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为了探讨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EGIST)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增加对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认识,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7例有完整手术病理结果及CT检查的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病例。结果27例中良性8例,恶性19例;其中来源于小肠系膜18例、大网膜5例及小网膜腹膜后2例;病灶多较大,密度不均;增强扫描良性病灶边界较清,强化较均匀;恶性肿块多边界欠清,边缘强化,其中心坏死区无强化改变。9例病灶有多发转移,2例病灶为多发肿块。结论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特征,CT检查对EGIST的定位准确,对于肿瘤的良恶性定性判断亦很有价值。熟练掌握这些表现,对于EGIST的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EGIST的临床资料﹑MSCT表现并与其危险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肿瘤原发于肠系膜6例,网膜4例,腹膜2例,腹膜后2例,腹膜及肠系膜1例,盆腔(直肠阴道间)1例,单发1例,多发5例,肿块最大直径20 cm,最小直径4.3 cm,平均直径10.2 cm。CT平扫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2例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匀,其中1例斑点状强化,5例肿瘤内单发片状低密度,7例多发不规则低密度,肿瘤实性部分CT值29~45 HU。增强后肿块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期轻~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CT值较动脉期增加5~12 HU,延迟期强化幅度略有下降。2例动脉期肿瘤内可见紊乱条状强化的血管影。结论 MSCT对EGIST的诊断有一定特点,通过观察病灶数目、大小、形态、密度及有无转移,可为预判肿瘤危险度提供一定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内型韧带样纤维瘤病与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影像特征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7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腹内型韧带样纤维瘤病患者13例,2016年6月—2018年12月嘉兴市第二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8例。患者术前均行全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比较两组肿瘤的大小、平扫密度及增强程度,统计两组肿瘤的囊变率、囊变位置、肿瘤生长模式及强化模式。结果 两组患者肿瘤大小、平扫密度、强化程度、不均强化率、囊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囊变位置及浸润性生长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合临床、分析肿瘤的生长方式及囊变位置有助于腹内型韧带样纤维瘤病与胃肠道外间质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腹腔内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22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腔内胃肠道外是质瘤的平扫及增强CT表现。结果(1)肿块位于胃小弯区2个,中腹部肠系膜区4个,右侧肠系膜区1个,盆腔2个,腹腔内巨大占据多部位7个,腹膜后区4个,腹壁2个。(2)分叶状14个,不规则形5个,类圆形3个;病变大部分有塑形生长。(3)19(19/22)个肿块内密度不均匀,内有低密度坏死区,直径均〉10cm。3(3/22)个肿块呈均匀软组织密度,直径≤10cm。20(20/22)个肿块内无液气面。(4)增强21个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1个肿块呈中度均匀强化。结论胃肠道外间质瘤大多体积较大,坏死多见,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多不与胃肠道相穿通。CT表现有相对的特征性,结合CT影像特点和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外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胃肠道外间质瘤临床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征。方法 对7例胃肠道外间质瘤作临床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7例胃肠道外间质瘤基本细胞类型为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免疫表型特征为:CD117 7例(100%)胞质全部强阳性表达,CD34 5例(71.4%)阳性,S-100蛋白2例(28.6%)阳性,SMA均为阴性。结论 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依据,推测胃肠道外间质瘤可能起源于一种非定向分化的、原始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13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CT对胃肠道外间质瘤的诊断效果。结果13例患者经多层螺旋CT检查发现,肿瘤处在网膜以及肠系膜者8例,腹膜后者5例;CT表现为不规则形或者是分叶状者9例,类圆形者4例;肿瘤长径超过10 cm者10例;平扫时肿瘤密度不均匀,13例患者均能够观察到斑片样坏死,有7例存在明显的囊性改变,有4例患者肿瘤内部合并钙化。经增强检查发现,肿瘤呈现不均匀强化,重度强化者8例,明显强化者5例;肿瘤内可观察到血管影者10例,其余3例仅周围可观察到血管包绕。结论经多层螺旋CT检查对胃肠道外间质瘤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显著,准确性较高,增强检查可对强化、坏死、囊性改变进行判断,能够观察到肿物与周围结构的分界,对于胃肠道外间质瘤的早期诊断意义重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对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3年8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9例EGIST临床资料和CT、MRI检查资料。结果9例均为单发病灶,位于肠系膜3例,大网膜2例,腹腔1例,腹膜后1例,盆腔1例,腹壁1例,CT平扫显示软组织肿块影,3例内部密度均匀,6例内部密度不均,可见不规则形低密度坏死囊变区,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并可见线条状强化的肿瘤血管影,静脉期呈持续性强化,坏死囊变区无明显强化。MRI扫描显示较大的不规则形或类圆形肿块影,实性部分T1呈稍低信号,T2呈稍高信号,2例信号均匀,6例肿块内部信号不均,内部见长T1、长T2信号区,增强扫描6例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囊变、坏死区无明显强化,3例肿块呈均匀强化。结论 CT和MRI可为EGIST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在EGIST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间质瘤(stromal tumors)最初是指既非平滑肌肿瘤亦非神经鞘瘤的一类中间类型肿瘤,目前特指胃肠道来源于间叶组织的一类特殊肿瘤。它可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的是胃,部分发生在胃肠道外,如腹膜、肠系膜、网膜等。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少见,仅占间质瘤的5%~10%,预后亦较差。本文收集EGIST 9例,分析其MRI特征,以提高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外间质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涛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4(1):28-28,F003
胃肠道原发性梭形细胞肿瘤现经研究发现大多为间质瘤。而原发的平滑肌性肿瘤及神经纤维性肿瘤反而是很少的,许多平滑肌性肿瘤、神经纤维性肿瘤都属于间质瘤的不同分型。对间质瘤的讨论大多限于胃肠道,而胃肠道之外的间质瘤报道的就不常见了,现结合1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胃肠道外间质瘤疾病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手术证实为胃肠道外间质瘤疾病患者32例,在入院后首先采用常规超声技术对病情进行术前检查,再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对病情进行术前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 与术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出现的误诊和漏诊情况.结果CT术前检查结果与手术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为96.9%,明显高于常规超声的62.5%;误诊率和漏诊率明显低于常规超声.结论 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对胃肠道外间质瘤实施诊断,可以使诊断的准确性提高,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有效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点及不同危险性CT征象。方法分析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GT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所见相对照;分析依据病理组织学分级的不同危险性组别的CT征象,并对其差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肿块起源于胃部21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7例,回盲部2例,直肠2例。(2)病理分型:高危17例,中危10例,低危6例,极低危为1例。(3)典型CT表现为不规则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多外向性生长,边界清楚,密度不均,与病理对照为坏死囊变、黏液变性及空洞或窦道形成。增强扫描多明显强化,动静脉期强化峰值无明显变化。(4)胃肠道间质瘤大小(以5cm为界)、形态、密度、强化动脉期有无血管样影,在不同危险性组别(极低及低危险组与中高危险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程度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不同危险性肿瘤的某些CT征象有差异性,中高危险性多表现为直径大于5cm、密度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见血管样强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恶性胃间质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1例恶性胃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肿瘤来源于贲门胃底部12例,胃体部6例,胃窦部3例。腔外型4例,腔内型5例,腔内外型12例。肿瘤直径4.1~21cm。肿瘤呈圆形、椭圆形4例,呈分叶状、不规则状17例。平扫CT表现:肿块密度不均匀,肿块内见有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低密度影;增强CT表现:动脉期肿瘤实性部分呈轻中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6例胃腔面侧出现溃疡。3例肿瘤邻近胃黏膜不规则、毛糙,增强CT扫描黏膜不连续,不均匀强化。CT显示肿块边缘不清7例,肿块边缘清晰13例。合并肝脏转移1例,侵犯肝1例,侵犯腹膜2例。本组定位准确率为90.5%(19/21),定性准确率为81.0%(17/21)。结论多层螺旋CT对恶性胃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征像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对照。结果肿瘤位于胃部4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2例,直肠1例,肠系膜1例。11例中恶性9例,潜在恶性1例,不能确定良恶性1例。11例中10例肿块表现为外生性肿块,多较大,其中恶性肿块最大径3~30cm。肿瘤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中度强化至明显强化,1例肿块内伴有溃疡形成。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征像有一定特点,CT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时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16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7例,小肠4例,十二指肠2例,肠系膜2例,食管1例。无论良恶性,CT表现15例边界清楚,瘤体内多发囊变坏死10例,无囊变者密度均匀,为软组织密度。肿瘤边缘分叶10例,钙化2例,转移1例。增强:肿瘤中度到明显强化。结论 CT检查对于GIST敏感性高,对肿瘤的良恶性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5.
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结果 49例GIST中,发生于胃28,小肠16例,大肠4例,网膜1例。良性21例,恶性28例。肿瘤生长方式有外生性生长和内外混合性生长,类圆形或椭圆形40例,不规则分叶状9例。良性肿瘤以小于5cm为主(20/21),恶性肿瘤多超过或等于5cm(28/28)。良性肿瘤以均匀强化为主(17/21),恶性肿瘤以不均匀强化为主(22/28)。结论 CT对胃肠道间质瘤定位、定性诊断及病情判断和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胃间质瘤的CT资料。结果病变向腔内生长4例,向腔外生长6例,向腔内外同时生长3例。CT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其内可出现坏死、出血及钙化,增强扫描病灶有不同程度强化,13例胃间质瘤中8例良性,5例恶性。结论 CT在胃间质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18.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附3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4年收治的36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表现以腹痛及消化道出血为主,发生部位以小肠及胃最为常见,术后均经病理学诊断为恶性。术后复发14例,死亡4例。结论:肿瘤的大小、位置、核分裂像及免疫组化指标是判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加强对胃肠道恶性间质瘤临床及病理特征的认识,正确的诊断及合理的手术治疗对改善其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诊断及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4例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GIST的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均行CT检查,其中28例注射静脉对比剂后行增强扫描;5例胃双重造影及全消化道钡餐;7例内镜检查;19例超声检查。结果:本组34例病例中67.6%(23/34)经诊断为恶性,29.4%(10/34)为良性,2.9%(1/34)诊断为交界性。CT主要表现为:88.2%(30/34)为实性肿块,其中26.6%(8/30)为均匀密度,73.3%(22/30)为不均匀密度;11.8%(4/30)为囊性肿块,直径3-20cm,其中50%(2/4)可见坏死液化灶;34例肿块中55.9%(19/34)与邻近结构有明显的粘连或直接侵犯周围组织,其中10.5%(2/19)肿块边缘可见条带状钙化;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与明显强化。本组病例肝转移5.9%(2/34),腹膜转移2.9%(1/34),膀胱转移2.9%(1/34)。结论:CT检查可定位诊断,并有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