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SFD)童年期受虐经历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述情障碍及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受虐经历问卷(CTQ-SF)、贝克抑郁问卷(BDI)、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多伦多述情量表(TAS)对109例SFD患者进行评定;以CTQ-SF得分均数为界,将SFD患者分为CTQ-SF高分组与低分组,分析CTQ-SF得分与CERQ-C、BDI、TAS的关系。结果:分别有48例及61例患者归入CTQ-SF高分组与低分组。与CTQ-SF低分组比较,CTQ-SF高分组在CERQ-C中积极重新评价因子分偏低,灾难化、责难他人因子及不适应性策略总分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DI总分及TASII因子分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ERQ-C中的不适应性策略总分与CTQ-SF的情感虐待因子及总分呈正相关(r=0.414,0.217;P0.05或P0.01)。BDI总分与CTQ-SF的情感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因子及总分呈正相关(r=0.220,0.230,0.204,0.281,0.298;P0.05或P0.01);TAS总分与CTQ-SF的情感虐待及躯体忽视因子呈正相关(r=0.188,0.254;P均0.05)。结论:童年期受虐经历与SFD患者认知情绪调节、抑郁情绪及述情障碍有较密切的关系。童年期受虐越严重,认知情绪调节能力越差,更易出现严重的抑郁情绪与述情障碍。  相似文献   

2.
张翼  周洪海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3,(6):1315-1318+1324
目的 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友谊质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心理防御机制量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童年创伤问卷、友谊质量量表等对9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例组)和55例健康女性(对照组)的友谊质量进行比较,对差异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病例组不成熟防御机制、躯体忽视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友谊质量总分低于对照组(P<0.01),共情总分、父母偏爱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对差异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情感共情(痛苦)可负向预测友谊受损(OR=0.80,P<0.05),童年创伤经历中的躯体忽视可正向预测友谊受损(OR=1.25,P<0.01)。结论 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友谊质量受损,情感共情或可减少友谊受损,经历躯体忽视是友谊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伴自伤行为的女性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所感知的家庭功能健康状况与其童年创伤经历的关系,为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纳入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障碍诊断标准且伴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女生为研究组(n=50),选取年龄和家庭结构与研究组相匹配的正常青少年女生为对照组(n=42)。采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第2版(BDI-II)、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童年创伤问卷(CTQ)评定两组抑郁程度、家庭功能和童年创伤经历。结果除行为控制维度外,研究组FAD其余各分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CTQ总评分及各因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研究组FAD中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总体功能评分与CTQ中躯体忽视、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评分均呈正相关(r=0.285~0.677,P0.05或0.01);FAD中问题解决、沟通、角色、行为控制、总体功能评分与CTQ中躯体虐待、性虐待评分均呈正相关(r=0.232~0.470,P0.05或0.01)。多重回归分析显示,情感忽视评分与家庭总体功能正向关联(β=0.318,P0.05)。结论伴自伤行为的女性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所感知的家庭功能健康状况较差,可能与其童年创伤经历有关,尤其与情感忽视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述情障碍在大学生儿童期创伤与抑郁症状间的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以及贝克抑郁量表(BDI)对湖南省某高校4 37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伴儿童期创伤组述情障碍与抑郁得分显著高于不伴儿童期创伤组(t=15.48,P0.001;t=12.82,P0.001)。儿童期创伤总分及各维度与述情障碍总分及各维度、抑郁之间显著正相关(P均0.05)。述情障碍在儿童期创伤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8.06%。儿童期创伤中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可以直接预测抑郁(β=0.229,0.123,0.082;P0.001),也可以通过述情障碍间接预测抑郁(β=0.178,0.094,0.035;P0.001)。结论:大学生述情障碍在儿童期创伤与抑郁症状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症和躯体形式障碍共病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58例抑郁症共病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共病组)和60例单纯抑郁症患者(非共病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早年创伤间卷简表(ETI-SF)评估早年创伤情况,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的严重程度;运用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和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早年创伤与抑郁症和躯体形式障碍共病患者的相关性.结果:与非共病组相比,共病组的受教育年限(t=-2.26)、年收入(t=-3.13)均显著低于非共病组(P<0.05).共病组与非共病组ETI-SF总分(Z=-2.48)、早年躯体创伤(Z=-2.23)及早年情感创伤分量表分(Z=-5.3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早年创伤问卷总分(B=0.226,OR=1.774;P<0.05)、躯体创伤分(B =0.327,OR =0.893;P <0.05)、情感创伤分(B =0.469,OR=1.627;P <0.05)和HAMD总分(B =0.254,SE =0.681;P <0.001)进入最终的回归方程. 结论:抑郁症和躯体形式障碍共病患者经历较多早年创伤,其中早年情感虐待经历与抑郁症和躯体形式障碍共病倾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不同创伤类型与焦虑、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早年创伤问卷简表中文版(ETI-SF)、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对2 402名上海市中心区3所学校中预初至初二的学生施测。结果:有创伤经历者有更高的焦虑和抑郁检出率(χ~2=90.48,χ2=45.51;均P=0.00),在普通创伤得分上焦虑抑郁共存组与单纯抑郁组无差异,在其他各创伤因子上焦虑抑郁共存组得分均高于单纯焦虑组与单纯抑郁组(P=0.00~0.0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除性创伤外,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普通创伤均与焦虑/抑郁关联,标准化回归数(β)分别为0.341/0.443,0.14/0.119,0.07/0.078(P均0.01)。结论:情感和躯体上的虐待,以及丧失等普通创伤均与初中生的情绪障碍存在较大相关性,其中情感上的虐待和忽视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更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躯体形式障碍(SD)患者述情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编的躯体症状报告单、贝克抑郁问卷(BDI)、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C)、多伦多述情量表(TASk0)、儿童期受虐经历问卷(CTQ-SF)对115例SD患者(研究组)进行评定,使用TASk0量表对101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评定.结果 纳入研究的109例研究组患者TAS-2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躯体症状报告单、CERQ-C、CTQ-SF及BDI多个因素中与TAS-20总分及TAS-20因子Ⅰ、Ⅱ、Ⅲ有相关性(P<0.05,P<0.01).躯体症状报告单总分、躯体忽视、呼吸系统症状和睡眠障碍依次进入TAS-20总分的回归方程;BDI总分、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积极重新关注依次进入TAS-20因子Ⅰ的回归方程;躯体症状报告单总分与情感虐待依次进入TAS-20因子Ⅱ的回归方程.结论 SD有明显的述情障碍.SD述情障碍的不同纬度影响因素不同,躯体化症状、抑郁情绪等为SD患者述情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惊恐障碍患者童年期创伤经历是否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方法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对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住院患者中,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惊恐障碍诊断标准的早年(16岁以前)有过负性经历的90名患者进行调查,采用惊恐障碍严重程度量表(PDSS)评估惊恐障碍严重程度,分析童年期创伤经历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根据CTQ结果,90名惊恐障碍患者中,情感虐待的检出率为64.8%,躯体虐待检出率为40.7%,性虐待检出率为31.9%,情感忽视检出率为89.0%,躯体忽视检出率为91.2%。CTQ总评分(40.65±11.34)分,PDSS评分(12.75±5.61)分,CTQ总评分及各种创伤经历与惊恐严重程度无线性相关。结论惊恐障碍患者童年期创伤经历与惊恐障碍严重程度无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焦虑障碍患者个性倾向、自我效能感、焦虑特质等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探讨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焦虑障碍患者的心理特征。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144例焦虑障碍患者和144例健康人利用中国人个性量表-情感量表(CPA12-E),贝克焦虑自评量表(BA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定。结果(1)女性患者抑郁因子、躯体紧张子因子分高于男性(P〈0.05),而男性的性兴趣因子得分高于女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2)不同文化程度焦虑障碍患者躯体症状因子和躯体化因子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文化程度较低者得分较高。结论(1)男性性习惯趋向不良高于女性,而女性抱怨等消极情感倾向和敏感、易激惹的躯体症状倾向突出,自我效能感更低;(2)低文化程度患者较多存在躯体症状和躯体化个性倾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生活事件、家庭关怀度及应对方式.方法 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家庭关怀度问卷(APGAR)和应对方式问卷对3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研究组)及124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评定,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①研究组所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和生活事件刺激量总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所经历的正性生活事件刺激量显著多于研究组(P<0.05).②研究组家庭关怀度中的合作度、情感度、亲密度得分及总分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③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自责、幻想因子分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合理化和退避因子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经历较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家庭关怀度较差,他们往往采取消极被动的不成熟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在达到临床痊愈标准后心理社会功能的特点。方法: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的躯体、心理、社会功能分量表、17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S)和生活事件量表(LES),对32例经住院治疗后达到临床痊愈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和32名正常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协变量方差分析显示,以客观社会支持或负性生活事件为协变量时;研究组躯体功能维度(F=5.75,P<0.05)及躯体不适感因子得分(F=5.51,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心理功能维度中的正性情感因子得分(F=4.75,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社会功能维度中的工作学习(t=-3.80,P<0.01)和婚姻家庭因子得分(t=-3.30,P<0.01)显著低于对照组,该维度中的社会支持因子(F=4.94,P<0.05)和业余娱乐生活因子得分(F=9.30,P<0.01)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总体生活质量因子得分(F=4.14,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临床痊愈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心理功能可能已恢复至正常水平,躯体、社会功能可能尚未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躯体化障碍的人格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对躯体化障碍人格特征的影响。方法 56例躯体化障碍患者和56例正常对照者进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UMB)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测评,将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躯体化障碍组的EPQ-E和EPQ-N分、EPQ-L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躯体化障碍组父母有更少的情感温暖和理解(P<0.01),母亲有更少的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和偏爱被试(P<0.05);(3)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母亲的偏爱被试因子分与EPQ-E呈正相关(P<0.05);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及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与EPQ-N呈负相关,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与EPQ-N呈正相关(P<0.05);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及拒绝、否认因子与EPQ-L呈正相关(P<0.05)。结论躯体化障碍患者存在一定的人格问题,表现为外倾、神经质;父母的教养方式与躯体化障碍的形成有关,个体童年时期经历过多父母对其情感上的忽视、被拒绝、压抑与躯体化障碍人格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精神疾病社会功能恢复的差异。方法采用"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FPI)"于入院后第二、六周分别对123例精神分裂症、35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31例情感障碍、22例应激障碍和22例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评定,比较总分和因子分。结果入院后第二、六周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SSFPI各因子及总分低于其它四组(P0.0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SSFPI总分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分低于应激障碍、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和情感障碍患者(P0.05)。结论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功能最差,其次是精神分裂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症及自杀倾向的相关性。方法 2009-12-2012-12我院诊治100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早年创伤问卷(ETI-SF)和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分别对2组早年创伤经历和自杀倾向进行评估,通过Logistic回归性分析早年创伤经历与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情感虐待分值明显升高,P<0.05;通过Logistic回归性分析发现,BDI总分和情感虐待均与自杀倾向具有相关性,证实早年创伤经历与自杀倾向有关。结论抑郁症患者多具有早年创伤经历,且与自杀倾向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成年抑郁障碍与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使用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对120例抑郁障碍患者进行评估,并与120例正常人群做对照。结果抑郁障碍组情感忽视、性虐待平均秩次分别为134.94、129.4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抑郁障碍组情感忽视平均秩次为102.2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女性抑郁障碍组情感忽视、性虐待平均秩次分别为107.72、109.8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期情感忽视、性虐待是成年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情感忽视是男性成年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情感忽视、性虐待是女性成年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首次抑郁发作患者米那普仑治疗后负性自动思维、述情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对89例首次抑郁发作患者给予米那普仑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进行负性自动思维问卷(ATQ)、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LI)评估,并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米那普仑治疗12周后,患者ATQ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t=5.90,P0.01);TAS-20中情感辩别不能因子分、情感描述不能因子分及总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1);外向性思维因子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QLI中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维度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均0.01);物质生活条件维度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ATQ评分与TAS-20中情感辩别不能、情感描述不能因子分及总分呈正相关(P均0.01),与外向性思维因子分无相关性;治疗前ATQ评分与GQLI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呈负相关(P0.01或P0.05)。结论:米那普仑治疗能够改善首次抑郁发作患者的负性自动思维水平,降低述情障碍的强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失眠症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的应付方式,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状况.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CS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量表(SSS)对失眠症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各88例进行测评.结果:失眠症组自责、幻想和退避分量表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求助分量表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失眠症组SCL-90总分及躯体化、抑郁、焦虑、睡眠障碍各因子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失眠症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评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失眠症组自责与躯体化症状、焦虑、抑郁等因子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而求助与焦虑、抑郁、偏执和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失眠症患者多采用不成熟的应付方式,且有较多的心身症状,应付方式和身心健康有相关性.失眠症患者缺乏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童年期创伤对攻击行为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取171例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估患者的攻击行为,根据MOAS结果将其分为攻击组(89例)和非攻击组(81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的临床症状,童年创伤问卷(CTQ)收集患者的创伤情况。结果 攻击组病程短于非攻击组(P<0.05)。攻击行为组PANSS总分、阳性因子、兴奋激越因子分、CTQ总分和五个分量表分均高于非攻击行为组(均P<0.05),阴性因子、抑郁焦虑因子和认知因子分低于非攻击行为组(均P<0.05)。兴奋敌对因子、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情感忽视与攻击行为密切相关(P<0.05)。结论 兴奋敌对因子、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情感忽视对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攻击行为有的独立贡献。有攻击行为患者的病程短与非攻击行为患者,可能是攻击行为更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首发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和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378例首发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根据是否伴有睡眠障碍分为睡眠障碍组(HAMD总分≥14分且睡眠因子分≥4分)253例和非睡眠障碍组(HAMD总分≥14分且睡眠因子分≤3分)125例;采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Stroop色-词关联测验评估两组认知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睡眠障碍组RBANS即刻记忆(t=-4.309)、视觉广度(t=-2.321)、注意因子(t=-4.555)、延时记忆(t=-2.282)得分及总分(t=-2.549)、WCST完成分类数(t=-3.459)、学习到学会(t=-2.406)得分显著低于非睡眠障碍组(P0.05或P0.001);错误应答数(t=3.621)、持续性错误百分比(t=3.753)、Stroop色-词关联测验单色时间(t=2.010)、字义干扰反应时(t=2.168)、颜色干扰反应时(t=3.089)显著高于非睡眠障碍组(P0.05或P0.001)。结论:首发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与认知功能损害有一定关联;伴睡眠障碍者较不伴睡眠障碍者认知功能损害更严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暴力犯罪人员的三维人格特征和童年期创伤经历的特点及两者间的关系,为暴力犯罪的心理矫治及其犯罪行为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三维人格问卷、童年期创伤史问卷(CTQ)及自行编制的在押服刑罪犯一般情况登记表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400名对象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根据是否暴力犯罪者分为两组,对两组资料进行比较;最后将TPQ与CTQ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暴力犯罪组寻求刺激维度及NS4因子高于非暴力犯罪组,奖赏依赖维度及RD1、RD3因子低于非暴力犯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余维度及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暴力犯罪组童年期创伤史中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等因子分均高于非暴力犯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三维人格量表寻求刺激维度和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均呈正相关(P〈0.05或0.01)),躲避伤害维度和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因子呈正相关(P〈0.05或0.01),而奖赏依赖维度则和童年期创伤的五个因子均呈负相关(P〈0.05或0.01)。结论暴力犯具有冲动、探索、易变、兴奋、脾气急躁、外向和不守陈规等人格特征。童年遭受虐待可增加个体的冲动、攻击性,从而增加暴力犯罪的几率,因而暴力犯心理矫治时要了解其人格特征,结合其童年期的经历才能更加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