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的解剖标志、手术层面等手术关键技术日益成熟,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消化道重建方式逐步规范,完整结肠系膜切除理念得到广泛推广。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对规范淋巴结清扫范围、寻找正确解剖平面以及减少术中并发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中间入路具有较高肿瘤安全性和操作便利性。外侧入路方式目前临床较少采用,适用于肠系膜上血管区域粘连严重或肠系膜炎症导致局部组织层次显露不清等情况。尾侧入路既满足结肠癌根治的全系膜切除原则,同时较中间入路操作更加简便易行。头尾侧联合入路方式是在尾侧入路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良,可减少对大网膜、结肠及其系膜的多次翻动,并有助于缩短腹腔镜手术的学习曲线。关于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不同入路法的近远期疗效的高质量研究有限,目前尚无最佳手术入路的定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腹腔镜辅助下尾侧中央入路右半结肠癌扩大根治术治疗结肠肝曲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均行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扩大根治术的50例结肠肝曲癌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按照病例匹配法将患者分为尾侧组(n=25)和传统组(n=25),尾侧组行腹腔镜辅助尾侧中央入路,传统组行腹腔镜辅助传统中央入路。采用软件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围术期各项指标和血液炎症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传统组围术期指标相比,尾侧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均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尾侧组术后血清CRP、TNF-α、IL-6水平均显著优于中央入路组(P0.05);尾侧组术后并发症显著低于中央入路组(12.0%vs. 36.0%,P0.05);随访时间12~49个月,两组患者均无死亡发生,且均未出现复发和远处肿瘤转移。结论尾侧中间入路手术治疗结肠肝曲癌患者,具有操作更简便,节约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肠癌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PGS)及危险因素及诊疗方法。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9月行手术治疗的大肠癌患者806例临床资料,对PGS发生的影响因素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组PGS的发生率为1.36%(11/806),分别发生于7例右半结肠癌患者(63.6%),3例左半结肠癌患者(27.3%),1例直肠癌患者(9.1%)。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糖水平(P=0.002)、术前电解质紊乱与否(P=0.023)、术前肠梗阻与否(P=0.009)、术后进食时间(P=0.018)与PGS的发生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糖水平(P=0.002)与术后进食时间(P=0.028)是PG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GS是多因素引起的胃功能性紊乱,应予以综合治疗措施。控制好患者血糖水平,根据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情况适当延迟进食时间有利于减少大肠癌根治术后PGS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尾侧中间联合入路与传统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ME)的技术优劣。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胃肠外科(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病人,根据手术入路分为传统中间入路组(中间组)和尾侧中间联合入路组(尾侧组),并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线情况、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病理情况、CME完成情况等)。结果 共纳入75例病人,其中中间组35例,尾侧组40例,两组病人基线水平(除CA19-9外)、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病理情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切除肠管长度(24 cm vs.22 cm)、A线长度(9.8 cm vs.9.4 cm)、B线长度(9.0 cm vs.8.5 cm)、切除系膜面积(112.4 cm2 vs.109.0 cm2)、中位淋巴结清扫数(19枚 vs.19枚)、淋巴结清扫合格率(97.1% vs.97.5%)、CME完成率(80% vs.85%)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肥胖[体重指数(BMI)≥25]为影响CME完成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9)。结论 尾侧中间联合入路与传统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在安全性、可行性、短期疗效、淋巴结清扫彻底性及CME完成质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仍需更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RCT)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腹腔镜结肠切除术已被广泛用于结肠癌根治术中,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对手术疗效起重要作用。由于右半结肠区域血管走行复杂,因此右半结肠切除术的操作难度更高,需要慎重选取手术入路。本研究通过比较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尾侧入路与中间入路的临床效果,探讨该手术的最佳手术入路。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9年5月收治并确诊为右半结肠癌的患者13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8例。一组患者采用尾侧入路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尾侧入路组),另一组患者采用中间入路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间入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以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尾侧入路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23.52 min vs.168.64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2.46 mL vs.24.28 mL)、中转开腹率(2.94%vs.11.76%)均明显优于中间入路组(均P<0.05)。两组患者的通气时间、通便时间、恢复饮食时间、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尾侧入路组患者的切口感染、肺部炎症、吻合口瘘、及肠梗阻发生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23.53%vs.35.29%)均明显低于中间入路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淋巴结清扫数、TNM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尾侧入路组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中间入路组(82.35%vs.52.94%,P<0.05)。结论:尾侧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具有安全、微创、简便、可操作性好的优势,有利于保证手术视野的充分及解剖定位的准确,其近远期疗效均优于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和比较中间入路、尾侧入路以及尾侧中间联合入路腹腔镜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对右半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和术后累积生存情况。 方法前瞻性单盲选择2016年2月至2019年7月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CME的96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各32例:中间组(行中间入路)、尾侧组(行尾侧入路)和联合组(行尾侧中间联合入路)。比较三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术后累积无病生存率(DFS)、总生存率(OS)。 结果中间组、尾侧组分别中转开腹3、1例。尾侧组和联合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优于中间组,且联合组优于尾侧组(P<0.05);联合组肛门排气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尾侧组和中间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0.05)。三组患者术后累积OS和D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7、0.714,P=0.893、0.700)。 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癌CME术中行尾侧中间联合入路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更具优势,有益于患者术后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微创手术在腹腔镜平台发展已有30年之久,在消化道手术领域腹腔镜技术已进入成熟阶段。微创外科的近期发展在于对手术入路及解剖等进一步加以规范与推广,以及3D、4K等针对显像技术硬件设备的创新与开发。腹腔镜下尾侧-中间联合入路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自回盲部背侧为起始点先行完成右半结肠系膜的后间隙游离,并结合传统中间入路进一步清扫系膜根部淋巴结。尾侧-中间联合入路可从不同角度完成右半结肠的系膜解剖,可帮助主刀医师完成右结肠后间隙的拓展,可成为手术医师首选的手术入路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尾侧入路与尾侧中间联合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完整系膜切除术(CME)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84例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CME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患者分为尾侧组45例和尾侧中间联合组39例(联合组)。选用SPSS 2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围术期各项指标、CME完成质量等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发症发生情况、CME完成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或Fisher精确检验,两组生存率比较采用Log Rank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联合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尾侧组(P0.05);两组术后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尾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1.1%,联合组为7.7%,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ME完成质量方面,两组间CME完成率、系膜完整性分级、切除系膜面积、血管结扎部位、切除结肠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2年内均无死亡病例,联合组失访1例;2年无病生存率(DFS)比较,联合组与尾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9%vs. 93.3%,P0.05)。结论尾侧中间联合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CME术在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量方面较尾侧入路更有优势,其安全性、CME完成质量、短期疗效方面与尾侧入路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3年6月568例行胃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1例发生术后胃瘫综合征(PGS);以是否发生胃瘫为因变量,以选取的17项相关指标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幽门梗阻、精神紧张、术中Billroth II式吻合、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D3)、术后使用镇痛泵、术后血糖水平、术后肠内营养开始时间、术后腹腔感染、术后吻合口瘘是PGS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围手术期血红蛋白水平和总蛋白水平是PGS发生的保护因素(OR<1,P<0.05)。 结论:胃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PGS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积极做好相关危险因素的处理工作,对防治PGS的发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根治性切除是使结直肠癌患者获得治愈的主要手段,近二十年,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手术理念的更新,腹腔镜成为了我国外科医生实施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主要方式。我国外科医生一直致力于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新理念、新入路和新术式的探索和推广,对提升我国右半结肠癌的腹腔镜治疗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理念的提出推动了我国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规范开展和质量控制;手术入路的探索是我国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演变和发展的重要体现;从手助腹腔镜到手术机器人,我国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微创化不断提升。未来我国外科医生还将携手国际同道,围绕进一步提升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质量、优化围手术期综合治疗策略、预后改善和快速康复等方面共同努力和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探讨腹腔镜尾侧入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手术方法及对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的影响。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手术治疗的95例右半结肠癌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A组(腹腔镜尾侧入路法)47例、B组(腹腔镜中间入路法)48例,比较两种方法的手术效果、并发症及术后血清CEA、CA199水平。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和B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拔出引流管时间、切除标本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并发症率(8.51%)低于B组(14.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两组血清CEA、CA19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清CEA、CA199水平较本组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腹腔镜尾侧入路治疗右半结肠癌较中间入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同时可降低血清CEA、CA199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头侧优先混合入路(头侧-尾侧-中间)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全系膜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以期为手术入路提供新的选择。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4月采用头侧优先混合入路施术的39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研究组),并与同期接受传统中间入路的44例患者(对照组)进行短期疗效分析。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标本肿瘤直径、淋巴结清扫数量、中转开腹率、吻合口并发症与术后并发症(切口、肺、泌尿系感染、肠梗阻、出血等)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完全结肠系膜切除的理论,头侧优先混合入路在手术难点处理、提高手术安全性与质量控制、教学推广普及方面具有优势,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新的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血管解剖的经验。方法 2011年2月~2018年3月我科行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45例,采用中间入路由尾侧向头侧解剖肠系膜上血管,先定位肠系膜上静脉,解剖回结肠血管,然后自下而上解剖肠系膜上血管,显露右结肠动脉,最后于横结肠系膜根部下方的胰头前方找到胃结肠静脉干,并游离各分支。结果 45例均存在肠系膜上动、静脉和回结肠动脉及结肠中动脉。右结肠动脉出现率44. 4%(20/45),胃结肠静脉干出现率73. 3%(33/45)。因术中出血和腹腔广泛粘连中转开腹2例。手术时间115~215(平均145) min,术中出血量48~400ml,平均105 ml。淋巴结清扫13~24枚(平均18枚)。45例随访3~8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无trocar处癌转移,6例死亡,其中4例Ⅲ期死于远处脏器转移,2例因心脑血管意外死亡; 4例局部复发。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中需处理的血管复杂多变,熟悉和掌握右半结肠血管的正常解剖和变异,是进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基础和保障。采用合理的手术入路和运用娴熟的手术技巧,是顺利完成其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尾侧入路与中间入路腹腔镜辅助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探讨尾侧入路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实用性。 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8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资料,随机分为尾侧入路组及中间入路组,各44例,进行不同入路的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尾侧入路组的手术时间为(112.7±42.1)min,术中出血量为(51.7±4.8)ml,显著少于中间入路组的(130.5±37.2)min、(72.3±5.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阳性淋巴结数目、中转开腹率、拔管时间、术后引流量、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尾侧入路法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更加安全、有效,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更易于外科医师掌握,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比较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三种入路的临床应用效果。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分为三组,传统中间入路(A组)26例、尾侧联合中间入路(B组)21例、头尾联合入路(C组)13例。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显著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中转开腹率、首次排气时间、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共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2例切口感染、1例肠梗阻、1例尿路感染,程度均较轻,给予对症处理后痊愈或好转,无1例围手术期死亡。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传统中间入路、尾侧联合中间入路、头尾联合入路都安全、可行,尾侧联合中间入路、头尾联合入路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更少,操作相对容易,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尾侧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科收治的需进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切除术患者22例。按照采用尾背侧中间入路10例(简称尾背侧组)和尾腹侧中间入路12例(简称尾腹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切除的标本质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吻合口瘘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同时比较结果。结果尾背侧组手术时间178.6±16.2 min、术中出血83.2±8.4 mL与尾腹侧组205.0±20.0 min、100.7±13.3 m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尾背侧组清扫淋巴结数目15.7±1.9枚,术后排气时间2.8±0.5 d、切除标本中系膜保留完整10例、无吻合口瘘,无中转开腹、住院日12.6±1.2 d;尾腹侧组16.3±1.7枚、2.8±0.5 d、12例、0例、0%、平均住院日12.7±1.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标本系膜完整两组均完整无破损,尾背侧组与尾腹侧组各出现术后并发症1例(淋巴瘘),均于术后第4天出现,保守治疗3天后治愈。结论选择尾背侧入路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切除术是安全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引起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相关因素,为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2002年1月至2009年6月对我院所有胃大部切除术患者280例,以PGS者作为观察组,非PGS者作为对照组,对可能影响PGS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80例患者共发生PGS20例(7.14%).单因素分析与PGS有关因素分别为年龄大、围手术期高血糖、贫血、低蛋白血症、术前有消化道梗阻、术前非肠内营养、毕Ⅱ式、手术时间长、广泛淋巴结清扫、术中出血量多、应用自控镇痛泵、腹腔感染、术后肠内营养时间晚(P<0.05),而PGS的发生与性别无关(P>0.05).非条件多因素分析,选出4个主要的危险因素:围手术期高血糖(OR=3.123).低总蛋白血症(OR=3.098),毕Ⅱ式(OR=2.6543),手术时间长(OR=2.874).结论 PGS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通过围手术期控制血糖,提高血清白蛋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取毕I式胃肠吻合,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来预防和减少PGS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尾侧联合中间入路与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比较尾侧联合中间入路与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日期截至2021年7月,对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上下入路"翻页式"腹腔镜右半结肠D3根治性切除的手术路径要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为102例右半结肠癌患者行经上下入路"翻页式"腹腔镜右半结肠D3根治术的临床资料。结果:95例(93.14%)患者顺利完成手术,7(6.86%)例中转开腹。术中清扫时间42~96 min,平均(78.2±11.3)min。术中出血量10~40 ml,平均(24.3±6.4)ml。清扫淋巴结11~46枚,平均(20.9±5.5)枚。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7 h~8 d,平均(64.8±27.3)h;术后住院7~13 d,平均(9.8±2.1)d。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例(0.98%)、切口脂肪液化2例(1.96%),均经治疗后痊愈,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经上下入路"翻页式"腹腔镜右半结肠D3根治性切除术显露方便,对助手的腹腔镜经验要求较低,术中有良好的参照作为引导,清扫较流畅,很好地体现了"无瘤原则",达到了腹腔镜右半结肠D3根治手术的基本要求,且降低了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手术的难度,手术安全、可行,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手术摘要:患者男性,72岁,因间断腹胀2个月入院。既往开腹阑尾切除手术史。辅助检查肠镜:距肛门70 cm环周肿物;活检:结肠腺癌。结肠增强CT:结肠肝曲处肠壁增厚,考虑结肠癌,符合T4aN1M0。诊断:结肠癌(cT4aN1M0)。手术: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D3),右腹大网膜、腹壁、右半结肠粘连,首先采用外侧入路分离粘连及右半结肠系膜外侧达结肠肝曲;再采用内侧入路沿肠系膜上静脉由回结肠血管向头侧游离清扫,最后上腹辅助切口完成回结肠端侧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