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明确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至中颅底的各种重要解剖标志,探讨该入路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和手术特点。方法分别运用直径4 mm,长度18 cm的0°、30°和45°硬质内镜(Karl Storz),在动脉灌注后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手术过程,神经导航的引导下经双侧鼻腔扩大入路对中颅底进行内镜解剖。测量各个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结果蝶窦后壁可分为鞍区、鞍上区、海绵窦区和斜坡区。在蝶窦后壁可见鞍底、后组筛房、蝶骨平台、鞍结节、斜坡、斜坡隐窝、海绵窦、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管隆起、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在蝶窦腔的外侧壁可见眶尖隆起、上颌神经隆起、下颌神经隆起和翼管神经,并分别形成视神经颈内动脉和动眼神经三角、V_1~V_2三角、V_2~V_3三角。两侧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内侧距离为(11.3±1.2)mm,两侧垂体前部距离为(12.2±2.1)mm,两侧垂体中部距离为(21.5±2.5)mm,两侧垂体后部距离为(17.6±3.4)mm,垂体前后径为(9.1±2.9)mm。硬膜内的鞍上区又可分为视交叉上部、视交叉下部、鞍背后部和脑室部。在剪开海绵窦和垂体之间的硬膜后,海绵窦段的颈内动脉可分为三叉神经段、后曲段、下水平段、前曲段和上水平段。结论神经内镜经鼻扩大入路至中颅底可清晰显示鞍区、鞍上区和海绵窦区的解剖结构,为该区域的病变提供一条有价值微侵袭的手术方法。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是该区域手术的关键性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的解剖学,为临床内镜经蝶垂体病变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选择10具经动脉灌注染料的成人尸体头部标本,男8具,女2具;模拟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同时测量海绵窦内重要解剖结构与鞍底的距离。结果根据蝶窦后壁骨性结构特征将蝶窦腔分为中间腔、旁中间腔以及外侧腔等5个部分。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可清晰地显示鞍底的骨膜、硬脑膜外层、海绵窦内侧壁,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眼神经等重要解剖结构;打开蝶骨平台可显示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鞍膈及视丘下部等解剖结构。蝶鞍周围结构与鞍底中线的距离分别为视神经管隆起(5.72±1.56)mm,颈内动脉管隆起(5.42±1.38)mm,鞍膈(10.01±1.46)mm,视交叉(14.96±1.42)mm,海绵窦内颈内动脉(11.02±2.06)mm,海绵窦内动眼神经(13.75±1.79)mm,海绵窦内滑车神经(15.14±1.53)mm,海绵窦内外展神经(12.68±1.52)mm。结论内镜下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可清晰地显露蝶鞍周围的解剖结构,适用于鞍旁、鞍上病变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经额底前纵裂入路视野下的鞍区重要结构及其解剖学参数作客观分析,为其显微手术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以9具成人尸头标本为研究对象,模拟经额底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过程,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该入路条件下鞍区关键解剖结构、显露范围及手术操作范围;并深入解剖,观察重要血管、神经及其毗邻结构。结果 鸡冠至前床突、视神经管颅内口、视交叉前缘及垂体柄的距离分别为40.4±3.2、35.6±3.5、39.8±3.6、42.1±3.9 mm;眉间至各部分的距离分别为69.9±4.2、63.4±4.3、68.1±4.8、72.6±5.3 mm。经额底前纵裂入路可良好暴露下嗅三角、视神经、视交叉等重要结构;终板面积为(50.9±2.9) mm2,终板到额叶前段距离为(57.6±2.8) mm。结论 经额底前纵裂入路不仅适用于鞍区局部病变的手术,还可用于其上方、前上方及向三脑室生长的病变,本研究对鞍区重要结构及解剖学参数的客观观察可为临床医生设计手术入路、改进手术操作技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治疗鞍区病变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内镜下蝶窦和鞍区的解剖结构。方法对8例成人头颅标本在内镜下模拟经鼻蝶手术入路,解剖观察蝶窦后壁和鞍区。结果将蝶窦后壁“井”字线划分为九个区,中间从上到下分别为视交叉区、鞍区和斜坡区,两侧从上到下分别为视神经管区、鞍旁海绵窦区和斜坡旁海绵窦区。鞍型蝶窦后壁中常见的解剖标志有斜坡凹陷、视神经管隆突、颈内动脉隆突和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其中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是恒定的骨性解剖标志,毗邻视神经、海绵窦、海绵窦内颈内动脉、眶尖;两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的连线是鞍结节的投影。鞍旁海绵窦区是骨缺损好发的位置。结论对蝶窦后壁的九分区法适用于骨质层、硬膜层和颅内层,使复杂的鞍区及附近结构相对简化,易于识别和定位;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是重要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5.
垂体窝及其毗邻结构手术相关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神经外科提供鞍区,尤其是垂体窝边界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参数与观察研究。方法用20例汉族成人尸头湿标本、漂白干颅骨15例进行精确显微解剖测量、观察及拍照。结果两前床突间距为(25.2±0.58)mm(20.3~30.0mm);前后床突间距(12.5±1.21)mm(8.1~17.5mm);两后床突间距(12.8±0.87)mm(8.0~17.0mm)。颈内动脉内侧缘与垂体外侧缘间距为(3.8±1.25)mm(2.3~7.1mm)。海绵窦内侧壁为垂体硬膜囊袋的一部分。正常情况下约有20%的垂体侧面向其外侧的海绵窦膨出。结论该显微解剖学研究提供了垂体区的重要解剖参数及其重要毗邻间隙与结构,为临床鞍区肿瘤、尤其是垂体瘤及海绵窦肿瘤的术前诊断、入路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经鼻入路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垂体腺瘤、鞍结节脑膜瘤、颅咽管瘤等颅底病变日益成熟[1]。视交叉池是位于鞍区的一个不成对的幕上脑池,是经鼻入路神经内镜手术到达鞍上区域的门户,详细了解视交叉池膜性结构的解剖,是手术处理鞍区及鞍旁区域病变的基础。本文就视交叉池相关膜性结构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临床应用以及展望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深化对视交叉池膜性结构解剖的理解并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7.
经鼻-蝶窦入路的内镜鞍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经鼻蝶窦入路的内窥镜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内镜经蝶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在10具已经动脉灌注染料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同时测量海绵窦内重要结构与鞍底的距离。结果 根据蝶窦后壁的骨性结构特征将蝶窦腔分为中间腔、旁中间腔及外侧腔5部分。扩大经蝶手术入路可清晰显示鞍底的骨膜、硬脑膜外层、海绵窦内侧壁,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眼神经等结构;打开堞骨平台可显示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鞍隔及视丘下部等解剖结构。结论 内窥镜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可清晰显露蝶鞍周围的解剖结构,可适用于鞍旁、鞍上病变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扩大经蝶手术入路相关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详尽了解扩大经蝶入路到达颅底中央部手术相关显微外科解剖,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解剖学参数。方法15例颅骨干标本,进行骨性结构的观察和测量;15例尸头,显微镜下模拟手术入路,对涉及的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测量和拍照。结果扩大经蝶手术入路可以通过适当去除后组筛窦、鞍结节和蝶骨平台,显示额叶底部、视交叉前池、大脑前动脉A1和A2段、前交通动脉;通过切开海绵窦内侧壁可以显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分支;通过去除鞍背和蝶窦后壁,打开中上斜坡硬膜,可以显示桥脑、基底动脉及分支、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等结构。结论颅底中央部位置深在,组织关系复杂,血管神经丰富,毗邻结构重要。扩大经蝶入路可通过良好的视角显露鞍前、鞍旁及斜坡等颅底中央部的显微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9.
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路径的解剖学进行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对成年国人湿性尸头标本10具共20侧进行局部分层解剖,经眶上锁孔入路模拟手术并于显微镜下观察相关解剖学结构,测量参数。对42例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患者(垂体腺瘤27例,鞍结节脑膜瘤5例,颅前窝底肿瘤3例,颅咽管瘤2例,Langhan结节1例,视神经管减压3例,脑脊液漏修补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疗效及预后。结果在直径3cm的骨窗下可观察到鞍区的重要解剖结构,包括额叶底部、外侧裂内部、前床突、蝶骨嵴、眶顶、视神经管、嗅沟、嗅束、双侧视神经、同侧视束、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同侧颈内动脉外侧面、对侧颈内动脉内侧面、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垂体柄和鞍膈、鞍背和后床突、基底动脉顶部、双侧大脑后动脉P1段、双侧动眼神经以及脑桥上部等。测量眶上神经主干最高点至眶上缘的垂直距离为(24.49±0.96)mm。鞍膈中心点至骨窗中心点的距离为(64.57±4.63)mm,至内侧缘骨外板为(67.11±4.91)mm,至外侧缘骨外板为(66.43±4.74)mm;以到骨窗中心点距离最短。42例患者,垂体腺瘤完全切除率达81.48%(22/27);鞍结节脑膜瘤均达SimpsonⅡ级切除;颅前窝底肿瘤达近全切除;视神经管减压术有效率为100%;颅咽管瘤、Langhan结节及脑脊液漏修补手术均获满意效果。结论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创伤较小,与传统手术路径相比显露范围无明显差异,适用于鞍上区和视交叉前区的肿瘤切除、视神经管减压及前循环动脉瘤夹闭等神经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0.
鞍区位于颅底的中央,结构复杂,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好发部位.该部位的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较大,且周围有许多复杂重要结构,如果误伤颈内动脉、视神经、下丘脑或脑干等,均会引起不良后果.本实验在成人尸头标本上,利用手术显微镜通过不同视角对鞍区的血管、神经及其他重要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和测量,旨在为鞍区显微手术提供详尽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翼点入路经终板切除鞍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技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索利用终板切开更好地显露肿瘤,争取对颅咽管瘤和巨大垂体瘤、胚胎瘤、脑膜瘤实施全切手术。方法 自1994年至1998年所施行的347例鞍区肿瘤中,有44例需切开终板行肿瘤切除。视交叉前置和侵及三脑室前部的肿瘤是施行终板切开的适应证,此种情况可在术前MR片上获取有益信息。终板切开前,仔细地解剖侧裂池、颈动脉池、视交叉池,分离切断蛛网膜连结是暴露终板的前提条件。沿同侧视束切开终板、注意辨识和保护视交叉及对侧视束是防止术后视力下降、视野缺失的关键。肿瘤的囊内分块切除,联合间隙1、间隙2,牵引剥离肿瘤是既能全切肿瘤,又能防止术后下丘脑、丘脑受损的有效方法。结果终板切开结合间隙1、间隙2切除鞍区肿瘤,全切率达84%(37/44),其中颅咽管瘤全切率为94%(29/31),垂体瘤为89%(8/9)。术后死亡率为14.6%,死因多为癫痫大发作或持续癫痫。结论 终板附近有下丘脑等重要神经结构,此区手术如方法得当不会损伤上述重要结构,并能达到全切肿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鞍区手术中微血管保护与视神经功能保留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目的 探讨防止鞍区肿瘤手术后缺血性视神经萎缩的方法。方法 对14个尸体头颅标本进行鞍区微血管的显微解剖研究,找出供应视神经与视交叉的穿动脉的解剖特征。并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9年6月至2001年7月间经手术治疗的24例鞍区肿瘤。术前8例视神经功能完全正常,16例视神经功能已经被不同程度损害。结果 肿瘤全切除、次全切除及大部切除分别为19例(79%)、3例(13%)和2例(8%)。术中视神经均解剖保留,术后视觉功能好转,不变和恶化分别为11例(69%)、3例(19%)和2例(12%),无死亡。结论 掌握鞍区微血管的显微解剖特点,并在术中保护视神经的供血动脉,可减少或预防术后缺血性视神经萎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鞍区硬膜结构相关的临床解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鞍区硬膜结构的显微解剖及其手术意义。方法 观测尸颅鞍区硬膜结构的显微解剖特征。结果 床突间皱襞将海绵窦顶分为两个三角,少数鞍隔向内下倾斜成盆状,动眼神经硬膜孔大致位于后床突水平。隔孔区的垂体腺由二层组织覆盖,上层是蛛网膜,下是更薄的膜样结构,少数蛛网膜层以脂肪垫形式填塞于鞍隔与垂体腺之间,仅见一例垂体池。结论 隔孔大者垂体容易下陷,蛛网膜坠入鞍隔下方与隔孔较大有关,垂体池是形成空蝶鞍的潜在因素。国人鞍隔屏障性能差,经蝶手术后容易脑脊液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病变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5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及5具新鲜尸头捌本进行了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的解剖观察。结果5例新鲜尸头标本中观察到蝶窦口8侧(80%),视神经管隆突5侧(50%),蚓内动脉隆突8侧(80%);15例经防腐处理的尸头标本中发现蝶窦1321侧(70%),视神经管隆突12侧(40%),颈内动脉隆突则蚓22侧(73%)。打开蝶窦外侧壁能对部分鞍区及海绵窦区的解剖有较直观的认识。结论熟悉蝶鞍区结构的内镜下解剖关系有助刊手术中准确定位,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等结构,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扩大经鼻蝶入路的海绵窦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扩大经鼻蝶入路下的海绵窦显微解剖特点,制定大小范围合适的骨窗暴露海绵窦,为临床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在7具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扩大经鼻蝶入路手术,在显微镜下观察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分支、脑神经的解剖关系并测量相关解剖参数.结果 鞍结节、鞍底、斜坡、颈内动脉和视神经骨性隆起是确定手术区域的重要标志.颈内动脉与上颌神经入圆孔处的平均距离为6.8 mm.扩大的骨窗平均宽度值为37.6 mm(范围28.7 mm~44.0 mm).结论 骨窗越过颈内动脉骨性隆起扩大至圆孔的内侧缘的扩大经鼻蝶入路可有效的暴露一侧海绵窦全景,是处理由鞍内向海绵窦内侵袭病变的良好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rotid artery, optic nerve and the anterior clinoid process is the basis of surgical approaches performed in the subchiasmal region. The location of the optic chiasm, the length of the optic nerves, and the distance and angle between the optic nerves determine the route of surgical approaches. We have determined the types of optic chiasm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scular and neural structures in this region.Materials and methodsThirty autopsy specimens were investigated at the Bursa Forensic Medicine Institute for optic chiasm typ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ural and vascular anatomical structures of the sellar–parasellar and subchiasmal region was examined between June 2016 and November 2016.ResultsIn this study, 4 prefix types (13%), 6 postfix types (20%), and 20 central types (67%) of chiasm were defined. Furthermore, we measured this angle between two optic nerves, which indirectly shows the location of chiasm according to the diaphragma sellae, and then detected the mean value of this angle as 87.1 ± 11.6°. The “limit” value to designate a chiasm as prefix was measured in the current study as ≥101.1°. The angle between optic nerves ranged from a mean value of 69.9 ± 3.7° in 6 cases with postfix chiasm, to a mean value of 104.0 ± 2.1° in 4 cases with prefix chiasm and a mean value of 88.8 ± 6.7° in 20 cases with central chiasm.ConclusionIn this study, we show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optic chiasma types, optic nerves and bony and vascular structures around the sellar area was effective at determining the surgical approach to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前方经斜坡入路提供斜坡显微解剖参数,并探讨斜坡硬膜重建的方法。方法对20具成人头颅标本,仿Janecka的标准面部移位入路(左侧)切口行斜坡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并初步探讨颞肌瓣转移重建斜坡硬膜的可行性。结果上斜坡蝶窦大小变化较大,侧壁重要结构有视神经管隆起和颈内动脉隆起;中下斜坡构成梯形相对安全区,颈内动脉和颈静脉孔内结构位于此区侧方;自寰枕关节内侧向外可显露椎动脉硬膜外段。颞肌瓣转移可有助于斜坡硬膜重建。结论熟悉斜坡显微解剖有助于前方经斜坡入路的实施;颞肌瓣转移重建斜坡硬膜具有可行性,可作为前方经斜坡入路处理硬膜内病变时预防术后脑脊液漏的新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