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了解永丰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和合理分配有限的卫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个案资料对201 1年1月1日到12月30日永丰县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浇全县累计报告68例,重症12例,死亡2例;主要发病年龄段是0~6岁,占89.52%,死亡率为2.94%,一年四季均可发病,5~7月为高发季节,农村多于城镇.结论 浇确定将防治措施重点放在托幼、街道、农村,并在5~7月份作为防控重点期,可最大限度的控制该疫情;对手足口病患儿应及时合理治疗,能有效控制疫情的播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与水痘的鉴别诊断方法,并依据流行病学特征制定防控措施,以提高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率减少该病的病死率。方法某地区2009年至2012年发生手足口病及水痘患儿288例,其中水痘患儿133例;手足口病患儿155例。收集并分析其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结果手足口病患儿发病年龄多为1~4岁且多在5~8月夏秋季节发病;而水痘患儿的发病年龄多在3~9岁之间且在11月~次年2月冬春季节发病率明显较高。两种疾病均可全年发病。结论鉴别手足口病与具有相似皮疹症状的水痘,提高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率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控,能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李妮 《安徽医药》2015,19(10):1941-1943
目的:通过对某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分析,为有效防控手足口病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西安市碑林区某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该起疫情历时11 d,涉及手足口病15例,其中1例为重型。疫情主要集中在托2班和小4班,患儿年龄在2~4岁之间,实验室检查显示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1型。结论应加强宣传教育及幼托机构消毒和检查制度,综合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张瑞芳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5):171-172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的三间分布和预防措施.方法 分析2012年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的48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资料.结果 所有患儿均在5~8月起病,81.7%的患儿集中在幼儿园、小学发病,3岁以下的患儿占69.2%.结论 了解手足口病的三间分布,有助于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医院3年来手足口病防控措施经验。方法根据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加强组织管理,采取多种有针对性的积极有效合理的防控措施。结果笔者所在医院3年来共收治14469例手足口病患者,通过实施各项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医护人员、住院患儿及家属无一例因院内感染发病。结论手足口病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儿童医院手足口病院感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加强预检分诊、完善规章制度、提高防控意识、做好消毒隔离、广泛普及宣教是手足口病院感防控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孙继中  周海忠  孙文地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8):130-130,135
目的:对手足口病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为有效控制手足口病的流行及为以后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河南省内乡县2008~2009年报告的579例手足口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患儿主要临床表现有皮疹、发热等;发病年龄集中在0~5岁,占86.0%;发病时间集中于4~10个月,约占所有患者的90.2%(522/579);城区及幼儿园、托儿所(幼托)儿童发病率高;重症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为病毒性脑炎等。结论:手足口病多见于儿童,并且手足口病的流行与年龄和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各项消毒隔离措施。方法 2010年5~6月共收治53例手足口病患儿,对其病情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消毒隔离措施。结果收治的53例手足口病患儿无一例发生院内交叉感染,均痊愈出院。结论做好病区及患儿的消毒隔离措施,防止大流行,有利于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手足口病发病期,通过加强管理力度,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聚集和播散,进而总结本院在防控措施方面的经验与方法。方法 2010年至2012年收治留观住院的手足口病105例患儿,其中年龄最大13岁,最小4个月。在对患儿对症治疗的同时,健全组织,在院内进行知识培训,并制定防治工作预案。结果本组105例手足口病患儿,在留院时间,其中无1例发生院内感染,经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及在院实施严格的医院感染管理,使患者均治愈出院,未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精神上的负担。结论加强完善手足口病的管理制度,提高院内防控意识,做好院内院外宣教工作等各项预防医院感染管理的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少并预防手足口病在院内的传染及播散。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医院内控制手足口病传播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诊治的98例手足口病患儿,向医护人员、患儿及其家属普及预防知识,并将患儿集中诊治,实施有效的消毒方法,加强诊疗器械、环境级患儿消毒的隔离管理等处理措施.结果 经过采取健康教育和严格的防控措施后,患儿对于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知识的知晓率、手卫生的依从性均明显提高,与控制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足口病流行期无一例患儿出现医院内传播.结论 健康教育、集中诊治以及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等多个环节联动能使医院内手足口病的传播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惠州市手足口病流行期间(2009—2010年4—10月)的病原学特征及流行病学规律,为科学制定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09—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共收集578份疑似手足口病标本,用荧光定量RT—PCR法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型、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定量分型。结果578例被检测患儿中406例为肠道病毒阳性,阳性率为70.24%;EV71阳性208份,检出率为35.99%;CoxA16阳性145份,检出率为25.09%;手足口病2009年以CoxA16流行为主,2010年以EV71流行为主。手足口病重症病例EV71阳性率为81.55%。手足口病发病以幼儿为主,主要集中在4岁以下儿童,占83.91%。结论手足口病在不同时期的肠道病毒感染往往呈现不同的流行特点,年龄小于3岁的EV71阳性手足口病患儿已成为重症病例的危险因子。及时、持续地开展手足口病病原学调查,预测其流行规律,有助于更好的制定其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地河池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为当地今后手足口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主要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该市下辖的11个市县区2008—2012年手足口病病例疫情报告.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及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该市11个市县区在5年中报告手足1:7病病例共30701例,死亡病例共29例。年均人群发病率为165.42/10万,3岁以下幼儿占总病例数的72.87%,而散居儿童占总病例数的85.88%.死亡病例中散居儿童占28例。5年中,2010年和2012年是出现病例数较多的年份,病原学检测显示,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感染者每年交替出现高峰,感染病例较多的年份以肠道病毒71为主,相应的死亡病例数也增多。结论需进一步加强河池市下辖各市县区手足口病疫情及病原学监测,了解其流行特征,做出该疾病流行高峰的初步预警。减少当地手足1:7病的感染者。  相似文献   

12.
徐善松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8):2764-2766
目的通过分析零陵区2008—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特点,掌握手足口病流行趋势,为制订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湖南省2008—2011年各年度手足口病监测实施方案,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个案资料,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零陵区内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累计发病3 64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2.44/10万,重症174例,死亡7例。手足口病主要发病年龄段为0~5岁,占95.75%(3 493/3 648),散居儿童占95.20%(3 473/3 648);城、乡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V71感染是引起重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防控重点应放在0~5岁儿童,以降低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内江市2010年至2012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查询内江市2010年至2012年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并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内江市2010年至2012年手足口病发病率分别为22.98/10万、36.86/10万和70.65/10万,2012手足口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前两年,但重症及死亡病例有所减少。5~9月份为高发季节,以0~5岁儿童发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结论相关机构应针对我市手足口病特点进行积极防范,控制传播途径,减少感染,做好疫情预测。  相似文献   

14.
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12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52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26例。治疗组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5~10mg/(kg·d)加入5%葡萄糖液或10%葡萄糖液(稀释浓度0.1%)静脉滴注1次/d,治疗5~10d。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10~15mg/(kg·d)静脉滴注1次/d,治疗5~10d,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82%,对照组84.1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清中心肌酶谱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98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健康体检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患儿空腹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观察组患儿心肌酶谱异常率分别为AST28.0%、LDH72.8%、CK43.8%、CK-MB38.6%,其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测定血清心肌酶谱能及时了解手足口病患儿心肌损害程度,对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心肌酶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潍坊市人民院120例手足口病住院患儿(普通病例60例,重症病例60例),检测空腹状态下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和乳酸脱氢酶(LDH),同时检测6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手足口病患儿观察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心肌酶谱各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症病例组与普通病例组比较心肌酶谱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足口病患儿观察组心肌酶谱异常率分别为AST 26.7%、CK 30.0%、CK-MB 28.3%、α-HBDH 90.8%、LDH 84.2%。结论手足口病患儿心肌容易受到侵害,应该重视手足口病患儿的心肌酶谱检测并及时应用营养心肌药物,防止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广州市9482例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肠道病毒病原学分型情况,为医疗机构防控手足口病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手足口病病例的三间分布及病原学分型情况,用Excel2007和SPSS 13.0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2008年4月至2011年12月,研究单位报告的手足口病患儿逐年增加,累计报告9482例,5岁以下的儿童占94.1%,男女比例1.53∶1;手足口病的高发期为每年的4-7月,正好是广州的梅雨季节,9-10月出现一次小高峰;共检测手足口病标本7344份,肠道病毒分离阳性的共6892份,阳性检出率为93.85%,其中EV71型、Cox A16型、其他肠道病毒分别占25.79%(1894例)、32.27%(2370例)及35.78%(2628例).结论 各级医院的儿科应继续重视手足口病的监测管理,在每年手足口病高发时期(夏秋季),做好手足口病的知识宣教,各级部 门做好对重点人群(5岁以下儿童)的保护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聊城地区手足口病(HFMD)的病原构成及临床特点。方法采集2010年6月聊城地区240例HFMD患者(包括23例重症患者)咽拭子并提取病毒RNA。采用real—timeRT—PCR方法,以肠道病毒5’UTR区通用引物及探针对病毒RNA进行初步筛查,初筛阳性标本进一步采用CA16及EV71VP1区特异性引物及探针进行型别鉴定。结果普通患者EV71阳性143例、CA16阳性6例、其他肠道病毒阳性21例;重症患者中EV71阳性率达82.6%(19/23),CA16感染未见引起重症。结论聊城地区HFMD患者以1~3岁儿童为主,男性高发于女性,农村高发于城市;HFMD的病原包括EV71、CA16及其他肠道病毒,主要病原为EV71,且EV71感染容易引起重症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热毒宁注射液0.5 ml/(kg·次)加5%葡萄糖注射液100~150 ml,静滴,每日1次,3日为1疗程,必要时重复1疗程.对照组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 mg/(kg·次)加5%葡萄糖注射液100~150 ml,静滴,每日1次,疗程与治疗组相同.结果 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中山火炬开发区2009年2012年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掌握其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年2012年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掌握其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年2012年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报告的居住于中山火炬开发区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2012年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报告的居住于中山火炬开发区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2012年共报告2146例,其中男1379例,女767例,男女比例1.8∶1,发病年龄以5岁以下特别是3岁以下为主,5岁以下儿童占病例96.60%,散居儿童及托幼儿童分别占72.32%及25.54%;发病时间呈双峰型,42012年共报告2146例,其中男1379例,女767例,男女比例1.8∶1,发病年龄以5岁以下特别是3岁以下为主,5岁以下儿童占病例96.60%,散居儿童及托幼儿童分别占72.32%及25.54%;发病时间呈双峰型,47月为发病高峰,2010年、2012年9月出现小高峰、2011年11月出现小高峰;实验室确诊病例73例,占3.40%,重症病例35例,占发病1.63%,重症病例中EV71病毒感染25例、Cox16感染1例,其他肠道病毒感染5例,未做病原体检测4例。结论我区的手足口病在季节、人群、地区分布方面有之显著的差异,必须根据疫情特点找出适合我区手足口病疫情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