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莱姆病媒介和宿主动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莱姆病媒介和宿主动物研究进展许荣满郭天宇(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北京100071)自1982年美国Burgdorfer报告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后,这种自然疫源性虫媒传染病媒介和宿主动物的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搞得最清楚的是北美,其次是欧洲和...  相似文献   

2.
莱姆病实验动物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莱姆病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由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sensulato),可引起皮肤、内脏组织、神经、大脑等多系统感染,表现出多种多样的临床症状。该病广布亚、欧、美、非、大洋等五大洲30多个国家,估计年发病例30万人左右,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94年报道43个州发病13000例(Hubbardetal.,1998),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已有分布和发病报告,每年有万余病例报道,其危害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万康林等,1998),1992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入重点防治研究对象。蜱是传播莱姆病的主要媒介,目前已确定作…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长角血蜱、草原革蜱在我国北方莱姆病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全沟硬蜱为对照,在实验室内对它们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沟硬蜱可保持活的螺旋体到下一发育阶段,并且其体内的莱姆病螺旋体具备感染敏感KM鼠的能力.长角血蜱和草原革蜱虽然可以通过吸血获得莱姆病螺旋体,但它们对莱姆病螺旋体的保持期较短,不能跨越蜕皮阶段,因而不具备经期携带、传播的能力.所以它们作为莱姆病媒介的可能性不大.在长角血蜱或草原革蜱体内检测到的莱姆病螺旋体可能是它们与全沟硬蜱共同吸血的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4.
用自制的莱姆病单克隆抗体VLG2 F9株,建立了检测血清中莱姆病抗体的ELISA非限制性竞争法。用超声波粉碎、高速离心相结合制备可溶性抗原;用羟基磷灰石层析法对单克隆抗体进行纯化均获得了满意结果。实验结果表明,ELISA竞争法特异性高、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好,操作简便,可用于不同种动物血清的检测,用该方法检测92份人血清阳性率22.8%,同时测定101份牛血清阳性率为69.9%,该法用于莱姆病的实验诊断尚属首次。该法的建立对莱姆病实验诊断的标准化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天然林保护对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西部大开发中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对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特征的影响,选择了天然林保护区和苗圃林保护区两个样区,从媒介、宿主以及人群感染等自然疫源地特征方面分析了自然环境变化对莱姆病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林保护区内,莱姆病的媒介、宿主在种群数量、种群多样性指数方面均高于苗圃林区;媒介和宿主潜能以及自然疫源地活力也显著高于苗圃林。可见,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对于莱姆病的媒介、宿主在一定程度上起保护作用,其潜能、自然疫源地活力等增加,人群感染的危险性明显增高,提示了对进入天然林保护区的人员加强防护与监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7.
本文对我国不同地区8种蜱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情况进行了分离培养,从内蒙获得2个分离株,对分离株的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比较,发现新分离的两株莱姆病螺旋体同我国报道的CHY13p株具有高度同源性,CHY13p与CHNM4有2个碱基差异,CHY13与CHNM5只有1个碱基差异,而CHNM4和CHNM5两株螺旋体有2个碱基差异.可初步认定新分离莱姆病螺旋体系Borrelia garinii.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莱姆病理旋体克隆抗体的研制概况及其在各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如病原鉴定及伯氏螺旋体生物学分类、抗原性分析,宿主动物与媒介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机理的研究,临床特异性病原学及血清学诊断。  相似文献   

9.
中国莱姆病螺旋体的核糖体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型和临床表现、疫苗菌株和抗原菌株的选择存在密切的关系,所以对中国菌株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可为莱姆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RFLP分析和16+23S rRNA基因RFLP分析。结果 中国菌株至少被分为3个基因型(B.burgdorferi sensu stricto、B.garinii和B.afzelii),B.garinii和B.afzelii占优势,B.burgdorferi sensu stricto少见。少数菌株用上述方法尚不能明确其分类地位,需进一步研究,中国很可4能存在世界上独特的新基因型。结论 中国菌株的基因型明显不同于北美菌株,而同欧洲菌株比较接近,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RFLP分析方法简便、快速、准确,是理想的基因型分类方法,可作为国内菌株基因型鉴定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我国一些常见蜱种莱姆病螺旋体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我国不同地区 8种蜱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情况进行了分离培养 ,从内蒙获得 2个分离株 ,对分离株的 16srD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比较 ,发现新分离的两株莱姆病螺旋体同我国报道的CHY13p株具有高度同源性 ,CHY13p与CHNM4有 2个碱基差异 ,CHY13与CHNM5只有 1个碱基差异 ,而CHNM4和CHNM5两株螺旋体有 2个碱基差异。可初步认定新分离莱姆病螺旋体系Borreliagarinii。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金华的蜱类及蜱类宿主动物中自然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状况,用PCR法检测鼠体寄生蜱类和宿主动物脏器中莱姆病DNA片段。共采集鼠体寄生蜱41只,从寄生于1只黑线姬鼠和2只小林姬鼠(2只)的3只中华硬蜱雌性若蜱中检测到阳性莱姆病感染。后以引物VS461扩增,此3只中华硬蜱均为阳性。后经克隆测序为B.afzelli(VS461同源株)。初步认为金华地区存在莱姆病病原,尚需进一步调查和病原分离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北京市门头沟区农村社区居民莱姆病人群感染状况,2013年11月在门头沟区农村随机抽取5个村常住人口310人,利用ELISA和Western Blot试验测定人群莱姆病抗体水平。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莱姆病既往感染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并根据血清学调查结果推算门头沟区农村莱姆病实际感染人数。截至2013年,北京市门头沟区无莱姆病临床诊断病例报告,但血清学调查显示人群莱姆病阳性率为7.7%(ELISA和Western Blot均阳性),男、女性阳性率分别为7.9%和7.6%;农民、待业人员阳性率分别为8.4%和5.0%,两人群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5个村村民抗体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各年龄组村民抗体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门头沟区农村存在广泛的莱姆病社区内感染,无地区、职业、性别、年龄组分布差异。根据血清学调查结果及2013年人口学资料,估计该地区农村20岁以上居民中,至少有3495人曾罹患过莱姆病,估算人群抗体阳性率为8.0%。本项调查结果提示,门头沟区虽然无莱姆病病例报告,但人群莱姆病感染水平较高,应通过多种形式在当地开展健康教育以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磁性牙刷的构造原理及其初步的临床应用,临床观察70例病人,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牙周指数测试,结果表明该牙刷对牙龈炎和牙周病的治疗有良好疗效,同时对该结果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用6-羟基多巴损毁大鼠黑质建立拟Parkinson氏病模型。黑质重度损毁15只和部分损毁13只,随机取前者12只,后者10只进行同种成年颈上神经节向尾状核内移植,其余6只移植坐骨神经片段作为对照。移植前后用apomorphine诱发旋转观察其行为改变。重度损毁组移植后,旋转速率减少10%~80%者占58.33%,部分损毁组移植后旋转速率减少10%~100%者占80%,对照组旋转行为无变化。移植1~2个月后,用乙醛酸诱发荧光组化方法和尼氏染色观察旋转次数明显减少的动物,发现其端脑切片均有存活的移植神经元和大量儿茶酚胺特异荧光膨体纤维,并有时可见膨体荧光纤维伸入宿主尾状核内。而旋转未减少的鼠脑中,移植物存活很少。本文对颈上神经节脑内移植治疗作用的机理进行了讨论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广泛应用于高加索人多囊肾病(PKD1)基因诊断的两个微卫星在中国汉族及壮族人群中的多态性及其等位基因频率是否存在群体差异。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与PKD1连锁的两个微卫星,10%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DNA序列测定检测PCR产物。结果AC2.5和SM7两个微卫星:(1)在汉族中分别观察到10和11个等位基因,期望杂合度分别为68.4%及77.4%,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68及0.77;(2)在壮族中分别观察到8及9个等位基因,期望杂合度分别67.1%及57.5%,PIC分别为0.67及0.57;(3)6个AC2.5等位基因的频率及8个SM7等位基因的频率存在群体差异(P<0.05)。结论AC2.5和SM7在汉族和壮族中均高度多态(SM7在壮族中稍差),可用于汉、壮族人PKD1基因诊断。同时,这两个微卫星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具有群体差异,在应用它们进行基因诊断和疾病关联性研究时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将 E14腹侧中脑 ( VM)细胞悬液植入 Parkinson病大鼠纹状体后的移植神经元的凋亡时程及其数量的变化规律 ,将实验动物分为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 ,两组均包括移植后 1、4、7和 2 8d四个时间点。分别运用 TU NEL 法、TH免疫组化法、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了凋亡细胞的生化和形态特征 ,藉以估计其凋亡细胞的数量变化状况。结果表明 ,移植组中用 TU NEL法观察移植神经元具有 TU NEL 阳性反应胞核的细胞在移植后 1、4、7、2 8d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 0 .14 9%、0 .13 1%、0 .0 66%和0 .0 0 5 % ,移植后 1、4d与 7、2 8d之间的比较差异显著 ( P<0 .0 0 1)。 TH免疫组化反应显示 ,在移植后 1、4、7、2 8d TH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存活率分别为 15 .7%、6.3 %、5 .9%和 4.9% ,移植后 1d与 4、7、2 8d之间的比较差异显著 ( P<0 .0 0 1)。本研究结果提示 :( 1)移植的胚 VM细胞凋亡主要见于移植后的头 7d,这一期间内大约有 90 %移植神经元发生凋亡 ;( 2 )这种凋亡对移植的TH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仅见于移植后的 4d。  相似文献   

18.
采用MPTP腹腔注射建立Parkinson病动物模型。选用健康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组、模型组和中药治疗组。动物存活期分别为14d和28d。采用ABC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对各组脑切片分别进行Bcl-2蛋白和mRNA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Parkinson病鼠中脑黑质内Bcl-2及其mRNA的表达在两个时段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其光密度28d比14d降低更为明显,而中药可部分上调Bcl-2及其mRNA的表达。提示:Bcl-2可能参与了Parkinson病中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凋亡过程,中药可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和基因的表达,阻止多巴胺神经元的凋亡,从而达到防治Parkinson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