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4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204例OVCFs患者,行PKP或PVP术,随访观察是否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并分析再骨折的关系因素。[结果] 204例随访6~12个月,33例确诊为邻椎再骨折,占16.18%。与非再骨折患者相比,再骨折组骨密度更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更大、体重指数更小、既往骨折病史更多见、Cobb角更大、骨水泥的椎间盘渗漏更多见、骨水泥剂量更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密度、椎体前缘高度过度恢复、低体重指数、既往骨折病史、Cobb角、骨水泥的椎间盘渗漏以及骨水泥剂量等是OVCFs术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骨密度、椎体前缘高度过度恢复、低体重指数、既往骨折病史、Cobb角、骨水泥的椎间盘渗漏以及骨水泥剂量是OVCFs术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应在临床工作中重视。  相似文献   

2.
童奕博  李明辉 《骨科》2023,14(4):373-376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中骨水泥弥散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武汉市第五医院行PVP治疗单节段OVCF的198例病人,根据骨水泥弥散程度分为弥散良好组和弥散不佳组,比较两组间的年龄、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损伤暴力程度、身体质量指数(BMI)、骨折天数、骨折位置、骨水泥注入方式、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椎体术后塌陷度、术后中柱高度恢复率、伤椎Cobb角、是否发生渗漏、脊柱是否再发骨折等。结果 按其弥散程度分组,弥散良好组128例和弥散不佳组70例。随访(22.0±2.5)个月(20~24个月)。弥散良好组与弥散不佳组的骨水泥注入方式、椎体前缘高度比、椎体术后塌陷度、再发骨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侧注射骨水泥的弥散程度更好;骨水泥弥散程度良好的病人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更好,术后椎体塌陷程度更小,椎体再发骨折概率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水泥单侧与双侧分布对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对4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单侧穿刺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依据骨水泥是否过中线分布分为两组,单侧组12例(12个椎体),双侧组30例(30个椎体),观察两组手术前后VAS评分、椎体平均高度、局部Cobb角以及术椎、非术椎椎体再骨折发生情况。结果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后及随访时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椎体平均高度及局部Cobb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恢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椎椎体再骨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骨水泥是否过中线分布,均可取得有效的临床效果,且并未增加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但单侧骨水泥分布有可能造成强化椎体再骨折;骨水泥过中线分布时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继发骨折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继发骨折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对采用PVP治疗的18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5例,女105例;年龄68-95岁,平均(79.50±5.45)岁。依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判定责任椎,行椎体成形术共362个椎,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根据再次出现疼痛和核磁或骨扫描检查判定是否继发骨折,分继发骨折和未继发骨折两组,继发骨折组按性别不同分两组,每组分原手术椎再骨折、邻椎骨折和跳跃椎骨折3类。比较各组间年龄、性别、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泄露、继发骨折部位、继发骨折率和继发骨折类型等情况。结果:男性椎体成形术109椎,女性椎体成形术253椎,术后继发骨折共22例27椎,其中行2次椎体成形术13例16椎,3次椎体成形术2例4椎,保守治疗7例7椎。继发骨折组和未继发骨折组年龄、性别、骨水泥注射量和骨水泥椎间隙泄露与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骨折组内男女两组间继发骨折率、继发骨折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跳跃椎骨折发生率与邻椎骨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骨折多发生于术后半年内,而与是否单双侧注射、是否椎间隙泄露无明显关系。结论: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继发骨折与性别和部位无关,术后跳跃椎骨折与邻椎骨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不支持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刚度增加所致邻椎应力增加继而邻椎易骨折这一生物力学观点,认为椎体成形术后继发骨折多发生于术后半年内,是骨质疏松的自然病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临床应用角度分析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bone cement,C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方法:对2016年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单椎体胸腰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接受PKP手术且骨密度≤-3.0 SD的6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CPC/PMMA复合骨水泥组23例,年龄为(77.6±2.2)岁,PMMA骨水泥组39例,年龄为(77.1±1.1)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椎体前缘高度比、局部Cobb角变化、术中骨水泥渗漏及术后邻椎骨折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以及术前疼痛、椎体前缘高度比、局部Cobb角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的疼痛、椎体前缘高度比、局部Cobb角均有所改善(P0.05),术后1 d及末次随访疼痛、椎体前缘高度比、局部Cobb角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新发邻椎骨折、骨水泥渗漏情况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疼痛均有持续改善(P0.05),局部Cobb角略有增加(P0.05);椎体前缘高度比略有下降(P0.05)。随访X线片或CT影像资料无法证实CPC降解及新骨形成长入。结论:CPC/PMMA复合骨水泥用于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安全可靠,可以有效缓解疼痛,维持椎体稳定,和PMMA骨水泥疗效相当。但目前尚无直接临床证据支持CPC/PMMA复合骨水泥可降低邻椎骨折发生率以及CPC降解、新骨长入骨水泥中,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皮弯角椎体成形术(PC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PCVP治疗4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折愈合时间、伤椎Cobb角、伤椎高度百分比、疼痛VA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20~55(31.9±8.0)min,骨水泥注入量5~10(7.49±1.06)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8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3~4个月。术后8例出现骨水泥渗漏,4例发生术后邻椎或隔椎骨折,未发生伤椎再骨折、神经损伤及肺栓塞等并发症。伤椎高度百分比、伤椎Cobb角术后2 d和术后3个月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2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VAS评分术后2 d和术后3个月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3个月较术后2 d进一步降低(P<0.05)。结论 PC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维持椎体高度,但应注意骨水泥渗漏和椎体再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应用高黏度骨水泥在伤椎内的分布和再骨折的风险。方法将100例行PKP治疗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分为两组,50例采用高黏度骨水泥(观察组),50例采用普通骨水泥(对照组)。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观察疼痛VAS评分,测量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比较两组骨水泥弥散程度、邻近节段椎体再骨折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观察组每个椎体骨水泥的注入量、配制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2天和6个月VAS评分两组均较术前降低(P0.05),两组术后6个月评分较术后第2天进一步降低(P0.05)。两组术后2 d及1、6、12个月椎体前缘高度均大于术前(P0.05),术后各时间点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 d及1、6、12个月Cobb角均小于术前(P0.05),术后各时间点组间、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水泥弥散程度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未发生骨水泥渗漏,1年内未出现邻近节段椎体骨折;对照组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1年内发生邻近椎体骨折3例;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中应用高黏度骨水泥有助于缩短凝聚时间,提高弥散程度优良率,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同时降低邻近节段椎体再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PKP治疗OVCF的133例(174椎)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椎体新发骨折,分为再骨折组与对照组.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为(15.48±2.28)个月,统计分析病人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椎骨密度、受伤椎体个数、骨水泥用量、手术入路、骨水泥是否渗透至椎间盘、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以及Cobb角恢复率等因素.结果 术后28例(21.05%,28/133)病人再发骨折,再骨折组的平均年龄为(76.32±7.59)岁,5例发生骨水泥渗透至椎间盘(17.86%,5/28),腰椎骨密度T值为(-3.60±0.79)SD,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为(50.39±1.87)%,Cobb角恢复率为(53.07±3.91)%,以上指标与未再发骨折的病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以上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骨密度与再骨折的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P=0.031).结论 骨密度、年龄、骨水泥向椎间盘渗漏、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及Cobb角恢复率是PKP术后出现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但术前骨密度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改良经椎弓根入路与传统经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单节段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采用改良经椎弓根入路PKP治疗,30例)和B组(采用传统经椎弓根入路PKP治疗,30例)。记录两组术后冠状位、矢状位骨水泥分布率,骨水泥渗漏率,术后1年伤椎、邻椎再骨折发生率。结果 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冠状位骨水泥分布率A组明显高于B组(P 0. 05),矢状位骨水泥分布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骨水泥渗漏率及术后1年邻椎、伤椎再骨折发生率A组均明显低于B组(P 0. 05)。结论 与传统经椎弓根入路相比,改良经椎弓根入路PKP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够使骨水泥在椎体内均匀分布,降低骨水泥渗漏率和伤椎、邻椎再骨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s)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再骨折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1月—2015年12月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133例(174个椎体)。根据有无椎体新发骨折,分为再骨折组与对照组。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5个月,统计并分析了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骨密度、受伤椎体个数、骨水泥用量、注入骨水泥的方式、骨水泥是否椎间盘渗透、是否再次骨折、术后伤椎前缘恢比率及术后Cobb恢复比率等因素,并对上述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术后再发骨折患者有28例,发生率为21%。再骨折组与对照组比较,年龄、术前骨密度、骨水泥向椎间盘渗漏、术后Cobb角度纠正程度及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程度在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前骨密度与再骨折有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 术前骨密度、年龄、骨水泥向椎间盘渗漏、椎体高度的恢复比率及Cobb角的纠正比率是PKP术后出现其临近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但术前骨密度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4):1274-1277
[目的]探讨椎体强化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行椎体成形术的治疗方案。[方法]2008年11月~2014年6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抗骨质疏松及康复功能锻炼治疗经皮椎体强化术术后椎体再骨折22例。记录并分析伤椎高度压缩率、伤椎后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及再骨折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15~49个月,平均(17.3±6.2)个月。所有患者骨水泥注射过程顺利。术后CT扫描显示5例出现骨水泥渗漏,渗漏发生率为22.73%,其中椎管内渗漏1例,椎间隙渗漏2例,椎间盘渗漏1例,针道渗漏1例。均无明显症状,未行特殊处理。1例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为4.55%。患者术后伤椎高度压缩率、伤椎后凸Cobb角、VAS及ODI评价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抗骨质疏松及康复功能锻炼是治疗椎体强化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有效方法,止痛效果好,并且能够改善椎体形态,减少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PVP)术中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情况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6-11行PVP治疗的2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根据椎体骨折线内骨水泥弥散情况分为2组(各10例),A组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充分弥散,B组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不均匀。比较2组术后4 d、3个月ODI指数、VAS评分、局部后凸Cobb角,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0例均获得3~6(3.82±0.26)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时,A组未出现并发症,B组出现1例椎体再骨折、2例椎体塌陷;B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4 d、3个月的ODI指数、VAS评分、局部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而且A组术后4 d的ODI指数、VAS评分、局部后凸Cobb角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可明显改善功能障碍与缓解疼痛程度,但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不佳会对早期疗效造成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3.
陈涛  杨建东  张亮  毕松超  吴朗  王鹏 《骨科》2017,8(3):190-193,199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病人椎体强化术治疗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苏北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OVCF病人200例(263椎),收集病人的年龄、性别、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脊柱侧凸畸形、骨折病史、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骨密度等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观察每种因素与椎体再骨折发生的相关性,筛查出可疑的相关因素,然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影响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高危因素.结果 所有病人均获2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5年.共35例(45椎)发生再骨折,再骨折率为17.5%.单因素统计分析发现对椎体成形术后邻近节段再发骨折有影响的变量有:年龄、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恢复、脊柱侧凸畸形、骨折病史、骨水泥渗漏、骨密度.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8,95%CI:1.04~1.13)、椎体高度恢复(OR:1.06,95%CI:1.01~1.11)、Cobb角(OR:4.03,95%CI:1.21~13.40)、脊柱侧凸畸形(OR:2.56,95%CI:1.12~5.85)和发生骨水泥渗漏(OR:6.25,95%CI:0.04~0.73)是发生再骨折的危险因素,而骨密度(OR:0.37,95%CI:0.22~0.65)是发生再骨折的保护因素.结论 年龄越大、椎体高度恢复越高、Cobb角越大、骨密度越低、有脊柱侧凸畸形和骨水泥渗漏的病人更容易发生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骨水泥椎体强化术后,再发邻椎骨折的治疗方案。方法 2010-12-2013-07,共收治21例骨水泥椎体强化术后邻椎骨折患者,其中PVP术后10例,PKP术后11例;再发骨折椎体分布:T_91例,T_(10)2例,T_(11)1例,T_126例,L_15例,L_24例,L_31例,L_41例;均为单节段椎体骨折。所有患者均再次行PVP手术,并在术后每日补充元素钙600mg,维生素D3 0.5 ug,降钙素200 UI,每年给予静滴唑来膦酸5 mg一次。同时,术后制定康复锻炼,包括肌肉力量锻炼和肌肉平衡锻炼。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PVP手术,4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未引起明显的症状。患者随访时间19-47个月,平均23.1个月。患者术后7 d与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伤椎高度压缩率和Cobb角,以及VAS和ODI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末次随访与术后7 d比较,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OVCF患者骨水泥椎体强化术后再发邻椎骨折可采用PVP手术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系统化康复锻炼的综合疗法,避免再发骨折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椎体强化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已在临床上广泛开展,评价手术是否成功,除了与临床疗效有关外,两项重要评价指标是伤椎椎体高度恢复和脊椎后凸Cobb角的矫正程度。但是,近年来研究发现骨水泥在伤椎的弥散分布会影响术后患者疼痛的缓解和脊柱功能的恢复,更有报道与术椎再骨折塌陷和临椎骨折相关,被认为是另外一项不可忽略的重要评价指标。然而由于现研究对骨水泥弥散分布的评价方法不一,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本研究从形态特征、弥散等级、位置分布及是否越过骨折线区域等不同角度,对现有有关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弥散分布评价的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综合分析后认为,骨水泥理想的弥散分布是呈现弥散型或混合型形态特征,广泛填充并充分覆盖骨折线区域,双侧均匀连续分布于椎体前柱,并同时接触上下椎板的中间部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后继发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为预防术后椎体再骨折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采用PVP治疗的178例OVCF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骨密度T值、住院时间、手术穿刺路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情况、骨水泥渗漏情况、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即刻Cobb角及术后支具佩戴时间,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这些因素与术后椎体再骨折的相关性。结果 共29例患者PVP术后发生继发椎体再骨折,再骨折发生率为16.3%(29/178)。再骨折患者与无再骨折患者在年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即刻Cobb角及术后支具佩戴时间6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将上述6个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水泥注入量≥4 mL、骨水泥渗漏、椎体高度恢复率≥10%及术后支具佩戴时间<2个月是术后椎体发生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 OVCF患者PV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进行术后再次发生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本院创伤科诊断为OVCF的患者109例进行随访,分为再骨折组及非再骨折组。采用logistics分析OVCF患者PVP术后发生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109例OVCF患者22例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发生再次骨折,再骨折发生率为20.18%。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2.15)、骨密度(OR=6.57)、Cobb角(OR=0.56)、伤椎前缘高度(AVH)恢复(OR=0.88)、术中骨水泥注射量(OR=0.05)为OVCF患者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BMI、骨密度、Cobb角、AVH恢复百分比、术中骨水泥注射量是OVCF患者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术后再骨折的高危患者应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降低术后再骨折发生率,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椎体内合并或未合并椎体内裂隙征(intravertebral cleft,IVC)是否会影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手术效果。方法所有数据均为回顾性分析。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在西安市红会医院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107例,并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椎体裂隙征,将其分为裂隙组(34例)和无裂隙组(73例)。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前缘相对高度、伤椎矢状面Cobb角以及术中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形态、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再骨折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术后随访的相同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受累节段矢状面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骨水泥注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骨水泥弥散形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骨水泥渗漏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再骨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在治疗OVCF时,无论伤椎内部是否存在裂隙,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椎体内裂隙会在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类型、骨水泥渗漏类型、椎体复位等方面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双侧矢状面交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预防手术椎体再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侧矢状面交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预防手术椎体再骨折的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应用双侧矢状面交叉PKP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85例(交叉组),男35例,女50例,年龄(70.1±8.3)岁;同期应用传统PKP治疗85例单节段OVCFs患者(传统组),男37例,女48例,年龄(73.3±9.5)岁。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内骨水泥分布情况,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情况,伤椎前缘高度及矢状面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交叉组(11.8±4.5)个月,传统组(12.1±3.7)个月。交叉组所有患者骨水泥分布同时接触椎体的上下终板,传统组有67例(78.8%)骨水泥分布同时接触椎体的上下终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叉组患者未发生手术椎体再骨折,传统组有10例(11.8%)发生手术椎体再骨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 d的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骨折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痛VAS评分与术后2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矢状面交叉PKP可以使骨水泥在骨折椎体内分布同时接触椎体的上下终板,从而预防PK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是一项简单、安全、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体裂隙征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行PVP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96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椎体裂隙征分为裂隙组32例和无裂隙组6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伤椎前缘相对高度、伤椎矢状面Cobb角以及术中骨水泥注入量、分布形态和渗漏情况。结果治疗1月后,无裂隙组和裂隙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8.4%和90.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明显下降,Cobb角及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组间VAS、ODI、Cobb角及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裂隙组患者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明显少于裂隙组(P0.05);术中骨水泥弥散不佳仅1例,明显少于裂隙组5例(P0.05);术中骨水泥渗漏仅2例,明显少于裂隙组6例(P0.05)。结论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时,无论伤椎内是否存在裂隙,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而椎体裂隙征的存在会增加骨水泥注入量,出现骨水泥弥散不佳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高等问题。因此,术中应尽量使骨水泥填满裂隙,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同时避免骨水泥椎管内渗漏,预防畸形矫正丢失及术后再骨折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