪生物瓣的耐用性以及与瓣膜有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了比较。二尖瓣置换者261  相似文献   

15.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是一种罕见的骨髓增生性疾病, 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多器官功能损伤。心脏受累称为L?effler心内膜炎, 表现为血栓形成、瓣膜功能障碍、心内膜纤维化及限制型心肌病等。该文报道1例因L?effler 心内膜炎引起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而行机械瓣置换的患者, 尽管术后给予华法林抗凝, 但当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明显升高时, 新置换的机械瓣仍有血栓形成并导致卡瓣。因此, 对于HES以及其他影响凝血功能的罕见病合并瓣膜病变且需要手术的患者, 术前充分评估、术后严格抗凝和积极控制原发病对于换瓣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极其重要。超声心动图有助于诊断人工瓣膜功能障碍, 可提供形态学及其血流动力学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心脏瓣膜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23例患者同时行瓣膜手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年龄63.3(41~81)岁。瓣膜病变8例为风湿性,10例为瓣膜退行性病变,5例为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6例、Ⅲ级13例、Ⅳ级4例。手术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停跳后,先做静脉桥的远端吻合,然后置换瓣膜。静脉桥与升主动脉的近端吻合在升主动脉一次阻断下或心脏复苏后完成。乳内动脉的吻合在换瓣后心脏复苏前完成。5例行二尖瓣成形,18例行瓣膜置换(使用生物瓣与机械瓣者分别为7例及11例,其中主动脉瓣置换12例、二尖瓣置换4例、双瓣置换2例)。结果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平均28.2(11 ̄247)h,平均ICU停留3.1(1 ̄34)d。4例患者因发生低心排综合征而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其中死亡1例。1例发生脑梗塞,1例置入永久起搏器。术后心功能Ⅰ级15例、Ⅱ级7例,均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3 ̄55个月,术后均无心绞痛发作,未发生与抗凝相关的出血或血栓、栓塞事件。1例术后第4年死于恶性肿瘤。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时行瓣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彻底纠治瓣膜病变、充分心肌再血管化和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心脏机械瓣置换后血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机械瓣膜、置换部位、心脏自身因素(如房颤、心功能状态、心脏大小)等,抗凝治疗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对抗凝强度做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8.
心脏机械瓣置换后血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机械瓣膜、置换部位、心脏自身因素(如房颤、心功能状态、心脏大小)等,抗凝治疗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对抗凝强度做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病因、瓣膜选择、近远期疗效、死亡和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及抗凝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的62例患儿临床资料,包括男40例,女22例,年龄4~14岁,平均年龄(11.53±2.66)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瓣膜病41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0例,黏液性变心脏瓣膜病9例。6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均使用机械瓣膜,采用间断褥式缝合方法。部分患者术中采用主动脉根部加宽术(Nicks法4例、Manougnian法11例)。结果:本组住院死亡率为6.5%(4/62),死亡原因为术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3例,术中无法脱离体外循环1例。随访时间1.5~18年,平均(10.2±2.5)年,失访5例,随访率91.4%。随访期间死亡3例,1例为术后9个月死于严重心律失常,1例为术后8年不明原因猝死,1例为术后6年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再次瓣膜置换2例。随访期间未发现与抗凝相关的严重并发症,也无因患者-人工瓣膜不匹配再次手术者;患者主动脉瓣膜功能良好,心功能均为Ⅰ~Ⅱ级。结论:儿童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近、远期效果良好,大多数患儿可置入较大的瓣膜,术后心脏结构和功能大多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机械瓣置换、生物瓣置换及瓣膜成形手术对≥60岁单纯二尖瓣病变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116例≥60岁的单纯二尖瓣手术出院患者,风湿性二尖瓣病变76例,二尖瓣退行性病变40例。人工机械瓣膜置换62例,生物瓣膜置换34例,二尖瓣成形术20例。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死亡、再次手术、感染性心内膜炎、瓣周漏、心功能分级、抗凝情况、出血事件、血栓栓塞等事件。结果 116例患者随访24~60月,平均(48.4±10.7)月。20例瓣膜成形的患者,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二尖瓣功能良好,未出现中度以上返流、再次住院、再次手术及其他不良事件。34例生物瓣膜置换的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抗凝,随访期间未出现瓣膜衰败现象,瓣膜功能正常,心功能均明显改善。62例机械瓣置换的患者,均服用华法林抗凝,机械瓣膜功能良好,心功能明显改善。可见感染性心内膜炎、瓣周漏、出血事件及血栓栓塞等事件发生。结论手术治疗≥60岁二尖瓣病变患者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延长生存时间。但不同术式的远期效果有一定差异。瓣膜成形术后避免抗凝药物的应用,可避免抗凝并发症。生物瓣膜置换可达到瓣膜成形术的效果,但因其存在生物衰败,可能需要再次手术,在年龄相对低的患者中根据情况选择。机械瓣膜置换需要终生抗凝治疗,影响远期效果的主要因素为出血和血栓并发症,严格规律地监测凝血指标,可最大程度减少抗凝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