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俊彦 《今日药学》2006,16(1):57-58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疗效.方法将应用抗结核药后出现药物性肝炎患者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6例),治疗组用抗结核药加谷胱甘肽0.6 g+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qd.对照组停用抗结核药,两组均采用相同基础治疗.结果治疗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下降变化及前后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组症状、体征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疗效。方法将应用抗结核药后出现药物性肝炎患者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6例),治疗组用抗结核药加谷胱甘肽0.6 g 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静脉滴注,qd。对照组停用抗结核药,两组均采用相同基础治疗。结果治疗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下降变化及前后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组症状、体征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3.
阮连国  张妍  朱清静 《中国药业》2013,22(11):89-91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联合S-腺苷蛋氨酸注射液治疗抗结核药所致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分别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S-腺苷蛋氨酸注射液或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疗程均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γ-氨基丁酸、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16%和83.33%(P<0.05),显效率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γ-氨基丁酸、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联合S-腺苷蛋氨酸注射液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抗感染药学》2017,(2):303-305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伴乙肝病毒感染者肝损害的临床影响及其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6月1日—2016年5月31日期间收治的90例肺结核患者,按照乙肝病毒标记物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2HREZ/4HR抗结核治疗方案和保肝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致肝损害发生情况和肝功能各指标的变化,以及致肝损害出现时间和复常时间。结果:阳性组患者用药后致肝损害的发生率为53.33%;治疗后TBIL、AST、ALT测得值分别为(50.59±6.47)μmol/L,(181.18±29.84)U/L和(239.15±33.84)U/L,均高于阴性组(P<0.05);致肝损害出现时间为(33.57±4.16)d早于阴性组,复常时间为(22.23±3.64)d晚于阴性组,上述指标经组间比较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伴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易导致其肝功能损害,临床应合理使用抗结核药物,采取对应措施,保护患者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5.
谭明格  向秀伍 《中国药房》2010,(36):3411-3412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方法:89例初治菌阳性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应用"2H3R3Z3E3(S3/)4H3R3"方案抗结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结果:治疗组在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9.7%、67.5%(P<0.01)。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可显著改善初治菌阳性肺结核患者的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抗结核化疗药物致药物性肝病的原因、临床表现、预防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58例抗结核化疗致药物性肝病患者及时进行抗结核药物调整或停止抗结核化疗,给予保肝降酶、退黄、支持疗法及各方面护理措施落实.结果 与结论 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因素与药物的种类、持续用药时间及病人的个体差异有关,出现肝损害后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密切观察病情、合理治疗及全方位护理是治愈药物性肝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药物性肝损害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及预后,帮助临床医师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 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致肝损害的主要药物以抗结核药物最常见,占2 3.6 %(13/ 5 5 ) ,中药类占18.2 % (10 / 5 5 ) ,抗菌药物占14 .5 % (8/ 5 5 )。本组病例中出现黄疸者占4 1.8% (2 3/ 5 5 ) ,全部病例均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升高,而无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多在复查时发现肝功能异常。除1例死于原发病并发症外,其余病例经停止使用或调整用药与使用保肝药物治疗后均获痊愈。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可由各种药物引起,起病隐匿,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抗结核治疗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及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本院119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规则抗结核治疗,住院+门诊随访观察至疗程24周的临床资料。结果:119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在抗结核治疗24周期间有39例出现药物性肝炎,发生率为32.8%,其中32例发生在强化期(16周内),经加强护肝、调整抗结核方案等个体化治疗,药物性肝炎治愈率94.9%,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有效率90.3%。结论:重视结核性脑膜炎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性肝损害,早期制定个体化用药对策,即能使肝功能恢复正常,又使抗结核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9.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探讨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诊断与及其预防和合理的治疗。方法根据临床用药史、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对本站2004年至2006年管治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害的6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8例结核病人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有61例病人出现药物性肝病,药物性肝病发生率17.53%,348例病人中HBsAg阳性32例,其中13例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占40.63%。结论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且多发生在用药的第1~8周。在进行抗结核治疗前应常规检查肝功能、HBsAg,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对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使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水飞蓟宾胶囊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出现肝损害的疗效.方法 将82例诊断为因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出现药物性肝炎的艾滋病初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2例,对照组予口服葡醛内酯片(每次0.2 g ti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口服水飞蓟宾胶囊(每次70 mg tid),疗程2周.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均明显下降,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且治疗组的ALT、AST、GGT恢复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水飞蓟宾治疗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炎疗效显著,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刘黎 《抗感染药学》2010,7(2):127-129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资料,为临床抗结核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1月间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出现的102例肝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459例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阳性患者43例(9.37%,43/459),其中24例(55.81%,24/43)出现肝功能受损;高于非乙肝病人18.75.%(78/416);经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继续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61.72%(63/102);更改治疗方案28.43%(29/102);停用抗结核药物治疗7.84%(8/102);诱发重症肝炎后死亡1.96%(2/102)。结论: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患者中,HBsAg阳性者抗结核药物治疗中更易出现肝损害,应选择肝毒性低的抗结核药物;强化期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并给予护肝治疗,以减少药物性肝炎发生。  相似文献   

12.
李斌  张伟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2):199-200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方法 174例由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均停用抗结核治疗药物,在护肝治疗基础上分别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观察组)和甘草酸二铵(对照组)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肝损害情况及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在肝功能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9.8%,对照组67.4%(P<0.01).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有很好的保肝、降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有关问题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997年1月~2003年6月我院收治的应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2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多发在12周内,少数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及黄疸,多数无临床表现.轻者不停用抗结核药而加用保肝药治疗,重者停用抗结核药并加用保肝药治疗,23例肝功均恢复正常.结论:对结核患者,特别是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高危结核患者,应加强肝功监测,并视具体情况给予预防性保肝.  相似文献   

14.
蒋少红  方洁 《中国医药》2011,6(3):331-332
目的 探讨抗菌药物致肝损伤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抗菌药物致肝损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抗菌药物致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本例患者既往无肝病史,因发热伴左侧胸部深呼吸及体位改变时隐痛2周而在院外接受了阿奇霉素、奈替米星、头孢曲松等治疗,出现肝功能下降,转入我院后予以莫西沙星、丁胺卡那、乙胺丁醇等抗结核治疗及口服泼尼松对症治疗,治疗过程中发现肝功能随使用药物的改变而变化.治疗41 d后患者肝功能好转.结论 抗菌药物(包括抗结核药)是最主要的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李扬  刘佳 《抗感染药学》2019,16(10):1679-1682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伴慢性肝病患者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其对抗结核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被确诊为初发初治肺结核患者926例资料,分析其患者按正规抗结核方案(2HREZ/4HR)治疗过程中致药物性肝损害与有无慢性肝炎、合并不同类型慢性肝炎、肝损害程度及其临床分型的相关性,以及对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影响。结果:926例初发初治肺结核患者(其中236例患者伴有慢性肝炎,690例无肝脏基础疾病)治疗过程中,690例无肝脏基础疾病患者出现药物性肝损害213例(30.87%);236例伴有慢性肝炎患者治疗中出现肝损害104例(44.07%);有慢性肝病的肺结核患者肝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肝脏基础疾病患者(P<0.05);伴有慢性乙型肝炎的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高、肝功能损害程度重;药物性肝损害较易出现在抗结核药物治疗强化期内。结论:有慢性肝病的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应密切监测其肝功能的变化,尤其是在抗结核强化期内,必要时调整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或停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以免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6.
林跃平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9):1308-1309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9例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还原型符胱甘肽治疗4周,对照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情况、治疗总有效率及药物不良作用.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9%和71.9%(P<0.05),未见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于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具有较好的降酶保肝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与临床特点,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血象、肝功能检验、腹部B型超声检查等,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害的11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影响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的相关因素有患者年龄、用药时间、抗精神药物种类。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发生率分别75.0%和25.0%,其中以氯丙嗪(25.9%)和利培酮(8.9%)应用最多。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出现于服药后1~3个月。结论认识影响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有多种因素,在药物性肝损害的高发时期加强监测肝功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利奈唑胺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不良反应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1例老年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急性肝损伤的诊疗经过,并采用文献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利奈唑胺致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给予利奈唑胺联合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1 d后肝酶出现升高,2 d后肝酶升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83.6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575.8 U/L,碱性磷酸酶(ALP)61 U/L,谷氨酰转肽酶(GGT)113 U/L。停用利奈唑胺,给予保肝治疗后肝酶下降明显,7 d后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利奈唑胺致患者肝损伤的不良反应可能与老年女性、用药剂量有关,出现肝损伤时应评估抗感染治疗效果,必要时建议暂停药物治疗。结论 利奈唑胺可快速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不良反应,应加强其用药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硫普罗宁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常规治疗与硫普罗宁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肝功能检测显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谷氨酰转肽酶(γ-GT)、AST/ALT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硫普罗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肝功能,减轻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好,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杜德兵  刘正芳 《中国药房》2011,(40):3800-3801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物致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78例结核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93)和对照组(n=85),在抗结核治疗最初2个月,治疗组采用抗结核病方案+还原型谷胱甘肽1.2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qd;对照组采用抗结核方案+葡醛内酯片0.2g,口服,tid。所有病例治疗前及治疗最初2个月每2周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及过氧化脂质(LPO)各1次。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2个月内ALT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0.8%和27.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损害发生后患者的LPO水平有所提高,与治疗前及无肝损害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清LPO水平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与体内的LPO过氧化有关,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能减少体内LPO产生,显著降低肝损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