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手术方法及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自2002年6月至2005年12月共完成286例CABG,其中左主干病变28例,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分别为10例、98例和178例。283例经正中切口,3例经左前外切口行CABG,人均旁路移植3.3支(1~5支)。应用左乳内动脉284例,余为大隐静脉。结果 全组住院死亡3例,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10h,二次开胸3例。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及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0例,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研究组行冠状动脉血管超声检查,2组患者分别做完检查后,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2组首次球囊扩张后急性获益、斑...  相似文献   

3.
照日格吐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4):3703-3704
目的探讨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联合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简称杂交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冠心病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采用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对照组(45例)、采用杂交术的观察组(45例),观察比较两组术后肌钙蛋白(cTn)、肌红蛋白(MYOG)、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术后随访出现心衰、心绞痛、再次狭窄率。结果两组cTn、MYOG、CK.MB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2、5.21、6.22,均P〈0.01);术后随访,两组心力衰竭、心绞痛、再次狭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15、5.11、5.65、均P〈0.05)。结论杂交术治疗冠心病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远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因桥血管闭塞致心绞痛复发的冠心病患者行自体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10例实施介入治疗的CABG术后因桥血管闭塞致心绞痛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造影结果、介入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桥血管闭塞的CABG术后患者接受了PCI治疗,其中9例患者为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1例患者为左主干病变.1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自体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均无心绞痛复发.结论 自体冠状动脉病变行PCI治疗CABG术后心绞痛复发是可行的、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孟康  吕树铮  蔡春辉 《中国医药》2009,4(8):564-566
目的明确Angiomemor(美国Simbionix公司生产)血管介入仿真模拟器是否有助于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掌握和提高。方法选取16名无血管放射介入经验的心血管医生,接受相同课时的冠状动脉介入造影理论培训后,按随机表编码随机分为模拟器培训组与非培训组各8名,模拟器培训组8名医生接受Angiomemor血管介入仿真模拟器培训,模拟冠状动脉造影操作,非培训组8名心血管医生未接受仿真模拟器培训。在随后的真实临床环境中操作冠状动脉造影时,评价2组医生冠状动脉造影操作过程中错误的频数、平均造影时间、造影剂使用量及术中放射线剂量。结果相对于非培训组,模拟器培训组医生在冠状动脉造影操作中错误频数减少62.5%、平均造影时间减少44.0%、造影剂使用量减少44.0%,术中平均放射线曝光时间减少了57.7%,平均X线累计曝光剂量减少51.6%,单位面积X线累计曝光剂量减少了52.4%。结论Angiomemor血管介入仿真模拟器有助于医生较快地熟练掌握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是冠状动脉介入规范化培训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李毓 《中国医药指南》2010,8(32):104-105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术前、术后患者心理状态,以提高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疗效。方法将360例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一般心理护理,心理干预组进行术前、术后心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前血压、心率异常、术后穿刺处出血及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心理干预可明显减少冠脉介入并发症,对术后患者的康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激光心肌再血管化联合冠状动脉搭桥1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 (CABG)的病人中不完全再血管化发生率可高达 2 5% ,对晚期心脏事件的发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激光心肌再血管化 (TMLR)亦称激光心肌打孔术 ,作为治疗重症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已应用于临床。 1999年 6月~ 2 0 0 0年 6月 ,我们应用CABG联合TMLR治疗重症冠心病人 14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对象 :14例中男 10例 ,女 4例。年龄 6 0~73岁 ,平均 (6 6 3± 6 7)岁 ,心绞痛 (CCS)Ⅱ级 2例 ,Ⅲ级 5例 ,Ⅳ级 7例 ;有心肌梗死病史 4例(33 3% ) ,合并二尖瓣返流和室壁瘤各 1例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各 7例 …  相似文献   

8.
<正>1989年加拿大医生Campeau[1]首次尝试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1992年荷兰医生Kiemenij[2]首次报道了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结果。此后,随着技术的不断积累进步以及器械的不断更新,经桡动脉途径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冠心病介入诊疗,并以其损伤小、局部并发症少及不必强制卧床等优点而倍受患者和介入医生的青睐[3]。近期,《柳叶刀》杂志报道了一项关于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atheroscleroticheartdisease,CHD)一直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表明,每年由于冠心病而死亡的人数居全世界所有死因的首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能很好地解决因冠心病造成的心肌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梗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全部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多支架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多支架术的患者共406例,根据置入支架的种类不同,将患者分为全部DES组(141例)、全部裸金属支架(BMS)组(152例)和混合支架组(113例).回顾性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基本情况、住院期间诊治情况、主要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和出院后的随访情况等,采用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不同血运重建方式对临床结果的影响.结果 全部DES组中单支病变患者、弥漫性病变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病变患者的比例,明显多于其他2组(均P<0.01);混合支架组中3支病变患者、左主干病变患者、开口病变患者的比例,明显多于其他2组(均P<0.01);混合支架组中前降支近端病变患者68例(60.2%),全部DES组中86例(61.0%),均明显多于BMS组(75例,4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出院后随访用药方面,全部DES组及混合支架组应用阿司匹林、二磷酸腺苷(ADP)拮抗剂(噻氯匹定+氯吡格雷)的患者数(分别为129、104例)及用药时间(分别为22、20个月)多于全部BMS组(88例、6个月).随访时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全部BMS组(19.1%)明显高于DES组(9.4%)和混合支架组(10.8%)(均P<0.01).结论 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多支架术中全部置入DES后,主要临床不良事件的中期发生率明显少于全部置入BMS,表明DES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多支架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ULMCA)病变的疗效.方法 对40例ULMCA病变患者采用PCI治疗,随访6~20个月,观察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经PCI治疗即时成功率100.0%,术中无严重并发症.住院期间未发生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术后随访6~20(7±2)个月,术后4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l例,CAG证实回旋支开口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PCI治愈;术后动员28例患者在6~12个月进行CAG复查,其中回旋支开口支架内再狭窄3例,左主干远端-前降支开口再狭窄1例,2例再狭窄患者有心绞痛症状,3例再次行PCI,无需要CABG患者.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心血管不良事件总的发生率12.5% (5/40),再狭窄率10.0%(4/40).结论 对经过选择的ULMCA病变进行PCI是安全可行的,有良好的近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迷走反射后出现心功能不全的可能机制.方法 对8例于血管迷走反射后出现明显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的心肌灌注显像,超声心动图,心肌酶,心电图等资料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血管迷走反射后,8例患者心肌灌注正常,但超声心动图示心肌运动减弱,EF值显著降低.动态心肌酶监测无异常.2例患者心电图出现暂时性Q波,3例出现暂时性或持续性T波倒置,1例出现暂时性QRS低电压,2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患者血管迷走反射后出现长时间的心功能不全可能为心肌顿抑所致.对血管迷走反射诱发心肌顿抑的现象应给予充分了解和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是一种非外科手术微创诊治冠心病的方法。随着介入诊疗技术的广泛开展,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优越性更为突出,本文就经桡动脉穿刺的方法及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前术后的护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苏毅 《中国医药指南》2013,(33):134-135
目的:研究冠心病高龄患者采用血运部分重建式介入疗法的效果。方法将所有患者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A组)26人及非完全血运重建组(B组)62人,分别按照相应的组别方案进行治疗。结果两组住院期间心肌梗死发生、CABG及死亡数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临床随访1年结果中,两组随访率、造影率、冠状动脉狭窄复发率、心肌梗死发生率、心绞痛发生率、血运重建率及病死率差异不明显(P>0.0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高龄患者只针对诱发症状的大血管采用部分血运重建治疗,其临床收效与完全血运重建相同,且可极大降低操作难度及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5.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冠心病介入治疗,可减少穿刺部位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耐受性,有利于患者早期活动,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欢迎。通过对我院325例冠心病患者运用该技术治疗的总结分析。手术前后及术中密切有效的医护配合及有效的护理措施的应用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早期心脏康复训练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的效果。方法 80例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术后干预,试验组接受术后早期心脏康复训练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6 min步行距离(6MWD)及劳累评估量表(Borg)评分、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B型利钠肽(BNP)]水平、血脂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6MWD、Borg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6MWD均长于本组干预前,试验组患者的6MWD(355.22±12.65)m长于对照组的(198.43±11.43)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Borg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试验组患者的Borg评分(8.72±0.65)分低于对照组的(10.65±0.9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LVED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PCI)对冠心病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 254例冠心病患者均行冠脉造影,根据冠脉血运重建标准分为PCI组(108例)和非PCI组(146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患者术前和术后抑郁程度。结果 PCI组患者术前血脂水平高于非PCI组(P<0.01),左室射血分数低于非PCI组[(62.95±7.74)%vs.(66.17±7.60)%](P<0.05)。PCI组术后抑郁评分高于非PCI组[(13.69±5.22)分vs.(10.58±4.51)分](P<0.01)。结论 PCI可加重冠心病患者抑郁症状,需加强PCI相关抑郁症状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绞痛复发的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实施介入治疗的CABG术后心绞痛复发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造影结果、介入治疗结果。结果12例中6例患者对桥血管行介入治疗,另6例患者对自体冠状动脉病变行介入治疗。12例患者中住院期间无心绞痛复发、无心肌梗死、无再次血运重建、无死亡。随访9—21个月,其中2例有心绞痛复发,给予药物治疗,元死亡、无心肌梗死、元再次血运重建。结论CABG术后心绞痛复发的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后应用血管闭合器的安全性和护理特点.方法 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后348例患者的病历进行回顾,对比分析应用血管闭合器和未应用血管闭合器患者在术后穿刺点局部出血、渗血情况,平卧时间、肢体制动时间、患者的舒适度等方面的差异,总结应用血管闭合器患者在护理上的特点.结果 348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后未应用血管闭合器105例,渗血21例(20.00%),术侧肢体制动时间(8.02±0.80)h,平卧时间(25.10±1.85)h;应用血管闭合器243例,渗血22例(9.05%),术侧肢体制动时间(4.26±0.86)h,平卧时间(9.16±2.41)h.拔除鞘管后平卧时间及术侧肢体制动时间明显缩短,不适症状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后应用血管闭合器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在护理方面应根据术后局部出血、渗血情况,决定术后平卧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冠心病( CHD)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影响.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42例,在行PCI术前后均进行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MCE)结合腺苷负荷检查,通过心肌显影程度定量判断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情况并记录其图像,将PCI治疗前后心肌声学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PCI手术前后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以便判断PCI手术疗效,估计患者预后.结果42例患者中39例患者成功完成PCI术,病变血管全部开通,重复造影示TIMI血流3级;灌注异常心肌节段治疗后局部所有毛细血管横截面积之和[A=(15.46±3.27)分]、血流速度[β=(0.75±0.16)分/s]、心肌血流量[A·β=(12.00±4.51)分2/s]均较治疗前[A=(6.68±1.76)分、β=(0.40±0.12)分/s、A·β=(2.82±1.38)分2/s]明显增加(t=37.25、27.58、30.65,均P<0.05).3个月后随访,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加(t=13.77,P<0.01),室壁运动记分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8.75,P<0.01).相关分析显示,PCI术后A、β、A·β相关性较强(均P<0.01).结论 PCI术可有效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尽早行PCI术,可以挽救梗死区的缺血心肌,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