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进  刘漪  李丽  谢作舟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0):1332-1333
目的研究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液D-二聚体(Ddimer)的变化及其与二氧化碳分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慢性肺心病患者40例,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及二氧化碳分压,(PaC02)、同时对PaC02与D-二聚体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与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患者组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患者组PaC02与D-二聚体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肺心病患者存在血液凝血状态异常,高碳酸血症是参与血液凝血状态异常的因素之一,D-二聚体可用于指导慢性肺心病患者治疗。  相似文献   

2.
尿激酶治疗冠心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31例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冠心病中急性心肌梗死(AMI)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2例。结果:AMI及UAP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AMI组高于UAP组(P<0.05)。应用尿激酶治疗后,AMI组中血浆D-二聚体含量又再度升高(P<0.01),以溶栓后6h升高最为显著。而UAP组1周内均无明显改变(P>0.05)。提示:①AMI及UAP的交联纤维蛋白D-二聚体增多有血栓的形成和溶解;②AMI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再度升高,可为溶栓成功的指标之一,而小剂量尿激酶治疗UAP后,D-二聚体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和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82例肝硬化患者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A、B、C3组,再根据门静脉系统有无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非血栓组;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D)组;检测各组血浆的sTM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肝硬化A、B、C组的sTM和I)I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D组(P〈0.05),肝硬化血栓组的sTM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血栓组(P〈0.05),且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恶化,sTM和I)I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血浆sTM、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预测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水平与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130例老年C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测定患者血浆D-二聚体、CRP、血沉水平,分析其在不同分组间的差异。结果不同肺炎严重度指数(PSI)分级间、不同CURB-65分组间D-二聚体、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组D-二聚体、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重症肺炎组(P〈0.01)。血沉水平在以上不同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浆D-二聚体与CRP水平显著相关(r=0.368,P〈0.01)。结论血浆CRP、D-二聚体水平与CAP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清胰汤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80例AB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两组入院后给予对症治疗,观察组除对症治疗外给予清胰汤治疗。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4、7天检测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前及术后第1、4、7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43±1.21)、(2.94±1.07)、(1.15±0.36)、(0.49±0.26)mg/L,对照组分别为(3.26±1.05)、(2.86±0.9)、(1.74±0.58)、(0.89±0.37) mg/L;术前及术后第1天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4、7天,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术前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 P均<0.05)。结论清胰汤可降低ABP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从而改善机体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治疗前后微栓子检出率及血浆 D-二聚体水平。方法选择 CHADS2评分≥1分的持续性房颤患者40例,每例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前后分别行微栓子监测和 D-二聚体水平检查,比较治疗前后结果差异。结果抗凝治疗前微栓子阳性12例、阴性28例,治疗后微栓子阳性5例、阴性35例,抗凝治疗后微栓子检出率显著降低(30.0% vs.12.5%,χ2=3.66,P <0.05);D-二聚体水平抗凝治疗前为(273±81)μg/L,治疗后为(170±67)μg/L。治疗后血浆 D-二聚体水平显著降低(t =10.09,P <0.05)。结论微栓子与 D-二聚体水平均可以作为房颤患者栓塞风险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7.
贝为武  农智新 《山东医药》2009,49(31):58-59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将同期收治的68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均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降纤酶溶栓治疗。治疗6d后检测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变化;治疗12周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2%、67.7%(P〈0.05)。结论 降纤酶溶栓治疗ACI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且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8.
刘畅 《山东医药》2010,50(9):48-49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奥扎格雷钠静滴及其他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治疗14d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血清hs-CRP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奥扎格雷钠能有效治疗TIA,其机制与降低患者体内的hs—CRP和D-二聚体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确诊的69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简称主动脉夹层组)、同期7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肺栓塞组)和70例因胸痛住院的其他患者(胸痛组)的血浆D-二聚体等临床资料,比较D-二聚体在不同类型患者中的水平差异,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主动脉夹层预后的关系。结果所有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D-二聚体均超过500μg/L,敏感性100%;死亡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高于存活患者(P〈0.05)。血浆D-二聚体浓度主动脉夹层组、肺栓塞组和胸痛组分别为(3479.2±2200.0)μg/L、(1560.7±940.0)μg/L和(179.8±167.0)txg/L,三组比较P〈0.01,每两组比较P〈0.05。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浆D-二聚体明显升高,其平均浓度超过急性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阴性有助于排除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D二聚体升高对判断预后有-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OPD患者在急性加重期PaCO2和D-二聚体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鄂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46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设为观察组,测定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PaCO2水平;选择46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PaCOz水平,比较两组血浆D-聚体、PaCO。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前D-二聚体、PaCO2水平分别为(353±220.8)μg/L、(64.7±16.2)mmHg,对照组D-二聚体、PaCO2水平分别为(73.6±21.1)μg/L、(40.3±4.5)mmHg,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值均〈0.05);观察组治疗后D-S聚体、PaCO2水平分别为(96.4±24.8)μg/L(46.3±7.4)mmHg,各项与对照组n二聚体(73.6±21.1)μg/L、PaCO。水平(40.3±4.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PaCO2水平明显较健康人群高,因此在对COPD患者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PaCO2水平,以了解患者病情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77例肝硬化患者中,PVT形成患者31例,无血栓形成患者46例,依据螺旋cT检查诊断PVT,采用乳胶凝集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2±0.5mg/l和0.6±0.4mg/l(P〈0.01);血栓组伴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1-3±O.5m鲫)显著高于轻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0.9±0.5mg/l,P〈0.05);血栓形成伴消化道出血和死亡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无出血和生存患者(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与PVT形成有关,并严重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发病前血浆D-二聚体(D-Dimer)、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黏度的变化,探讨其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统计调查94例脑梗死患者的检测数据,同时选取本院健康体检者102例作为对照组。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酶法测定Hcy,放射免疫法测定叶酸(FA)及维生素B12(VitB12)含量。结果 脑梗死患者发病前72h内血浆D-二聚体、FIB及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A、VitB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全血及血浆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黏度增加伴有高D-二聚体和Hcy血症可能是脑梗死的促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栓前状态及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方法 将56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常规组25例,另选同期健康成人26例为健康对照组,常规组予常规抗感染、平喘、扩管利尿、吸氧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40mg/d静滴14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测定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肺动脉收缩压.结果 肺心病患者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肺动脉收缩压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肺动脉收缩压显著降低(P<0.05),常规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明显抑制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血栓前状态、降低肺动脉压.  相似文献   

14.
D-二聚体在恶性肿瘤预后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恶性肿瘤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酶联分析法(VIDAS)检测112例恶性肿瘤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受试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各组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检测数值均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恶性程度高或临床分期晚的胰腺癌、肝转移癌D-二聚体检测数值较其他恶性肿瘤组D-二聚体检测数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可作为恶性肿瘤患者纤溶状态、DIC及血栓形成早期评估及诊断的重要指标,有助于评估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肝硬化、肝癌不同临床分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探讨其鉴别诊断意义及肝病凝血功能紊乱的机制。方法采用美国贝克曼ACL-7000检测仪,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出样本含量(不同临床分期的肝硬化35例及肝癌28例、健康对照组25例)。结果肝硬化组代偿期及失代偿期组、肝癌Ⅰ、Ⅱ期及Ⅲ期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肝硬化、肝癌各临床分期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肝硬化代偿期组与肝癌Ⅰ、Ⅱ期组、肝硬化失代偿与肝癌Ⅲ期之间的D-二聚体相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肝硬化、肝癌各临床分期患者明显增高,病情及肝功能损害程度越重血浆二聚体含量越高,肝硬化与肝癌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故对肝硬化与肝癌的鉴别诊断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D-二聚体(D-Dimer)在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5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分别检测治疗前(A组)、治疗后2周(B组)血浆NT—ProBNP、D—Dimer水平、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及氧分压。并以30例老年单纯COPD急性加重患者(c组)做对照。结果A组较B组及C组比较,血浆NT-Pro BNP及D-Dimer水平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NT-ProBNP及D-Dimer可作为评估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右心室功能不全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7.
邸亚芹 《临床肺科杂志》2013,(11):1986-1988
目的 探讨AECOPD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64例AECOPD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以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64例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较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有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 COPD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两者在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可反映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对该病的临床检测与治疗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疑诊肺栓塞(PE)进行抗凝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将D-二聚体阳性的42例重度AECOPD患者分为血氧分压正常组(A组)和低氧血症组(B组),并进一步随机分为抗凝(A1、B1)和非抗凝(A2、B2)2个亚组。观察A组和B组抗凝和非抗凝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B1组与B2组比较,临床症状、动脉血气分析、D-二聚体水平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优于B2组。结论具有PE高危因素,D-二聚体阳性的重度AECOPD患者,应常规予以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人膝关静置换术(TKR)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及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方法 将2000年1月~2004年4月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用药组(25例,围于术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治疗)及未用药组(20例,未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两组患者均于术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并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结果 用药组DVT总发生率为20%,未用药组DVT发生率为6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用药组阳性检出率为20%,未用药组为50%。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可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D-二聚体定量检测对判定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栓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定量检测对于判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栓形成的意义。方法:选择住院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1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3例,采用胶体金标法动态检测患者静脉血中的D-二聚体含量。结果:D-二聚体含量:UAP组(0.95±0.32)mg/L,AMI组(1.82±0.63)mg/L,UAP组与SAP组(0.39±0.15)mg/L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MI组与SAP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D-二聚体定量检测是判定ACS血栓形成相对特异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