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OPCAB)期间麻醉管理。方法随机选择2003~2006年行OPCABG病人400例。麻醉方式为静吸复合全麻[芬太尼5~10μg/kg,依托咪酯0.2mg/kg,异丙酚2—8mg/(kg·h),0.4%~1%异氟醚,维库溴铵0.1mg/kg]。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硝酸甘油0.1~0.8μg/(kg·min),多巴胺1~5μg/(kg·min)或去甲肾上腺素0.01—0.05μg/kg·min]支持循环。术中监测有创动脉血压、HR、CVP、PCWP、ACT及血气分析。结果6例(1.5%)病人手术或麻醉选择不当,10例(2.5%)病人手术麻醉有创监测操作困难,术中低体温3例(0.75%),术后肺水肿、脑水肿或谵妄12例(3%),人为因素致围术期中险情14例(3.5%)。其意外发生率为11.25%。结论OPCAB围术期麻醉管理有其特殊性。围术期均以保持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为宗旨,以病人心脏能耐受OPCABG操作为目标,尽量避免人为因素造成围术期麻醉意外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全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BH—TECAB)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后早期(术后1周内)患者疼痛的发生率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80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2组:BH-TECAB组(40例)和OPCAB组(40例)。记录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术前疼痛情况、麻醉情况、手术及术后情况,并根据简明疼痛问卷对患者手术后早期疼痛情况进行记录。结果80例患者一般情况无差异(P〉0.05),均由同一术者完成,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均痊愈出院。BH—TECAB组中患者术后早期的1级、2级、3级疼痛发生率分别为32.5%(13/40)、7.5%(3/40)和2.5%(1/40),而OPCAB组的发生率分别为45.0%(18/40)、15.0%(6/40)和10.0%(4/4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方式的不同是BH—TECAB和OPCAB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发生率不同的直接影响因素。与OPCAB相比,BH—TECAB具有创伤小、痛苦小、切121美观及愈合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时患者病情危急,生命体症不稳定,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而在情况允许可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OPCAB)可以避免体外循环对患者生理机能的影响,使患者术后较快恢复。我院2004-12~2005-10对5例AMI患者行OPCAB,效果满意,现将麻醉处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 (OPCAB)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麻醉处理特点。方法 2 0例冠心病患者择期行OPCAB ,均采用异氟醚、芬太尼、异丙酚或咪唑安定静吸复合麻醉 ,术中用连续心排出量测定仪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全组病例均成功完成 0PCAB ,无麻醉并发症。显露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 ;显露回旋支时MPAP、PCWP、CVP显著升高 ,而MAP、CO、CI和SVI显著下降 (P <0 .0 5 )。结论采用快通道麻醉技术和正确的麻醉管理 ,可以改善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和心肌氧供需平衡 ,实现早拔管、早恢复 ,从而提高OPCAB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由于不需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但术中血液动力学变化较大,因此对麻醉的要求相对较高.作者总结2001在上海长海医院工作期间的32例OPCAB手术的麻醉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熵指数(En)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OPCAB)麻醉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择期在异丙酚-舒芬太尼麻醉全身麻醉下行OPCAB患者7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试验组在En监测下,调整异丙酚、舒芬太尼输注速率使手术过程状态熵(SE)维持在45~55,反应熵(RE)-SE差小于10;对照组患者维持心率(HR)和血压(BP)变化不超过基础值的25%。记录手术过程、麻醉药用量、拔管时间、在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术中知晓情况等。测量患者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浓度。【结果】试验组麻醉过程中SE平均数为50±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异丙酚、舒芬太尼用量显著减少(P〈0.05),拔管时间显著减小,但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显著减少(P〈0.05),但两组患者ACTH和皮质醇浓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熵指数监测指导0PCAB麻醉安全可行,可以减少麻醉药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患者在术前、术后生存质量。方法分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NCAB)组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组,于手术前一周内、术后三月和半年进行西雅图心绞痛调查表(SAQ)和SF-36量表的测评。结果完成术前及术后随访测试者共72例;SAQ评分术前以心绞痛稳定状态(AS)得分最低,在术后各项目有明显好转;SF-36的生理健康内容(PCS)和心理健康内容(MCS)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ONCAB和OPCAB两组之间各纬度得分无论是在术后3月还是在术后6月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随着CABG术对心绞痛的有效缓解,患者生存质量随之提高;比较术后ONCAB和OPCAB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重建术的改进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香伟  林辉  龙小毛 《中国综合临床》2006,22(11):1005-1007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CCABG)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OPCAB)两种手术方法及新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33例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CCABG55例,OPCAB178例。对术前合并症、手术情况及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治疗进行分析。结果医院内死亡5例,其中CCABG3例(术中死亡1例,术后死于呼吸衰竭1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OP-CAB2例(心律失常死亡1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后肾功能衰竭1例)。结论OPCAB值得推广,技术改进能处理特殊情况的冠心痛患者,放宽手术适应证;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术后出入液量的变化,总结术后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比较44例OPCAB及17例CCABG手术临床资料,统计手术后出入液量的变化。结果OPCAB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CCABG组;术后引流液量与CCABG无明显差别;OPCAB组术后输血率明显少于CCABG组。OPCAB组术中入液量明显少于CCABG组,术后当天及第1天入液量均多于CCABG组。OPCAB组术中、术后当天出液量明显少于CCABG组,而术后第1、2、3天出液量与CCABG组相当。结论OPCABG与CCABG相比,减少了术中出血,降低了术后输血率;同时术后不需要刻意利尿及补液,在出入液量护理方面有着不同于CCABG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停跳冠脉搭桥术(CCAB)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OPCAB)的优缺点,并对术后3年的随访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总结分析了近8年来我中心的单纯冠脉搭桥手术病例临床资料,包括心脏停跳下单纯冠脉搭桥术88例和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145例,主要比较分析术前常见的危险因素,术中平均远端吻合口数、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UC时间、术后住院天数、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术后IABP的使用、术后常见并发症及死亡率等,并对术后3年随访情况进行了分析,内容包括症状、心电图、心功能及死亡率等。 结果术前危险因素中,除年龄和糖尿病外其余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OPCAB与CCAB相比较,平均远端血管吻合口数明显减少(3.1±0.9 vs 3.5±0.9,P<0.001)而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则显著缩短;术后主要并发症(如低心排、IABP使用、肾功能不全)明显减少;术后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用量显著减少,而硝酸甘油和硝普钠用量二者无明显差别;术后输血量显著减少,而引流量无明显差别;住院死亡率无明显差别(1.4% vs 3.4%,P=0.287)。术后3年随访显示OPCAB组EF值显著比CCAB组高(66.1%±7.6% vs 62.0%±10.2%,P=0.043),出现心衰症状的概率OPCAB组也明显高于CCAB组(10.9% vs 28.6%,P=0.012)。 结论(1)OPCAB术在术后恢复和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减少方面均明显优于CCAB术。虽然OPCAB手术操作较为困难,但其近期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2)从术后3年的短期随访来看,OPCAB组的心衰症状明显少于CCAB组,反映心功能的指标EF值也显著高于CCAB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