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代医家虽对女性“生理活动”有颇多论述,但在肾、天癸、冲任、胞宫参与女性生理活动的机理缺乏系统性、条理性的解释。在20世纪80年代前,已有“脏腑、气血、经络作用于胞宫而产生月经属于人体正常生理现象”之说,但此说仅局限于将月经与脏腑、气血、经络之间的联系分别论述,而未对其在月经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环节作详细阐述。因此,上世纪80年代初,杨家林教授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倡“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率先提出该轴在月经产生环节中的重要作用,并明确指出月经的产生由肾气主导。经期脏腑、气血、经络的活动是女性“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功能盛衰和肾主生殖的具体体现[1,2]。  相似文献   

2.
贾玉森 《中医杂志》2008,49(2):187-188
著名中医妇科专家罗元恺重视肾脾气血,认为妇女的生理特点主要是月经与妊娠,与肾气的盛衰有直接的关系,据此提出“女性中医生殖调节轴”:肾气→天癸→冲任→胞宫。广西中医学院黄学宽在论述有关男性性功能方面时提出了“男性性生理轴”的概念,认为控制男性性功能发挥的主要脏腑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调治妇科生殖疾病古方,分析用药规律特点,探讨肾主生殖理论。方法:筛选调治妇科生殖疾病的古方,基于关联分析方法,统计分析高频单味药、药物组和关联药物,分析性味归经、功效等规律特点,结合妇科生殖疾病特点探讨肾主生殖理论。结果:共收集2679首方剂,涉及616味中药,调治生殖疾病的药物以补益气血、滋补肝肾、补肾填精、疏肝理气为主,药性偏温热;药味以甘为主,归经以脾、肾、肝经为主;妇科生殖疾病多精血气血亏虚,有气滞、痰湿的病理存在。古方多从补肾填精直接补益生殖器官;通过补益气血,滋养后天之本脾胃,间接调补生殖机能;通过肝脏疏泄精血、调节脾肾,调治生殖疾病与经产胎孕。在单味药、单方、药物组和关联药物组中,调补功效占据最多,也说明调补肾脏对生殖疾病的影响。结论:古方药物的数据挖掘,佐证了肾主生殖理论的重要性,肾脏发挥主生殖功效,离不开其他脏腑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指以病邪凝结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为主要病机之结病,可针刺大肠俞和二间两个穴位。经络腧穴理论中,大肠俞属足太阳膀胱经,是大肠之经气转输、聚结体表所在,有疏调肠胃、宣导气血之功,二间为大肠经的水穴,可针泻用以治疗大肠经的各种实证。标本气街理论中,大肠俞属于背俞穴,位于标部,二间穴属于五输穴,位于本部,本部与标部穴位相配可流转十二经气,利于气血运行。气街与标本关系密切,大肠俞位于背部,可治疗相应脏腑疾病。气血津液与脏腑学说中,针刺二间穴可以使大肠传化糟粕,调节津液代谢的功能恢复正常。针刺大肠俞可宣泄水液,调节膀胱的津液代谢。基于以上理论探讨“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中选穴及配穴方法切实可行,可为临床治疗结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风病发病与肾水亏虚、肝风内动、脑髓气血逆乱等证机有关,三者存在递发关系,“肾-肝-脑”轴失调是中风病核心病机。在经络与功能上,督脉同肾、肝、脑有着密切的联系,针刺督脉腧穴是调节“肾-肝-脑”轴、治疗中风的有效方法。临床及研究证实,百会、大椎穴是治疗中风重要穴位。  相似文献   

6.
穴位对医者来说是并不陌生的名词,人们提起穴位便联想到针灸,针灸的操作是通过专业医师经严格消毒后将针具刺入患者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功能调节机体脏腑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我们临床治疗所使用的新药气穴位导入疗法,类同于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相关的疗法有针、灸、温针灸、水针  相似文献   

7.
中风病发病与肾水亏虚、肝风内动、脑髓气血逆乱等证机有关,三者存在递发关系,“肾-肝-脑”轴失调是中风病核心病机。在经络与功能上,督脉同肾、肝、脑有着密切的联系,针刺督脉腧穴是调节“肾-肝-脑”轴、治疗中风的有效方法。临床及研究证实,百会、大椎穴是治疗中风重要穴位。  相似文献   

8.
一经气感传与神经传导的协同作用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内联脏腑,外络肢体,手部穴位主要分属于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针刺手部穴位,其经气感应可按经络循行,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从而治疗相应脏腑及经络循行中某些器官的疾病。对于经气感传,古人早有认识,《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也有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医学"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对带下产生、调节、治疗等方面的调控作用。方法: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借鉴先贤的理论成果,分析带下产生、调节及治疗等环节与中医生殖轴的关系。结果:带下的生成及量、色、质的变化均受"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调节,这一生殖轴理论对带下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论:中医生殖轴理论丰富了中医对女性生殖生理的认识,为妇科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隐形针灸治疗颈椎病2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形针灸是应用康复芯片,依据中医针灸经络原理,通过皮肤表面刺激穴位,调节经络脏腑功能、气血阴阳,达到治疗保健作用的针灸方法.2007年4月以来,我们用隐形针灸治疗颈椎病20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电针广泛应用于生殖免疫性疾病中,本研究主要探讨电针对生殖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多途径调节维持机体平衡的作用机制,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共同调节生殖内分泌系统,β-内啡肽、免疫因子和免疫细胞的免疫调节等方面分别论述电针对生殖-内分泌-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从选穴的特异性、电针参数选择等方面分析论述电针在生殖内分泌免疫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2.
<正>隐形针灸是一种应用特殊康复芯片,依据中医针灸经络原理,通过皮肤表面刺激穴位,调节经络及脏腑功能,使机体达到气血阴阳平衡状态,产生治疗和保健作用的针灸技术。相对于传统针灸,康复芯片不用针、药、电、磁,是一种无创伤的治疗方法。颈肩腰腿痛是一类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常见疾病,主要特点是颈、肩、腰、腿多处疼痛及活动受限,可见于各种年龄阶  相似文献   

13.
冲任督带理论在妇科具有重要意义,历代医家对冲任督带有不同见解,更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督脉为病,女子不孕"等言论。通过分析冲任督带四脉与脏腑经络及与女性生殖生理病理关系,试阐释冲任督带四脉在女性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生育问题在当前社会愈发受到关注.在中医学整体观念指导下,构建以脑(心)、肾、精室为核心,冲任督三脉为枢纽与桥梁的中医生殖轴理论,有助于发挥中医学脏腑、经络、气血并重的理论特色.冲任督三脉巡行连系脑(心)、肾、精室,协调生殖之精的生成与施泻,对于男性生殖机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治疗男性不育症时,需注重针药并用及适当地联合冲任督脉之专用药和引经药,以调理冲任督脉,从而充分发挥中医学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治疗特色以及多靶点、多层次的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15.
穴位形态学的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陶之理 《针刺研究》1989,14(4):397-402
<正> 穴位乃是身体上施行针灸的特定部位,简称为“穴”。它可“通经脉,均气血,蠲邪扶正”,是“处百病,调虚实”等的刺激点。也就是用于治疗疾病和增进健康的刺激点。同时它也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聚集和出入于体表的地方,与经络、脏腑、气、血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内经》中为了解释按法的治疗作用,根据脏腑经络气血理论提出了"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之说,用于阐释按法的温经、散寒、行气、活血、补虚的作用。现代推拿医生将此理论用于指导伤科、内科、妇科、儿科的疾病治疗。在伤科的应用中,针对局部感受风寒之邪而导致的经络阻滞不通的痛疼,或肝肾不足导致筋脉失于濡养的慢性疼痛,或因阳气不升、营卫不足经络气血不畅的痛疼。在内科、妇科、儿科的应用中,除了按法本身的温经散寒、疏通经络的作用,还可结合经络脏腑理论,通过穴位上的操作来调节经络气血,再通过经络气血调节作用达到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十三鬼穴为治疗精神、情志病的经验组穴,主要治疗的是与意识和精神有关的疾病。本文从十三鬼穴的源流、演变、主治病种和组穴内涵角度探讨十三鬼穴治疗神志疾病的机制。从十四经脉气血的流注顺序出发,推演十三鬼穴的气血流注顺序,结合黄元御“一气周流”的气机运动模式,构建十三鬼穴的气机圆运动模型,阐述其调节元阴元阳、疏导气机及脏腑经络气血的机制,为针灸穴位组方的临床运用拓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气血,调理脏腑功能,治病防衰,轻身悦颜,美容保健之功效。通过介绍针灸在美容科的应用,包括常见损美性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重点阐述了面部微针的治疗及其原理、特点,说明以面针配合体针、穴位注射、耳穴贴压等疗法治疗面部损美性疾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脑-肠轴”是指胃肠功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双向调节轴,与胃肠功能相关的肠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可涉及神经、免疫、内分泌、肠道菌群传导通路。胃肠道疾患与失神相关的精神障碍类疾病可相互影响。传统针灸经络理论亦提示,失神者需注重调理胃肠,以达到腑通神安。袁青教授传承“靳三针”针灸理论,结合现代“脑-肠轴”研究成果与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提出治疗“失神”的方案:选用靳三针中的四神针(百会穴前后左右各 1.5 寸之处)、定神针(双侧阳白穴及印堂穴)、智三针(神庭穴及双侧本神穴)、手智针(劳宫穴、神门穴、内关穴)以及足智针(涌泉穴、泉中穴及泉中内穴)以调神;加用胃三针(足三里穴、中脘穴、内关穴)、肠三针(天枢穴、关元穴、上巨虚穴)以调理胃肠疾病;选用申脉穴、照海穴以及公孙穴为主要配穴。袁青教授提出的调神针法为针灸临床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腹针疗法是以神阙调控系统理论为核心,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疗法,常用来治疗慢性病、老年病、疑难病。腹针穴位主要分布在任脉、脾经、胃经、肾经上,而黄褐斑的发病也与这几条经络及与之相联络的脏腑密切相关,针刺这些经络上的穴位有治疗该经的“是动病”和“所生病”及相应脏腑病的作用。通过腹针通调气血、疏理经气、调理脾胃肾肺功能以及补肾填精、益气补血、固本培元、阴阳并补的功能,可用于各种证型黄褐斑的治疗。腹针疗法兼有通腑之妙,亦有助于祛斑。将腹针运用于治疗黄褐斑,建立标准化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